?

宗族

  • 群體意識的進化:寓于漢語詞匯中的宗族血緣觀探微
    20]一、漢民族宗族血緣觀念概說宗族是我國本土產生的概念,《周禮》當中即有“親宗族兄弟”之說。馮爾康其著作《中國宗族史》中,結合各家觀點,將“宗族”定義為“由父系血緣關系的各個家庭,在祖先崇拜及宗法觀念的規范下組成的社會群體”①。這個概念著重強調了幾個方面:第一,宗族以父系血緣關系為核心,這一點古人早有論述,《爾雅·釋親》:“父之黨為宗族?!痹撛~條非常明確地界定了血緣關系在所有的宗族關系中的第一性,是一個宗族得以成立的基礎。第二,一個宗族應當有共同的父系祖

    名作欣賞 2023年14期2023-09-28

  • 論清代湖北禮俗音樂文化的社會屬性The Social Attribute of the Musical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in Hubei in the Qing Dynasty
    廷地方政府,民有宗族組織,商有商會,從業者有行會,信民有香會等。不同層面的社會階層和組織均對禮俗音樂活動有著不同的需求和期望。梳理清代湖北社會中的禮俗音樂文化,官方以禮樂維護統治、教化風俗;宗族以禮樂迎神祭祖,敬宗收族;而商業的興盛則進一步刺激了迎神賽會和演劇的興盛,商行會以俗樂敬神賽會、融睦四民、彰顯實力。關鍵詞:清代;禮俗音樂;社會屬性;宗族;中圖分類號:J609.2;K24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23)02-0039-08

    音樂探索 2023年2期2023-05-30

  • 明清洛陽地區宗族發展與文化建構
    努力進行全方位的宗族文化建構。通過新安呂氏個案研究并結合當地其他家族情況,不難看出,明清洛陽地區宗族意識和文化建構,既受這一時期宗族觀念和文化發展的普遍影響,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發展軌跡和區域特色,如重視祖塋祭祀、繪制或刻制世系圖,體現出更多觀念性和文化特征,在時間上也相對滯后,等等。這也提示我們,對于包括洛陽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宗族文化,不應立足以往經驗簡單否定或標簽化,而應對其發展歷程與形態特征作更多具體分析。 關鍵詞:明清洛陽;新安呂氏;宗族;文化建構

    江漢論壇 2022年1期2022-01-15

  • 宗族研究范式的轉型:從弗里德曼的古典范式到新古典結構—功能論
    家弗里德曼的中國宗族研究建構起了一套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因而在中國宗族研究學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漢學人類學者華?。↗ames Watson)認為,弗里德曼為漢學人類學開展中國宗族研究貢獻了一個“范式”,在過去近20年的時間里所出現的各類有關中國宗族研究的成果, 大多是在他的宗族范式(the lineage paradigm)的架構下進行修正或補充而已。[1]但也有部分學者并不認可這一說法,比如王銘銘認為它只是一個更大的、從中國以外的地區(如非洲)發展出

    青海民族研究 2021年4期2022-01-01

  • 排瑤宗族的“非典型性”與南嶺民族走廊的族群互動
    【摘 要】排瑤的宗族是排瑤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反映排瑤族群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觀察分析、深入理解排瑤傳統社會文化的關鍵點。本文以田野材料為基礎,把排瑤宗族置于區域社會內族群互動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從社會和文化兩個方面分析了排瑤宗族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本文認為,排瑤宗族的“非典型性”特征正是南嶺民族走廊這一區域社會內多族群互動、交融的反映?!娟P鍵詞】排瑤;宗族;南嶺民族走廊;族群互動【作 者】孫榮壚,河南大學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艾少偉,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5期2021-12-07

  • 中國傳統社會的宗族
    們解構了傳統社會宗族在時代變遷下的生存適應策略,及其功能演變。本文即以《金翼》《銀翅》為例,展開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宗族的分析與探討。關鍵詞:《金翼》;《銀翅》;宗族《金翼》是著名社會學家林耀華先生用小說體寫作的社會人類學學術專著,其通過生命傳記的寫法,描述了中國福建鄉村社會中的張、黃兩個家庭,在面對生活中的機遇與挑戰時,由親屬關系和人際關系構成的“權力網絡”對其家族命運與個人際遇的影響?!躲y翅》接續了 《金翼》 之家的家族變遷史,展示了 20 世紀 20—9

    文學天地 2021年6期2021-11-10

  • 清代: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歷史時期
    治理體系,重點對宗族、保甲、鄉約以及會館等民間組織的恢復與重建予以支持,并讓渡部分公權力,使其統治觸角向下延伸,“皇權”也由此滲入縣以下的城鄉基層社會。滿族屬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員,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們一旦取得政權之后,除了保留滿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風俗傳統外,更多的是在大中華文化體系中尋找生存智慧與治國理政之道。在清代,不僅漢族、滿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國境內各民族,都主動或被動、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到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歷史進程之中

    民族學刊 2021年3期2021-05-28

  • 宋代以來宗族組織傳播與祠堂、家禮文化
    各種各樣的組織,宗族作為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社會組織,以血緣為緯、以地緣為經將人們編織在一起。組織的存在與發展憑借著自身的系統力量進行有目的有秩序的信息傳播,組織傳播作為傳播的一種形式,存在于組織群體之間,是我們分析任何一個社會組織活動的重要切入口。祠堂作為宗族組織傳播活動的重要場所,彰顯著宗族的權威,關乎著宗族的興盛;而傳統的家禮則是禮儀與秩序的象征,通過儒家忠孝思想的傳播,宗族組織將家庭中的規范與秩序推至社會與國家層面,從而建構家國一體的社會形態?!娟P鍵詞

    新聞愛好者 2021年4期2021-05-07

  • 從《紅樓夢》看字輩文化
    》 字輩 偏旁 宗族 傳統文化字輩,也叫行輩、班輩、派行、行第、昭穆、派序等,它是用來表明同宗親家族世系和血緣秩序的命名序列[1]。簡單來說,字輩即不同輩分取名用不同的漢字(或不同的偏旁),同一輩分的取名用到同一個漢字(或同一個偏旁)。中國人按字輩取名,但名字有單名和雙名之別,這就要歸納不同的字輩類型。同一家族同一輩分,男性成員和女性成員有區別,女性的字輩有單獨研究的必要。此外,字輩在發展過程中也跳出了家族的范圍,同一師門的人也講究字輩。字輩文化在《紅樓夢

    文學教育 2020年12期2020-12-28

  • 宗族觀念與姓氏延續
    冉彬摘?? 要:宗族觀念來源于宗法社會制度,以姓氏的特征表現出來,宗族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西北之地的隴西李氏,歷經千年,唐朝李氏當政極大地提升了李氏影響力,并以宗祠形式將天下李氏宗親凝聚起來。隴西從地域名稱固化為一種天下李氏歸宗的文化符號,姓氏族譜將各支系連接在一起,成為懷念先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紐帶。關鍵詞:宗族;姓氏;隴西李氏;文化符號中圖分類號:K81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

    圖書與情報 2020年4期2020-10-20

  • 非遺文化傳播下大余旁牌舞的傳承現狀與保護
    事舞蹈,它以康氏宗族活動為依托,保存著古代兩軍對壘破陣、互相攻守的情形,是歷史的縮影,堪稱“活”的舞蹈文化和民間藝術。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旁牌舞生存環境漸趨惡化,保護現狀堪憂。本文以大余旁牌舞為對象,結合田野調查,對大余旁牌舞當前的現狀進行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和保護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余旁牌舞提供參考?!娟P鍵詞】非遺文化;旁牌舞;宗族;現狀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

    戲劇之家 2020年25期2020-09-26

  • 古國文明之美的根源探尋
    詞:中國古文明;宗族;祭祀;巫術與藝術;美;社會中圖分類號:K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1-0131-02一、文明古國的社會發展與祭祀文化中國作為世界一大文明古國,擁有著長久而燦爛的歷史。依附于這片古老士地上的美,若要最根本的找到源頭,便只能是滋生于人類的活動。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只能通過最簡單的官能感受來將經驗進行積淀,達到理解和想象目的,然后將它們付諸于一種現實性的表達。美由此而來。夏、商、周這三代是中國土地上最早出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20年4期2020-08-06

  • 岳樓村岳氏宗族聚落空間探析
    集鎮。目前村落中宗族文化保留完整,在北方地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文章通過對該村落的聚落空間進行研究,探析其環境、選址以及重要的構成元素,從而體現出在這類村落中宗族對聚落空間的影響。關鍵詞:宗族;傳統村落;岳樓村一、岳樓村概況岳樓村現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孟姑集鎮,是一個典型的單姓血緣型傳統村落,村中村民皆為岳姓。村中族譜記載,這個村落是岳飛三子岳霖后人的聚居地,目前村落中宗族文化保留完整,擁有由一個主祠四個支祠組成的宗祠建筑群。岳樓村岳氏族人在每年過年期間與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0年4期2020-07-22

  • 宗族聚落建筑活化研究
    摘 要:祠堂作為宗族文化的載體,是宗族組織的具化。文章以福建福州永泰縣白云鄉陳家村祠堂修繕為突破口,對宗族產業重構與聚落文化活化進行分析,利用傳統價值,重塑傳統信仰,適度轉化聚落文化,使之能適應現代主體社會的生活脈動,促進當今聚落文化產業發展。關鍵詞:宗族;聚落;族譜;活化近年來,隨著中華民族民族自信的提升、文化意識的覺醒,以及國家政策的加持,越來越多的人重新對傳統文化持以欣賞的態度,并且很多有精神有力量的人都在著力恢復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粹。伴隨著這種現象的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0年4期2020-07-22

  • 探析宗族與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
    鄉情,勢在必行。宗族向來是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范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體現了漢人特殊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1],在古村落保護與傳承的進程中,宗族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將根據田野調查經驗和族譜等相關文獻資料,以廣西桂林毛村黃氏宗族為個案,旨在通過他們的文化活動來闡釋宗族在傳統古村落保護之路中所發揮的作用。關鍵詞:宗族;古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1-0-03一、引

    傳媒論壇 2020年1期2020-07-10

  • 角色沖突視角下農村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研究
    著黨員干部和張姓宗族成員的雙重角色,角色沖突的壓力和潮汕地區根深蒂固的宗族觀念使得他們往往選擇維護宗族利益而對政策的執行進行變通甚至阻撓。要解決這一問題,既需加強對“以人民為中心”的信念教育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設,也需根據地方特點發揮潮汕地區宗族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關鍵詞:角色沖突;農村黨組織;宗族中圖分類號:D267.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170(2020)01-0072-08

    廉政文化研究 2020年1期2020-05-11

  • 民間宗祠文化價值流失及應對研究
    加瓦?!娟P鍵詞】宗族? 民間宗祠? 宗祠文化? 文化價值【中圖分類號】C9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2.010“宗祠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寄托的一個重要載體?!盵1]在中國的鄉村中,“宗祠”不僅是當地重要的傳統建筑、標志性人文景觀、更是溝通未來城鄉發展的重要媒介。201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第24版發表了署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0年2期2020-04-02

  • 宗族關系與鄉村公共物品供給 ——基于福建省三村的案例分析
    有著較強影響力的宗族關系能否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的補充,進而支持鄉村公共物品供給。這一研究對解決在政府管理能力有限的條件下如何調動社會一切積極的力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一、核心概念與研究現狀(一)核心概念宗族關系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自發形成并被人們無意識接受,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實踐和鄉村意識的獨特的社會關系。不同地域和環境對鄉村文化產生不同影響,也影響著村民行為和宗族關系,因此筆者以地域作為依據對宗族進行分類:1.距城鎮較遠的鄉村中的宗族。這類宗族所處地域一

    經濟師 2020年5期2020-03-02

  • 宗族性村落分權秩序與權力模塊化治理研究*
    津”的現象。南方宗族性村落基層權力則突顯出穩定性、秩序性和家族性三重特性。自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由于個體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業有價值評判標準,農民從事任何工作均有理性的價值選擇?;鶎痈刹看鲞h遠沒有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高,可是在宗族地區依然有村民愿意放棄外出打工的機會而競選基層干部,而且干得津津有味。同時我們也看到南方宗族地區鄉村治理過程中權力分配與宗族勢力裹挾在一起,這樣的基層權力資源分配對地方治理績效也產生了影響。也就是說,我們在華南宗族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20年3期2020-02-20

  • 明清徽商未能演變為“體制外異己力量”的宗族原因
    重鄉族而受到封建宗族關系的掣肘,受到宗族束縛而未能演變為“體制外異己力量”。關鍵詞:明清;徽商;體制外異己力量;宗族16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初,徽州府六縣的百姓因農業增產的局限和人口膨脹的壓力致使從事跑商者甚多,一時有“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1]之說;同時明中期以后國內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安徽“江淮之濱”的地理位置更為徽州籍商人的壯大乃至形成商幫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歷經兩百余年緩慢發展,然雖徽商的商業實力超群且已存在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經濟行為,卻未

    北方文學 2019年35期2019-12-24

  • 傳統文化嵌入社區建設探討
    廣州市黃埔古村的宗族組織在新時代社區治理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黃埔古村的馮氏宗親會,通過逐漸收回祖上祠堂使用權,以及一系列傳統的或新創立的互動儀式,將具有血緣關系的宗族成員重新連接在一起。本文回顧宗族組織發展的總體概況和既有研究,運用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對黃埔古村馮氏宗親會的互動儀式進行剖析,并參考吳良鏞的有機更新理論,提出一種傳統文化嵌入社區建設視角。關鍵詞:互動儀式;宗族;社區建設;有機更新基金項目:2018年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9年24期2019-12-11

  • 中國西南宗族結構研究
    體行動如何延伸至宗族結構的建立,宗族網絡何以建構,何以穩定,何以繼續延伸。而維持宗族結構穩定的幾點要素,筆者在本論文中分為幾點來進行闡述。分別為物化結構(祖墳風水、祭祀過程)、等級結構(宗族分支)、意識結構(祖先崇拜、認同來源以及文本真實參考性探討)?!娟P鍵詞】 宗族 儀式行為 合法性來源一、研究現狀回顧族譜研究的學術價值早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共識,學術界對族譜已經有一定的研究,早期時候徐建華《中國的家族》[1],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饒偉新《族譜研究

    大經貿 2019年10期2019-12-09

  • 宗族家族勢力對鄉村治理的影響與建議
    要:在分析新時代宗族家族的新特征和宗族家族對鄉村治理不利影響的主要表現的基礎上,提出處理宗族家族與鄉村治理關系的建議。關鍵詞:鄉村治理;宗族;家族由于社會環境的變遷,現在宗族家族已表現出了新的特征,其活動在鄉村治理中仍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如何理性看待當前農村中的宗族家族勢力對鄉村治理的作用和影響,對于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宗族家族的新特征1.宗族家族權力化。在農村,一個大家族的代表往往會成為村支書或村主任,至少是村委會班子成員,甚至個別村委會班子成

    新絲路(下旬) 2019年11期2019-12-05

  • 鄉村共治格局下的“政—族”合作
    村治實踐,是當代宗族與政權在客家基層鄉村治理中互動的典范,通過政權治理力量對宗族治理力量的引導與培育、宗族治理的自我轉型與發展,以及在雙方各自治理優勢基礎上的分工與協作,實現了鄉村共治格局下的“政—族”合作。通過黨政力量的適當引導,這種“政—族”合作主要是以雙方在治理場域中的異質性與同質性共存為基礎,通過彼此間異質性的調適與同質性的整合來實現。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村民自治;宗族;國家—社會中圖分類:C912.82;F320.1 文獻標識碼:A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5期2019-10-25

  • 淺談中國古典建筑文化
    ,以及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傳統風水文化,映射出了那個時代的建筑特色和內涵。因此保護三孔建筑群對研究中國古典建筑意義重大,對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也有重要作用。關鍵詞:古典建筑;三孔;中庸;宗族;文化傳承一、中庸之道建筑文化的體現——孔廟中國古典建筑常常因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體現出中庸的特點。在建筑上的體現就是中軸對稱的構建形式??讖R是專門祭祀孔子表彰儒學而興建的禮制廟宇,是孔子去世后次年在他故居三間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形成的。著名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曾說:從建

    科學與財富 2019年8期2019-10-21

  • 從家風角度看儒學對中國古代宗族建設的影響
    未曾間斷。又在此宗族觀念復興,家庭家風興建之際,以家風為著手點,探討儒學對古代宗族建設的影響,對建設現代良好又不失民族色彩的家風和復興傳統儒學文化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關鍵詞:家風;宗族;儒學中圖分類號:B2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12-0029-031 家風、儒學和宗族西周貴族為解決財權繼承問題以及保證其權力的延續,制定了嫡長子繼承、余子分封的規定,這就是宗族制度的起源。在普遍的中國古代社會實踐中,宗族即是由

    海外文摘·學術 2019年12期2019-09-10

  • “小地方”的科舉社會史:明代祁門科舉盛衰考論
    益沖突,以及地方宗族勢力升降背景下,下層士人對宗統與道統建構的努力,從而為理解科舉、理學、宗族三者的內在關聯,提供了一個較為翔實的案例?!靶〉胤健钡目婆e史,亦有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關鍵詞: 科舉;理學;宗族;徽州 引 言目前的科舉地理研究中,對科舉人才數量較少的地區關注不多。本文所要討論的徽州府祁門縣,從數據上來看,便屬科舉史上的“小地方”。元末徽州人鄭玉嘗謂:“新安士習,惟婺源為盛,每三歲賓興,州縣望煙而舉,士子云合回應。休寧次之,歙次之,績溪又次之,

    史學集刊 2019年5期2019-09-10

  • 宗族、官紳與地方善舉:清代桐城對地方科舉的資助
    試資的善舉,以及宗族和官紳在這一善舉建立和演變過程中的作用等問題,以期從另一視角探討桐城地方社會的關系。方氏試資田由直隸總督方觀承捐資設立,建立之初交給知縣委托縣學管理,道光初年收歸本族自管。試資田的運營,均是委托士紳擔任管事,先是縣學委托張鴻棫父子擔任管事近半個世紀,后又任命族內管事方墨林父子。試資田的運營過程中,也注意與其他宗族善舉,尤其是姚氏試資田的合作與協調。張鴻棫祖父子三代積極參與地方善舉,說明自乾隆年間開始,桐城地方已經開始出現了慈善家族和專業

    江漢論壇 2019年11期2019-09-10

  • 淺析西周宗法制
    :宗法制 氏族 宗族 演變 影響一、宗法制的起源與淵源(一)宗法制的深刻含義 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父系家長制為核心,以大宗小宗為準則,按尊卑長幼關系制定的體制。宗法制從廣義來說就是以父權和族權為基本特征,它是具有政治色彩以及包含階級對抗的一種宗族和家族的制度。宗法便是宗族之法或者是宗廟之法,在《說文解字》中,“宗”上面的寶蓋頭便是屋,下邊的示便是神主的象征,組合起來就是神主的屋宇,這便是宗廟。宗法制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祖先,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屬于同一宗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19年6期2019-07-22

  • 血緣村落民居形態研究
    ,而血緣村落又以宗族關系為核心力量,建立起了共同的地緣關系,由此形成了宗族大院的民居形態。師家大院,是在師氏家族構成的血緣宗族村落中建立起的大院民居形態,在中國傳統倫理制度和封建宗族文化的綜合作用下,結合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條件,創造出了血緣宗族紐帶中的窯洞民居的文化精髓。關鍵詞:師家大院;宗族;居住格局中圖分類號:C9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067-02山西汾西師家大院是晉南地區晉商大院的代表之一,結合

    學理論·下 2019年4期2019-07-01

  • 論清代鎮番縣宗族的社會影響
    行儒雅之風,大家宗族眾多,諸如王氏、盧氏、謝氏等。大家宗族的繁衍生活對鎮番縣影響重大,就總體而言,大家宗族在穩定社會基層,促進當地文化、教育,培養軍政人才方面為清代鎮番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關鍵詞:清代;鎮番;宗族;社會影響鎮番,即現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石羊河下游,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清代,建置的恢復和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鎮番縣社會結構漸趨于完整,淳樸、儒雅的民族性格和尚學、和諧的社會風氣在此逐漸孕育。其“尚學之風”的形成則是受到社會和人為等多重因

    卷宗 2019年13期2019-06-17

  • 明清徽州宗族中的“夫婦有別”
    婦有別在明清徽州宗族社會中得到廣泛的、特殊的運用,對于宗族及整個徽州地區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關鍵詞 夫婦有別 徽州 宗族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62Abstract Wife and husband are different have been proposed as early as Confucius and Mencius, which is an important

    科教導刊 2019年6期2019-04-22

  • 《白鹿原》中宗族倫理制度與人性展示
    描繪了秦地獨特的宗族倫理制度、塑造了眾多性格飽滿的人物形象,力圖全面而深入地進行人性研究與展示。關鍵詞:《白鹿原》;宗族;倫理;人性適應于漫長封建社會的農業文明,中國人習慣于以地域、血緣為紐帶的抱團式生活。一個家庭常常聯結與自己居所臨近、有血親關系的其他家庭形成一個家族,隨著世代繁衍,家族不斷壯大,成為有歷史文化傳承的宗族。一個宗族中人多事雜,勢必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與倫理制度來加以約束。道德是基于內在的自覺基礎上發生的行為,倫理則是從外部強加的他律規則。對

    北方文學 2019年9期2019-04-17

  • 《白鹿原》將美撕碎給人看
    悲??;性;封建;宗族作者簡介:徐怡(1998.11-),女,漢,江蘇常州溧陽人,本科,就讀于南京林業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指導老師:繆軍榮。[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02(一)女子在舊時代的悲劇命運在父系社會,女性一直是作為弱勢群體而存在,即使花容月貌也不過是作為男人的附庸品而存在。正如《白鹿原》開頭寫到的“白嘉軒后來引以為傲的是一生中娶過七房女人”,將女人當作炫耀的資本,毫不為她

    青年文學家 2019年6期2019-04-16

  • 我國農村基層自治中村委會選舉內在矛盾分析
    自治;民主選舉;宗族;村委會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036-03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C912 ? ? ? ?文獻標志碼:A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要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展更加廣泛

    山西農經 2019年24期2019-02-11

  • 兩漢世家大族興衰規律探析
    時期;世家大族;宗族中圖分類號:K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9)11-0117-04史書上對兩漢時期豪族的稱呼有“豪強”“世家豪族”“鄉里大姓”“世族”“郡國姓”“世家大族”等二十多種。對世家大族的形成、發展與衰落的一般規律進行研究,或可加深我們對兩漢政治和社會深層次問題的認識。一、兩漢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兩漢時期,家族的強盛,是與當時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分不開的,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需求決定了家族努力的方向和道路選擇。1

    中州學刊 2019年11期2019-01-07

  • 初識徽州文書
    產生與流傳和徽州宗族、商業、教育的發展存在時間上的契合和內容上的關聯,各類文書的出現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關鍵詞:徽州文書;宗族;商業;教育20世紀50年代,徽州屯溪大規模面世文書檔案20萬件,時間從宋代直至民國,被稱作繼甲骨文、漢晉簡牘、敦煌文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之后的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五大發現。之后,休寧、歙縣、祁門等地又陸續有多次發現,面世文書數量不等。目前公藏機構和民間藏家手中的文書數量均十分龐大。有報道稱,全國徽州文書總數量大概有100萬件(冊),是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23期2019-01-06

  • 論漢人義利觀與漢代宗族關系
    種社會關系尤其是宗族內部關系的主流思想。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今天借鑒。我們要對漢人的義利觀及其在宗族關系領域中的實踐進行理性的分析,以便對當今社會正確義利觀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以期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關鍵詞:宗族;重利輕義;重義輕利一、漢人義利觀的形成與發展義利觀是一個大問題,思想流派、任何思想家都、任何人必須面對這個問題。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領域內也發生巨大變革

    山東青年 2018年7期2018-11-06

  • 晉國祁氏興衰探析
    要】 晉國是一個宗族林立的國家,祁氏家族是晉國公族,其經歷了由興到亡的歷程,對我們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娟P鍵詞】 晉國 宗族 祁氏在春秋眾多諸侯國中,晉國十分特殊的。晉國在長期的內亂中形成了內無公族,依靠異姓貴族的制度。晉國的歷史始終交織著晉國公室與卿族、卿族之間的各種紛爭以及合作,而晉國的強盛或衰敗始終與國內各宗族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晉國大夫階層,尤其是公族的命運,也和晉國公室的力量息息相關。一、晉國宗族分析春秋時期的晉國,國內宗族林立。按照來源不同,這些

    西部論叢 2018年4期2018-08-25

  • 淺析宗族在鄉村治理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摘 要:宗族是鄉村治理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之一。在改革開放以后,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農村宗族出現了復興??陀^認識宗族在鄉村治理中的現狀,準確把握在宗族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有利于有效解決鄉村治理中的宗族問題。關鍵詞:宗族 鄉村治理 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爸卫碛行А本褪且訌姾蛣撔罗r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弘揚社會正氣、懲治違法行為,使農村更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2018-07-28

  • 宗族樂班、儀式與認同
    其成員均來自晏氏宗族。通過對該樂班參與的婚禮儀式活動的考察,就儀式中的醒獅隊、現代樂隊和包括晏氏八音班在內的傳統樂班間彼此共生、競技的關系做出細致解讀,進而從晏氏八音班自身建構的音樂形態結構與多重性認同要素的分析中,深入闡釋玉林傳統民俗儀式的用樂情況及意義內涵。[關鍵詞]玉林八音;晏氏八音班;宗族;婚禮儀式;認同一、研究背景一聲嗩吶,打破平靜,吹起人間冷暖,奏出喜悅,奏出悲傷,奏出街陌里巷的故事。在廣西玉林,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吹打樂“玉林八音”是當地流傳最

    歌海 2018年3期2018-05-14

  • 清代徽州佃仆的宗族意識與族譜書寫
    顯了佃仆希圖建構宗族組織、彰顯族姓歷史與遮蔽不利形象之宗族意識。而這些信息置于地域社會環境中,也能折射出洪氏宗族形態較為弱小、實際組織程度有限的狀況。伴隨著山林利益的競爭加劇,他們在地域社會中處于劣勢,從而被貶斥為佃仆。但是從19世紀開始,洪氏宗族逐漸獲得了地方政治文化資源。經濟實力和地方權力的直接競爭有助于擺脫傳統等級身份壓制,在族譜書寫中也得到反映。關鍵詞: 徽州;族譜;佃仆;宗族中圖分類號: K291/297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8年6期2018-01-17

  • 吸納性規制:宗族村高利貸行為的公共化及其運行機制 ——基于粵北坪村藍氏宗族的歷史考察
    9)吸納性規制:宗族村高利貸行為的公共化及其運行機制 ——基于粵北坪村藍氏宗族的歷史考察李華胤(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農村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9)在粵北坪村藍氏宗族進行傳統經濟社會形態的田野調查中,發現在民國時期,藍氏宗族的“高利貸行為”兼具市場私性與宗族公共性。在深度還原和解剖“高利貸行為”的基礎上,提出“吸納性規制”的概念,并以此解釋“高利貸行為”的存在原因、公共化的內在邏輯及其運行機制,進一步解釋資源貧乏型宗族何以維系與生存、以及宗族與市場的關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6期2017-12-11

  • 祠堂的功能轉換及出路探索
    代化——從傳統的宗族統治到現代功能創新。祠堂在現代社會仍然有很多功能不可替代,但也有些功能已經過時需要拋棄,所以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引導祠堂在現代社會的功能定位?!娟P鍵詞】 祠堂;宗族;功能;明清時代;現代社會祠堂這個神秘的稱呼,在宗法制為核心的封建社會一直是人們心目中崇高的存在,有著極高的地位和豐富的內涵。隨著社會發展到現代,祠堂在人們心目中的意義也隨之變化,有些方面功能似乎弱化,有些方面功能在不斷增強和創新。一、祠堂地位邊緣化——從政府組織的延伸到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0期2017-11-27

  • 建構主義理論視閾下索馬里“失敗國家”身份形成原因探析
    國家。它的內部以宗族為紐帶有明顯的認同。因此,要有效地解決索馬里目前的問題的方法是:必須以索馬里人為主導,找準其內部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其他外部力量的作用并抓住內外部機制聯動的結合點。關鍵詞:索馬里 建構主義 國家認同 身份 宗族索馬里被指為世界上名聲最差的國家,也被列入“失敗國家”的行列。本文旨在回答索馬里如何為建立穩定的中央權威而斗爭的問題。本文的意義在于借助建構主義理論方法,來為索馬里“失敗國家”的身份提供一個新的解釋。建構主義側重于索馬里身份內在的主

    西部論叢 2017年6期2017-11-14

  •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次展開,這標志著宗族重建。在傳統中國的基層治理中,宗族扮演著重要角色,復興中的新宗族與過去的舊宗族存在哪些差異?作為當事人的宗族成員如何參與和看待如重修族譜的宗族活動?在現代社會,支撐宗族活動的力量究竟為何?青年學者朱妍、林盼通過對某郭氏宗族重修族譜過程的分析回答了這些問題,并發現宗族成員在修譜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分化。其中,老一輩是族譜重修的主要發起者與組織者,強調宗族的規范性與文化作用,以及基于宗族的集體歸屬感,對承載文化與象征意涵的族譜賦予重要意義

    文化縱橫 2017年1期2017-02-15

  • 當代宗族組織的重建及其變遷——以粵北佛縣①劉氏宗族為例
    □劉楊當代宗族組織的重建及其變遷——以粵北佛縣①劉氏宗族為例□劉楊本文以粵北佛縣劉氏宗族的田野經驗為例,展現和分析當代宗族組織的重建與變遷。研究發現,當代宗族組織的重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村既有社會結構中的宗族成員和組織基礎,而其擴張則與組織精英在城市地區的社會資源密切相關。在這個重建與擴張的進程中,當代宗族組織的組織結構和行動邏輯都發生了明顯改變:其組織結構出現了以組織精英為中心部分和以一般成員為外圍部分的分野,其行動邏輯也相應地出現了市場性逐利沖動與傳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6年5期2016-11-30

  • 中國傳統宗族福利體系初探
    會福利”和“傳統宗族福利”的時間下限均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由國家福利和民間福利兩個系統組成:國家福利體系主要包括災害性社會救濟、日常貧困社會救濟、養老保障、醫療保障、軍人優撫保障、婦女保障、就業保障等項目[注]王文素:《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頁。,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福利體系的“大傳統”;民間福利體系主要包括宗族福利、村社福利、行會福利和慈善福利等四種形式,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福利體系的“小傳統”。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

    山東社會科學 2014年4期2014-12-03

  • 人類學中國宗族研究的嬗變與創新*
    劉樹奎一、中國宗族研究的弗里德曼范式20世紀四十年代,福忒思等結構功能主義人類學家通過對努爾、泰蘭西等非洲部落社會“裂變宗族制”結構的深入研究,構建起頗具影響的非洲宗族范式。[1]弗里德曼的研究旨趣和理論雄心,正是通過對中國宗族的深入研究,修正和突破非洲宗族范式。他在《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2]、《中國宗族與社會》[3]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與中國宗族有關的理論觀點,標志著人類學宗族研究的弗里德曼范式的形成。弗里德曼在其理論范式中提出的若干研究假設,一直

    廣西民族研究 2013年1期2013-12-19

  • 現代宗族變遷及其復興原因
    004)中國農村宗族問題,是20世紀末以后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本文的論題是:宗族是如何調整自己以適應中國農村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的,即宗族自身的現代性問題。一、宗族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遷隨著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之前被定義為封建糟粕并被全面打壓的宗族得以復興。以華北地區A村宗族的發展為例,可以見出宗族在演變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雖然血緣關系仍是構成宗族組織的基礎,但它已經不是構成宗族內部人們社會地位的主要依據。在A村,孫姓主要決策人的選擇中,主要考慮的是經濟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7期2013-08-15

  • 近30年來農村宗族研究述評
    世紀80年代農村宗族的復興,學界對農村宗族的研究不斷深入??v觀近30年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農村宗族產生的原因、近年來農村宗族復興的緣由、農村宗族變化、農村宗族功能等4個方面,我們將主要從這些方面對近30年來的研究進行述評。一 關于農村宗族產生與發展的原因研究宗族是我國農村最古老的組織,在生產力不發達條件對人類的繁衍、生存與發展作用巨大,新時期仍將繼續發揮作用。宗族組織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觀點梳理如下。(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

    武陵學刊 2012年5期2012-03-20

  • 清代宗族祖墳述略
    清代宗族的祖墳,被視為安放祖宗體魄之所,地位崇高;雖為民間之事,沒有像皇家山陵那樣的體制,然也多所規范,墓穴空間布局,在理想的條件下遵行昭穆制、房支葬區制和墳丁護墳制。宗族視維護祖墳為重大事務和重要活動內容,成為宗族建設的重要環節,培土護林,豎立碑石,繪制墳圖,載入族譜,反對盜賣墳山田地林木,不惜破財打官司,感念祖宗功德遺澤,設置祀田,進行持久不懈的墓祭。祖墳的存在令族人由觀念上的祖宗認同,進到組織上的建立清明會之類的團體,令族姓的天然血緣事物變成為宗族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09年6期2009-03-1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