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經

  • “究竟”的詞匯化與語法化
    語”[7],佛教譯經初期存在對道家詞語的比附和解釋的狀況,這也是為了使人們更好地理解佛教教義。佛經漢譯始于東漢時期,“從東漢末年桓帝時來華的安世高和支婁迦讖所從事的譯經活動開始,在長達千余年的佛經漢譯中,出于佛學傳播的需要,大量的梵本佛典陸續譯出”[8]?!熬烤?,梵字Uttara 之譯,事理之至極也。三藏法數六曰:‘究竟猶至極之義?!保?]梁曉虹先生認為“判斷一個詞是否為佛化漢詞,一方面,須是已見于東漢之前中國傳統文獻的詞或詞組,詞形不變的情況下使用于佛

    名家名作 2023年25期2024-01-28

  • 民國時期華人基督徒與《圣經》漢譯*
    士基本主導了整個譯經活動,甚至有權決定教會所采用的《圣經》版本。在清末民初,華人基督徒由于語言能力(尤其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欠缺和對宗教教義的理解有限,長期只能充當傳教士助手,僅有少數華人基督徒嘗試獨立漢譯《圣經》中的部分內容。前述現象在20 世紀前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國教會在本土化運動的推動下日漸成為獨立的宗教實體,同時開始表達自身的看法。①尤思德著,蔡錦圖譯:《和合本與中文圣經翻譯》,香港:國際圣經協會,2002 年,第367 頁。在此種情形之下,

    國際漢學 2023年4期2023-12-23

  • 東漢譯經中復音虛詞的研究
    妮摘 ?要:東漢譯經作為最初出現的譯經,在時間、空間和語體維度上均具有極大覆蓋性,是研究中古漢語的重要語料。從復音虛詞的界定與產生入手,以安世高譯經為例,對安世高譯經中復音虛詞的類型與構成展開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安世高譯經復音虛詞的特點及成因。通過這一個案分析,以期為東漢譯經復音詞研究提供參考,亦可借此進一步探尋古代漢語復音虛詞的運用特點和發展規律。關鍵詞:東漢;譯經;復音虛詞;安世高陳寅恪曾提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

    現代語文 2023年9期2023-10-31

  • 玄奘晚年的譯經
    取經”;一為長安譯經。論及后者必然要提到朝廷,特別是皇帝本人對此項事業的支持。玄奘自印度取經返回大唐后,就立即拜見太宗皇帝,其言辭酬對令帝心大悅,不僅同意了他的譯經請求,還特命他在長安弘福寺設譯場,由梁國公房玄齡負責供給譯場所需。①詳見《慈恩傳》(T 2053,253a7-c19)。之后,太宗還應玄奘所請為其新譯經典親撰經序。②詳見《慈恩傳》(T 2053,255c25-256c24)。在太宗之后,從表面上看高宗對玄奘的態度依然尊崇,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2022-01-20

  • 試析中古文學對鳩摩羅什譯經的影響
    此,鳩摩羅什及其譯經,歷來被重視。筆者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發現,研究者關于鳩摩羅什譯經與文學的關系,多涉及鳩摩羅什譯經對當時及后世文學的影響??墒?,就漢文化圈而言,鳩摩羅什身處異域,必然有過對漢文化學習的過程。本文結合傳世文獻,并對鳩摩羅什翻譯的《維摩詰經》《法華經》《金剛經》展開論述,分析中古文學對鳩摩羅什譯經的影響。一、鳩摩羅什及其譯經知人論世,方能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關于鳩摩羅什的生平,《祐錄》《高僧傳》《晉書》均有傳,后者多以《祐錄》之傳為本。從史源

    臨沂大學學報 2021年5期2021-12-02

  • 《雜寶藏經》同義詞異文校讀釋例
    換的目的是為了使譯經語言能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符合譯經時代和譯經者的語言習慣。一 改古從今:譯經語言更加通俗釋迦摩尼在世時教導信徒用自己的語言傳法,此舉有助于擴大佛教的影響,吸引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信眾。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為方便不同文化層次的人接受佛法,譯經者則會選用當時當地的通俗語言來翻譯佛經。在??焙驼矸鸾洉r,后代整理者也會有意地選用當時通俗常用的詞語替換底本里疑難生僻的詞語,這種改古從今使譯經語言更加通俗易懂。今舉5例,以見麗藏整理者運用通俗詞語對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2021-03-05

  • 中國傳統譯論“厥中”論探究
    活動。這次“千年譯經運動”不僅誕生了以鳩摩羅什、玄奘、義凈等人為代表的諸多譯經名家大師,譯經翻譯實踐還催生出了種種譯論,這些譯論是中國傳統譯學理論中的寶貴財富。這其中就包括了東晉高僧慧遠提出的“厥中”論。長期以來,“厥中”論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翻譯史學研究界對“厥中”論的認識多沿襲20世紀初梁啟超先生的觀點,以為“厥中”論主張“文”與“質”兼顧,全屬調和之論[1]137,對“厥中”論缺乏進一步的系統性梳理和客觀辯證的認識。新時期中國翻譯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2021-01-06

  • 中古漢語并列式雙音總括副詞的始見書證問題商補
    在東漢時期尤其是譯經文獻中使用較多,早期翻譯家如安世高、支婁迦讖、竺大力、康孟詳等的譯經中都有“皆悉”用例。到了魏晉南北朝及以后時代的譯經文獻中“皆悉”使用得更多,該詞一直沿用至清代,而“皆悉”在譯經文獻中的使用數量一直遠多于中土文獻。三、盡 皆《漢大》引《三國演義》《水滸傳》例。柳士鎮(2019:308)、高育花(2007:86)引《洛陽伽藍記》例;楊伯峻、何樂士(2001:310)引《敦煌變文集》例。以上引例皆嫌晚。何金松(1994:32)早發《呂氏春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2021-01-03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夏文佛教文獻遺存唐譯經的整理與綜合研究”簡介
    文佛教文獻遺存唐譯經的整理與綜合研究”(項目批準號:19ZDA240)于2019年11月立項,該項目由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崔紅芬教授主持。課題擬以影印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獻》(1—28冊)、《英藏黑水城文獻》(全5冊)、《中國藏西夏文獻》(全20冊)、《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全10冊)、《拜寺溝西夏方塔》、《山嘴溝西夏石窟》(上、下)、《日本藏西夏文文獻》(全2冊)、《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夏文文獻》(全1冊)、《敦煌

    西夏研究 2020年3期2020-12-02

  • 中古漢語口語化程度差異的雙音化表現 ——以《拾遺記》和竺曇無蘭譯經為例
    遺記》和竺曇無蘭譯經為研究對象,窺探中古時期口語化與雙音化的之間的關系?!妒斑z記》選取出自王嘉的部分,竺曇無蘭選取12篇字數與《拾遺記》相當的譯經,這些譯經分別是:《佛說寂志果經》《鐵城泥犁經》《佛說阿耨風經》《佛說新歲經》《佛說泥犁經》《玉耶經》《迦葉赴佛般涅槃經》《比丘聽施經》《采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五苦章句經》《佛說自愛經》《佛說見正經》。一、《拾遺記》和竺曇無蘭譯經的口語性比較《拾遺記》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以敘事為主,魯迅評價其“文筆頗靡麗

    宜春學院學報 2020年7期2020-09-03

  • 東漢譯經語言研究概述及意義
    妍摘? 要:東漢譯經作為譯經的初始時期,在文獻、詞匯、語法等方面都已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的翻譯佛經和本土著述在辨偽和辭書編纂等方面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意義。關鍵詞:譯經;安世高;詞匯[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2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曾論證,東漢時期為佛教初傳時期,被視為道術的一種,中土接受度較低,世人多因喜好黃老之術而兼及佛教:因此東漢佛教為“自成一時期者”;

    青年文學家 2019年32期2019-12-16

  • 西域佛經翻譯研究
    統計歸納西域主要譯經僧侶及其譯經情況,總結西域各時期佛經翻譯特點,最后分析西域緣何成為譯經人才濟濟、佛教典籍富集之處的原因。關鍵詞:翻譯史;西域;佛經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4-0018-03中國歷史上共有三次翻譯高潮,東漢末年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以及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其中最早也代表我國翻譯史起點的就是佛經翻譯,而提到佛經翻譯便不得不談及西域。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西域就在中國佛教

    西部學刊 2019年14期2019-11-20

  • 簡述佛經翻譯中“譯場”的發展及作用
    導性作用。他根據譯經實踐和譯經者的見解,提出了佛經翻譯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論點。道安譯場已經有了口授、筆受為梵文、傳譯、筆受為漢文、正義、校對等六道工序。此為中國佛經翻譯的官辦譯場的開端。姚秦即后秦時期的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是道安譯場制度的繼承人。他進一步發展了道安的譯場制度,開集體翻譯之先河。姚秦弘始三年,鳩摩羅什來到長安逍遙園,組織了大型譯場——西明閣來翻譯佛典,出經數量質量都是空前的,譯經場分工較道安時期更為精細,增加了證梵本、潤文等程序,至少含有口

    新生代 2019年3期2019-11-14

  • 廬山慧遠譯經思想初探
    中國已發展壯大。譯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重要手段。隋唐以前,譯經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時期:初期的口授佛經,后漢時期直譯法,三國時期意譯法,魏晉的格義派等。佛典的翻譯究竟應該采用哪種方法才恰當?廬山慧遠深感前期譯經有所不足,故在前期譯經發展的基礎上提出“厥中”之說以調和直譯與意譯。二、前慧遠時期的譯經思潮譯經對于推進中國佛教傳播起著重大作用,佛教的傳播是與佛經的翻譯是同步進行的。譯經從東漢時期開始,在佛教發展的不同階段,譯經所采用的的方法是不同的。(一)后漢時

    新生代 2019年5期2019-11-14

  • 宋代敦煌佛教寫本譯場列位價值探究
    朝佛教廣為普及,譯經事業興盛,不亞于南北朝和唐代。太宗任內,“干戈不息,天災方行”,可謂內憂外患,而太宗“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弘揚佛教非自太宗始,宋太祖沒有建立宋朝時見到周朝毀佛之舉,認為毀佛法非社稷之福。臨朝之后,即下令復興佛教。在太祖而言,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個人信仰,而是與國家百姓福祉有緊密聯系。佛教事業在太祖時已經開始大力復興,太宗按照路線繼續前進又有所發展。在此時期產生了大量的譯經,這需要有強大的物質保證和制度保證,敦煌北宋時的譯場列位內含豐富的信

    書法賞評 2019年2期2019-07-02

  • 光孝寺 ——佛經傳譯一重鎮
    重鎮。一中國之有譯經始于何時,似無定論。一般說,東漢明帝時(58-75)的《四十二章經》是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陡呱畟鳌吩唬骸坝杏浽疲候v(即攝摩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2]“愔于西域獲經,即為翻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見在,可二千余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3]梁啟超對此說明確否定:“現在藏中佛經,號稱最初譯出者,為《四十二章經》;然此經

    嶺南文史 2019年1期2019-06-20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經翻譯的漢譯策略研究
    且善于總結整理翻譯經驗、組織翻譯事業。他在《摩訶缽羅若波羅密經鈔序》中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譯經思想,其中“五失本”分別從句法、語序、文體以及行為習慣等進行了論述,表達了自己“案本而傳”的譯經思想?!叭灰住庇謴牧曀孜幕町?、譯文可接受性以及譯者地位三個方面闡述了譯經的不容易。他主張翻譯:“究其旨趣,殆歸直譯矣”,是佛經漢譯直譯的代表人物。[4]另一位佛經漢譯的代表人物是東晉時的高僧鳩摩羅什,他青年時就名傳西域,后來被迎至長安在草堂寺帶領僧侶們翻譯佛經

    傳播力研究 2019年11期2019-03-21

  • 趣譚 古代翻譯官 這個差事不簡單
    更通曉外語,精于譯經。苻堅格外仰慕他的才學,于是在派兵攻破襄陽后,挾持道安來到了長安。苻堅為道安在長安五重寺專門組織了佛經譯場,這位高僧不但自己譯經無數,而且培養了很多譯經人才,被梁啟超稱為“中國佛教界第一建設者”。時隔20年,另一個信佛的皇帝,后秦文桓帝姚興也為長安城請來了一位譯經大師, 那就是客居后涼的高僧:鳩摩羅什。姚興請鳩摩羅什在長安城西南的逍遙園中譯經,封他為國師。鳩摩羅什主持的譯場,實力雄厚,成員眾多。譯經無數的鳩摩羅什總結的譯理更是被后人沿用

    高中時代 2018年10期2018-10-25

  • 草堂寺
    什居住。鳩摩羅什譯經場以草苫蓋頂,故名“草堂寺”。2010年秋的一個下雨天,趁西安第一條地鐵開通不久的東風,我跟著退休的老楊師傅最后一段路搭乘“蹦蹦車”找到草堂寺,撐傘聽他談論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在草堂寺,頑童似的老楊師傅隨口背誦一首我喜歡的詩,是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前兩節,6句詩,因為佛,因為緣,已經扣人心弦。走進草堂寺,清心

    國企管理 2018年7期2018-09-10

  • 玄奘西天取經
    他修建的慈恩寺的譯經院里專心譯經,還從各地挑選了一批高僧、學者共同參與這項工作。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時間,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中國翻譯史上寫下了劃時代的一頁。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一書,長達十二卷,記錄了他經歷的一百一十個國家的歷史、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物產等情況,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政教民情的重要文獻。

    作文評點報·作文素材小學版 2018年17期2018-09-04

  • 漢譯佛經的語料價值及其對漢語的貢獻
    了活力。近年來,譯經研究的論著逐漸增多,據《佛經文獻語言研究論著目錄》(1980-2006)以及對近十年來文獻的統計,從語言學角度研究的論文約有1300多篇,有的是從傳統訓詁學角度入手,有的是從專書角度考察,還有將佛經與中土文獻進行對比。從語言理論方面研究的也有很多,已有成果在下文還會涉及??偟膩碚f,譯經研究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對于佛經文獻的語料價值及其對漢語的貢獻還缺乏系統性的認識,本文擬從這兩方面做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一、漢譯佛經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18年4期2018-09-04

  • 風景紀事
    個在風中堅持的人譯經人夢之軍隊乘風而來,侵入睡眠的黑暗領地。黃銅號角卻遼遠地破曉,喚醒朝露、武僧團村委招待所波斯相貌的服務小姐……那號角又命令晨風急剎車,閃跌大夢在超出了睡眠的塔林小廣場另一支軍隊也集合起來了。引擎轟鳴,驅動大客車奔赴——去占領。指揮員導游的三角旗搖曳被半導體喇叭變形為魔鏡的一副嗓子,映照中翻新了舊地舊山門、甘露臺上曾遭火刑的兩棵舊柏樹、少室山下依舊的白晝……。跟夢和反復的日常不一樣,譯經人枯坐在晦暗的廊下,在一記鐘聲里透過紙張,抵達了圣言

    環球人文地理 2017年6期2017-06-27

  • 兩種文學編年史指瑕
    魏晉南北朝卷》;譯經;安世高;《高僧傳》;《出三藏記集》;編年史漢晉時期佛經翻譯活動繁盛,對中古文學影響深刻,中古文學編年史著作對此大都有所著錄。但由于理解不同,各著作對譯經活動的編排也不盡相同?,F就《漢晉學術編年》與《中國文學編年史·魏晉南北朝卷》二書辨正若干。一、《漢晉學術編年》指瑕《漢晉學術編年》[1]一書以儒家經學為學術正宗,兼及道、佛二教大事?,F就其中涉及漢晉時期出經活動的部分榷估一二。1.元嘉元年 辛卯(151)安世清譯《五十校計經》及《七處三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10期2017-04-15

  • 《南北朝文學編年史》辨誤
    不詳、系年偏誤、譯經人員不確切、引文訛誤失校等問題。出經;翻譯;佛經;《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前編》[1]對東晉佛經翻譯活動及其成果有所涉及,其中的某些說法值得商榷。試辨析如下。一、晉太元九年(384)甲申三月十五日,竺佛念譯《婆須蜜集》十卷。(P38)(甲)夏,竺佛念譯《增一阿含經》三十三卷、《中阿含》五十九卷。(P38-39)(乙)十一月三十日,竺佛念譯《僧伽羅剎集經》三卷。(P39-40)(丙)僧伽提婆在洛陽譯《阿毗曇心》十六卷。(P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10期2017-04-15

  • 《分別善惡所起經》翻譯年代考
    》與安世高的可靠譯經有著很大的差別,并非安世高所譯;從縱向的歷史角度考察,其譯經年代應不早于三國時期?!斗謩e善惡所起經》; 三國; 考辨《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失譯,舊題“后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歸入《大正藏》17冊經籍部,編號No.0729。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四載《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第一》:“《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1]。這部經是論述善惡果報的經典,對于佛教思想和漢語詞匯研究都有著重要意義。文章擬通過詞匯、語法、開頭及結尾語三方面對《分別善惡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2期2017-04-01

  • 同經異譯研究綜述
    :有不同時代的異譯經本,也有同一時代不同譯者的異譯經本;有內容相對完整的異譯經本,也有只譯原本一品或一篇的節譯本。梁啟超首次提出“欲查譯學之進步,莫如同本異譯之書為比較的研究?!盵1]通過同經異譯的對比來研究佛經是一種起源很早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國支謙將《微密持經》的異譯本合為一部,創造的早期的“合本”[2]就屬此類。陳寅恪對此評價甚高:“據愍度所言,即今日歷史語言學者之佛典比較研究方法,亦何以遠過?!盵3]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主要運用比較的方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7年2期2017-02-23

  • 譯經與元魏齊周隋佛學演進之關系探析
    的迅速崛起與北朝譯經事業的發達有密切關系。這一點,以筆者涉獵所及尚未見有專門論說,因此不揣淺陋,就這個問題提幾點看法,以就正于治中古史的諸位學者。一、元魏唯識學佛典的譯傳兼與真諦譯經的比較元魏時期,從勒那摩提到瞿曇流支是一個傳承有序的譯經團隊,因而比較系統地翻譯了唯識學經典,而元魏譯經后不久,在嶺南由真諦主導的譯場也系統地翻譯了唯識學的一些經典[1]按,真諦所譯經參見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第2卷第4章第4節,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40頁。,耐

    中國中古史集刊 2017年1期2017-01-04

  • 文獻特征的多元考察與誤題譯經譯者的確定——以同本異譯《阿育王傳》《阿育王經》為例*
    的多元考察與誤題譯經譯者的確定 ——以同本異譯《阿育王傳》《阿育王經》為例*王浩壘(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阿育王傳》及其異譯《阿育王經》的譯者尚存爭議。多重文獻證據可證題名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至遲東晉已見,十卷《阿育王經》為梁代僧伽婆羅譯。文獻證據直觀性強,歷代經錄呈現一定的體系性,也存在收錄內容繁雜、不夠完整、不能詳細譯經的具體內容等局限,但佛教類書、音義及其他佛教文獻則在內容上恰與之形成了互補互證。文獻特征的多元考察為誤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6期2016-12-12

  • 淺議鳩摩羅什《維摩詰所說經》的語言風格
    悠久,幾經演繹。譯經的語言風格是指譯經師在主客觀因素制導下(包含原典語言、翻譯理念、漢文水平等)運用調音、遣詞、造句、謀篇等語言風格手段所形成的各種特點綜合表現出來的氣氛和格調,這種氣氛和格調集中體現為譯經語言的表現風格。本文主要立足于《維摩詰經》同經異譯本的對比,通過比較,我們試著將鳩摩羅什譯經的語言風格概括為三點:語言通俗,平易近人;行文簡潔,辭理圓融;句式整齊,體式謹嚴。鳩摩羅什維摩詰經比較研究所謂語言風格,是譯經師在主客觀因素制導下(包含原典語言、

    長江學術 2016年1期2016-12-05

  • 魏晉南北朝佛經譯師分布考
    人逐漸變為龐大的譯經僧團。這一時期譯經師以僧人為主,居士為輔,從譯經師來源看,雖然西域僧人占多數,但相對漢代,已有越來越多的漢僧參與到譯經活動中,且貢獻突出,值得關注。從譯經師分布地域來看,洛陽、長安、建業、廣州、鄴城都先后成為譯經師較集中的區域,除了政治因素的影響,地理位置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廣州雖因處水路要塞而形成譯經重地,但譯經師真正由水路經廣州入中土實際已在晉以后。魏晉;南北朝;佛經;翻譯;譯經師;地域魏晉南北朝是佛教典籍在中國傳播、集聚并不斷發展的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5期2016-12-03

  • 《唐僧譯經記》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四個銅川暨《唐僧譯經記》研討會”在北京玉華宮賓館召開?!短粕?span class="hl">譯經記》一書是銅川市政協原副主席郭平安用16年的業余時間,以近似于明代白話文的語言,寫成的百萬字神話章回小說。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傳奇經歷在我國家喻戶曉,而玄奘回國之后譯經弘法這一題材卻無人涉獵。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佛學院等院所專家對該書及作者給予高度評價。著名佛學家黃心川老先生為此書寫序言,稱此書是《西游記》的姊妹篇,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

    現代企業 2016年4期2016-11-19

  • 佛教史視閾下康僧會譯經之儒學化及其意義
    +摘要:安世高譯經使中國佛學趨于獨立,但仍不離道術;支讖及其再傳弟子支謙譯經奠定了佛學依附玄學的基礎??瞪畷?span class="hl">譯經兼收眾長,借用儒家話語體系以儒釋佛,使佛教自覺服務于主流思想,有效地遏制了信眾與朝廷走向對立的可能,從而實現了佛教中國化的新突破。自此,佛教開始公開、積極地向士大夫階層傳播。關鍵詞:康僧會;譯經;六度集經中圖分類號:K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6)05-0116-06康僧會(?-280),三國時吳地名僧,其先康居人

    中州學刊 2016年5期2016-05-30

  • 竺法護譯經疑難字詞例釋
    003)?竺法護譯經疑難字詞例釋鄒偉林(長沙學院中文與影視傳播系湖南長沙410003)【內容摘要】竺法護是中國佛教史上譯經最多的譯師,其譯經可以說是西晉語言的大型數據庫,借助《大正新修大藏經》??庇洰愇牟牧?,我們考辨了竺法護譯經中部分疑難字詞,以期對漢語史研究有所助益?!娟P鍵詞】竺法護譯經異文疑難字詞考釋竺法護是中國佛教史上譯經最多的譯師,其譯經可以說是西晉語言的大型數據庫,但經文歷經多年傳抄刻印,版本眾多,不同版本間行文用字有許多不同,直接影響人們對佛經

    社科縱橫 2016年5期2016-04-10

  • 絲綢之路視域下的長安佛經翻譯活動
    國以及隨之開展的譯經活動開始的。最早有文字可考的佛經翻譯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貴霜帝國大月氏王遣使者伊存來中國口授佛經,博士弟子秦景憲協助伊存得以保存記錄的《浮圖經》。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鴉片戰爭至“五四”的西學翻譯。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事業的起點。中國的佛經翻譯活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西漢哀帝年間(公元前2年)至東晉后秦的大約四百年。第二階段自后秦弘始年間(399)鳩摩羅什來長安

    鐘山風雨 2016年1期2016-03-17

  • 佛教詞語的始見年代與可疑佛經的鑒別
    3a)安世高可靠譯經只有“泥洹”、“滅度”,未見“般泥洹”。①顧滿林認為安世高譯經有“般泥洹”。[2]“般泥洹”始見于支婁迦讖譯經。在支婁迦讖譯經中,“般泥洹”一詞有111例;此外,舊題支婁迦讖譯的《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有11例。②據時賢研究及我們的考辨,《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當非支婁迦讖所譯,此處列出相關數據,聊作參考、比較。下文所引該經的相關用例,也是出于這一考慮。如:《道行般若經》卷八:“我作佛時,悉當安十方人,得般泥洹?!薄栋㈤z佛國經》卷上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4期2016-03-16

  • 義凈譯經詞匯研究對辭書編撰的意義
    然玄奘以后,僧人譯經之最有名者,實為我們沙門義凈?!刂铝τ诼刹?,聲名極一時之盛。蓋兼通華梵,中國人自行譯經,凈師僅亞于奘師也?!保?]我們翻檢《大正新修大藏經》目錄,義凈的譯著一共有64部267卷,其中譯經59部258卷[3]。義凈的譯經詞匯豐富,用法廣泛,有的詞語和用法未被《漢語大詞典》等辭書所收錄;有的大量用例證明了辭書釋義有誤,或值得商榷;有的詞條辭書所引例證時代較晚??傊?,義凈譯經詞匯研究對辭書編撰有著重要的意義。以下我們選取五詞,以《漢語大詞

    文教資料 2015年21期2015-12-02

  • 東晉釋道安的目錄學思想述略
    提前)、《涼土失譯經錄>和《關中失譯經錄》?!督浾撲洝?,又稱《本錄》《大錄》或《安公舊錄》,為道安第一部經錄,備受僧祜、慧皎等推崇,具有首創性的中國佛教第一部經錄。例如僧祜《出三藏記集序》中《祜錄》記載:“祜較安公舊錄,其經有譯名則繼錄上卷,無譯名則條目于下?!钡腊泊虽浄譃樯舷聝删?,“有譯名”是指有傳譯經者之名; “無譯名”是指譯者之名己佚。上卷所收經錄約為二百四十四部。下卷原題難以考證,根據《祜錄》列為第五錄《新集安公失譯經錄》內所羅列。僧祜序中言:“尋

    山花 2015年12期2015-07-21

  • 東晉釋道安的目錄學思想述略
    提前)、《涼土失譯經錄》和《關中失譯經錄》?!督浾撲洝?,又稱《本錄》《大錄》或《安公舊錄》,為道安第一部經錄,備受僧祐、慧皎等推崇,具有首創性的中國佛教第一部經錄[5]。例如僧祐《出三藏記集序》中《祐錄》記載:“祐較安公舊錄,其經有譯名則繼錄上卷,無譯名則條目于下?!钡腊泊虽浄譃樯舷聝删?,“有譯名”是指有傳譯經者之名;“無譯名”是指譯者之名已佚。上卷所收經錄約為二百四十四部。[6]下卷原題難以考證,根據《祐錄》列為第五錄《新集安公失譯經錄》內所羅列。僧祐序

    山花 2015年12期2015-07-21

  • 玄奘翻譯成就探析
    奘主持。玄奘勤奮譯經十九年,共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比三大譯師的總和還多(馬祖毅,1980:18)。翻譯實踐進行到一定程度,翻譯理論便會自然產生。不少學者認為,隨著翻譯實踐工作的日益積累,玄奘在翻譯理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關于玄奘對于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文獻中并沒有確實詳細的記載。盡管有關玄奘翻譯理論的文獻極少,但在一些玄奘與他人的往來信件及上奏皇帝的奏折中可以歸納出他對翻譯理論的三點貢獻(張小花,2013:122)。(1)變舊譯為新譯。

    文教資料 2014年2期2014-08-21

  • 羅什僧團譯經及其背后的政治推手
    034)羅什僧團譯經及其背后的政治推手潘佳寧,丁 寧(沈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被梁啟超推崇為“兩大譯師”的鳩摩羅什和玄奘法師,雖時隔三百年之遙,卻殊途同歸,影響獨步一時。他們的譯著為后世研習,譯風被后人效仿。歸納其成功原因,二人同時具備三點:一、自身精通佛法,兼諳梵漢;二、依遵王命,奉旨譯經;三、云集眾賢,通力合作。但后人談羅什譯經,往往強調羅什自身才華,卻忽略其成功背后的客觀因素。這里包括后秦統治者姚興的鼎力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2014-04-10

  • 試析南北朝譯經中的“去”
    郝勝利一、南北朝譯經中“去”的詞義分析動詞是一個句子里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一個動詞的不同義項在語法功能上的差異是研究動詞的主要角度,本章根據義項的不同對南北朝譯經中“去”的詞義進行分類考察。1.南北朝譯經中“去”的“離開”義最多。(1)出城而去。(2)稽首佛足而去。(3)觀看而去。(4)如彼小兒貪少味故一切所有賊盡持去。(5)令其剃發變服而去。去未久優波離作是念。例句(1)(2)(3)和(5)中的第一個“去”是表示持續性的動作和狀態;(4)和(5)中的第二個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1期2014-04-10

  • 東漢支讖譯經新詞研究
    他一生譯著眾多,譯經的語言容量遠遠超過了東漢其他幾位譯師的譯著。支讖譯經也較多保留了梵文原本的特點,后世僧祐評價其為“不存文飾”①。因而,他的經書具有較高的語料價值,對辭書編纂以及詞匯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稘h語大詞典》主張“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因而成為了人們閱讀經典,訓解詞義的主要憑借。但是由于它涉及文獻繁多,書成眾手,同時又受到編纂時代等諸方面的影響,難免會有一些疏漏。鑒于篇幅,本文主要以東漢支讖譯經中的雙音詞作為研究對象,比照《大詞典》以及同時期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2期2014-03-31

  • 論漢譯佛經“何所”與“諸所”的源形式
    佛經、尤其是早期譯經的譯者主要是異域僧人,因此漢譯佛經容易受源語言(原典語言)和目標語言(漢語)的混合影響,從而形成一些非漢語自身演變的語言成分,所以又是歷史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研究的寶貴資料①Thomason和Kanfman指出應區分語言接觸中的“借用”與“母語干擾”。Thomason,S.G.&Kanfman,T.1988 Language Contact,Creolization,and Genetic Linguistics

    東岳論叢 2014年2期2014-03-22

  • “小品般若”六部異譯經中語氣詞“乎”的使用考察
    感嘆句。所謂的異譯經就是佛教史上同一部佛經原典被多次翻譯,形成了不同的漢語譯本?,F存于《大正藏》中“小品般若”系列的異譯經共有六部,分別是《道行般若經》十卷為東漢支婁迦讖譯,《大明度經》六卷為三國吳地支謙譯,《摩訶般若鈔經》五卷為前秦曇摩蜱共竺佛念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為后秦鳩摩羅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為唐玄奘所譯,《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為宋施護所譯。這六部異譯經有著共同的來源,在內容上可以相互印證,分別由不同時代的不

    語文學刊 2014年6期2014-03-19

  • 略論漢代佛教教育的初興
    中國,通過授經、譯經等活動不斷弘揚教義,宣傳教理,在初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早期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為以后佛教教育進一步發展完善奠定了基礎。漢代;佛教教育佛教教育起源于佛教始創之時,是為傳播佛教知識和擴大影響的需要而出現。自兩漢時期佛教初傳開始,通過授經、譯經等活動,佛教通過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方法來促進傳播發展。一、伊存授經關于佛教傳華尤可確信的史料是《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注引三國時魏國魚豢的《魏略·西域傳》上的一段記載:“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2014-03-15

  • 佛經翻譯之階段性及其特點
    [1]支婁迦讖所譯經典全屬大乘佛教,為確保原文的真實面目,其譯作多為音譯。[2]東漢靈帝和獻帝時期的譯經人員有康臣、康孟祥、月支僧支曜等。在當時,他們的譯經并未產生較大的影響,因為佛教當時始終被等同于社會上盛行的神仙方術迷信之類。孫吳時期的譯經名家有支謙、康僧會等。支謙收集了各種版本的原本和譯本,對沒有翻譯的則補充翻譯,對已經翻譯的則重行修訂。由于他的集大成式的努力,使其成為繼安清、支婁迦讖之后著名的譯經大師??瞪畷?span class="hl">譯經往往采用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教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3期2013-08-15

  • 支謙譯經中二字式同義連用探析①
    中題為支謙所出的譯經共有五十三部,七十四卷。在這五十三部譯經中有一些是偽經,我們認為現存《大正藏》中實屬支謙的譯經共有二十四部,三十四卷。①在支謙譯經中同義連用頻出迭見,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從字數上看,支謙譯經中同義連用以二字式居多,三字式、四字式較少,至于五字式或五字式以上的同義連用未能見到。下面擬對支謙譯經中二字式同義連用的特點及其成因展開詳細的描述。一、支謙譯經中二字式同義連用是由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成分組成,即由兩個單音節詞構成1.“迎逆”在家若作比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3年3期2013-08-15

  • 釋道安與中古時期學問僧的培養——以長安為中心的考察
    了竺法護、竺佛念譯經僧人中的中堅力量,又培養了一批以“義學”著稱的學問僧,為后秦時期鳩摩羅什翻譯佛經奠定了人才基礎。一、釋道安到達長安之前的竺法護、竺佛念譯經西晉時期,長安已成為佛教中心之一,見于記載的活動頻繁的佛教高僧有竺法護、帛遠。竺法護在晉武帝時代曾隨其老師天竺僧人竺高座到西域求法,取得多種胡本佛經東歸,自敦煌至長安,沿路傳譯。其在長安譯經有以下幾種:太始二年(266 年)譯出《須真天子經》,太康七年(286 年)譯出《持心經》、《正法華經》、《光贊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6期2013-08-15

  • “翻譯”非“譯”——淺談中國傳統譯論中翻譯定義的變遷
    轉譯,中國最早的譯經活動大部分都是通過轉譯西域各種語言對印度佛經的翻譯而形成的重譯。從“譯”和“澤”的字形關聯來看,“譯”本身是一種澤被四方的活動,這種活動本身對于我們周邊的環境是具有普惠的影響的,這種觀點也是大民族主義的體現??梢?,“譯”最初指從事翻譯職業的人,在文字記錄還不發達的時代,翻譯形式主要是口譯。在很長時期內,“譯”也用作動詞來指翻譯活動,大部分指口譯活動。2 對“翻譯”的文化分析“翻”的第一層意思是“反”?!胺g”即“反譯”,“翻譯”對原文是

    長春大學學報 2013年5期2013-08-15

  • 釋僧祐及其《出三藏記集》
    其名未見其書的失譯經,都是他經過多年的奔走搜集才訪求得到的?!暗v所以杼軸于尋訪,崎嶇于纂錄”[2],“祐總集經藏,訪訊遐邇,躬往諮問,面質其事”[2],便是僧祐不辭勞苦、親力親為的真實寫照。4 《出三藏記集》的主要內容《出三藏記集》的所謂“出”是譯出,三藏是指經、律、論3種佛書,“經”是指佛教的基本教義,即釋迦牟尼的說教集;“律”是佛教僧侶的戒律和清規;“論”是諸僧對佛教基本原理的解說,記集是記錄集合,即記集中國所翻譯的經、律、論三藏。全書共15卷,計收書

    圖書館學刊 2013年3期2013-02-15

  • 論贊助人對佛經譯場的影響——以玄奘譯場為例
    譯質量逐步提高和譯經范圍的擴大與深入,譯經體制由個人單干到集體合作,譯經范圍由寺院到政府與寺院聯合進行,由此衍生了具有中國特色譯經傳統——譯場。譯場制度始于南北朝的前秦時期,終止于北宋初年??傮w來說,不同時期的譯場規模不同,組織分工也不盡相同。以唐朝時譯場為例,不僅分工明細、組織嚴密,而且從翻譯活動的社會學視角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其中以玄奘譯場尤為典型。目前,關于中國古代譯場的文章不少,但多以敘史為主,從理論高度分析譯場成因及發展的研究成果卻寥寥無幾。本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2年11期2012-08-15

  • 佛經譯場立體化翻譯合作方式探析
    筆譯。我國最早的譯經,相傳為迦葉摩騰所譯的《四十二章經》,但梁啟超考證后稱“然此經純為晉人偽作,滋不足信”。佛教史上最早的譯經事業,當以東漢末年安世高、支婁迦讖來華為始。安世高,安息國(今波斯地)太子,后讓其王位與叔父,出家修道。漢桓帝建和年間(147-149年)來華,至洛陽,未久即通華語,宣譯經論,改梵本為漢語?!陡呱畟鳌贩Q其所譯之經:“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弊院鬂h以迄西晉的250年中,佛經漢譯人員以外籍僧人為主,漢僧為輔,由外僧背誦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2年4期2012-08-15

  • 從佛教術語看疑偽經辨別
    嘗試通過比較可靠譯經與幾部舊題為安世高所譯佛經中佛教術語的選取差別,并參照后世譯者的術語選取,考證這幾部舊題譯經為誤入之經。1.萬分 /死亡 /喪亡舊題安世高譯《分別善惡所起經》:“萬分已①已,宋、元、明、宮本均作“以”。后,魂魄入太山地獄中?!?17/518a)②文中漢譯佛經引例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為底本,改正其標點錯誤。出處標注方式:“冊數(阿拉伯數字)/頁碼(阿拉伯數字)欄數(小寫英文字母)”,如“17/518a”,17表示第十七冊,518表示頁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改寫理論之贊助人系統——武曌對《大云經》與《華嚴經》翻譯的操縱
    解析這位女皇帝在譯經活動中的贊助人角色。本研究以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的改寫理論為框架,以《大云經》以及《華嚴經》的改寫為主要語料,展開贊助人系統的三個成分,解讀武曌對佛經翻譯的操控和制約。從佛經材料的取舍,譯經內容的過濾或改寫,到譯著的傳播和接受,都有武曌操控的影子。1.贊助人系統20世紀90年代初,安德烈·勒菲弗爾提出的改寫理論是一個影響較大的當代翻譯理論,該理論使翻譯研究突破了傳統的語言層面的研究范疇。勒菲弗爾(Lefeve

    外國語文 2011年6期2011-03-20

  • 重估施護譯經的價值與意義*
    范慕尤重估施護譯經的價值與意義*范慕尤北宋時期的譯經雖然譯場規模很大,譯經數量不少,卻因種種緣由長期為人所詬病。換個角度來看,當時的譯經并非全無是處。以施護所譯的密教經典為例,它不但有助于對梵文寫本的釋讀和校訂,還能從中看到譯經受當時歷史背景影響之下有意的省譯、改譯、暗語譯法等現象,這些現象背后存在著皇室、文人士大夫等多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施護;譯經;密教北宋譯經與施護宋代的譯經肇始于開寶六年(973)法天在蒲津的譯經。據《佛祖統紀》載:“河中府沙門法進,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4期2010-09-05

  • 玄奘譯經的外部政治環境分析
    通常認為,玄奘翻譯經文是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西游記》中還有唐太宗送別和歡迎玄奘的描寫。玄奘真的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嗎?當時玄奘上表要求西行,沒有得到允許,后來玄奘私自西行,還受到通緝(慧立、彥悰,1983),由此可以得知玄奘西行是不受朝廷支持的,但是回來后是受到太宗歡迎的,那么他譯經是否得到支持呢?史學界和佛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著述比較多,然而多集中在從政治角度看玄奘與太宗、高宗兩位皇帝的關系,以及雙方如何相互利用。本文對玄奘譯經的外部環境進行簡要分析。一、

    考試周刊 2009年34期2009-06-18

  • 玄奘譯經和敦煌壁畫
    :本文據唐玄奘的譯經,詳細論述了敦煌石窟壁畫中依據玄奘譯經繪制的經變畫,特別就各時期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變、天請問經變、十一面神咒心經變、不空索神咒心經變、十六羅漢像的流行情況作了深入探討。并通過對曇曠、乘恩、洪、法成等高僧的研究,說明唯識學派學術思想在敦煌的傳承和影響。并據《大唐西域記》等的記載討論了歸義軍時期敦煌壁畫中的瑞像圖以及西夏時期敦煌石窟壁畫中的“玄奘取經圖”。關鍵詞:玄奘;譯經;敦煌中圖分類號:K879.21;文獻標識碼:入文章編號:10

    敦煌研究 2004年2期2004-07-1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