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骨性

  • 原發性骨內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學表現及其病理相關性分析
    3%)影像學呈溶骨性破壞(圖A~圖D),僅有4例(占14.8%)邊緣少許骨質硬化,3例(占11.1%)顯示輕度骨膜反應,7例(占25.9%)可見軟組織腫塊,增強呈明顯強化(圖E)(附表1)。表1 27例骨內RDD影像表現2.2 病理表現本文27例患者均可見明區的胞漿淡粉染的組織細胞和(或)泡沫樣細胞及暗區的混雜淋巴細胞及漿細胞交替出現;局部可見吞噬形態完整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等,纖維間質纖維化,免疫表型:S-100(+),CD68(+),CD1a

    中國CT和MRI雜志 2022年11期2022-11-21

  • 股骨上皮樣血管肉瘤99Tcm-MDP SPECT/CT 顯像一例
    顯像示右側股骨溶骨性改變,病灶內部放射性分布減低,病灶邊緣見不均勻放射性濃聚(圖1B~D),考慮原發性骨腫瘤,惡性病變可能性大。同機CT 檢查示:右側股骨頭至股骨頸局限性溶骨性改變,邊界清楚,無硬化邊,周圍見殘存骨皮質(圖1E)?;颊咝杏覀裙晒悄[瘤病灶清除術,免疫組化檢測結果:CD31(+)、E26轉錄因子相關基因(ERG,+)、波形蛋白(vimentin,+)、CD68(部分+)、轉錄因子E3(TFE3,弱+)、細胞角蛋白(CK,散灶+)、 CK19(散

    國際放射醫學核醫學雜志 2022年8期2022-11-16

  • 18F-FDG PET/CT診斷腰椎血管肉瘤1例
    右后部及附件呈溶骨性骨質破壞,見37.6 mm×35.5 mm×43.8 mm軟組織腫塊形成,邊界模糊,伴FDG代謝異常增高,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為12.1,平均CT值約40.6 HU,其內見略低密度(10.4 HU)伴FDG攝取缺損區,未見明顯鈣化、骨化及骨膜反應,鄰近椎管、右側側隱窩及椎間孔變窄,考慮脊柱原發惡性腫瘤;左側頜下區略增大淋巴結、右側髂骨類圓形略高密度伴FDG代謝異常增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22年8期2022-08-25

  • 非結核分枝桿菌骨感染的CT特征分析
    質破壞形態包括溶骨性破壞、成骨性破壞和混合性骨質破壞,16 例中軸骨中,斑片狀、片狀溶骨性骨質破壞10例,混合性骨質破壞5例,結節狀成骨骨質破壞1例;破壞骨質邊緣合并厚硬化環及混合硬化環者10例,薄硬化環4例,僅1例無硬化環;中軸骨中合并膿腫及死骨各3例,累及3個及以上椎體者占12例,椎體附件受累者5 例,椎體塌陷者1 例,椎間隙狹窄者1 例。12 例四肢帶骨中,斑片狀、片狀溶骨性骨質破壞7 例,混合性骨質破壞4例,結節狀成骨骨質破壞1例;破壞骨質邊緣合并

    實用醫學雜志 2022年6期2022-05-24

  • 多發性骨髓瘤骨病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
    髓瘤細胞所致的溶骨性病變。MMBD主要累及具有豐富紅骨髓的骨骼,例如椎骨(49%)、顱骨(35%)、骨盆諸骨(34%)和肋骨(33%)[1]。MMBD患者骨髓瘤細胞附近區域的骨溶解增加,成骨細胞功能受到高度抑制甚至缺失,造成無法愈合的溶解性骨損傷和全身性骨丟失[2]。MMBD在MM患者中發病率較高,據統計,約70%的MM患者在初診時已合并MMBD;超過80%的MM患者會出現與骨溶解相關的疼痛,疼痛成為疾病初診時最常見的癥狀;約60%的MM患者在病程中可發生

    浙江醫學 2022年23期2022-02-04

  • 多點穿刺經皮骨強化術治療髖關節溶骨轉移
    訓偉 郝潤松當溶骨性轉移累及髖關節時,引起骨組織缺失及軟組織腫塊形成,易侵及鄰近血管、神經組織,導致劇烈疼痛及運動受限,患者生活質量急劇下降。溶骨性轉移累及髖臼關節面按照Enneking骨盆腫瘤分區系統[1]屬于Ⅱ型,外科治療是行半骨盆置換或曠置術,創傷大,髖關節功能恢復差[2-4],放射治療和雙磷酸鹽治療的臨床癥狀緩解效果不佳[5,6]。經皮骨強化術(percutaneous bone augmentation,PBA)在治療盆骨溶骨性轉移報道較多,但缺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21年4期2021-09-04

  • 單發肋骨海綿狀血管瘤1例及文獻復習
    示左側第9肋骨溶骨性骨折破壞伴病理性骨折。就診時疼痛自行緩解,患者未再關注。近期患者自覺左側胸部隱痛,來院復診,行胸部CT示,左側第9肋骨可見溶骨性骨質破壞,邊緣骨質密度增高,內緣骨皮質不連續,內見大小20 mm×15 mm×10 mm軟組織密度影突破骨皮質向胸腔內突出,診斷左側第9肋骨腫瘤,行全身PET-CT檢查:左側第9肋骨局部骨質膨脹,密度欠均勻,FDG(18F-脫氧葡萄糖)代謝輕微增高,全身其余部位未見異常高代謝征象,考慮原發性病變(軟骨肉瘤)可能

    中華胸部外科電子雜志 2021年2期2021-06-12

  • 經皮骨強化術治療腫瘤溶骨性轉移累及髖臼關節面患者的臨床療效
    0)當骨盆發生溶骨性破壞時,患者經常會出現髖臼受累的情況[1-4],尤其當溶骨性改變累及髖臼關節面時,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會明顯加劇,導致髖關節功能障礙及生命質量降低。因此,針對溶骨性轉移累及髖臼關節面患者治療的首要目的是緩解疼痛、重建髖臼骨性結構、增強骨缺損區的穩定、維護關節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5]。依據Enneking 骨盆腫瘤分區系統[6],將髖臼部位溶骨性腫瘤歸為Ⅱ型,外科治療應遵循切除髖臼的原則,但其中采用半骨盆置換或曠置術治療患者的髖關節

    醫療裝備 2021年5期2021-03-26

  • 乳腺癌成骨性骨轉移診療現狀與研究進展
    的類型主要是以溶骨性轉移為主,對于混合型及成骨性轉移的診治方面沒有作過多的闡述,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們將乳腺癌成骨性骨轉移的機制、影像學檢查、治療以及療效評估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1 成骨性骨轉移的機制1889年,英國 Paget 提出”種子-土壤”學說,強調了腫瘤細胞和靶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腫瘤的轉移并不是隨機的,將乳腺癌細胞比作“種子”,骨微環境比作“土壤”,骨微環境為乳腺癌細胞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營養支持。發生骨轉移是由于腫瘤細胞與骨細胞在骨微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0年52期2020-12-28

  • 脊柱囊性血管瘤病二例
    及附件內有多發溶骨性骨質破壞,部分邊緣可見輕度硬化邊,部分病灶內可見分隔影。MRI檢查示脊椎及附件內有多發片狀、條片狀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圖1b~c)。外院PET-CT示中軸骨及附肢骨廣泛囊狀溶骨性骨質改變,病變區代謝活躍。行Th12椎體和坐骨的活組織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均未見明顯惡性病變(圖1d)。綜合患者的影像學表現、骨代謝檢查和血液檢查結果,經排它性診斷,最終診斷為脊柱囊性血管瘤病?;颊?,男,20歲,因胸痛五天,有外傷病史而行

    放射學實踐 2020年12期2020-12-13

  • 肋骨原發惡性骨腫瘤的CT 診斷
    均表現為不規則溶骨性骨質破壞,其余3 例中2 例位于后肋,1 例位于腋段。3 例邊界清晰,11 例邊界不清。有2 例表現出明顯的放射狀骨膜反應,另1例表現出明顯的層狀骨膜反應及典型Codman 三角。有13 例骨旁有明顯軟組織腫塊,其內均有鈣化,有12 例存在斑片狀、結節狀鈣化,5 例線樣鈣化,3例弧形鈣化,1 例環狀鈣化;在軟組織腫塊邊緣,有3例見到典型弧形/環形/殼狀鈣化。12 例做了增強掃描,有11 例無明顯強化,有1 例表現出腫瘤周邊和腫瘤內間隔輕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20年6期2020-11-23

  • PET/CT顯像診斷成人多發骨骼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1例
    6椎體右側附件溶骨性破壞,伴軟組織腫塊,T5椎體類圓形低密度影。實驗室檢查:紅細胞比容0.345,單核細胞比率0.082,嗜酸性粒細胞0.03×109/L,降鈣素原0.112 μg/L,谷氨?;D移酶144 U/L。18F-FDG PET/CT:下頜骨、雙側多發肋骨、全身多發椎體、雙側髂骨、左側髖臼骨及右側坐骨多發骨質溶骨性破壞,伴異常代謝增高,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為13.2(圖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2020年9期2020-09-25

  • 骶骨孤立性漿細胞瘤全身骨顯像1例
    :S1~3椎體溶骨性骨質破壞,偏右側,骨皮質不連續,其內未見鈣化,周圍軟組織無明顯腫脹,雙側骶髂關節對位關系正常。MR(圖2)示:S1~3椎體及右側可見溶骨性骨質破壞,骶孔消失,病變延至骶椎左側,呈等T1稍長T2信號影,右側緣骨皮質不連續,腫塊向周圍膨隆,軟組織未見明顯腫脹。為輔助診斷骶骨病變而來我科行全身骨顯像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Intinia Hawkeye型SPECT儀行99Tcm-MDP全身骨顯像(MDP由北京師宏藥物研制中心提供)。全身骨顯像(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20年2期2020-08-24

  • 經皮穿刺格式化射頻消融聯合靶向骨水泥注射治療脊柱溶骨性轉移瘤的效果
    加[1]。脊柱溶骨性轉移瘤可引起椎體骨折,刺激椎體內外神經末梢,引起疼痛。手術是治療脊柱轉移瘤的重要方法,以恢復或保留神經功能,緩解疼痛,確保脊柱穩定。臨床上常行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療,可緩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促進腫瘤組織壞死,但有時骨水泥不能有效滲透彌散。本研究觀察經皮穿刺格式化射頻消融聯合靶向骨水泥注射治療脊柱溶骨性轉移瘤的臨床效果。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至201

    河南醫學研究 2020年7期2020-04-13

  • 胸骨孤立性漿細胞瘤1例
    1 cm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伴軟組織密度充填,邊界清楚,平掃CT值約65 HU,增強后均勻強化,CT值約113 HU,骨皮質中斷、硬化,呈花邊樣改變(圖1A、1B);考慮腫瘤性病變。行胸骨穿刺活檢,病理報告:彌散性分布漿細胞樣小細胞(圖1C);免疫組織化學:CD79a(+),CD38(+),CD138(+)(圖1D),κ(+),λ(-),MUM-1(+),CD56(+),Ki-67(約5%+);提示胸骨漿細胞瘤。99mTc全身骨顯像顯示胸骨柄及胸骨體上段顯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2020年3期2020-04-03

  • 指骨上皮樣血管內皮瘤1例
    病變呈膨脹性及溶骨性骨質破壞,T1WI 呈不均勻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PDWI 壓脂像呈稍高信號,內可見分隔;全身骨顯像見圖1E。行左側環指離斷術,術后病理見圖1F、G,免疫組化:CKP(-),P53(-),CD31(+),CD34(+),FLI-1(+),Ki-67(10%+)。最終診斷:左手指骨上皮樣血管內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圖1 男,22歲,左手指骨EHE。X線示左手環指遠節指骨腫物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20年2期2020-03-09

  • 額骨靜脈型血管瘤1例
    管瘤CT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邊緣呈細齒狀,內板完整,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狀排列的骨間隔為其典型征象。血管瘤MRI信號強度取決于靜脈淤積程度及紅骨髓與黃骨髓比率,T1WI可呈高或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本例T2WI呈稍長信號,增強后明顯強化,可能與骨內血管瘤血供豐富,大量增生毛細血管及擴張血竇結構有關。鑒別診斷:①骨嗜酸性肉芽腫,可出現局部疼痛、低熱、乏力等癥狀,CT見溶骨性骨質破壞,可累及顱骨內板和外板,呈“雙邊征”,多見軟組織腫塊,增強后明顯強化;②腦膜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20年9期2020-01-13

  • 經皮骨水泥髖臼成形術在髖臼溶骨性轉移瘤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臼成形術在髖臼溶骨性轉移瘤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例行DSA引導下經皮骨水泥髖臼成形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手術前后的數字等級量表(NRS)評分和行走功能評分,并計算術后1周、術后1、3個月的疼痛緩解率和行走功能改善率,術后3個月復查CT進行病灶控制情況的評估。結果 6例患者均完成髖臼成形術?;颊咝g后1周、術后1、3個月的NRS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關鍵詞]骨水泥;髖臼成形術;骨轉移瘤;溶

    中國當代醫藥 2019年28期2019-12-16

  • 原發性顱骨內溶骨性腦膜瘤2例報告并文獻復習
    討原發性顱骨內溶骨性腦膜瘤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2例經術后病理學證實為原發性顱骨內溶骨性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 并結合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結果 原發性骨內腦膜瘤極為少見, 這些腫瘤的溶骨性變異特點更為罕見, 2例患者的腫瘤分別位于額頂骨、枕骨, 影像學表現均呈溶骨性破壞, 均行手術切除腫瘤。術后病理學結果為纖維型腦膜瘤, 周圍骨質均受累。2例隨訪14個月~6年, 未見復發。結論 顱骨原發性疾病鑒別診斷是非常廣泛的, 包括惡性和良性疾病。在原發性顱

    中國實用醫藥 2019年27期2019-12-02

  • 外力合并骨盆轉移癌致骨盆骨折損傷程度鑒定1例
    髂骨、髖臼可見溶骨性骨質破壞。診斷:骨盆骨折,重度骨質疏松癥,腎癌骨轉移,腎癌,重度貧血。治療經過:患者骨盆腎癌骨轉移,骨盆骨折診斷明確,有手術適應證,但患者系老年男性,全身營養狀況及肺功能較差,手術風險較大,入院后給予對癥保守治療,病情好轉出院。1.3 法醫學檢驗傷后3個月行法醫學檢驗。骨盆外觀無明顯畸形,骨盆擠壓分離試驗未查,右髖關節活動較左側稍受限。雙下肢等長,肌力、肌張力可。受傷當日X線片示:右側骨盆內翻畸形,右側骶、髂部巨大軟組織密度灶,右側髂骨

    法醫學雜志 2019年3期2019-07-12

  • 鹽酸羥考酮緩釋片聯合唑來膦酸治療惡性腫瘤溶骨性轉移疼痛的療效觀察
    癥之一,可分為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三種類型。人體骨骼在遭受癌細胞大量侵襲時,會發生病理性骨折,骨髓壓迫等病變,產生劇烈疼痛,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危急生命[1],目前,公認有效的骨轉移治療藥物為雙磷酸鹽類[2],其中唑來膦酸是第三代雙磷酸鹽類藥物。鹽酸羥考酮是中重度癌痛常用的止痛藥物之一,副作用不明顯。本研究采用直腸給藥,其優點在于簡便易行,提高患者順從性,比口服給藥吸收更快,避免首過效應,提高了藥效[3]。且直腸給藥可減少鹽酸羥考酮片導致的患者嘔吐

    中南醫學科學雜志 2019年3期2019-06-14

  • 顱面骨骨肉瘤的CT 和MRI 診斷及鑒別
    為顯著膨脹性+溶骨性骨破壞者6 例(圖1A、B),輕微膨脹性+溶骨性骨破壞者3 例(圖2A、B),純溶骨性骨破壞者5 例(圖3)。有瘤骨形成者7 例(7/14),5 例為團塊狀瘤骨(圖1B),余2 例分別為菜花樣(圖2)和絮狀瘤骨。有3 例病灶可見放射狀骨針(圖3)。突破骨皮質形成大小不等軟組織腫塊者11 例,伴或不伴局部骨皮質膨脹;另3 例較小的骨破壞病灶,其骨皮質尚未完全中斷,但均可見不同程度侵蝕變薄,而無膨脹改變。繼發于骨化性纖維瘤的2 例在骨破壞灶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19年1期2019-05-06

  • 脊柱巨細胞型骨肉瘤1例
    ],可見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皂泡狀,成骨性骨破壞少見,骨皮質未見明顯破壞,易誤診。文獻[2]報道典型的GCRO好發于青年人的股骨骨干及脛骨干骺端,主要影像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骨破壞區邊緣模糊,通常不形成軟組織腫塊,骨膜反應不明顯。Sato等[7]認為長骨GCRO多表現為溶骨性骨破壞,膨脹性改變,骨皮質變薄、未見明顯破壞。而有個案報道[8]發生在上頜骨的GCRO,表現為膨脹性非均質腫塊,骨皮質廣泛破壞,病灶內見斑點狀鈣化,誤診為軟骨肉瘤。單個或多個椎體及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19年2期2019-03-28

  • 神經纖維瘤?、裥秃喜⒀档投葠盒陨窠浨誓ち?例
    WI示L2椎體溶骨性骨質破壞并分葉狀軟組織腫塊形成,T1WI呈等低信號(長箭),皮膚及皮下多發腫物呈稍長T1信號(短箭) 圖2 病理圖 A.神經鞘瘤(HE,×200); B.惡性神經鞘膜瘤(HE,×100)患者男,59歲,因“腰背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半年”入院,既往有神經纖維瘤?、裥筒∈?。查體:跛行體態,脊柱胸腰椎生理彎曲消失,頭頸、四肢及軀干可觸及多發腫物,腰背部下段可見腫物,無明顯破潰。MRI:L2椎體溶骨性骨質破壞并病理性壓縮骨折,其內見軟組織腫塊,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9年3期2019-03-25

  • 99Tcm-MDP SPECT/CT診斷宮頸癌放療后骨盆不全骨折
    像存在成骨性或溶骨性改變等骨質破壞征象。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以影像學、臨床資料及隨訪(>12個月)情況等綜合結果作為診斷PIF的金標準,采用四格表法計算WBS、SPECT/CT診斷宮頸癌放療后PIF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采用χ2檢驗比較WBS與SPECT/CT對宮頸癌放療后PIF診斷效能的差異。P2 結果37例患者共發現50個骨盆病灶,最終診斷PIF 42個(30例,圖1),骨轉移瘤8個(7例,圖2)。42個PIF病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9年2期2019-02-21

  • 股骨Rosai-Dorfman病1例
    左股骨頸骨質見溶骨性骨質破壞區、類圓形軟組織腫塊影及輕度骨質硬化邊緣(圖1A、1B)。MRI:左側股骨頸可見片狀長T1長T2信號,T2脂肪抑制像呈高信號,邊界不清,范圍約4.5 cm×2.5 cm,增強后病灶明顯強化(圖1C),考慮嗜酸性肉芽腫可能性大。PET/CT:左側股骨頭及頸部溶骨性骨質破壞,病灶約3.0 cm×2.7 cm×3.8 cm,糖代謝增高,延遲顯像糖代謝進一步增高(圖1D),考慮惡性病變可能性大。遂行左股骨近端占位性病變穿刺活檢+射頻消融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9年2期2019-02-21

  • 長骨嗜酸性肉芽腫DR、CT和MRI表現探討
    特點為:病灶處溶骨性破壞,多位于干骺端至骨干,破壞隨著骨髓腔呈縱向延伸,病變周圍骨質硬化,多伴有層狀骨膜反應,骨皮質變薄并可見破壞、可伴軟組織腫塊。結論:DR、CT及MRI在診斷長骨嗜酸性肉芽腫上各有其優缺點,三者結合多能明確定性、診斷,但部分急性病變影像表現與惡性腫瘤相似,需多加鑒別。骨嗜酸性肉芽腫一般是指局限于骨的組織細胞增殖癥,又稱局限性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溶骨病損內含有組織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累積,多好發于顱骨、肋骨、脊柱、長骨、肩胛骨等[1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8年15期2018-09-08

  • 29例復發性動脈瘤樣骨囊腫的臨床診治經驗*
    灶術前皆表現為溶骨性骨破壞,復發時表現為病灶周邊廣泛溶骨性變化20例,其中可見骨皮質連續性中斷10例(圖1),合并病理性骨折的3例;表現為病灶內邊緣溶骨性改變9例,其中6例可見植骨區點狀或片狀新發溶骨性改變(圖2)。2.2 腫瘤學隨訪結果本研究中病例隨訪時間為24~90個月,平均時間64個月。29例患者中僅1例復發,復發率為3.4%。該例患者首診為股骨遠端ABC并病理性骨折,首次刮除自體骨植骨術后17個月復發,再次刮除術術后16個月復發;此時影像學資料提示

    中國腫瘤臨床 2018年24期2018-02-13

  • 18氟-脫氧葡萄糖PET/CT對原發灶不明的骨轉移瘤的診斷作用
    ]將轉移灶分為溶骨性轉移、成骨性轉移及混合性轉移。由2名有經驗的放射專業醫師和核醫學專業醫師采用盲法分析CT及PET/CT融合圖像,對可疑病灶測量SUVmax大小,以SUVmax>2.5為陽性,SUVmax<2.5為陰性。記錄原發灶、骨轉移灶部位及轉移性質。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對CT顯示成骨性轉移、溶骨性轉移病例SUVmax行t檢驗;在成骨性轉移及溶骨性轉移病灶中,分別對顱骨、脊柱、骨盆、胸部、四

    分子影像學雜志 2018年1期2018-02-05

  • 18F-FDG PET/CT融合顯像對首發骨骼病變診斷的增益價值*
    個骨病灶,均為溶骨性破壞,部分伴軟組織形成,PET部分SUVmax(9.95±3.81)。16/41例患者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5/16例MM患者僅為溶骨性破壞,SUVmax(4.85±2.11)明顯低于多發骨轉移瘤的SUVmax(9.95±3.81)(t=43.34,P0.05)。2.2PET/CT掃描診斷不明確的10例3例患者PET/CT診斷原發惡性病變可能性大,骨病灶SUVmax(12.9±1.72),隨訪病理結果確診為骨淋巴瘤2例,1例單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學報 2018年2期2018-01-30

  • 脊柱原發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和病理表現特征
    組織腫塊圍繞。溶骨性骨質破壞9例,呈軟組織樣密度,伴骨皮質連續性中斷,1例伴有輕度膨脹性改變,7例病灶邊緣和/或破壞區可見殘存骨質(圖1、2a);病理性骨折6例,其中4例椎體壓縮(圖2b);溶骨性骨質破壞進一步分為蟲蝕型和浸潤型,其中7例為蟲蝕型(圖1a),周圍軟組織腫塊范圍與骨質破壞范圍基本一致;2例為浸潤型,周圍軟組織腫塊范圍明顯大于骨質破壞范圍。同時合并溶骨性骨質破壞、骨質硬化及混合型1例,溶骨性骨質破壞均為蟲蝕型。本組1例連續隨訪病例早期僅見椎體溶

    放射學實踐 2018年1期2018-01-24

  • 骨韌帶樣纖維瘤的影像學表現及病理對照
    。結果X線檢查溶骨性破壞55.0%為中心性,45.0%為偏心性;CT檢查87.5%為溶骨性破壞,軟組織腫脹有較清晰的界限;MRI檢查顯示T1WI病變區域信號強度比對于周邊肌肉均為略低信號或等信號;術前誤診率為90.0%,2例與術后病理對照結果一致。結論影像學檢查誤診率高,需聯合診斷,并結合臨床癥狀與病理表現。骨韌帶樣纖維瘤;影像學表現;病理對照骨韌帶樣纖維瘤在骨內腫瘤中十分罕見,文獻稱在良性骨腫瘤中其占比約為0.3%[1],外國學者于1958年便命名其為成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17年12期2018-01-10

  • 唑來膦酸聯合放射療法治療惡性腫瘤溶骨性骨轉移的效果評價
    法治療惡性腫瘤溶骨性骨轉移的效果評價王翠英(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腫瘤科,河北 衡水 053000)目的:評價用唑來膦酸聯合放射療法治療惡性腫瘤溶骨性骨轉移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腫瘤科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29例惡性腫瘤溶骨性骨轉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為這29例患者均聯用唑來膦酸和放射療法進行治療,并觀察其疼痛癥狀、體能狀態的改善情況。結果: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這29例患者中NRS疼痛分級為Ⅱ級、Ⅲ級患者的占比更低,差異有

    當代醫藥論叢 2017年15期2017-12-09

  • 骨小圓細胞腫瘤的綜合影像學表現
    組10例,多呈溶骨性、膨脹性、蟲蝕狀骨質破壞,3例見骨質硬化邊及瘤骨,7例伴病理性骨折及軟組織腫塊,4例腫塊突向椎管,硬膜囊受壓。2例僅在MRI上骨髓信號異常增高。6例行ECT檢查,4例表現為全身散在核素分布濃聚灶(圖1-4)。淋巴瘤:本組3例,其中2例病灶呈蟲蝕狀、膨脹性骨質破壞,見骨膜反應及軟組織腫塊。1例患者在DR、CT、ECT及PET-CT上骨質均未見異常改變,僅MRI可見雙側髂骨、骶骨、股骨上段彌漫性高中低混雜信號影(圖5-7)。Ewing肉瘤: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7年9期2017-09-15

  • 脛骨炎癥性肌纖維母細胞瘤一例
    現:右脛骨近端溶骨性骨質破壞,邊界不清,局部骨皮質破壞、中斷,皮質及髓腔內可見軟組織密度填充,增強后不均勻強化(圖2)。MRI表現:右脛骨近端溶骨性骨質破壞并周圍軟組織腫塊,骨皮質中斷,病灶呈等T1、混雜T2信號,增強后不均勻強化(圖3)。提示右脛骨近端惡性病變。手術及病理:行脛骨瘤段切除、滅活再植及假體置換術。病灶全切鏡下見梭形纖維母細胞增生,輕度異型性,伴灶狀炎癥細胞浸潤。免疫組化:Vimentin (+),SMA (+),hcaldesmon (+)

    磁共振成像 2017年1期2017-05-12

  • 馬爾尼菲藍狀菌病致溶骨性損害合并Sweet樣皮疹1例
    尼菲藍狀菌病致溶骨性損害合并Sweet樣皮疹1例梁家榕,曹存巍,林有坤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性病科,南寧 530021本文報道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性病科收治的馬爾尼菲藍狀菌病致溶骨性損害合并Sweet樣皮疹1例。免疫力正常人群較少患馬爾尼菲藍狀菌病。本例患者既往體健,起初合并融骨性損害,在兩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療過程中逐漸出現Sweet樣皮疹?;颊呓泝尚悦顾谺、伊曲康唑、激素等治療后,病情逐漸好轉。馬爾尼菲藍狀菌;溶骨性損害;Sweet樣皮疹

    微生物與感染 2017年1期2017-03-02

  • 骨盆尤文氏肉瘤/外周型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影像征象與臨床病理對照分析
    X線示左髂骨溶骨性骨質破壞(箭頭),邊界不清,伴巨大軟組織腫塊影。圖3 CT平掃示左髂骨骨質密度彌漫性減低,伴巨大的軟組織腫塊,前內側軟組織內見“針狀”骨膜反應(箭頭)。圖6 MR T1WI增強掃描左側髂骨內多發斑片狀強化,左髂骨周圍巨大軟組織腫,強化不均勻,分隔可見強化(箭頭)。圖7 MR T1WI平掃胸腰椎、骶椎骨散在信號增高及減低影,胸11椎體楔形樣變,下胸段椎管內見軟組織影并不均勻強化。圖8 病理示小圓細胞深染,彌漫分布,部分形成“菊形團”結構(

    罕少疾病雜志 2016年1期2017-01-11

  • 骨內神經鞘瘤的影像學表現特點及病理分析
    內神經鞘瘤囊性溶骨性破壞,其中6例單發囊性溶骨性破壞,2例為多囊性溶骨性破壞。4例表現邊界清晰,其中2例可見明顯硬化緣,2例表現邊界不清楚。6例管狀骨骨內神經鞘瘤骨皮質變薄、典型病變邊緣呈扇貝征樣破壞,MR顯示6例腫瘤T1WI呈等信號或低信號,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其中2例表現為低信號。3例成典型扇貝征。8例骨內神經鞘瘤腫瘤表現為腫瘤細小,排列成柵欄狀。細胞核細而長、深染,具有明顯核分裂像,腫瘤細胞低密度(Antoni型A)和高密度區(Antoni型B)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6年3期2016-09-14

  • 骨巨細胞瘤的X線影像學診斷
    度膨脹性生長的溶骨性骨質破壞;所有病灶均有邊界,但和正常的骨質分界不銳利。所有病例均未見骨膜反應。結論 骨巨細胞瘤具有較典型的X線表現特點,X線檢查為臨床診斷提供了較可靠的影像學依據。骨巨細胞瘤;X線影像;診斷骨巨細胞瘤是骨科較常見的特殊性良性腫瘤之一,約占全部原發骨腫瘤的5%~9%,占良性腫瘤的18.2%。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局部侵襲性、較高的致惡變率和術后復發率,早期進行診斷和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是改善患者癥狀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本病具有一定的X線特征性的影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6年31期2016-06-13

  • 腓骨惡性外周神經鞘瘤一例
    骨近端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骨皮質變薄,病灶內密度不均勻,周圍軟組織內未見腫塊(圖1)。CT示右腓骨近端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骨皮質變薄、局部欠連續,病灶密度不均勻,腫瘤實質平掃測CT值約50 HU,增強掃描呈輕度強化,測CT值約80 HU;骨皮質缺損處病灶突入軟組織內呈類圓形等密度灶,增強掃描邊緣強化,灶內不均勻輕度強化(圖2)。MRI示右腓骨近端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病變主體呈不均勻T1WI稍低T2WI高信號,局部見片狀T2WI更高信號影,增強后

    磁共振成像 2016年12期2016-05-17

  • 乳腺癌溶骨性骨轉移的中西醫研究進展
    405?乳腺癌溶骨性骨轉移的中西醫研究進展劉湘云陳鏗羽陳希何穎賢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05從乳腺癌溶骨性骨轉移的危險因素、影響因素、診斷指標和中西醫治療等方面綜合論述其研究發展現狀,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并提出中西醫治療的發展期望。乳腺癌;溶骨性骨轉移;因素;指標;治療隨著社會環境、人文經濟的改變,乳腺癌的發病率愈趨年輕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乳腺癌最容易遠處轉移到骨,約有70%的患者在罹患晚期發生骨轉移,遠超過次常見的肝、肺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6年15期2016-01-31

  • 用CT與MRI診斷肺癌脊柱骨轉移的準確性對比
    標準,其中發生溶骨性破壞的患者有31例,發生蜂窩狀溶骨性破壞的患者有9例,發生小片狀或斑片狀成骨性改變的患者有4例,發生成骨性混合溶骨性骨轉移的患者有1例。本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1.2 方法分別對這45例患者進行CT檢查和MRI檢查,然后將檢查的結果及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1.2.1 進行CT檢查 進行CT檢查的具體方法是:①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Definition A

    當代醫藥論叢 2016年14期2016-01-17

  • 痛風性髕骨骨折1 例分析
    膝關節X線顯示溶骨性破壞伴邊緣硬化(見圖1)。CT顯示髕骨骨折、溶骨性破壞伴邊緣硬化(見圖2),MRI顯示髕骨破壞及股四頭肌肌腱浸潤。血尿酸672 μmol∕L,正常430 μmol∕L,其余檢驗正常。圖1 左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示上外側溶骨性破壞伴邊緣硬化圖2 左膝關節CT顯示髕骨骨折、溶骨性破壞伴邊緣硬化2 治 療升高的血尿酸水平證實有活動性痛風,但術前血常規、血沉、反應蛋白在正常范圍,考慮痛風繼發膝關節感染的可能性小,國內外文獻中也罕見報道繼發于痛風的

    實用骨科雜志 2015年7期2015-07-02

  • 骨巨細胞瘤影像學表現
    生長16例,呈溶骨性骨質破壞14例,呈膨脹性骨質破壞6例,呈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3例,另外8例可見膨脹性骨質破壞區內伴有骨嵴形成,4例伴有骨膜反應,3例伴有軟組織腫塊,典型病例圖像見圖1~8。圖1 X線正位片示左脛骨近端脛骨平臺下方略膨脹性病變,左側骨皮質變薄(箭頭),病灶邊緣未見明顯硬化邊圖2 X線側位片示脛骨近端略膨脹性病灶,其背側骨皮質變薄(箭頭)圖3 CT冠狀位重建圖像示左脛骨近端外側略膨脹的溶骨性骨質破壞,病變邊界清楚,無硬化邊,骨皮質明顯變薄(

    河北醫藥 2015年14期2015-03-06

  • 骨嗜酸性肉芽腫的MRI、X線表現及病理分析
    呈圓形、類圓形溶骨性骨質破壞,無死骨,其中4例顱骨病灶呈穿透性骨質破壞,3例長骨及1例鎖骨破壞區伴骨膜反應,1例長骨及1例鎖骨破壞區伴邊緣硬化,1例伴膨脹性改變。病灶MRI多呈稍長T1、T2信號的結節或腫塊,內可見更長T1、T2信號壞死區,臨近骨質多伴STIR高信號水腫區,并侵犯周圍軟組織,11增強后2例輕度、4例中度強化、5例明顯強化。結論EG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其MRI、X線影像學表現均具有一定特征性,結合臨床可以作出正確診斷,最終確診依賴病理。嗜酸性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5年2期2015-02-10

  • X線與CT診斷骨巨細胞瘤的對比分析
    顯示囊狀膨脹性溶骨性骨破壞;CT顯示骨囊狀膨脹性骨破壞,18例病灶液-液平面,軟組織密度不均,骨質破壞邊緣清晰。結論 X線與CT對骨巨細胞瘤均具有各自診斷特征,結合多種影像學診斷方法,提高確診率。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1.035作者單位:130011 長春,一汽總醫院Comparative Analysis of X-ray and CT Diagnosi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年1期2015-01-26

  • 股骨原發性平滑肌肉瘤1例
    股骨轉子間局部溶骨性破壞,破壞區形態不規則,部分邊緣模糊,無硬化邊,病灶內見散在小片狀稍高密度影,未見軟組織腫塊。ECT全身骨顯像(圖2):左側股骨上段局部異常放射性濃聚。CT檢查(圖3a,3b):左股骨轉子間溶骨性骨質破壞,邊緣模糊,鄰近內側骨皮質變薄、楔形缺損,可見輕微骨膜反應,病灶周圍見小片狀鈣化密度影,未見軟組織腫塊。MRI(圖4a~4c):病灶相對正常髓腔呈不均勻等T1長T2信號,邊緣見小圓形囊變區,增強掃描病灶內部輕中度不均勻強化,邊緣花邊樣強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5年1期2015-01-24

  • 99m Tc-MDP 骨顯像預測唑來膦酸治療乳腺癌骨轉移的骨修復效果的初步研究
    %左右,且多為溶骨性骨轉移[1]。乳腺癌骨轉移后的5 年生存率約20%[2]。溶骨性骨轉移引起的骨折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臨床上應積極治療骨轉移[3]。根據惡性腫瘤骨轉移治療專家共識,雙膦酸鹽已成為溶骨性骨轉移患者的基礎用藥,唑來膦酸作為第3 代雙膦酸鹽類藥物的代表,在臨床應用廣泛,但目前缺乏有效預測療效方式,導致部分患者對治療反應較差,少部分出現病情進展[4,5]。為了使雙膦酸鹽治療適應證選擇更合理,避免延誤不適合唑來膦酸治療患者的病情,筆者期望找到

    醫學研究雜志 2015年7期2015-01-16

  • 16-MSCT及立體三維重建SSD技術診斷多發性骨髓瘤
    ,肋骨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1例(圖1),胸骨穿鑿狀骨質破壞2例,多發肋骨鼠咬狀骨質破壞4例(圖2),胸椎、腰椎椎體及附件不同程度蟲蝕狀骨質破壞11例(圖3),骨盆蟲蝕狀骨質破壞8例,骶尾椎溶骨性骨質破壞3例(圖4),胸椎椎體廣泛性骨質疏松、斑點狀骨質破壞并椎體病理性骨折1例(圖5a-b),腰椎病理性骨折1例,單發肋骨病理性骨折1例,軟組織腫塊5例(圖6)。3 討論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常見于原發性骨髓漿細胞單克隆異常

    中國醫學創新 2013年22期2013-12-04

  • 肺癌脊柱骨轉移CT、MRI檢查對比分析
    變表現為41例溶骨性破壞,10例蜂窩狀溶骨性骨破壞,4例小片狀 (斑片狀)成骨性改變及1例兼具溶骨性與成骨性的混合性骨轉移;行CT檢查時,檢出陽性26例,敏感度46.43%,假陰性率為53.57%,而MRI檢查時,檢出陽性46例,敏感度82.14%,假陰性率為17.86%,兩組檢查結果對比差異性顯著 (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表1 兩種診斷方式敏感度對比分析 (n=56)3 討論骨骼屬于惡性腫瘤轉移的好發部位,對于肺癌骨轉移而言,脊柱當屬

    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年3期2013-10-16

  • 股骨頭鄰關節骨囊腫影像分析
    性關節下囊狀、溶骨性骨質破壞區,邊緣硬化,骨性關節面塌陷圖2 雙側股骨頭骨性關節下囊狀、溶骨性骨質破壞區,邊緣硬化,關節間隙無改變圖3 圖2同一病例CT掃描軸位,病變呈多房狀,邊緣清晰硬化圖4 與圖2同一病例冠狀位重建圖5 與圖2同一病例CT矢狀位重建圖像圖6 CT軸位,雙側股骨頭發病,右側骨性關節面不連續圖7 與圖6同一病例CT冠狀位重建圖像,右側股骨頭骨性關節面不連續圖8 右股骨頸見一類圓形骨密度減低區,邊緣清晰、硬化圖9 與圖8同一病例CT軸位,病變

    河北醫藥 2013年1期2013-10-12

  • 右股骨頭透明細胞軟骨肉瘤一例
    右股骨頭斑片狀溶骨性破壞灶,輕度膨脹性改變,病變邊緣清晰銳利伴有硬化邊,病灶內可見斑點狀鈣化(圖1、2)。MRI檢查:病灶于T1WI上呈低信號,T2WI上呈高、低混雜信號,邊界清,累及股骨頸,增強掃描示病灶大部分明顯強化,病灶內有條束、斑點狀不強化的低信號影。術中所見:右股骨頭、頸部內見大小約4cm×3cm×2cm骨質侵蝕區,其內有白色肉芽樣組織,血運好。病理診斷:軟骨來源的惡性腫瘤,考慮透明細胞軟骨肉瘤伴動脈瘤樣骨囊腫。免疫組化結果:S-100、Vim彌

    放射學實踐 2013年12期2013-09-27

  • 多發性骨髓瘤骨病89例臨床分析
    致的骨質疏松、溶骨性破壞、病理性骨折、骨痛、高鈣血癥、脊髓壓迫等。MBD是MM患者的特征性臨床表現之一。約90%的MM患者在疾病的進程中均出現程度不等的骨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產生重要影響[1]?,F將本院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住院治療的89例MM患者發生MBD的情況作一回顧性分析,以探討MBD的臨床特征及治療療效。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療的MM患者89例。所有患者按

    重慶醫學 2013年22期2013-08-24

  • 髂骨孤立性漿細胞瘤CT診斷分析(附6例報道)
    4例表現為髂骨溶骨性骨質破壞,并見周圍軟組織腫塊形成明顯,其中3例軟組織腫塊周圍殘留骨,呈多發條狀、小片狀及弧形。軟組織密度與肌肉相似,2例中心見不規則片狀稍低密度影。圖1 患者影像學圖示(左側髂骨溶骨性骨質破壞并明顯軟組織腫塊形成,未見骨膜反應、未見腫瘤骨、未見環形骨化影,軟組織腫塊周圍可見多發條狀、小片狀、弧形殘留骨,增強軟組織腫塊見中等程度強化,中央見片狀壞死區無強化)4例增強掃描病例中,2例中心片狀低密度區無強化,低密度區周圍軟組織中等均勻強化,其

    中國醫藥指南 2013年20期2013-06-28

  • 骨韌帶樣纖維瘤的影像學表現及病理對照
    線平片均示骨質溶骨性膨脹性改變,其內見根須樣骨小梁,骨小梁粗細不等,灶內無骨化,邊緣無硬化或局部菲薄硬化,骨皮質變薄,局部可不連續,無骨膜反應(見圖1-3)。3例行CT檢查,病灶密度均勻稍低于鄰近肌肉組織,灶內無壞死和骨化,鄰近骨皮質變薄,皮質內緣凹凸不平,有粗大的骨嵴隆起(見圖4)。MRI檢查3例,病灶在T1WI上與肌肉組織呈等信號,信號較均勻;在T2WI上高于肌肉組織信號,信號欠均勻,灶內可見條狀或帶狀低信號。圖4-8是同一患者的影像學資料。2.3 手

    溫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3年12期2013-01-05

  • 少見部位骨轉移瘤3例
    表現一般可分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而本組病例骨轉移瘤各有其獨特之處,其X線表現及發病部位臨床較為少見?;颊?為皮質型,患者2為囊狀膨脹型,患者3為樞椎齒狀突轉移瘤。骨轉移瘤多見于中老年人,多數報道以男性為多[1]。本組3例患者X線表現均為溶骨性骨質破壞。溶骨性破壞可因腫瘤細胞產生各種刺激因子,如生長因子、前列腺素、核質溶解等,刺激破骨細胞使其數量增多或活性增強而引起溶骨,或由腫瘤細胞直接引起骨質溶解。溶骨性轉移發生于長骨時,多位于骨干或鄰近的干骺端,表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2年1期2012-12-08

  • 64排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對骶骨腫瘤診斷價值分析
    位于正中,可見溶骨性破壞,其內可見散在的鈣化灶。圖2.為轉移瘤,溶骨性破壞,無鈣化。圖3.為骨巨細胞瘤,偏心性溶骨性破壞。圖4.為神經源性腫瘤,可見骶孔擴大 ,軟組織腫塊不明顯。圖5.為軟骨肉瘤,不規則的溶骨性破壞,軟組織腫塊明顯。MDCT三維重建能夠清晰地在各個方向、各個角度上顯示骶骨腫瘤的情況,臨床醫生根據不同的情況選取不同的手術方案及治療方案。其中脊索瘤12例X線片可見大片溶骨性破壞,以S3-S5多見,2例X線片未發現明顯病灶。9例MDCT表現為大范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2年6期2012-09-04

  • 多發性骨髓瘤X線攝影體位的臨床選擇
    1)診斷標準,溶骨性病變是診斷本病的標準之一,因此相關的影像學檢查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迄今為止,雖然CT、MRI和核素掃描等先進的檢查手段應用于本病診斷,但傳統的X線攝影,因其具有經濟和骨病變表現有一定的特征性等特點,為本病影像學檢查的首選方法。本文對本院經骨穿確診的93例MM,從顱骨、腰椎、胸部和骨盆4組體位的骨改變的陽性率,靈敏性和征象的典型性進行分析,旨在探討一組(2次曝光)發病陽性率高,X線顯示靈敏度高、X線征象典型的體位,作為臨床首選體位。1 資

    河北醫藥 2011年23期2011-06-07

  • 骨SPECT/CT顯像對肝細胞癌骨轉移診斷的增益價值
    CT圖像表現為溶骨性、成骨性改變,SPECT圖像有相應部位的放射性異常分布(或無異常);(2)非腫瘤骨轉移:SPECT圖像放射性異常分布區有手術、外傷、放療病史,CT圖像未見溶骨性和成骨性改變,CT圖像表現為非病理性骨折,關節脫位,骨囊腫、骨島及其他良性骨腫瘤性病變,骨質增生、硬化、骨贅形成、椎體壓縮及其他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等,SPECT圖像伴或不伴有相應部位的放射性異常分布?;颊吲R床診斷的確定主要依據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病理檢查、其他影像學檢查

    核技術 2011年7期2011-03-2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