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橋

  • 扁扁的世界
    那就是香港散文家董橋。董橋散文《給后花園點燈》中有這樣一段:“大廈一扇鐵門一開,走出兩位小說里的少女:扁扁的黑鞋,扁扁的胸部,扁扁的國語,扁扁的《愛眉小札》,扁扁的初戀,像夾在一頁書里的扁扁的枯葉?!庇喙庵泻?span class="hl">董橋用“扁扁的”營造一種“舊時月色”的年代感,讓讀者隔著一段距離讀懂那些沉淀在時光里的故事和情感。不過,如果用“扁扁的”來形容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我倒也覺得挺合適。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扁平的千姿百態的世界?!皵底值厍颉钡闹饾u成形,使得世界變得扁平和濃縮

    中學生百科·悅青春 2022年6期2022-07-05

  • 疫情時期的另類生活
    四是散文隨筆,如董橋的《書城黃昏即事》、吳魯芹的《余年集》;五是回憶錄,如齊邦媛的《巨流河》、周作人的《知堂回想錄》等。董橋先生在其上述著作的《夜讀浮想》一文中說:“著書立說之境界有三:先是宛轉回頭,幾許初戀之情懷;繼而云鬟潦〔繚〕亂,別有風流上眼波;后來孤燈夜雨,相對盡在不言中?!庇纱耸谷讼肫鹜鯂S先生所言做學問的三重境界。兩相對照,董、王二人之說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恕我直言,王先生所言感覺比較陽剛,而董先生的字里行間似乎多了幾分溫婉。這里,我絕無貶

    書屋 2022年6期2022-06-21

  • 書林探幽記
    《英華沉浮錄》是董橋在香港回歸之際,開設在《明報》副刊上的專欄,前后持續近三年。 《英華沉浮錄》談論漢語修辭,鑒賞文藝佳作,品藻文人掌故,批評時政人物,可謂既老派又現代,是董橋別具一格的代表作品。香港明窗出版社陸續結集十卷,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年以《語文小品錄》為書名出版;香港牛津出版社后又結集六卷出版,海豚出版社2012 年引進。內地雖兩次出版,但均未完璧,其中多有刪節。網上有書友分享港版全套的電子書,于是下載后裝訂成冊,以作紀念。近來收拾屋子,將這

    黃河 2021年1期2021-11-12

  • 董橋的南洋懷舊敘事
    馬峰摘要:董橋是香港的歸僑作家,早年在印尼的生活經歷對其散文創作影響深遠,也催生了書寫南洋的一大格局。他的南洋情懷隨處可見,以記述少時見聞感念的懷舊篇章最為出色。他的南洋懷舊敘事有較為清晰的脈絡,通過對“南洋”的范疇進行界定,大體可以梳理出四種類型:一是定格南洋,專注于印尼的家園景致;二是漫游南洋,表現從新加坡到西貢的游歷;三是離散南洋,記述移居境外的傳奇人事;四是超越南洋,抒發文化懷舊的余緒。關鍵詞:董橋;散文;南洋;懷舊敘事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

    華文文學 2021年4期2021-10-16

  • 董橋密碼
    殊的古老村落——董橋村。董橋村東距西平縣城27.5公里,西距嫘祖鎮(原呂店鄉)政府所在地約1.3公里?!耙宦肥藦垺彪y掩其盛名。該村“董橋遺址”“嫘祖故里”之稱謂早已聲名遠播,有著十分豐厚的文化底蘊,隱藏著諸多歷史、人文、古跡、傳說等需要被破解的密碼。懷著好奇心,2019年6月的一天,筆者和西平縣政協、住建局、作協一行六人踏訪了該村。時值艷陽高照,惠風和暢,剛剛破土的玉米幼苗,如一面面小小的綠色旗幟隨風招展,似乎在歡迎我們。走進村頭,迎面是一座不銹鋼構架的

    時代報告 2020年5期2020-07-06

  • 他們給我寫過信
    夏志清、聶華苓、董橋等。這些從一個側面記錄、反映了文壇過往和時代風云的信件,今日“由私轉公”,為廣大讀者所見,實在是彌足珍貴。]張充和昌華先生:多謝你(寄)來胡適偽手跡。這是第三次收到的,看先生毛筆字寫得很好,怎么看不出那么壞的字!是不是只管名人字,而不管好壞。(抱歉!第一次和你通信就如此不客氣。)胡適雖不是書家,但自有他瀟灑風格。作偽者隔紙描出,筆筆遲滯,筆無輕重,處處怕錯的心理,活現紙上。我寄出我同漢思的聲明,以及一切證明給《傳記文學》,大概六月份是來

    讀書文摘 2020年12期2020-01-25

  • 活得簡單
    董橋齊白石到老還忘不了童年在河邊釣魚蝦的情景,晚年給于非闇畫的《釣蝦圖》上題了一段憶舊的話。說他五六歲時在老屋星塘岸戲耍,淺水中見到大蝦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線系上棉絮為餌沉入水中。蝦足鉗餌,線一拉上來,蝦也跟著出水了,比釣魚更有趣:“兒時樂事老堪夸,衰老恥知煤米價。憐君著述釣魚趣,何若阿芝絮釣蝦?!蓖砟甑凝R白石一邊恥知煤米之價,一邊畫出貴蝦之圖,戀舊的意興更比常人復雜得多。有座古廟里有一位煒師傅當年常對我說:“想得簡單、活得簡單才會長肉?!笨上?,追求人生簡單

    保健與生活 2019年18期2019-11-08

  • 沉淀
    得其中深意。作家董橋一直自稱“老派文人”“文化遺民”,讀他的文字,總會想起兒時在鄉下老家破落的小庭院,夜色打著哈欠踽踽而來,在微微泛黃的搖晃著的煤油燈下,燃一炷素雅的檀香,依偎在奶奶的懷抱里看落雪。粉粉的雪一片一片從眼前優雅地打著旋飄落,毫不著力,薄薄的,拾起一聞,還有股淡淡的清香。他寫古人,寫古玩,寫舊意,寫小說,寫人生。一直以來,我的記憶里總會浮現微微染塵中一位淡彩仕女,敷著淡淡的風霜,一半秀媚,一半孤寂。重讀《舊日紅》才明白是蕭姨:“長年穿著淺色絲綢

    莫愁·小作家 2019年12期2019-09-10

  • 力量是文字的意義
    住,然有數則關于董橋記載,煞是有趣:一九九九年二月,購得陳子善編《董橋文錄》四川文藝版,他寫道:“董橋正可佐酒。其文精、奇,雖略顯脂粉,歸之散文上品可也?!倍柀栆荒晔氯ハ愀?,他先在Page One書店買到陳子善編《董橋文集》三冊,發現此編共十二卷十八冊,又跑到天地圖書購六冊,到星光大廈購七冊,最終在樂文書店全部購齊。一時累得雙腿打戰,難以挪步,“然吾以為讀香港董橋,港版才屬正味”。我知道王強與董橋相見很晚。董橋藏書積年,有見識,有財力,有華人收藏西書

    檢察風云 2018年24期2019-01-04

  • 御香縹緲,英華沉浮
    本文旨在分析討論董橋的散文創作,基于藝術審美與現實關照兩個層面展開。從藝術審美與文化關懷角度,董橋的散文典麗精工,意境似宋元山水,行文布局縝密,修辭靈動豐饒,文體大膽創新。他的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晚明小品文的閑適與靜氣,以及跨越中西的文化鄉愁。從現實關照與哲理思辨角度,董橋的文章對機械文明、教育模式、香港政局都有討論,他早期研究馬克思的學術經歷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與思辨性。關鍵詞:董橋;散文;藝術審美;現實關照作者簡介:余培培(1997.9-),女,漢族

    青年文學家 2018年29期2018-12-15

  • 人生的下午茶
    味到茶中的妙處。董橋有篇文章叫《中年是杯下午茶》,我不喜歡他的說法。他在文中說:中年最是尷尬,是天沒亮就睡不著的年齡,是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是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是吻女人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董橋的文中透露出太多中年的無奈和悲哀,說出了中年的熱情減退和力不從心。這或許是大多數中年人的心理。我身邊的很多中年人,每日忙碌地奔走著,自以為懷揣夢想卻總是被現實打敗,自以為憧憬明天卻總是沉浸在往日的輝煌中,終日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頓中無所適從。他們總

    祝您健康 2018年12期2018-11-27

  • 曬書
    鄉愁的理念》,是董橋的,照例還是先念扉頁我的購書小記:“逛大學扎堆的濟南文化東路,往來皆年輕面孔,間或遇到面熟之老學生,頷首微笑。路東段三聯書店濟南分銷店購董橋《這一代的事》及《鄉愁的理念》,久慕董橋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蹦赣H慨然嘆道:“兒子啊,原來你跑了好些地方啊,我都不知道?!蹦赣H逐本翻閱著輕聲讀著書上的小記,幾乎每一本都有來歷,都有故事。母親拿著劉以鬯的《酒徒》咯咯笑著喊我過去細看。原來是多年前一幫書友聚飲后去市水利局莊君家小坐,趁莊

    思維與智慧·下半月 2017年12期2017-12-25

  • 曬 書
    鄉愁的理念》,是董橋寫的,照例還是先念扉頁上我寫的購書小記:“逛大學扎堆的濟南文化東路,往來皆年輕面孔,間或遇到面熟的老學生,頷首微笑。路東頭三聯書店濟南分銷店購董橋此作,久慕董橋文名,今愿足矣。1992年6月2日?!蹦赣H又念了幾本,嘆道:“兒啊,原來你跑了這么多地方啊,我之前都不知道。你不說也好,省得我記掛著?!蔽乙仓鸨痉喼鴷系男∮?,原來每一本書都有來歷,都有故事。那個初夏,在梔子花氤氳的香氣里,我和母親坐在書堆里,一本一本,翻曬著我喜歡的書。有點熱

    愛你 2017年23期2017-11-24

  • 蘋果樹下的下午茶
    秋宓聽說董橋出了新書叫《蘋果樹下》,莫名地喜歡這個名字,就央香港朋友寄一本給我。收到書,是一個陰冷的日子。就著爐火,沖一杯英式奶茶,慢品董橋的輕言細語。茶就選前些日子買的高海拔錫蘭,冰箱里拿出來的牛奶進微波爐叮熱沖進茶里,天冷加兩塊方糖也不內疚。董橋說,蘋果入詩入畫,英美偏多,中國詩詞繪畫寫蘋果的好像少見。想想也是,中國人賦予梅蘭竹菊無窮詩意,再就是蓮花入詩多。蘋果樹在英國普遍得很,朋友家后花園極大,郁郁蔥蔥,種了梨樹和蘋果樹。秋天的周末他總是_亡著采摘蘋

    茶道 2017年10期2017-11-08

  • 走進董橋的書房擷一片舊時月光
    ,我不在乎:——董橋“文字是肉做的”,閱讀董橋,時光愈久,對這句話便也體會愈深。作為一位學者型作家,董橋的文章明顯遙著一股濃厚的書齋氣;充溢筆端的舊人、舊事、舊文、舊書、舊畫……無一不展示著他的文化情懷,今年適逢董轎翰墨生涯歷時半世紀,4月18日,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將特別呈現“讀書人家——董橋書房剪影”展覽,首度公開董橋珍藏逾百件,襄括書畫信札、文房雅玩、西洋古籍、藏書票等,一同亮相的還有其書法近作、手稿,以及著作之特別版本。展覽分為四個展區——“清白家風

    金點子生意 2017年10期2017-10-27

  • 盛夏讀書事
    就捧出了清涼。讀董橋,不免暗自噓唏:老一輩子的晴暖,從容,與優雅、詼諧,現世幾乎絕跡。于是,跟隨他做了一回遺民,文化遺民;心亦隨之透透然。每天生活在急速的步調里,工作材料要寫得快,任務布置下來要處理得快,下班要快,買菜、做飯,接送學生;人人都像陀螺的時代,我們學不會慢下來,像木心的《從前慢》,像董橋的《舊日紅》:“文化遺民講品味,養的是心里一絲傲慢的輕愁:急管繁弦雜梵聲,中人如夢又如醒;欲知此夜愁多少,試記街前長短更?!?我們不再說輕愁,生存壓力、各種煩惱

    躬耕 2017年8期2017-08-30

  • 那些曾喚醒過我的書
    。如果說,在遇到董橋的《舊時月色》之前,我雖然也看過一些書,但那時,我關注的主要在書的內容,在情節,極少注意到語言。而《舊時月色》讓我不由得驚嘆:原來每一個字都是有生命的,由它們構成詞、由詞組成句子竟然可以這樣美,這樣富有表現力!初讀董橋,我對他文字的第一感覺是“雅”,典雅,雅致。文字極為考究,也極熨帖,像家境優越的女子,明明是經過仔細妝容的,可看上去那樣自然,讓人看不出痕跡。那段時間,我對董橋特別著迷,見到他的書就買來讀,但那時還沒學會在網上買書,只能去

    湖南教育·B版 2017年4期2017-05-20

  • 走進董橋的書房 擷一片舊時月光
    我不在乎。 ——董橋“文字是肉做的”,閱讀董橋,時光愈久,對這句話便也體會愈深。作為一位學者型作家,董橋的文章明顯透著一股濃厚的書齋氣。充溢筆端的舊人、舊事、舊文、舊書、舊畫……無一不展示著他的文化情懷。今年適逢董橋翰墨生涯歷時半世紀,4月18日,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將特別呈現“讀書人家──董橋書房剪影”展覽,首度公開董橋珍藏逾百件,囊括書畫信札、文房雅玩、西洋古籍、藏書票等,一同亮相的還有其書法近作、手稿,以及著作之特別版本。展覽分為四個展區——“清白家風

    中國收藏 2017年4期2017-05-13

  • 那些曾喚醒過我的書
    。如果說,在遇到董橋的《舊時月色》之前,我雖然也看過一些書,但那時,我關注的主要在書的內容,在情節,極少注意到語言。而《舊時月色》讓我不由得驚嘆:原來每一個字都是有生命的,由它們構成詞、由詞組成句子竟然可以這樣美,這樣富有表現力!初讀董橋,我對他文字的第一感覺是“雅”,典雅,雅致。文字極為考究,也極熨帖,像家境優越的女子,明明是經過仔細妝容的,可看上去那樣自然,讓人看不出痕跡。那段時間,我對董橋特別著迷,見到他的書就買來讀,但那時還沒學會在網上買書,只能去

    湖南教育 2017年14期2017-04-22

  • 有涯之生與無益之事
    能分得清清楚楚。董橋也是沉迷于無益之事的人。讀他的書,在感嘆其文字的行云流水之際,也喜歡看那些散落在字句之間的無益之事,喜歡那些閑來無事的尋與遇。董橋尋到一幀豐子愷題著“今朝風日好,或恐有客來”的漫畫,在他的文字中,就能看到他的欣喜,能想見其可掬之態。也是因為那幀漫畫,才有了《今朝風日好》這樣精致的小書。在書中,我們看到沉迷于閏年黃楊、好看楠木、醉紅漆器和陳年舊紙風情中的董橋,那樣的一位老先生,盡得人世的儒雅風流。在無益之事上,周作人是理智的。他在《北京的

    幸?!傋x 2017年3期2017-03-28

  • 一紙平安
    是期待一切安好。董橋先生說臺北張作梅先生上世紀五十年代給他父親寫信時,用的信箋上印的是“安且吉兮”雙鉤隸書,水紅色,嬌得像落在池塘水面的桃花花片。真美??!過去的人講究有風致,在信箋上印上“平安”,叫“平安字”、“平安信”、“平安紙”。天各一方,鴻雁傳書,盼的是一紙平安。你平順安吉,我這廂才心安?!斑€是安分好,安分了才安吉?!边@也是董橋先生說的。有人說董橋先生的文字“妖”,現在想來該是褒獎,“妖”是有魅力。我最近才看董橋先生的書,只看這一句便覺得萬分好。我看

    風流一代·青春 2017年4期2017-03-18

  • 有涯之生與無益之事
    能分得清清楚楚。董橋也是沉迷于無益之事的人。讀他的書,在感嘆其文字的行云流水之際,也喜歡看那些散落在字句之間的無益之事,喜歡那些閑來無事的尋與遇。董橋尋到一幀豐子愷題著“今朝風日好,或恐有客來”的漫畫,在他的文字中,就能看到他的欣喜,能想見其可掬之態。也是因為那幀漫畫,才有了《今朝風日好》這樣精致的小書。在書中,我們看到沉迷于閏年黃楊、好看楠木、醉紅漆器和陳年舊紙風情中的董橋,那樣的一位老先生,盡得人世的儒雅風流。在無益之事上,周作人是理智的。他在《北京的

    幸福 2017年8期2017-01-30

  • 文字的沁色與包漿
    余光中、逯耀東、董橋、陳之藩、馮驥才、余秋雨、賈平凹等人的散文作品,其文字背后都有著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學養沁色,他們在散文創作之外,都有著非同凡俗的第二重身份,或是詩人,或是學者,或是收藏家,不管是作品選題,還是文章意境,下筆則煙飛云動,落紙則鸞回鳳驚,都有著獨到的審美意趣。他們的學養,讓他們的散文作品有了更大的附加值——文化的沁色與包漿。叔本華說:“作品是心靈的精華?!敝挥袀ゴ蟮娜烁?,才有偉大的風格。沁色生動,自然包漿不俗。文字有包漿,這包漿跟年齡和閱歷有

    遼海散文 2016年1期2016-11-26

  • 董橋追尋啟功所感
    諸葛凹讀董橋追尋啟功所感諸葛凹文人做事很自然地流露出書墨之氣。不久前,次公先生為自己的收藏開了一個公眾微信號,取名“舊王孫”,引得圈內嘖嘖稱道,一個簡單的文化符號,竟能讓人思緒古今,未能相識相知,也變得厚重起來。今日又讀董橋。一篇《敬悼啟功先生》先前已經讀過,可是再讀起來,還是那樣有味道,因為里面透著一股墨香。懷念文人,當剔去那些世俗瑣事的記憶,直奔主題,從那筆下的字和畫里面“隱藏著一份清貴的慎獨”開始,看到“深山里的古寺那樣孤傲那樣微?!?,“那股襲人的清

    遼海散文 2016年9期2016-11-25

  • 魯迅這座山
    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董橋。董橋“欣賞”的魯迅,是與眾不同的。他的《甲寅日記一葉》一文提到魯迅:“午后進城,寄信數通,搭巴士赴倫大亞非圖書館還書。上二樓翻中文書,見《魯迅日記》三大函,織錦函套,每冊線裝布面?!藭挥∫磺Я阄迨?,……恐目前私人雖出重金亦不可得也?!保ā?span class="hl">董橋文錄》,四川文藝出版社)他借出了《魯迅日記》第一函,翻了翻,感嘆曰:“全套日記以毛筆書寫,字跡秀雅得體,加之宣紙印上烏絲欄,更顯古意盎然?!?span class="hl">董橋畢竟和魯迅不一樣,魯迅從“采菊東籬下”的陶淵

    粵海風 2016年2期2016-05-16

  • 爐邊夜話
    看什么?枕邊一本董橋的《記得》,翻著翻著,就有了“老”的味道。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想起了晏小山《鷓鴣天》里“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的句子,那該是怎樣的一種青春正年少??!十七八歲的某年春天,在故鄉的小鎮讀高三,卻沒來由地喜歡上了教地理的女老師。窗外鷓鴣聲聲,窗內是女老師披肩長發濕漉漉的甜甜的若有若無的氣息,我會故意地找一些現在看來很是弱智的問題問她。她俯下身子,說話像柔柔的風吹在脖子上,甜甜的長發時而如瀑布澆得我滿頭的慌亂,時而如小草撓得我忍不

    新青年 2016年2期2016-02-17

  • 爐邊夜話
    看什么?枕邊一本董橋的《記得》,翻著翻著,就有了“老”的味道。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想起了晏小山《鷓鴣天》里“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的句子,那該是怎樣的一種青春正年少??!十七八歲的某年春天,在故鄉的小鎮讀高三,卻沒來由地喜歡上了教地理的女老師。窗外鷓鴣聲聲,窗內是女老師披肩長發濕漉漉的甜甜的若有若無的氣息,我會故意地找一些現在看來很是弱智的問題問她。她俯下身子,說話像柔柔的風吹在脖子上,甜甜的長發時而如瀑布澆得我滿頭的慌亂,時而如小草撓得我忍不

    新青年 2016年2期2016-02-17

  • 簡單
    董橋齊白石到老還忘不了童年在河邊釣魚蝦的情景,晚年給于非闇畫的《釣蝦圖》上題了一段憶舊的話,說他五六歲時在老屋星塘岸戲耍,淺水中見到大蝦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線系上棉絮為餌沉入水中,蝦足鉗餌,線一拉上來,蝦也跟著出水了,比釣魚更有趣:“兒時樂事老堪夸,衰老恥知煤米價。憐君著述釣魚趣,何若阿芝絮釣蝦?!蓖砟甑凝R白石一邊恥知煤米之價,一邊畫出貴蝦之圖,戀舊的意興更比常人復雜得多。有座古廟里有一位煒師傅當年常對我說:“想得簡單、活得簡單才會長肉?!笨上?,追求人生簡單

    作文與考試·初中版 2015年5期2015-05-30

  • 紙香墨潤
    張充和、流沙河、董橋、許淵沖等文化界巨匠的手筆。于讀者而言,能夠親眼看到喜愛及欽慕的作者、譯者、詩人等人的親筆,無疑是“見字如晤”,令人雀躍不已、期待不已。楊絳:“穩步前進”(圖1 )很多人都知道楊絳是著名學者錢鐘書的夫人,但可能不太了解的是,楊絳先生不僅是作家,也是一名劇作家、翻譯家。她在九十多歲高齡時仍舊筆耕不輟,寫下《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等隨筆,并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譯著《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流沙河:“但愿二十年后,仍是一

    文藝生活·上旬刊 2015年8期2015-05-30

  • 影像時代的智者言說——董橋散文新論
    10663)喜歡董橋的人,都知道他的散文具有懷舊思古、雋永淵博的特點。對于這些特點,學界曾從不同層面展開了探討,代表性看法主要有:一從文體創作看,認為他寫作態度嚴謹,愛“琢句而雕章”,把“散文簪成了一束瓶花”[1];二是從文化傳承角度,贊揚他的文化根基深厚,是延續了“周作人以降,就有注重文化關懷的‘學者散文’一路”的學問家[2]。然而,這些觀點都是從大陸母體文化尤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熱的背景來分析的,卻忽略了香港的區域文化語境的影響,于是,

    惠州學院學報 2015年5期2015-04-10

  • 獻給母親
    董橋楊振寧1964年入了美籍之后還耿耿于懷,怕他父親到死不會原諒他拋鄉棄國之罪。入美籍的決定是經過幾番遲疑的;他曾說過美國華僑的血淚史:“1960年代初的一個晚上,我從紐約市搭火車經派索格到布魯克海文。搖搖晃晃的車廂幾乎是空的。我后面坐著一位老人,我跟他聊起來。他生在浙江,在美國住了50年了,替人洗衣服、洗碗。他沒結過婚,一向孤零零住一間房間。我看著他蹣跚穿過車廂里燈光暗淡的通道在灣濱站下車,年老背駝,顫巍巍的,我心中悲憤交集?!?961年,楊振寧著手辦理

    中外文摘 2014年13期2015-01-05

  • 英華沉浮,字斟句酌 ——董橋貫通中西的文字觀
    ,字斟句酌 ——董橋貫通中西的文字觀張漣(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四川 成都 611844)董橋散文雅致閑適,以學貫中西、表達文化鄉愁主題著稱。而董橋行文最重要的特色是用字斟酌,上承古風,另接西洋文化的補養。他對文字的謹慎使用不僅體現在中英文的著作與翻譯當中。董橋;文字;字斟句酌文字之于文章的重要,劉勰早在1500年前的就有了精辟的闡述:“夫人之立文,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癡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芙,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2014-11-22

  • 改不了老毛病
    聞,說是香港作家董橋宣布封筆。但轉眼就又看見有人辟謠,說人家只是從某報社長的位置上退休而已,并沒提過“封筆”二字。我讀董橋并不多,但恰巧不久前剛剛讀完一套六冊的《英華沉浮錄》。幾百篇文章,主要談的就是如何修煉文字,從遣詞造句的基本功到撰文寫作的大道理。很多篇目,是在香港的報章乃至政府公文里挑揀些病句白字,拿來剖析評點,有時還給出經他訂正修改后的版本。前些天遇到編劇史航兄,他問我最近在讀什么書,我說在讀這一套。他說:哦,這是董橋一個人的《咬文嚼字》。我挺喜歡

    南都周刊 2014年16期2014-10-22

  • 聽過陽春白雪,再看下里巴人
    丫頭董橋文風古雅,字斟句酌精妙細膩。寫摯友,寫古董,寫書畫,寫收藏。鎮紙、印章、花錦、詞箋、硯臺、折扇,隨便拿來,就是民國遺風,精致脫俗。字字有如精靈仙子,輕盈靈動。記錄文人雅事,藏寶趣事,一件件樂在其中,不厭其煩,讓人心生向往。初始,看到《你一定要讀董橋》等文章時,有一種排斥和反感,總忍著不讀。之后又看到《你一定要少讀董橋》的時候好奇心才被勾出來,想一睹為快,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寫的什么文字讓有些人愛到癡迷,有些人恨到入骨?!兑患埰桨病肥?span class="hl">董橋七十歲之后所寫文

    文苑·經典美文 2014年10期2014-10-17

  • 回去,是為了過去
    董橋胡適第一次從美國回國,一到故鄉,母親就對他說:“你種的毛竹現在已經成林了,你去菜園看看?!焙m說:“媽,我沒有種過竹,菜園里哪有我種的竹?”母親說:“你去看?!焙m進了菜園一看,果然長滿了毛竹,總有成千根了。母親后來告訴他,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有一天傍晚,房族里的春富叔用棒柱挑著一大捆竹子走過,他看見胡適站在路旁,便遞了一根竹給他,說是給他做煙管。胡適拿了竹子回家對母親說:“春富叔給我做煙管,我又不會吸煙,把它種在花壇里吧?!甭嗄?,那根竹子在花壇

    視野 2014年19期2014-09-29

  • 文壇百憶 最憶是董橋
    張傳倫第一次拜訪董橋,先生禮賢下士,接我的車停在香港半山公館的樓下,先生迎上來問“是傳倫嗎”?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親切而熟悉,此前未識先生面先聞先生言,通過多次電話,先生的聲音奇特之處在于無一絲港臺人說國語的口音,渾厚而清亮,好像隔著聽筒說話的是年輕人,后來我問過“先生普通話何以說得這么標準”,原來董先生年輕時在英國廣播電臺工作過,“是英國人請北京人教的普通話”。董先生給我的第一眼印象是恂恂儒者,身材之峭健,令我油然想起一句古詩“冗繁削盡留清瘦”,但決非尋常書

    四川文學 2014年31期2014-08-15

  • 活得簡單
    董橋齊白石到老還忘不了童年在河邊釣魚蝦的情景,晚年給于非闇畫的《釣蝦圖》上題了一段憶舊的話,說他五六歲時在老屋星塘岸戲耍,淺水中見到大蝦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線系上棉絮為餌沉入水中,蝦足鉗餌,線一拉上來,蝦也跟著出水了,比釣魚更有趣:“兒時樂事老堪夸,衰老恥知煤米價。憐君著述釣魚趣,何若阿芝絮釣蝦?!蓖砟甑凝R白石一邊恥知煤米之價,一邊畫出貴蝦之圖,戀舊的意興更比常人復雜得多。有座古廟里有一位煒師傅當年常對我說:“想得簡單、活得簡單才會長肉?!笨上?,追求人生簡單

    讀者 2014年15期2014-07-09

  • 董橋到劉紹銘
    郁我有個朋友是個董橋迷。凡是董橋的書都要收一本,不論是港臺版,還是簡體版,也不管這些版本中有多少重復的。我對董橋說不上迷戀,只是覺得此公的文章幾乎每篇都是同樣的面孔,看多了就乏味和無聊。我一直說不上來,為什么不喜歡董橋。直到有天讀毛姆分析斯威夫特的文章,說他沒有華麗的語段,沒有絕妙的措辭變化,或是夸張的形象,但是卻自然、謹慎而直率,“他句子中的力量和平衡源于他高雅的品位”。但是毛姆話鋒一轉,提到了這種看似沒有任何瑕疵的寫作的缺陷,在我看來,接下來的文字形容

    新民周刊 2014年18期2014-05-20

  • 回去,是為了過去
    董橋胡適第一次從美國回國,一到故鄉,母親就對他說:“你種的毛竹現在已經成林了。你去菜園看看?!焙m說:“媽,我沒有種過竹,菜園里哪有我種的竹?”母親說:“你去看?!焙m進了菜園一看,果然長滿了毛竹,總有成千根了。母親后來告訴他,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有一天傍晚,房族里的春富叔用棒柱挑著一大捆竹子走過,他看見胡適站在路旁,便遞了一根竹給他,說是給他做煙管。胡適拿了竹子回家對母親說:“春富叔給我做煙管,我又不會吸煙,把它種在花壇里吧?!甭嗄?,那根竹子在花壇

    讀者 2014年7期2014-05-14

  • 語絲
    董橋談“愛書”人對書真的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有點像。字典之類的參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是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爛熟。詩詞小說只當是可以迷死人的艷遇,事后追憶起來總是甜的。至于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里的姑娘,親熱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談寫作寫作如練琴,非日日苦練數小時不足以言“基本功夫”。無基本功夫者,雖情感如水龍頭一扭而瀉,究無水桶盛水,徒然濕灑灑一地水漬耳。

    讀者 2013年4期2013-12-25

  • 語言交流中的尷尬
    復粲然。香港作家董橋也說過一個故事——記得在古早的小鎮歲月,聲音響得像鑼鼓的唐三姨常來串門子。一天,城里來的文明先生跟大家一起圍著三姨聊天,三姨噼里啪啦大談三姨丈當民兵的英雄往事。文明先生聽得過癮,脫口問道:“三爺現在該七八十了吧?”三姨盯了他一眼說:“早翹辮子啦!”文明先生的臉一下子紅得像米缸上貼的紅紙:“對不起?!彼麌肃橹f。三姨側一側耳朵問道:“你說什么?對不起?莫非我男人是你干掉的?真新鮮!”生活經歷相異,教育程度參差,文化背景不同,人們語言交流、

    讀者 2013年3期2013-12-25

  • 文人的風度
    深覺不安。香港的董橋是個醉心于“舊時月色”的民國遺少,以收藏為樂事。在眾多現當代的書畫家中,他特別鐘情張充和,大概是欽羨老太太的字好、詞好、人更好之故吧,撰《張家的三姐和四妹》以頌。董橋知筆者和張充和有所過從,曾托我若市面上有張充和的書法出讓,代為物色。2004年秋,張充和回國內辦書畫展,我專程到蘇州張家舊宅拜謁,奉上董橋寫她姐妹的舊文。張充和很高興,在她的書畫展小冊頁上題詞贈董橋,讓我轉之。董橋收到后在《通識是閑人的境界》中專事提及。是年11月17日,我

    讀者 2013年22期2013-12-21

  • 精明的董橋真會“抄”
    546300)董橋何許人也?筆者孤陋寡聞,了解不多,查資料才算知曉,董橋乃香港散文家,原籍福建晉江,生于一九四二年,曾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現任《蘋果日報》社長。同時了解到,海外的柳蘇先生強烈要求讀者“你一定要看董橋”,大陸的陳子善先生也辛辛苦苦為董橋忙活,出了一本《你一定要看董橋》的評論集,統一各路評論者的步伐,眾人齊感嘆華人堆出了一位“蓋世奇才”,溢美之詞無以復加。據評論稱,董橋是一位風靡港臺而為大陸所熟悉的散文家。筆者真是庸才,對這樣的名人居然

    文教資料 2013年30期2013-08-15

  • 董橋和他冷艷高雅清貴有錢的朋友們
    欖香》,應該叫《董橋和他高雅清貴的朋友們》。書一共9.2萬字,242頁,34個短篇小說。先來看看這些故事里的女主人公: 《嘯月軒》,小萱,“是彈琴畫畫的閨秀”;《一翦梅》,小梅,“那么嫻靜那么標致,真是稀世的舊時代閨秀”;《念奴嬌》,秀姨,是“那一代老民國大家閨秀”;《無語》,云姑是個“老派閨秀”,“一幅微微惹塵的淡彩仕女圖”;《二小姐》,二小姐,“毛筆小楷整齊、清逸,到底是老民國閨秀”,“像章回小說里寫的女子……連舉止都像剛從庭院里月亮門走出來那么悠閑”

    博客天下 2013年1期2013-05-20

  • 董橋談字
    張瑞田胡洪俠編《董橋七十》,即刻買來,盡管其中的文章讀過了一部分,但不妨礙重讀。董橋文章有重讀的價值?!?span class="hl">董橋七十》中有《七十長箋》,是董橋的自序,是新文,一如舊文,記人言事,情理相應,字響調圓。該文有一段文字言及書法,不佞細細瞧來,發現詩意融融的文字,沒有切中字學肯綮,慵慵懶懶的絮叨,把市井軼事,當成真相,看著,總覺是看一段廢話。提及劉墉的書法,董橋拿一個小故事說事:劉石庵和翁方綱都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翁方綱極認真地模仿古人。劉石庵則正好相反,不僅苦練,還

    山花 2013年7期2013-04-18

  • 董橋語錄選編
    董橋話中年——中年最是尷尬。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吻女人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是用濃咖啡服食胃藥的年齡。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飯還是饅頭;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蔥爆羊肉都還沒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會是清蒸石斑還是紅燒豆腐也沒主意;至于八十歲以后的宵夜就更渺茫;一方餅干?一杯牛奶?總之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愁、榨幾滴希望的下午?!吨心晔窍挛绮琛氛劇皭蹠薄藢娴臅懈星?,跟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有

    中外文摘 2013年3期2013-03-11

  • 人間冷了,人情還是溫的好
    江一支筆”的作家董橋,是一位才學橫溢、個性率真的文人,以其獨特的小品文立足于海峽兩岸文壇。筆者在董橋散文中看到的正是溫潤的君子之風,高雅的名士品味,這正是中國自古以來文人傳統的一處倒影,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點星光。在21世紀的今天,筆者認為大家更應該閱讀董橋,因為像他這樣的世俗中的名士,已經越來越少?!拔镆韵橘F”,董橋的散文會是當代文學的一盞明燈,一個日漸遠去,卻也日漸明亮的文化象征。關鍵詞:董橋;文人小品;魏晉名士風;懷舊[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

    青年文學家 2012年13期2012-08-30

  • 舊燕雨中來
    學高三(28)班董橋先生雅好古玩、舊書,出的集子也極盡古雅,是可以放在案頭時時把玩的。老先生自己打趣說:“都計算機時代了,紙本書店遲早關門,害得我每年出文集總抱著做一本是一本的心情,總想裝幀得考究一些,好讓幾十年后的知識人像收藏古董似的珍藏之?!彼龅募涌偙葘こ5臅孕⌒?。我手上有布面和皮面兩種,布面縐出的細密的紋理,顯得拙樸而有質感,配上白色的腰封,更顯出一種色彩的美;皮面精巧而雅致,書名是淡金色的,封皮近于剔紅——簡直讓我有了一種那本冊子也是明清文

    新高考·高一語文 2012年5期2012-05-11

  • 詩意的感性與學識的知性——讀董橋的《云姑》
    院講師。柳蘇推崇董橋的散文,譽之為“你一定要讀董橋”,而馮唐則稱“你一定要少讀董橋”。涇渭分明的觀點,說明董橋確實已經形成成熟的風格。筆者認為,董橋的散文常常是感性與知性合一的上品,正如董橋自己所言:“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A1fred North whitehead,所謂‘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薄对乒谩芳仁且黄扔性娨獾母行?,又有學識的知性的懷人佳作。一、詩意的感性1.詩化感覺的自然景物“那年暑假多雨。我臥房外石階邊那株石榴樹長

    名作欣賞 2011年27期2011-08-15

  • 作家題贈本紀事
    門鼓浪嶼有關吧。董橋:《這一代的事》(圓神)、《從前》、《小風景》、《白描》、《記憶的腳注》、《甲申年紀事》、《故事》(牛津);臺灣遠流版《天氣是文字的顏色》等六冊?!睹鲌笤驴吩谖襾砀鄄痪镁蛺圩x,曾到舊書攤搜集了不少往日的舊刊。胡菊人與董橋任主編時,幾乎期期都買來讀。后來因搬家全丟棄去,現在仍覺可惜。認識董橋是任明報出版社經理的哈公介紹的。一次他問我有沒有稿,他可介紹給《明月》,正好我有篇寫金石家吳頤人的稿,徑去寫字樓找他,他即介紹我給董橋,那篇稿也刊發

    博覽群書 2009年6期2009-07-04

  • 董橋:香港文化要反省與回顧
    身份,一路走來,董橋已然成為香港文化的一個標桿性人物——香港文化中的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兼備的特質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表達。在訪談中,董橋以一個文化守望者的姿態,對包括香港在內的兩岸三地自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流變進行了精辟的解畫,既有對傳統中國文化味道式微的些許失落與無奈,也有對多元文化成長可能性的樂觀期許;既對港人國語水平的提高滿心歡喜,又對其英文水平的下降感到憂心;在豁達看待香港文化尷尬轉型的同時,又對大陸的“大文化”形態和讀經讀史熱提出清醒的認知。在

    中國新聞周刊 2007年23期2007-05-14

  • 百年的情結
    許春華文化人董橋的《這一代的事》實際上抒發的是百年的情結——由“康梁遺墨和胡適文存”推開“近代史的一條門縫”以后,一直縈繞在中國文化人心頭的百年情結。這一個百年情結,就是那永遠不散的濃烈鄉愁。而這一團團鄉愁,又彌漫著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無盡追懷。董橋說:“不會懷舊的社會注定沉悶、墮落。沒有文化鄉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span class="hl">董橋,曾在“舊書鋪古玩店很多的長巷短街”沐浴過像“英國人的散文小品”一樣雋永優雅的倫敦風情,然而,當他一回到臺北,便馬上感覺到,“臺北是中國文

    讀書 1993年7期1993-07-1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