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注射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PCNA和AG-NOR的影響

2000-06-13 23:50陳德成旭等
中國針灸 2000年12期
關鍵詞:胃粘膜病理胃炎

陳德成 吳 旭等

陳德成吳旭朱云華王雅如朱長樂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北京100700;1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摘要對1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采用足三里、胃俞、肝俞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和當歸注射液治療,觀察治療前后胃粘膜病理組織學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和核仁組成區嗜銀蛋白(Ag-NOR)的變化。結果顯示治療后PCNA的陽性表達例數明顯減少(P<0.01),Ag-NOR計數也明顯減少(P<0.05),說明本療法對胃粘膜細胞增殖、增生和分化具有調控作用,從而抑制胃粘膜異型增生,治愈CAG,防止癌變。

主題詞胃炎,萎縮性/穴位療法抗原/分析銀蛋白質類/分析細胞核抗原水針慢性萎縮性胃炎(簡稱CAG)是消化系統易癌變的常見難治病之一。筆者近年來采用穴位注射療法治療CAG取得滿意療效,其中部分病人進行了病理組織學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和核仁組成區嗜銀蛋白(Ag-NOR)檢查,觀察該兩項指標在CAG患者胃粘膜上皮中治療前后的陽性表達,來判斷穴位注射治療CAG的療效和預后,以及探討其作用的機理。

1一般資料

符合CAG診斷標準[1]的15例病人中,男6例,女9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68歲,平均54.32±6.4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30年,平均12.08±7.65年;病情:重度(固有腺體減少2/3以上者)6例,中度(固有腺體減少1/3~2/3者)7例,輕度(固有腺體減少1/3以內者)2例;伴腸化14例,伴異型增生5例,伴幽門螺桿菌(HP)感染13例。

2觀察方法

2.1治療方法

取穴:足三里、胃俞、肝俞。藥物:黃芪注射液、當歸注射液。

操作:用10 ml注射器、5號針頭,吸取上述藥液各4 ml搖勻,胃俞、肝俞穴直刺或斜刺,深度不超過2 cm,足三里穴刺入2.5~3.0 cm,進針后回抽無回血,即可緩緩推入藥液,每穴注入2 ml左右,左右交替進行,隔日1次,3個月為一個療程。

2.2檢測方法

患者胃鏡檢查時,取病理活檢組織標本3~4塊,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連續切片,片厚4 μm備用。治療前后取材部位可盡可能相同,由同一胃鏡醫生操作及同一病理醫生讀片。。

2.3Ag-NOR技術

銀膠染色法,試劑盒由福建三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3結果

15例CAG患者經過1~2個療程治療,臨床癥狀(腹脹、胃痛、噯氣、嘈雜、食欲減退等)基本消除,胃鏡、病理等指標明顯改善。

3.1PCNA檢測

PCNA染色切片,應用半定量分級方法,采用Jains診斷標準[2],觀察5個具有代表性的高倍視野,按陽性細胞所占比例劃分為4級,即0~25%為Ⅰ級,26%~50%為Ⅱ級,51%~75%為Ⅲ級,76%~100%為Ⅳ級。

PCNA免疫染色一般位于核上,表現為顆粒樣或彌漫性,正常胃粘膜小凹頸細胞可見弱的表達,而CAG病人PCNA的陽性細胞多出現于胃粘膜頸部增殖帶,個別出現在粘膜淺層,一般呈細顆粒均勻分布,少數為粗顆粒雜亂散在,部分切片可見一處或幾處強陽性細胞群,提示細胞增殖活性較強。

15例CAG病人治療前后PCNA陽性細胞分級表達經統計學秩和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治療后PCNA陽性表達的例數明顯減少(P<0.01),即治療后PCNA陽性表達明顯低于治療前,說明對增殖帶細胞過度增生具有調控作用。3.2Ag-NOR檢測

鏡下觀察銀染切片細胞核內Ag-NOR陽性顆粒,觀察典型病變中的100個細胞,計數每個細胞核內的Ag-NOR顆粒數取平均值。

一般正常胃粘膜核內Ag-NOR顆粒大多為1~2個,且大小較一致,均為核仁型,而CAG病人則多少不等,多數為2~4個,大小也略有不同,個別有團塊狀,15例CAG病人治療前后Ag-NOR顆粒計數經統計學t檢驗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治療后Ag-NOR計數明顯減少(P<0.05),說明對細胞的增殖、增生和分化具有調控作用。

4討論

當CAG腺體萎縮、消失時,常伴隨頸部腺體的增生,這是一種對損傷的修復、代償現象,當增生過度時會出現組織結構的異型性,主要表現為細胞異型、結構紊亂和分化異常,即出現異型增生,這是真正的癌前病變。本研究通過對CAG病人胃粘膜進行PCNA和Ag-NOR檢測,發現穴位注射具有明顯的調控細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PCNA是具有36 KD的多肽,為DNA多聚酶的輔助蛋白,并在增殖細胞中合成與表達,PCNA的異?;钴S和表達,能反映出病變的增殖點,提示潛在的惡變信息[3],為胃癌的早期診斷和預后提供參考[4]。Ag-NOR是DNA的一個片段,位于5對染色體特殊部位的核糖體基因,在銀染時與其相關酸性非蛋白的結合產物,它與核糖體基因轉錄及細胞的增殖活性密切相關。Ag-NOR顆粒數在細胞分裂期間增多是惡性細胞的特征之一,被廣泛應用于腫瘤的分型、分級以及癌前病變的診斷[5],PCNA和Ag-NOR聯合檢測,是在細胞的動力學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反映病變細胞的增殖狀態,以觀察癌變的趨勢和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CAG病人治療后PCNA陽性表達明顯減少(P<0.01),Ag-NOR顆粒數也明顯減少(P<0.05),可見Ag-NOR的檢測結果與PCNA相平行,充分證明胃粘膜增殖區的細胞分裂、合成和代謝活動受到了控制,也說明穴位注射具有調控細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從而抑制胃粘膜異型增生,治愈CAG,防止癌變。

5參考文獻

1李益農,等.慢性胃炎的診斷問題.中華內科雜志,1983;(5):257

2Jams,et al.Applicat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ecleer.Antigen(PCNA) Immunosining inGastric Carcinoma J Pathol,1991;(6):351

3Anderson NE,Roseublum MK,Grans F.et al.Neurolongy,1988;(38):1391

4Posner JB,Dalman J,Fumeaux HM et al. Neurology,1990;(40):165

5王梅先,等.PCNA及Ag-NOR在胃粘膜上皮增生中的檢測及其病理生物學意義.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志,1995;(4):18

(收稿日期,1999-12-27,齊淑蘭發稿)

猜你喜歡
胃粘膜病理胃炎
容易導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分析乳腺癌病理診斷對臨床診治的價值
小細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進展
為何要病理會診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病理檢查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嗎?
“四問”慢性胃炎
阿莫西林聯合果膠鉍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分析
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胃痛的臨床分析
加味異功散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40例
應用胃粘膜保護劑治療慢性胃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