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日經濟與假日新聞

2001-02-13 17:35胡興波
新聞記者 2001年6期
關鍵詞:消費旅游文化

唐 敏 胡興波

假日經濟旺了假日新聞

去年“五一”、國慶和今年春節、“五一”四個長假期間,旅游業和交通運輸業空前火爆。據報載,僅去年國慶節7天期間,云南旅游日進億元;12萬人涌進韶山沖;300萬人在京城涌動。今年“五一”更是有7376萬人出游。這種場面,著實讓人感到假日經濟的魅力,有學者更是斷言: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從此匯入休閑消費這一世界性的潮流。假日經濟一路利好,這使得與人們休閑消費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新聞媒體當然不可能置若罔聞。假日新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所謂假日新聞,顧名思義,是由假日經濟這個概念延伸過來的。它包括兩層含義,從廣義上講是指報紙、廣播、電視甚至網絡等媒體在假日期間報道的所有新聞。從狹義上來說,即是指媒體圍繞假日經濟,以及與人民群眾的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實,以引導消費、服務市場為主旨,側重宣傳服務性的經濟新聞報道。

假日經濟不僅為假日新聞的產生創造了前提,而且也為后者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有資料表明,國外現代報業節假日呈現出增版的趨勢,如《紐約時報》平時為100版左右,而星期天版則有300版以上,且銷量比平時增加兩成以上。在我國,一些目光敏銳的新聞媒體,為了搶得先機,爭奪節假日市場上新聞報道的主動權,可謂下足了功夫,從而使假日新聞出現了一個相對廣闊的報道空間。各類報刊紛紛調整編輯方針,在假日新聞的報道上,“規定動作”的稿件少了,“精耕細作”的版面多了,報道的內容、角度能夠更多地關注百姓,關注社會生活。

假日新聞有誤區

假日經濟火了假日新聞,使其成為新聞媒體普遍看好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如何經營、開發好這個熱點,不少媒體明顯準備不足。一哄而上的報道給假日經濟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

誤區一:認識偏差,“假日經濟等于假日旅游”?,F在一提起假日經濟,人們很自然地就聯想到旅游,似乎假日經濟就等同于假日旅游。為什么會給人留下這種錯覺呢?媒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隨便翻翻報刊、看看電視,在假日新聞的報道中,假日經濟的內涵十分單一,幾乎被假日旅游的報道所淹沒。一旦臨近“黃金周”,報紙、廣播電視、甚至網絡就開始連篇累牘、喋喋不休地宣傳假日旅游。

其實,旅游只是假日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來評價,它在假日經濟中的地位還相當低。2000年的“五一”長假確實極大地激發了居民的旅游熱情,但也直接造成了近5個月的市場回落。畢竟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居民積累性消費特征依舊明顯。一項權威調查顯示,對于去年下半年增加的收入分配,只有26.7%的消費者選擇把它們的全部或大部用于消費,城鎮家庭儲蓄的主要目的仍集中在供子女上學、買住房、養老和醫療上,花在旅游上的錢只是家庭預算中的閑錢??梢?,媒體把假日旅游與假日經濟混為一談,既不符合國情,對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無益的。

誤區二:軟廣告“滿天飛”。長假將至,媒體的各種軟廣告也一天天多起來了。一些大的報紙,往往在節前一個月,就開始擴版添張,為假日的來臨作熱身。其內容具有很強的煽動性。如前面所述的各個旅游景區的介紹、服務行業優惠措施的出臺,名為新聞,其實質不過是誘使消費者花錢出去玩罷了。除此之外,各類促銷的信息也是媒體假日新聞報道的重點,如去年因貨幣分房開始實施,預備在假期睇樓的買房一族急劇增長,這樣潛在的消費市場,傳媒和房地產商當然不會放過,于是去年“五一”前夕,廣州的不少媒體對樓市的報道可謂熱火朝天。從如何挑選住房到專家提醒怎樣規避風險,安全買房;從經典工程掃描到如何巧妙支付定金……真是應有盡有。

毫無疑問,傳媒為此受益非淺,這從它們的經濟效益一路飆升就可看出。但是假日消費表面的熱鬧并沒有從根本上帶來消費總量的明顯增長。與此同時,由于媒體集中狂熱的報道,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欲望,把一些非必需的潛在的消費激發出來,形成了一種即時的消費。由于這類消費行為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消費者往往沒有經過認真挑選或仔細查看就倉促購物,因此,“花錢買偽劣”的現象就在所難免。難怪消協的工作人員會有這樣的感受:長假不僅火了假日經濟,而且也火了消費投訴。

開拓假日新聞的幾條建議

正確理解假日經濟的深層內涵。當前,假日經濟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態勢。從認識層面上看,有專家指出,假日經濟應把節日、公眾假期都包括進去,形成一個“大假日”概念。這樣,一年之中消費高潮不斷,節令消費和假日消費互為補充,情感消費和沖動消費會有較大增長。從服務上說,假日經濟面臨的主要瓶頸,并不只是硬件的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這些老問題;從消費的角度而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剛剛有點“閑”又有點“錢”的消費者已不再滿足于過去單純的消耗型、享受型的消費模式,而開始逐步向知識智力型、開發投入型轉變。這些新的趨勢為假日經濟的穩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同時也為“假日新聞”的報道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對這種新情況,傳媒如果仍一味地囿于原先內涵狹窄的報道方式,顯然難以適應受眾的新需求。

在這方面,有些媒體已先邁了一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年6月,《經濟日報》策劃組織了一組“拉動夏日消費系列報道”,作為宣傳“五一”假日經濟的延續。該報讓駐南方的記者北上,駐北方的記者南下,進行異地采訪,通過他們不同的“眼”,折射出南方、北方夏日消費的特點、差異與存在的問題。同時,又在當月組織了有關專家、學者和經營者從商業、文化、旅游、教育、體育等多個角度對其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消費多元化的休閑經濟時代正向我們走來。使人們認識到假日消費并非只有旅游,而是呈現多元化、個人化的趨勢,從而立體地展示了假日經濟的深刻內涵。

為假日經濟提供有效的中介信息。從前面所述的誤區,我們發現,無效資訊的泛濫,使信息瓶頸的問題十分突出。消費者在哪里,他們的愿望是什么,市場能提供多少服務選擇和多大的服務容量……這些信息,受眾很難掌握。要改善這一狀況,在“假日新聞”報道上要強化其服務功能,對一些焦點、熱點問題給予密切的關注。

假日新聞的報道重點應放在受眾對假日經濟最重視的問題上。在這個層面上,媒體有四方面的文章可做。首先應把假日經濟中最近動態、最新的消息,及時傳遞給受眾。諸如商家轉變觀念,創新假日營銷手段;不斷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法制,保護消費者權益以及倡導文明消費行為等等,在暢通信息上大做文章,以提高假日新聞的可讀性。其次,可在“假日新聞”里提供一些景區的信息,例如各重點旅游城市的天氣預報,交通運輸的調整情況,酒店的住宿狀況,旅游點的游人數量及活動項目等。這樣既可以方便游客理性的作出選擇,避免盲目性,又能保證假日旅游市場的有序、平穩。今年“五一”,這方面已有了比較成功的實踐。再次,假日經濟里有些收入較高的人愿意花錢去休閑,而另有一批人卻認為這是一個掙錢的好機會。那么,誰來牽線搭橋,以開啟這個假日的臨時就業市場呢?媒體完全可以在假日新聞里開辟一個“職介”窗口,一方面方便了用人單位、打工者,提升了傳媒自身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均衡了社會財富,對社會的穩定大有好處。最后,假日新聞要針對假日經濟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暴露的新問題,及時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仍以《經濟日報》為例,去年9月,該報邀請了10位專家、學者、企業家和官員,對“假日消費價格該不該漲”這個問題,從“是市場調節還是政府調控”、“是質次價高還是價質相符”、“是狠撈一把還是持久繁榮”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促進假日經濟與“第四產業”同步發展。隨著閑暇時間的增多,精神、文化的需求為經濟的發展孕育了新的空間,被稱作“第四產業”的文化產業脫穎而出。文化產業與假日經濟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一方面,文化產業對假日經濟提出了新的需求,必須生產出更多的文化產品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這無形中拓展了假日經濟的外延,有利于其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從假日經濟本身講,即文化精神消費的經濟,其消費的量和面是無限的;并且它所消費的物質占少數,而屬于文化層面的消費是多數??梢?,假日經濟的健康、有序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加強這方面的宣傳,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首先應積極制造聲勢,以引起文化部門的注意。畢竟,該怎樣增加文化項目、開拓文化市場、及對現有文化景觀的利用與保護,都屬于它的職權范圍。其次要喚醒經營單位的文化消費意識。以假日旅游市場為例,有專家認為,文化是一種最好的風景,發展假日旅游業應做好地方傳統文化和人文景觀這兩大文章。而目前許多旅游部門只顧賺錢,無暇顧及游客的文化消費要求。第三,提供各種文化活動的信息。如有些特別的演出,因沒有得到有效的信息發布,所以知者寥寥。

有些傳媒在此方面已做得不錯。如有一家報紙刊發了一篇名為“知識旅游可一舉多得”的評論,針對現在旅游者中青少年數額逐年攀升,而他們步入社會,急于了解生活、吸納知識的背景,呼吁旅游部門要提高旅游市場的知識含量,組織科普、生態旅游,讓他們在旅游中學習。此外,像晚上有哪些演出,節假日有些什么戲劇或音樂會,以及何處舉辦大型書市……這些問題已不再是媒體的稀客了。但不可否認,還有一些傳媒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要加強文化消費的宣傳,促進假日經濟與第四產業同步發展。在假日新聞的報道上,媒體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猜你喜歡
消費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誰遠誰近?
“新青年消費”,你中了幾條
旅游
消費輿情
信用消費有多爽?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