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小插曲”變成“主題歌”

2001-02-13 17:35韓敢昌
新聞記者 2001年6期
關鍵詞:長勢西寧種菜

韓敢昌

我干新聞這一行已經八年了,與許多同行一樣,先當記者,后做編輯。在長期編輯記者稿件,我發現許多記者在采訪公務活動尤其是會議時最易犯的毛病之一,即羅列許多程式化的“新聞”事實,而把最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湮沒了。

在一般公務活動包括各種會議的采訪報道中,我們不應有聞必錄,有錄必報,而應透過其大量的、紛繁瑣碎的一般事實去捕捉那些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事實。在整個新聞采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做工作,一是搜集什么,一是拋棄什么。這一肯定和否定相結合的過程,實際上是選擇最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事實過程。

1995年冬,西寧市政協召開了一次經濟情況通報會,市長向政協委員通報了全市經濟的發展狀況。其間,我注意到市長離開講稿談到“菜籃子”問題,他講到山東壽光縣農民邵自亮來西寧推廣新式大棚種菜技術先受阻后受歡迎之事。我聽后立即覺得此事對推廣科學種菜,改變西寧農民傳統種菜觀念具有非凡意義。原本這樣的會議很容易寫成例行公事的報道——會議地點、時間、人物,再加上會議議題、羅列上一串數字、在湊成這五“W”后交差。但我決心摒棄這種報道方式,將那些程式化、所謂全面的材料棄之不用,而將市長在大會發言中的“插曲”抽出,重點渲染,使之成為“主題歌”。于是我坐上班車深入到平安縣采訪了邵自亮,隨后寫出了消息《外來的和尚為何會念經?》。文中對邵種菜的技術、來寧前后當地人對他的不同態度、邵自亮新式種菜法所取得的當地人難以想象的效益及周圍農民效法后嘗到的甜頭,作了簡明生動的敘述。在贊揚“外來和尚”勇于開拓西寧市場,探索符合西寧氣候條件的種菜技術這種精神同時,也點到了本地農村干部及農戶因循守舊,對新技術的懷疑心態和做法。消息見報后,在鄉村干部及年輕有文化農民中引起震動,科技在農民心中陡然升值,西寧市郊區農民到邵自亮處取經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一個月內,與邵自亮簽訂合同要他做技術指導的蔬菜大棚達到60多個,比消息見報前增長了10倍!假如我將那次政協會議只作為一般性的會議報道,將市長提及的邵自亮一筆帶過或根本不予涉及,邵自亮的新式種菜法是很難想象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魅力,如此迅速推廣開來。

1996年秋季,我隨同省市有關領導檢查大通縣農業科技推廣情況。如按老套路,只需將去檢查者的領導名單、檢查結果寫明即可完成采訪任務,但我沒有滿足于此。在檢查中我發現該縣一塊小麥穴播試驗田莊稼長勢明顯優于周圍普通田,如將穴播試驗田與普通田做對比寫出一篇報道來說明科技種田的重要性也無不可。但在繼續檢查中,我又發現有兩塊蠶豆地緊挨在一起,長勢迥然不同。村干部不經意地說,這兩塊地屬父子倆分別耕種,長勢好的是兒子的地,采用的是機械穴播,父親不信科學,仍堅持傳統手播,因而才造成如此“局面”。聽到這話,我將這個新聞事實與上面的新聞事實作了對比:兩塊蠶豆地緊挨著,又是父子分別種,不同的耕作方式,不同的長勢,揭示出了老一輩農民和新時代農民在接受新事物上的差異,這些巧合的、可遇不可求的因素,決定了它比前面一個新聞事實具有更大的新聞價值。于是我以《父子同年種蠶豆,為何一塊肥來一塊瘦?》為題寫了一篇通訊。通訊發表后,我省一位老報人評價說:用一個生動、真實的事例闡述了科學種田重要性的大道理,比起一般性科普宣傳,該文更易被群眾尤其是農民接受,應該說,這在西寧晚報科技宣傳文章中是一篇比較成功之作。

我在較長期的新聞工作實踐中,認識到一名合格的記者,應摒棄那種看似面面俱到,實則羅列材料、堆砌數字、大而無當的寫作套路,這樣的稿子只能使讀者望而生畏,不忍卒讀,遑論“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一名合格的記者,應以群眾喜聞樂見,具體鮮活的事例去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這樣才能收到應有的宣傳效果,而要做到這一點,記者就要練就一雙慧眼,從紛繁雜亂的眾多新聞事實中,“霧里看花”,挑選出最重要的“這一個”。

猜你喜歡
長勢西寧種菜
種菜
2016年春秋季廣西普通玉米品種生產試驗桂林點
如何防治黃瓜長勢不一
自種菜,更安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