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院院士鄭健超:能源消費強度15年須降50%

2004-09-03 15:16
中國經濟信息 2004年17期
關鍵詞:能源供應核電燃料

進入2004年,全國各地就相繼發出了拉閘限電的警報,電力供應緊張的嚴重情況為人們所關注。事實上,對于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能源供應緊張可能不過剛剛開始,能源正在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那么,在未來的20年,中國的能源供應將面臨怎樣的挑戰,我們的出路何在?著名能源戰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以一組數字生動地向人們展現了未來20年中國能源要滿足需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要增加26座兗州煤礦、6個大慶油田、8個天然氣西氣東輸工程、4.3個左右的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20個大亞灣核電站和400個大型火電站,為了配套,還需建立電網等設施,大概要用20年的時間建起美國用50年時間增容起來的電網容量。

2020年能耗將達31億噸標準煤

“解決我們國家的能源問題,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困難,跟用有限的耕地解決我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一樣困難!”對于能源供應問題,鄭健超院士如是說。

按照經濟高增長情景設計,2020年我國的能源需求將達到31億噸標準煤,居世界第二,為當年全球的13.2%,美國的60%,印度的3.29倍,英國的7倍。具體分析,各種能源的供需情況為:煤炭產量預計可達21億噸左右;到2020年,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預計分別達到850-950GW和3600-4300TWh,即2000年的3倍,這相當于整個西歐2020年預測發電量的總和;2003年我國消費了2.6億噸油,其中包括凈進口9000萬噸原油和石油制品。中國將很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石油消費大國,到2020年需求量將達到4.3億噸,占全球需求量的8.5%。

要滿足未來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就必須進行規??涨暗哪茉椿A設施建設,但這樣規??涨暗哪茉椿A設施建設,是否超出了我們資源的承載能力?是否超出了我們環境的承載能力呢?

鄭健超院士認為,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能源資源的供應能力。據統計,中國現有人均化石燃料資源僅為世界均值的56%,石油的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均值的8%,天然氣的情況也大致如此。水電被認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首選,目前占全國20%的電力供應。我國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為6.7億千瓦,經濟可開發量為2.9億千瓦。即使我國經濟上合理開發的水電全部開發完畢(從現在起再建設12座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也僅可滿足2020年發電量的28%,占當年一次能源需求的12%左右。

至于核電,目前我國核電在電力中所占比例更小,到2020年有望在發電量中占到4%。鄭健超指出,由于我國煤炭價格較低,燃煤電廠發電價格一般比核電便宜,當環境危害的外部成本未能在價格體系中恰當反映時,情況更是如此。要推動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進入市場,必須進行體制和技術上的創新。

除了能源資源是否有足夠的供應能力外,能源消耗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在可預見的未來,煤炭還是能源結構里最主要的能源,煤炭加石油大約占了中國一次能源的90%,這也就意味著將有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預計將從2000年占全球總量的12.7%增加到2020年的16.7%。而與能源燃燒相關的空氣污染使我國40%的國土受到了酸雨的威脅,如果不采取進一步的控制措施,2020年我國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將分別超過4000萬噸和3500萬噸。同時,火力發電所需要的用水量也非常巨大,一座大型的火力發電廠的耗水量,大約相當于一個中小型城市的生活用水總量。

能源消費強度平均每年下降4%

鄭健超院士說:“強化能源效率是實現可持續的能源供應的關鍵?!笔聦嵉拇_如此。據介紹,自1977年以來,我國的能源消費強度以平均每年4%的速率下降,假設沒有這樣大幅度的下降,而是一直按照解放初期的能源消耗強度,那么到1995年我們就需要消耗兩倍于實際消費的能源,僅煤就會達到27億噸,實際上2000年我國消費了13.7億噸標準煤。

盡管我國在節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的能源消費強度仍然比較高,約為世界經合組織國家均值的4.6倍。鄭健超說:“為了保持能源供需平衡,我國的能源消費強度需要在2020年前再降低50%?!苯窈髴罅Πl展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一些高能耗產品甚至可以采取到國際市場上去進口的辦法,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

事實上,我國在節能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與國際先進標準相比,我國主要產品的能耗至少可以降低20%。由于新技術的出現,能源終端使用的效率與日俱增,節能的潛力將會更大。

技術創新迎接挑戰

鄭健超指出,解決我國的能源問題要特別依靠技術創新。他說:“煤炭不應受到人類的譴責,應該改變的是我們使用煤炭的方式?!币虼?,高效潔凈的發電技術是減少能源利用造成的環境影響的首選措施。超臨界煤粉發電技術被認為是我國潔凈煤發電技術的主流。未來的“超潔凈燃煤發電廠”,把高溫燃料電池技術、聯合循環技術和固碳技術集成起來,可以實現零排放的高效發電。

同時,運輸替代燃料對我國可持續的能源供應至關重要。當前研究中的運輸燃料的替代品是那些可以減少污染排放或將來可以取代汽油的燃料。煤基液體燃料是我國最有希望的交通運輸替代燃料。然而,由于氫燃料的電動車的大規模應用要求傳統的油料生產和分配的基礎設施做重大改變,所以氫經濟時代的到來尚需時日。而在核電領域,我國已準備在成熟技術和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自主設計的百萬千瓦級的壓水堆核電站。

猜你喜歡
能源供應核電燃料
來自沙特的新燃料
第四代核電 高溫氣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點亮核電未來
加氫站與調壓站能源供應系統集成技術及應用
數字孿生技術在樓宇型綜合能源供應的應用
生物燃料
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型建筑能源供應方案初探
導彈燃料知多少
2020年核電活動安排
核電鏈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