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化可能造成我國未來糧食作物大幅減產

2008-01-15 08:09
自然之友通訊 2008年6期
關鍵詞:生態農業氣候變化糧食

丁 汀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由綠色和平委托氣候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而達組織編寫的《氣候變化與中國糧食安全》一書問世。該書預測,如果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將受到嚴重影響,20年后可能出現較大的糧食缺口。

氣候變化威脅我國糧食安全

氣候變化主要通過溫度、水資源、極端天氣事件、土壤、病蟲害等因素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具有人口多、資源壓力大、地域類型復雜、各地氣候差異明顯,農業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且脆弱。我國每年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害面積達5000萬公頃。該書認為,氣候變化對我國造成的影響利弊并存,但以負面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將造成我國未來糧食生產出現較大波動,甚至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氣候變化以溫度上升為主要特征,而溫度升高能夠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從而影響糧食的生產能力。該書預測,今后的二十至五十年間,在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3度的情況下,將導致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產量持續下降。研究成果表明,隨著溫度的升高、農業用水的減少和耕地面積的下降,到2050年,我國的糧食總生產水平會下降14%~23%。

受氣候變化影響,在我國北方地區,溫度升高將加劇水資源短缺,特別是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沙漠化將進一步加??;在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洪澇災害加重,干旱和降水的交替發生將使更大面積的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同時,氣候變化會加速土壤退化、鹽漬化,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的蔓延。另一方面,氣候變化也會使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格局和種植模式受到水熱條件變化等沖擊,農藥、化肥的施用量、灌溉用水量、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費用相應增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

受糧食需求增長,特別是嚴重自然災害導致世界糧食減產和儲備下降的影響,加上生物燃料的需求,導致全球糧價飛漲,而氣候變化可能使局面進一步惡化。

根據該書所作出的溫室氣體高排放情景分析,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糧食供給將有可能在2030年前后出現缺口,在溫室氣體中低排放情景下,社會發展的長期糧食需求將可能無法得到滿足。

未雨綢繆:大力建設生態農業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倍鷳B農業作為以多樣性、綜合、系統和因地制宜為特征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實現上述目標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與現有的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的農業生產模式相比,生態農業體系在氣候變化帶來溫度升高、水資源匱乏、極端天氣頻發、土壤變化和病蟲害增加的情況下,能更好地適應和保障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生態農業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生物措施保持土壤肥力,盡可能減少對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的依賴,更多地利用自然的調控機制,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建立因地制宜的多樣化生產模式。

生態農業系統能夠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該書指出,首先,稻—魚生態農業系統改善了土壤氧化還原狀況,顯著降低了甲烷排放量;而稻—鴨系統也有利于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甲烷排放。發展農村沼氣可以減少有機肥處理過程中的甲烷排放,在2010~2050年間,沼氣替代生物質能和煤炭可使二氧化碳年排放減少307.77~4592.80萬噸,二氧化硫年排放減少13.11~98.87萬噸;使用有機肥還能夠減少對氮肥的依賴,降低氧化亞氮的排放。

其次,生態農業具有固碳作用。該書指出,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減耕免耕、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的生態農業方式,能夠極大地增加我國的碳儲量,改善生態環境,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

生態農業能夠有效地控制病蟲草害,減少農藥投放量,緩解了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例如,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鎮鳳凰村村民翁法林,承包200畝水稻田,他采用有機稻——鴨養殖模式,在稻田里養了幾百只鴨子。過去,村里稻田中稻飛虱成災,噴灑高濃度農藥效果甚微。最后只好一把火把稻子全部燒掉。而后來養鴨子吃掉了稻田里大量的飛虱,還踩死了大量的雜草,耗費的人力比用除草劑要少得多。鴨糞還是天然有機肥,鴨子在水里不斷地攪動水面,還可以提高水稻根系的活力。由于不施用人工合成化肥和化學殺蟲劑,經過三年的轉換期,他種植出了真正的有機水稻,生產出的大米在市場上售價不菲。有試驗研究表明,稻——鴨共作對稻飛虱的綜合防效達到65.5%,連續共作四年對田間雜草的控制效果甚至高達99%,可使水稻紋枯病的病蔸率減少56%,病株率減少57.7%。

生態農業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該書介紹了在遼寧省開展的冬麥北移,內蒙古自治區開展的保護性耕作等案例。其中,冬麥北移能夠高效利用土地和氣候資源,改進間套耕作模式,增加復種指數;保護性耕作通過免耕、少耕、地表覆蓋等措施,可以增加天然降水滲入,大幅度減少地表徑流和蒸發,增強抗旱節水能力,還可通過調節旱作農田的溫度和水分變化,降低農田呼吸和增加土壤中的碳儲量,防止風水蝕和抵御沙塵暴等,從而有效地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又如,在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百宜鄉,村民靠沼氣解決了年初冰雪災害中的照明和燃料問題,用稻稈覆蓋和多樣性種植技術抵御了凍害,保證了蔬菜的生長。

在該書中,專家提出,面對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制定適宜的應對措施,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對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建議為:一是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的生態農業建設;二是普及低成本的生態農業適應技術;三是提高公眾的生態農業和氣候變化適應意識;四是增加農資補貼,保障農民的利益和種糧積極性;五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業科技創新,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適應措施。同時,專家還建議大力調整我國農村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率并發展再生能源,如沼氣和太陽能等,從源頭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氣候變化。

猜你喜歡
生態農業氣候變化糧食
《氣候變化》的披露要求與趨同分析
長沙市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評價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逆向倒推,非比尋常
珍惜糧食
對生態農業旅游創新模式的探討
2007:綠色企業
我國生態農業法律保障的現狀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態農業園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氣污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