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江北去

2008-03-29 06:01
廣州文藝 2008年3期
關鍵詞:靈渠萊茵河湘江

凌 鷹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湘江最壯觀的時期應是從銅官窯開始的。這同時也讓我感到奇怪,這么一條博大幽遠而又柔腸百折的河流,居然在一千多年前那個異常繁華的朝代因一種民間色彩的光芒與火焰而照亮了幾乎整個中國。

這就不能不說到銅官窯了,不能不說到與湘江一脈相承的銅官驛了,不能不說到與銅官驛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勾連的長沙古道了。

那些用青石板鋪設的古道固然早就無處尋覓,即使尚存的極少的幾截古道也已然成了散落在某些村野古巷的歷史碎片。但是,惟有長沙驛似乎依然能讓我們臆想到它那繞湘江堤岸蜿蜒北去的綿長與不絕,依然能讓我們隱約聆聽到那古老牛車的轱轆聲和奔馳的馬蹄聲。因為,盡管那個朝代的人們和車馬早就離我們而去,但有幾個人卻至今還留在長沙,也不知他們是太留戀湘江的流水還是不忍舍棄這一江的文化?

“江畔長沙驛,相逢纜客船?!边@是韋迢與杜甫行舟湘江時隨口發出的感嘆。

“杜陵老翁秋系船,扶貧相識長沙驛?!边@是杜甫送劉判官離湘時的一腔悵然。

“海鷗一為別,存亡三十秋;今來數行淚,獨上驛南樓”。柳宗元的多愁善感無法不讓我們為自己有過的矯情而汗顏。

這幾個足可以稱得上是唐代文化縮影式的人物不僅把他們的詩句和背影留在了長沙,而且還將中國的古驛道中至關重要的一座文化標簽留在了長沙,他們的詩句讓我們不容置疑唐代長沙的驛站——長沙驛就在滾滾東去的湘江河畔。

可以說,是長沙驛直接連接了湘江的初唐景象和盛唐繁華。

盡管自唐代以后的各朝各代的驛站就像我們現在的國道、省道一樣多了起來,但那些散射在各州各府的驛站絕大多數最終還是要聚焦于長沙驛。當然,這時的長沙驛已更名叫臨湘驛?!芭R湘”之名自然可以讓我們顧名思義,它離湘江有多近。據《湘城訪古錄》載:“臨湘驛,省志云在長沙縣前五里。明置?!彼屛覀兛吹?,明代的長沙還只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它就像一本精致的線裝書一樣承載著那前前后后一個個朝代的云卷云舒。

但是,有一種事實卻又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就在長沙驛更名為臨湘驛的時候,在長沙縣往北方向45公里處又設置了銅官驛。銅官驛的設立,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里有一座沒有歷史文獻記載的民間瓷窯。

初唐的中國已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度。而長沙銅官窯卻就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終于五代。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唐代中國的那種奢糜、繁華與富麗,但我們卻無法想象,唐代的長沙銅官窯那種行走中國跨洋過海的文化風光。更讓我們驚心動魄的是,盡管中國在盛唐時期的瓷器和絲綢已然暢銷海外,已然被外國人譽為瓷器王國,可在史籍中,唐朝僅有“類銀”、“類玉”、“類冰”青白瓷的文字記載,而那種早在初唐就像仕女們的容顏盛裝般粉艷華美的釉下彩瓷到底產于何地何處,卻一直沒有任何文字依據。這種釉下彩瓷雖然一度在唐代的達官顯貴的門庭里成為一種時尚,在極少數普通百姓家中成為一種炫耀,但他們中卻誰也不知道這種瓷器精品的來龍去脈。直到上個世紀的50年代末,中國考古史上才有了一個令湖南人振奮、令中國人訝然的曠世定論:那些像花朵一樣綻放于唐代中國的釉下彩瓷竟然出自長沙銅官窯,中國釉下彩瓷的發源地竟然在一個近乎荒野的村莊,那些像彩云一樣沿著絲綢之路飄向海外異域的中國釉下彩瓷竟然源于一座民間窯!

然后,我們再回到唐朝。

再看看唐朝的湘江。

那江面上雖然沒有力載千鈞的巨輪,只有一葉葉木舟,一只只漁船,可那種千舟競發的陣容,那種川流不息的熱鬧,那種漁歌號子的妙曼,卻讓整條湘江總是呈現出一片歡顏和喜氣,卻讓滿河的江水總是蕩漾著一片文化的浪花。而這些名震中國的釉下彩瓷,就是靠窯工和民工們一擔一擔挑,或用馬車、牛車一車一車運到長沙驛后,再從長沙驛經湘江,借滿江東去的流水銷往中國各地和海外異國的。

打開中國考古史長卷,我們會看到,陜西、河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蘇、江西、河北、廣東、廣西……這些省地無一不有長沙銅官窯出土,而出土數量最多尤以揚州和寧波為盛。同時,在朝鮮、日本、東亞、南亞、西亞諸國的土地上,也時有中國長沙的銅官窯釉下彩瓷如清泉般噴涌而出。

長沙的銅官窯釉下彩瓷,如果沒有湘江,如果沒有這一江東去的湘水,它又是否還能以那樣一種彩虹滿天的光芒長存今朝呢?

濃墨重彩的唐朝雖然最終還是像燦爛的煙花一樣燃盡了它最后的光芒而消失在歷史的天空,長沙銅官窯也在那個朝代的最后一個早晨或黃昏熄滅了最后一窯火焰,但銅官窯釉下彩瓷的民間氣息與文化芳華卻并沒因此而消散,而是永久地流淌在湘江的上空,且將繼續流向我們不可知的永恒時空。

只要是經典的,就是不朽的。

這是我對某種事物與文化事實不可動搖的認知。

這樣的不朽更可以歸給湘江。

湘江的不朽是因為她多元的魅力。

湘江把唐朝的繁華送走了,這是湘江的一種失落和憂傷。但是,湘江邊緣那座散落的小城卻在一天天“長”大,最后“長”成了一座現代都市,這是給予湘江最大的撫慰。

黃河和長江喂大了一個中國。

湘江又喂大了大半個湖南。

可想,大河文化具有何等令人無法想象的能量,蘊儲著何等無法窮盡的營養。

這就讓我們不能不再回過頭來眺望清朝的湘江了。

唐朝的湘江在歷經了一段還算長久的喧囂之后,那一江湘水流到宋代的時候,便逐漸收斂了她的那分喧囂與張狂,而逐漸變得安靜起來了。這樣的一種大靜,似乎是怕擾了她對岸岳麓山上突然像明月一樣冒出來的岳麓書院才有的。

是創建于宋代的岳麓書院,讓湘江又多了一種新的氣象,這種氣象就像清風一樣驅走了唐五代之后的湘江短暫的蕭條,而使整條湘江都飄蕩著一縷縷清淡的書香。

同它一起隨湘水飄蕩流淌的,還有令中國人驚嘆和仰望的湖湘文化。

這是潛藏在湘江最深處的文化漩渦。

然后,似乎只是眨眼的工夫,湘江一股浪頭撲過去,就流到了清朝。

這就不能不讓我們要對這個朝代的湘江仔細地觀望了。

如果唐代的湖南被載入史冊的只有“長沙驛”這一歷史事實讓我們見證了昔日湖南的湘江水道的霸道地位,而清朝湖南境內密集的驛道網絡卻無法不讓我們領略到這方熱土的神奇魅力。以長沙為焦點,湖南的驛道向各個方向輻射出五條干線,這五條干線穿越湖南的山川、田野和村村寨寨,穿越湖南各個大大小小熱鬧或寂寞的城鎮,最終連通湖北大道、廣西大道、貴州大道、廣東大道、江西大道。

這就意味著湖南在清朝已經可以通達這五個省地了。

這就意味著湖南的物產和文化在清朝就可以暢通無阻地與這五個省份直接流通了。

而這五個省份又會憑它們那密集的古道驛路連通中國更多的城市與鄉村。

這看起來似乎與湘江沒有多大的關聯。

其實,湖南境內的每一條驛道都與湘江有著緊密的內在勾連。

因為每一條驛道都通達長沙。

通達長沙就等于通達湘江。

要知道,那些負重的牛車也好馬車也罷是走不了多遠的,是很難走出湖南的,它們最終還得在湘江的一個個碼頭上卸下沉重的負荷,借湘江的流水漸行漸遠。

當然,除了湘江,湖南還有資水、沅水和澧水三條河流。它們當然同樣可以像湘江一樣承載湖南的美麗與富有,一路歡歌抵達洞庭行走長江奔赴東海。

因此,我不能說湘江承載了整個湖南,但我卻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大半個湖南深深淺淺的歷史足印,大半個湖南風風雨雨的歲月歌謠,都沾滿了湘江的水珠與浪花。

因為廣西靈川海洋山是湘江的源頭,湘江之尾在洞庭湖,洞庭湖的盡頭是長江,長江的盡頭是大海。

是湘江,撐起了大半個湖南。

昔日的湘江,雖然早已注入歷史的浩瀚海洋,但她留給我們的,卻是一個巨大的思辯命題。她完全是一種原生態的,野性而又羞澀。河道是那么寬敞,水是那么幽深,漩渦是那么湍急,而船卻又是那么瘦小,小得就像飛翔在湘江水面的那些水鳥。

還有那碼頭,也是那么的小巧別致,也是那么的古樸清幽。

可就是這些大不過數噸,小則如同瓢蟲一樣的官船民船,就是這一座座用青條石或麻石砌成的碼頭,承載起了大半個湖南的崛起與命運。

一船一船的瓷器、木材被湘江送走了。

一船一船的大米、鮮魚被湘江送走了。

一船一船的桐油、布匹、棉紗被湘江送走了。

一船一船的湖湘精華被湘江送走了。

然后,一船一船的希望與期待被運回了湖南。

那一只只古老的船只,就那樣“運”出了一個日漸光芒四射的湖南。湖南,就這樣被湘江一點一點地喂大了。

而這所有的商品,最先都要堆放在湘江沿岸的一個個碼頭上,等待下水,等待遠行,等待放歌。

而那所有的希望與期待,最終都要從湘江登陸上岸,然后進入湖南的內心,化作激活湖南的血液。

這個時候,碼頭就成了托起湘江水運歷史的一個堅固而又柔韌的符號。因為,它們不僅一直在守望著湘江的流水,同時也見證了湘江歷朝歷代的風情。

說到湘江碼頭,不能不說到與長沙幾乎是一步之遙的湘潭。因為有一個事實告訴我們,早在明萬歷年間,號稱“湖南第一碼頭”的湘潭就是湖南的商業重鎮了。

明萬歷年間離我們有多遠?似乎遠得沒有盡頭又似乎近在眼前,近得我們仿佛抬頭就可以看到那散落在湘江兩岸大大小小的十多個碼頭。

然后再轉過身,去看看清乾隆年間的湘潭,那沿江多達37處的貨運碼頭讓我無法不胡思亂想:也許那乾隆皇帝用的、吃的、玩的、看的東西中,就有從湘江的這些碼頭上開始涉水起航的,乾隆皇帝的手上也許就沾著湘江的水珠和氣息!

碼頭既是存在于湘江兩岸的一種具體的場景,又是一種抽象的文化指向。比如說湘潭是“湖南的第一碼頭”,就不僅僅是指湘潭的碼頭存在的歷史之早、碼頭分布之繁堪稱湖南第一,更是喻示由這些從明代留存下來、并日漸蔓延于湘江的碼頭群落,直接構成了這方地域的商業景象。要知道,當湘水一路奔騰流到清末的時候,湘潭境內的湘江兩岸已經擁有了53座碼頭。

這種景象其實就是一種文化景象,一種幽遠而又令人驚鴻一瞥的商業文化的華彩流韻。

有了對湘江碼頭的這種準確界定,我們才能更準確地觸摸東流的湘水的脈搏,才能讀懂由湘江碼頭派生出來的更加多元的大河文化。

有碼頭就有船行,有船行就有船幫,有船幫就有腳夫。

湘江水路的大宗商貨,最早都是由船行統攬,再分發給船幫運往各地的。那時的船行其實也就是現在的水運物流的雛形,是專為大大小小的商賈小販雇船,為船主攬貨,然后從中收取傭金的中介機構。按當時的清朝官府的規定:水上民船承運所有的商貨都得“受成于船行”,都得先“落行”再外運。因此,所有的民船便都要編號報船行存查“調度”。而那些沒有編號報船行存查的船只都被視為“黑船”、“野雞船”,這樣的船是不許承運商貨的,用來打漁或裝人過渡尚可。

這就讓我們顯然看到,開船行的和船幫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挑腳賣苦力的與船幫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這樣的一種依附關系,雖然充滿了權力霸氣的擴張和利益的爭奪算計與生存的屈從無奈,雖然充滿了船行老板們凌駕于物質之上的民間水道統治者的霸權優勢,和以販運為業的船幫船夫們利益上的明爭暗斗,以及靠賣苦力養家糊口的湘江腳夫的汗水與嘆息,但是,正是這種渾濁的力量,把湘江的大河文化送到了我們可知和不可知的遠處與異域;正是這種占主導地位的民間水運,讓我們看到了湘江水運昔日的芳華與滄桑。

那些船行,那些船幫,那些腳夫,雖然早已成為湘江的一種文化沉淀,可是,我們依然有理由如是追問:當“三國”時的諸葛亮僅僅是源于其時的戰爭需要而發明那種兩頭尖的“倒扒子船”時,他又怎么會想到,若干年后,他的這種發明竟然成了湘江水運的主流方陣,居然成了湘江沿岸的船夫們賴以生息的生存道具,居然成了沿江兩岸大大小小的城市連接外界的一大載體?!叭龂钡膽鸫罱K演繹成為商船,這就讓往昔的湘江更多了幾分特色和意味。

“倒扒子,兩頭尖,有水上得天”。哼著這樣一首被湘水打濕的民謠,我不禁又在懷想:當時在靈渠上穿行如織的,不就是這種精致小巧的民船嗎?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大地,秦朝的烽火狼煙似乎還沒完全散盡,剛剛吞并六國、平定中原的秦始皇還沒來得及坐在龍椅上打個盹,還沒來得及走進阿房宮看一場嬌媚粉黛們的俗艷歌舞,就迫不及待地發布了他的又一道平定天下的皇權御旨:北以30萬大軍討伐匈奴,南調50萬軍馬攻取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百越”之地。

英勇的秦軍在黃沙疆場上本來是屢戰屢勝的,可惟獨在“兩廣”作戰時,連戰三年都無一戰果。后來究其原由,原來是因為廣西荒僻險奇的地形地貌導致軍需補給供應不上。于是,秦始皇當機立斷,命監察御使史祿辟山鑿渠。史祿受命后,在作了精確計算后,最終選定在興安開鑿靈渠,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經湘江連接起來。

靈渠,就在這樣一種金戈鐵馬、戰火烽煙的血腥歲月里作為軍事要道,隨著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的一聲令下,而成為繼長城之后的又一道萬古不朽的巨大戰役工程。

廣西興安,我們無法想象它在兩千多年前到底是一片怎樣荒僻的山野。但我們不難想象,這塊土地上,曾經聚集了數萬名衣衫襤褸的民工在這里大興土木、舍生忘死地執行和捍衛一道足可遮天的大秦皇權那壯懷激烈的場景。

更令我們難以置信的是,直接受命于秦始皇管理靈渠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建設的,居然只有史祿一人,直接擔綱這一舉世罕見的水利工程的技術人員,居然只有三名石匠。

就這么幾個曠世奇才,率領著成千上萬的黎民百姓,歷時三年,鑿通了一條長達37公里的人工運河,創造了一個世界水利神話!

這到底又是一條怎樣的河流呢?

我們不得不嘆服秦始皇放眼天下的雄才與霸氣。

一條靈渠,激活了一場“百越”大戰。

因為有了靈渠,秦始皇攻打嶺南就有了一條軍事通道。靈渠通航后,不僅溝通了湘江、漓江,也疏通了珠江水運航道。

因為有了靈渠,秦皇朝就可以將大批的軍糧、人馬源源不斷地送到嶺南去,讓秦軍不可估量的威力流水一般涌向百越沙場。

因為有了靈渠,中國才有了秦始皇百越大捷后一統天下的強國盛名。

然后,靈渠終于從戰亂中回歸??箲鸬姆榛鹋c硝煙如暮藹、如晨霧般一點一點地漸漸散去,靈渠又顯現出她的明麗與清幽。點點漁船和漁船上的燈火與漁歌漸漸驅走戰爭的氣息,艘艘商船從各個碼頭起航遠行,它們通達湘水,穿越洞庭,抵達長江;它們過漓江、達湘江、走珠江,奔向唐宋,涌進明清……

因為靈渠,湘江更長,珠江更遠。

因為靈渠,湘水更柔,珠水更媚。

靈渠是湘水的溶匯又是湘江的延續。

靈渠是珠水的富麗又是珠江的血液。

一條巧奪天工的靈渠,居然溝通了中國最繁忙的兩大水運與水系,使湘水以魔幻般的魅力形成漓湘分派,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以三分入漓、七分入湘的流水神韻既拉開了湘江與漓江的距離,又一左一右地挽緊了湘江與漓江柔美豐潤的臂膊,將湘江與漓江銜接起來,形成湘江流水既可注入長江又能通達珠江的自古通航壯景。

一條源起于一場曠世戰事的古代運河,居然激活了中國的三條大江,拓展、彰顯、大寫了中國江河文化的曠世風流。

已然流淌了二千二百多年的靈渠,盡管早就送走了秦始皇不可一世的爭霸威力,送走了秦朝以后的中國各個朝代的紛爭與喧囂,繁盛與蕭瑟,蒼涼與溫情,春華與秋實,真切與虛無,但是,她的存在,永遠都是湘江忠貞不渝的見證與守伴。

靈渠的存在,不僅在秦朝成為中國統一的通道與保障,也因了她對湘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溝通而化解了中原和百越之間航道水運的天然障礙,使大半個中國水道暢通有序,經緯分明。

靈渠不僅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更是世界人工運河的奇觀。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秦朝,我們無法想象靈渠36座陡門那巧奪天工的設計和安裝建造過程。更讓我們驚嘆的是,直到今天,這些曾經用來提高水位的陡門,在歷經二千二百多年的驚濤駭浪和歲月風暴的沖擊刷洗后,竟然還是那么堅固依舊!

那時的陡門就是現在的船閘。

巴拿馬運河和伏爾加頓河運河可謂是世界上聲名赫赫的兩大運河了。

可靈渠的陡門卻比巴拿馬運河和伏爾加頓河運河的水閘還要先于上千年的歷史!

所以,說靈渠的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也就名符其實當之無愧了。

就是這么一道鬼斧神工的水上樞紐工程,與湘江眉目傳情兩情相悅長達兩千多年。他們就像一對地老天荒的情侶一樣,將“百越文化”和“湖湘文化”凝成一股激蕩的流水傳播大半個中國。

然而,也不知道具體是哪一個早晨抑或黃昏,往日那從漓江唱著劉三姐的歌謠而來的漁船畫舨,突然在湘江河道上銷聲匿跡了。

靈渠就像一位一時找不到回娘家的路途的鄉村少婦,茫然而又驚恐地凝視著漸漸變淺變窄的湘江。她不明白,一向暢達的湘江怎么突然有了這么多的阻隔?

原來,切斷廣西船只通航湘江的,是湘江上游的一座電站。它在永州境內的蕭水河段,準確地說是在永州的東安境內。

這座于1975年建于湘江上游的第一壩,因為雖然預留了船閘位置卻一直沒有讓那個虛擬的船閘成為現實,而切斷了廣西船只暢行了二千二百多年的湘桂通航歷史,將一個巨大的遺憾和嘆息豎立在湘江的心臟上!

自廣西靈川縣海洋山發源,流經興安靈渠而“湘漓”分派的湘桂航運,難道就這樣戛然而止了嗎?

這顯然是一個令湘桂兩省子民困惑了多年的痛心疾首的疑慮,也是中國江河文化一道巨大的傷疤。

湘桂航運的斷裂和阻隔,既是廣西人的疼痛,也是湖南人的疼痛,更是中國人的疼痛。

湘江的這種疼痛,與那條似乎距我們很遠很遠的萊茵河有著很近很近的神似。

這條發源于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流經德國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荷蘭的國際大河流,自古就是歐洲最繁忙壯觀的水上通道。在荷蘭發現的那些長沙銅官窯釉下彩瓷,很可能就是由湘江入海再經過這條歐洲著名的河流,而將這一中國的藝術精華送進了這樣一個遙遠的國度的。

湘江的全程幾乎都飄蕩著一種濃郁的湖湘氣息。她的上游永州,是湖南境內最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一個地域。唐代的湘江那么妖嬈富麗,而我所景仰的柳宗元卻就在這個時期被發落到了這個地方,然后蹲在一個叫瀕島的湘水土坡上開始了他的寒江獨釣。還有那個像瘋子一樣的狂草書圣懷素,也不知他用那一腦長長的頭發在那些芭蕉葉上到底想渲瀉、想抒發一種什么樣的胸臆,以至于他的狂草最終成為任何人也無法臨摹、無法效仿的書壇一絕。至于那個倡導理學的宋代大學問家周敦頤是怎樣與湘江廝守纏綿的,就只有湘江上游的一河瀟水知道了。因此,我們只能借助《愛蓮說》來懷想周敦頤對湘江的風流情懷了。這樣一個具有蓮荷品質的人是不可能不戀江戀水的。

再往下走,當湘江走到她的中游時,衡陽、株洲、湘潭這三座湖南的工業重鎮,就無法不讓我想起萊茵河畔那些傲然屹立的古城堡和兩岸濃郁的葡萄樹了。那些城堡無疑彰顯了萊茵河的厚重、典雅和富貴,那些葡萄樹和葡萄藤上一串串綠的、藍的、黑的、紫的葡萄,無疑讓我們領略到了萊茵河的生趣與風情。作為德國葡萄酒最有名的產區,我想這里的葡萄酒毫無疑問就是從這個河段的萊茵河流向世界的。這樣的商業壯景,與湘潭的鋼鐵借助湘江的水道走向中國、走出國門難道不同樣有著河流文化的內在魅力嗎?

萊茵河兩岸至今尚存的城堡,不難讓我們臆想到她昔日那帶有幾分王者之氣的古典西歐風情有多濃烈和綿密。而中國的靈渠在溝通了湘粵兩條大江之后那種通江達海的氣勢,難道就不能讓我們領略到由秦始皇散發在江面上的那種平定天下的王者之氣嗎?

從這種視角來看,湘江與萊茵河雖然處于地球的東西兩個完全不同的方位和國度,但她們那被河水淹沒被時光沉淀的河床里,卻蘊蓄著同等本質的社會屬性與文化屬性。這種屬性讓萊茵河和湘江早就沒有了國界沒有了地域上的隔閡,只有河流本身的內涵的勾連與并存。

所以,從河流的命運來審視這兩條凌架于東方熱土和西歐疆域的河流,她們的確有許多相似和相近之處。

萊茵河流經那么多西歐國家,其中最受益的就是德國,她在德國境內的流程是860公里。為此,德國人素來將萊茵河視為他們的“父親河”??墒?,對“父親”傷害最深的,恰恰又是德國這幫不孝子孫?!岸稹苯Y束后的50年代末,德國在大規模的戰后重建中,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在萊茵河兩岸建起了一家又一家化工、能源、冶煉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張開血盆大口向萊茵河 “吞食”工業用水,而且還要將似乎無窮無盡的廢水排進萊茵河。

德國在結束野蠻和暴力的戰事侵略之后,又用這種近乎戰爭暴力的野蠻行徑發起了對萊茵河的掠奪,硬是讓萊茵河淪為歐洲的“下水道”。

萊茵河不堪想象的污染雖然早已被沿河境內的幾個國家共同治理,但萊茵河曾經的傷痛卻無法不讓我們接受一種事實:無論多么洶涌澎湃的江河流水,也抵不過人類欲望的泛濫洪流。

萊茵河的劫難就是這種事實的最好詮釋。

德國人掠奪式的欲望污染了萊茵河之后,德國和沿河境內的幾個國家僅為萊茵河療傷就耗資300億歐元。從2005年到2020年,有關治理預計還將投入100億歐元。人類總是要在犯下了最不該犯的錯誤之后,又用巨資來修補這一過失。

但愿這種修補不是為了更大的掠奪與鯨吞。

從萊茵河現有的國際地位來看,我們這種擔心也許純屬多余。因為萊茵河的環境治理已成為以德國為中心的幾個境內國家的一種自覺行為。是這種行為,讓萊茵河保持了她容光煥發、嫵媚妖嬈的瑰麗本色。

與萊茵河相比,湘江應該更幸運一些,盡管她也有過傷痛,但她畢竟不是像“二戰”后的萊茵河那樣深受全身的巨創。與湘桂水道的通航阻隔,只是她的一道被攔腰一刀的傷口。

這是一道完全可以治愈的傷口。

因為新的湘桂運河的遠期規劃就是為湘江“療傷”、同時也是為湘江“美容”的一套特效方案。

靈渠雖然早已淡出了歷史,但靈渠這一古代人工運河的文化脈絡一直就與湘江存在著絲絲縷縷的牽絆與勾連。新的湘桂運河的開掘雖然不可能與靈渠再有任何直接的聯系,但她卻是古老的靈渠運河的一種替代和延伸。

那替代是純地理概念上的。

那延伸是純精神層面上的。

但最終,這又是一種歷史與當代的接軌與契合。

遠期的新湘桂運河規劃將再次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讓全國航道聯網的夢想成為現實。

改造25個梯級航電樞紐,衡陽以北將實現2000噸級航道銜接長江,衡陽以南1000噸級航道穿越漓江連接西江。

那將是何等壯觀的“現代靈渠”。

那將是何等風光的湘水航運。

那將是何等激越的湘水奔流。

責任編輯劉志敏

凌鷹 男,1969年出生于湖南祁陽縣一個棗樹環抱的村莊,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自1988年開始,先后在《湖南文學》、《芙蓉》、《作品》、《山東文學》、《廣西文學》、《芒種》、《漓江》等刊發表中短篇小說20余篇。1994年開始主攻散文,已先后在《散文》、《中華散文》、《北京文學》、《美文》、《廣州文藝》、《都市美文》、《散文天地》、《散文百家》、《人民政協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發表散文、隨筆200余篇。其中,《傾聽大峽谷》、《跟霍貝馬回家》、《天堂馬車》分別被選入《暗香中的夢影—1996·2004散文精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散文2003精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3文學中國》(花城出版社出版)等權威選本,還在《長沙晚報》、《牡丹江日報》、《環境時報》開設過散文隨筆專欄。有散文被《散文選刊》、《中華文學選刊》、《散文海外版》、《作家典藏》等刊選載。還擅長報告文學創作。

猜你喜歡
靈渠萊茵河湘江
湘江渡
靈渠頌
悠然湘江上
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攝影作品
情滿靈渠
巴塞爾:萊茵河畔的博物館之城
萊茵河有多深
勤奮的萊茵河
湘江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