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與鶴:唐宋詩詞中鳥意象的嬗變

2009-01-08 05:28
文學評論 2009年5期
關鍵詞:杜鵑杜甫意象

王 瑩

內容提要唐宋詩詞中的鳥意象一方面是從原始圖騰向詠物修辭轉化的轉型期,這一時期的作品是文化的裂變與重整的表征;另一方面,唐宋作家把曩代宗教信仰的神靈變為文人精神世界中的尋常存在,意象所代表的原始信仰變成了生活狀態,意象由神鳥延及廣闊的人間飛禽,鳥由靈魂的寄托成為人類的朋友,從“不朽”變為“知己”。而鷹與鶴作為唐宋兩代最突出的代表鳥意象,呈示著歷史文化、審美取向、文人心靈的嬗變。

鳥是中國文學中至關重要的意象,不僅是因為其聲色羽毛之美,更因為它聯系著上古先民的信仰,寄托著他們的魂靈、溝通天地并對彼岸世界充滿虔誠敬畏的圖騰崇拜,象征著他們希冀永恒,渴望掙脫肉身局限而自由邀游的超越之夢。從《詩經》及《山海經》中,鳥意象就展現出了豐富的文化意蘊。特別是“不死鳥”的意象,成為上古先民對靈魂不死的信仰象征。至《楚辭》,屈原將鳥意象從道德層面細化分類,提高到了精神人格的尺度,可視為以鳥喻人的濫觴,并由此開創了“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諂佞……虬龍、鸞風,以托君子”的詠物傳統。鳥的意象在先秦諸子著作中亦有呈現,《莊子》的寓言中,鳥意象更被賦予了深刻的哲學內涵,用以隱喻危機四伏、紛亂無常的人世中作為—個超越塵俗者的處世之道。

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文學的發展,鳥意象負載的文化意蘊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聞一多先生有過這樣的論述:“三百篇中以鳥起興者,不可勝計,其基本觀點,疑亦導源于圖騰。歌謠中稱鳥者,在歌者之心理,最初本只自視為鳥,非假鳥以為喻也。假鳥為喻,但為一種修詞術,自視為鳥,則圖騰意識之殘余。歷時愈久,圖騰意識愈淡,而修詞意味愈濃,乃以各種鳥類不同的屬性分別代表人類的各種屬性……后人于此類及漢魏樂府‘鳥生八九子、‘飛來雙白鵠、‘翩翩堂前燕、‘孔雀東南飛等,胥以比興目之,殊未窺其本源?!甭勔欢嘞壬倪@番論述可謂獨具慧眼,先秦至魏晉的鳥意象,已逐漸脫去原始信仰的影子。

兩漢魏晉時期是原始信仰向詠物修辭的過渡期。如果說劉邦《鴻鵠歌》、賈誼《鵬鳥賦》,曹植《白鶴賦》中的意象,雖已體現出明確的作者主體意識的植入,但還帶有原始信仰中神鳥意象的余韻,那么,陶淵明作品中的“羈鳥”、“歸鳥”,已慢慢地從原始信仰中抽離,走向人間所有的飛禽。到了唐代,詠物類作品進入巔峰時代,誠如清代俞琰在其《詠物詩選》序言中說:“三百導其源。六朝備其制,唐人擅其美,兩宋、元、明沿其傳?!?/p>

一唐代鳥意象的文化流變與生命象征

《詠物詩提要》中說:“昔屈原作《橘頌》,茍況賦蠶,詠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賦家流耳。漢武之《天馬》,班固之《白雉》、《寶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畫一物。其托物寄懷見于詩篇者,蔡邕《詠庭前石榴》其始見也。沿及六朝,此風漸盛。王融、謝朓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于隸事。唐宋兩朝,則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計矣。其特出者,杜甫之比興深微……中間如雍鷺鷥、崔鴛鴦、鄭鷓鴣各以摹寫之工得名當世?!睖贤ㄥ竟排c今世、神話與現實,集合了得意和失意,善與惡,仕與隱……多種矛盾復合式地融于“鳥”這一意象之上,令其獲得了全新的藝術生命和審美親和力。多種鳥的自然習性被提取出來,與人世種種相契的開發使鳥意象從天上墜入凡間,盡管此時的作品仍有著原始信仰時期文學傳統的延續(如李白《大鵬賦》這類作品),有著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自視為鳥”的痕跡,但極為明確地開發人間鳥類獨特屬性去契合自己想要表達之意的實踐卻大行其道,佳作迭出。就是曾為神鳥的意象在唐代也進入人們的生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曾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燕子。這些作品不僅異采紛呈,且多為大家手筆,增加了意象本身的影響力和審美價值,成就了許多經典意象。

(一)鷹

《詩話總龜》中引有這樣的概括:“《杜集》及馬與鷹甚多……蓋以壯心,未甘伏櫪t嫉惡剛腸,尤恩排擊?!倍旁姳焕顫珊裣壬u價為最能代表盛唐精神的三大代表之一。而杜甫筆下的蒼鷹,亦成為盛唐氣象中的鷹意象塑造的最突出代表,冠絕古今。杜甫詩中的鷹大致分為三類,各代表了不同的取意和內涵:

1,蒼鷹蒼鷹最初是以剛烈英武,氣魄浩然的形象出現在杜甫詩中的,其早期作品《畫鷹》中就已奠下了這種基調,且已將這一意象塑造得極為出色: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竦身恩狡兔,側目似愁胡。絳旋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杜詩詳注》中這樣評價:“曰竦、曰側,摹鷹之狀;日摘、日呼,繪鷹之神。末又從畫鷹想出真鷹,幾欲寫生欲活。每詠一物,必以全副精神入之,故老筆蒼勁中,時見靈氣飛舞。張孝祥日:首聯倒插,言鷹之威猛。如挾風霜而起也?!w訪注:末聯兼有嫉惡意?!边@篇詩作似靈感來緣于畫作,由畫及詩,不僅顯示了杜甫觸類旁通,才思如泉的超凡藝術修養,更呈現出了“蒼鷹”在杜甫胸中由形象化的視覺審美對象,到意象化的托以言志之物的藝術提煉的全過程。這可視為杜甫早年北游齊趙。呼鷹逐兔的縱馬射獵生涯在其詩歌創作中的投射,也因此在杜甫早期的作品中被定位為濟世報國的英銳之才的象征。加之唐代盛極而衰的國運、杜甫感時憂國的品格和一生多舛的命運,為蒼鷹這一意象注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也由此形成杜甫一生書寫不盡的經典意象。

杜甫的詩歌中由畫中之鷹起筆的作品不只這篇,還有《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姜楚公畫角鷹歌》等,但其間蒼鷹意象的內涵卻不盡相同。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中,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秋在夔州與老友楊監久別重逢。楊監為杜甫展示了革圣張旭的草書和馮紹正的畫鷹十二扇拓本。因為畫鷹十二扇是開元年間的作品,它不由得使詩人回望盛世輝煌,今昔對比,心存慨嘆:

近時馮紹正,能畫鷙鳥樣。明公出此圖,無乃傳其狀。殊姿各獨立,清絕心有向。疾禁千里馬,氣敵萬人將。憶昔驪山宮,冬移含元仗。天寒大羽獵,此物神俱王。當時無凡材,百中皆用壯。粉墨形似間,識者一惆悵。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鞲上。

前半部分專意詠畫,極寫畫之不凡來歷及畫工,后半部分卻筆鋒一轉,觸畫塵情,轉向了盛世記憶,表達著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留戀。最后四句感慨亂世雄鷹不得匡時濟世,驅除崔旰輩禍亂山河、殃及百姓的亂臣賊子,狡兔正是指代他們。全詩恰如仇兆鰲所評價的那樣:“寫一畫鷹,而世之治亂,身之用合,俱在其中,真是變化百出?!?《詳注》第1342頁)

這首詩作時,距離杜甫亡故只有四年。暮年杜甫筆下的鷹可貴地延續著其早期的意象內涵,卻加入了新的變調:通觀全篇,鷹雖然象征著力挽狂瀾,救斯民于水火的濟世英豪的形象,是理想化象征,有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己”的報國宏志,然而在這種冀望背后,不難品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悵惘和隱隱的悲涼?!抖乓堋吩唬骸按嗽娚w因才智不展,而發興于鷹揚者?!?《詳注》第1340頁)這種評價甚為恰切。在這首杰作中,鷹是一個多元的復合意象,是盛

世縱橫馳騁的英銳和亂世報國無門的志士的結合體。在兩個極端的對照反襯中,杜詩的“鷹”意象中融匯了歷史與現實、治世與亂世、開元盛世時的強盛與安史之亂后的衰微……使鷹獲得了最豐富的意象內涵,在早期作品昂揚感之上,暮年的作品增添了滄桑感。這亦表現了盛唐至中晚唐詩歌風貌的轉變?!对娫捒傹敗芬俄嘞娫挕肪矶骸啊墩Z》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蹲笫稀吩唬骸姛o禮于其君者,如鷹鹯之逐鳥雀也。少陵有焉?!柄椀氖钢緢髧?、忠肝義膽的品德的提取,增加了鷹的比德含量與氣韻風骨,是其鷹意象系列中最為閃光者,對后世影響最大。

2,角鷹《杜詩詳注》中注解:“《埤雅》:鷹鷂頂有角毛微起,通謂之角鷹。胡夏客曰:曾見角鷹,頭上有羽直豎如角?!?《詳注》第924頁)角鷹從外形上是杜甫筆下的猛禽形象,殺氣森森,有兇猛強悍之象。然而杜甫寓于其中之意卻恰恰相反。在作于寶應元年至綿州時的《姜楚公畫角鷹歌》中,杜甫仍是以“上四。贊畫之神妙,下四,借鷹以寄慨”(《詳注》第924頁)的寫作模式,上四句著力表現鷹作為猛禽的特質:

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觀者貪愁掣臂飛,畫師不是無心學。此鷹寫真在左綿,卻嗟真骨遂虛傳。梁閩燕雀休驚怕,亦未摶空上九天?!抖旁娫斪ⅰ罚骸苞椛?,故云幽朔。貪愁有二義。貪其能飛,又愁其飛去。后之畫師,不是無心學。但不能學耳。人見畫鷹神似,反覺真鷹少色。究竟畫中假影,豈能騰空直上?世人奈何好畫鷹,而不好真鷹乎?感慨無限?!?《詳注》第924頁)漠北而生的角鷹帶有兇悍特征,宋黃鶴《補注杜詩》中注:“掣臂,謂掣臂鞲而欲飛物。有異質而世所未嘗睹,人見之。必駭而不信。畫師不是無心學,蓋恐人未之信也。末章譏朝廷之士稱才角出者,率有虛名而無實效?!毕滤难惚M作者超于畫外的心中之意,可視為是一篇諷喻之作。詩中的轉折透露著作者不受賞識、壯志難酬的悲嘆。此作之中。畫與鷹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意象與載體臺為一體的特殊的定位意象。

《王兵馬使二角鷹》永泰元年作,“王嗣爽曰:此詩,突然從空而下,如轟雷閃電,風雨驟至,令人駭愕。又云:公時在夔,因角鷹,觸目發興,奇崛森聳,不待言矣。尤得力在‘角鷹翻倒句隨插入將軍勇氣,有此二句,方承接得住。通篇將王兵馬配角鷹。穿插巧妙,忽出忽人,莫知端倪,而各極形容,充之直欲為朝廷討亂誅讒而后已。他人起得雄偉,后多不稱,此詩到底無一字懶散,豈不雄視千古?!?《詳注》第1586頁)的確,此作中的角鷹與將軍及其主將的形象交相輝映,且遣詞造句奇峰迭起,其雄視古今:

悲臺蕭瑟石巃嵸,哀壑權樹浩呼洶。中有萬里之長江,回風滔日孤光動。角鷹倒翻壯士臂,將軍玉帳軒翠氣。二鷹猛腦絳徐墜,目如愁胡視天地。杉雞竹兔不自惜,溪虎野羊俱辟易。鞲上鋒棱十二翮,將軍勇銳與之敵。將軍樹勳起安西,昆侖虞泉入馬蹄。自羽曾肉三狻猊,敢決豈不與之齊。荊南芮公得將軍,亦如角鷹下朔云。惡鳥飛飛啄金屋,安得爾輩開其群,驅出六合梟鸞分。

此詩題注其背景為:“趙卿刮冠至夔,承芮公之命而來。此詩亦言荊南芮公得將軍,王蓋同時討亂而至者?!?《詳注》第1584頁)從“角鷹倒翻”句到“將軍勇銳”句“此賦角鷹,形起王兵馬”(《詳注》第1585頁)而“將軍樹動”句到結尾的九句中:“上四,言氣之勇銳。下五,言力能平亂”(《詳注》第1586頁),角鷹以其殺氣騰騰,所向披靡的猛禽形象在這首詩中象征著銳不可當、力克群雄的王兵馬驍勇善戰部隊的搏擊之力,成為力能平亂的正義勇士意象。

3,奇鷹奇鷹的形象集中表現在其晚年作品《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羅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為毛骨有異他鷹恐臘后春生騫飛避暖勁翮恩秋之甚眇不可見請余賦詩二首》中的黑鷹和白鷹的形象。黑鷹白鷹均是鷹中之奇?!抖旁娫斪ⅰ芬队详栯s俎》:“漠北鷹,自者身長且大,五(角力)有余,細斑短柱,鷹內之最,向代州中山飛”(《詳注》第1587頁),黑鷹“萬里一日,見飛騰之迅。金眸玉爪,謂形質之奇。首旬明提其黑,末句反襯其黑”(《詳注》第1588頁)眾論家大多認為此詩以黑白鷹比況王監兵馬使王昂,《杜詩鏡詮》著者楊倫則認為:“不如作自寓為得?!惫P者傾向于這種說法。詩創作在大歷初,已是杜甫暮年,結合上文同為大歷初所作的《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將其理解為自寓似乎更妥,黑白鷹不落羅網、振翅高翔、搏擊長空的凌云之志可視為杜甫暮年仍懷雄豪壯心的寫照。與《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相比,此詩明顯帶有原始信仰的余韻。杜甫將黑白鷹描繪為超越世俗的神鳥,毫無人間俗相,滲入了深刻的圖騰崇拜的意味,是杜甫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白鷹黑鷹有著“無敵”、“搏風”、“恣遠游”等莊子《逍遙游》中大鵬的特質,然而“鵬礙”一句卻用“大鵬”這一自先秦流傳下來的經典意象反襯白鷹,將其傲視天地的浩然氣魄和豪雄之勢渲染得無與倫比:

雪飛玉立盡清秋,不惜奇毛恣遠游。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網羅求。一生自獵知無敵,百中爭能恥下鞴。鵬礙九天須卻避,兔藏三穴莫深憂。

黑鷹不省人間有。度海疑從北極來。正翮搏風超紫塞,玄冬幾夜宿陽臺。虞羅自各虛施巧,春雁同歸必見猜。萬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

兩鷹雖有形色之別,但在“鷹之有品而不茍”(《詳注》第1587頁)的內在風神上卻是一致的。以鷹之奇,喻不凡之才。顧宸認為兩首詩的五六句“千古高人奇士,性情出處,從二十八字拈出,可想老杜胸中壘史”(《詳注》第1589頁)?!啊抖乓堋分^二詩勝人在氣魄雄偉,不落纖巧家數,良然”(《詳注》第1589頁)。黑自鷹顯然是人間罕見的奇鳥,一白一黑,白似喻冰清玉潔、不染纖塵的悠游之姿,黑似喻英明神武、搏擊長空的剛勁之態,仙姿與風骨各得其妙,剛柔相濟地形成了高潔超逸與勁心剛骨的復合體。

綜合考察杜詩的鷹意象,其間有一以貫之的正義剛勁的品格,亦各自精彩,而尤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嫉惡剛腸,尤思排擊”的蒼鷹形象最為后輩擊節??梢哉f,正是杜甫沉郁厚重的文化品格和個人藝術魅力的灌注,使這一意象成為永恒的經典,千古流傳。

(二)大鵬同是盛唐,大鵬意象在李白的詩中,如同鷹之于杜甫,貫穿了其一生。李白的大鵬雖皆為自喻之作,但卻同樣是早期作品凸顯著大唐盛世蓬勃昂揚、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臨終之作是殘陽如血式的悲壯豪邁,風骨不衰。大鵬橫絕萬里的氣魄與李白自由狂傲、蔑視權貴的驚世之才完美契臺,成為盛唐之音的卓越代表,亦是一代夢逝難尋的絕響。

他早年的《大鵬賦》,以大鵬自比,寫的是橫絕萬里的少年意氣,以鋪彩擒文的才隋,寫得氣吞山河?!豆旁姳骟w》中日:“太白蓋以鵬自比,而以希有鳥比司馬子微。賦家宏衍巨麗之體,楚《騷》、《遠游》等作已然,司馬、班、揚猶尚此。此顯出《莊子》寓言,本自宏闊,太白又以豪氣雄文發之,事與詞稱,俊邁飄逸,去《騷》頗近?!?/p>

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髻鬣于海島,張羽毛于天門。刷渤懈乏春流,唏扶桑之朝暾。焊赫乎宇宙,憑凌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岳為之震落,百川為之崩奔。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亙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糶大山之崔嵬,翼舉長云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犯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象其勢,仿佛其形。若乃足紫虹睨,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云,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飚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

大鵬在李白自喻的同時,以其蓬勃向上的壯美,成為盛唐精神的象征。

李白以大鵬意象喻人的作品,大都取意于《莊子》,表達著與《大鵬賦》相類的意象內涵,其中寥廓浩然之氣和傲世不遷之品仍然貫徹始終,少年自信昂揚、志存高遠的狂放與前作一脈相承,如《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淪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然而少年意氣最終在歲月面前擱淺為英雄暮年的悲壯之音?!扒嗄曩x作中那生氣勃勃的大鳥不見了,代之出現的是一種悲壯的自豪”?!杜R路歌》為李白臨終時書寫大鵬的作品: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正如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所說:“鵬是詩歌和哲學的象征,代表超越世俗見解局限的壯偉。這只鳥在李白的臨終詩中再次出現,作為對詩人的隱喻?!痹谶@兩首詩中,都出現了孔子,后代論家一致認為這是李白的自喻,但在盛唐詩壇,李白無疑是最具個性魅力和驚世才華的詩人,“這一形象為眾所公認,并為李白自己所極力扮演:揮翰如灑,縱飲不羈,放任自在,笑傲禮法;天賦仙姿,不同凡俗,行為特異,超越常規。包括杜甫在內的其他唐代詩人,沒有人像李白這樣竭盡全力地描繪和突出自己的個性,向讀者展示自己在作為詩人和作為個體方面的獨一無二?!庇纱?,李白筆下的大鵬也不能簡單解釋為自我形象的譬喻,而是與盛唐之音相呼應的人格形象。因此,將李白所寫之“大鵬”解釋為盛唐氣象的象征似更為妥當。毫無疑問的是,大鵬這一出自莊子筆下的神鳥在李白詩文中獲得了全新的文化生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時代的象征。

(三)燕子

燕子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學中比比皆是,而唐代文人一改往古,將燕子視為人類的朋友,這種新的認知和書寫方式逐漸取代了燕子在先秦作為圖騰的原始意象內涵,燕也從上古先民崇拜的“降而生商”的神鳥走下神壇,成為與人關系親密的伙伴。

唐代文學中的燕子意象,尤以劉禹錫《金陵五題·烏衣巷》最為著名: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詩品匯》中云:“世異時殊,人更物換,高門甲第,百無一存。惟朱雀橋、烏衣巷之花草、夕陽如舊。不言王謝第宅之變,乃云舊時燕飛入尋常百姓之家,此風人之遺巧也?!毖嘧佑巫吖沤?,跨越四百年的歷史,成為舊日輝煌的見證者。此雖藉燕子不舍舊巢的自然習性人手,但卻以“不變”寫出了興亡之“巨變”?!赌芨凝S漫錄》有《王謝燕》一則,典故即來自于《烏衣巷》一詩。在后代詩文中,如元代繆鑒《題悟空寺》、明代宋訥《壬子秋遇故宮十九首》其十九,等等……都取了“王謝燕”的意象。從本質上來說,這一意象本身就存在一種自我超越,即“王謝燕”從來就不僅僅是它字面上的所指,它的能指要寬廣得多,是超越一切歷史和時代的,并且在延續中獲得了強化。雖然劉禹錫的創作初衷僅為金陵詠史,但在詩歌的意境中的燕子已成為一切舊日輝煌的象征而不局限于王謝時代,在燕子身上寄寓著歷史、人世、個人命運等興衰的兩極。這使得詩中的燕由誕生之初的虛靈化定位,變為由實入虛,亦實亦虛成為集矛盾兩極于一身的復合意象,在虛實互人共生、雙得而兩冥的升華中得以永恒,成為流傳后世的經典燕意象。

劉禹錫的燕,不僅是唐代詠物成就的卓越代表,而且是鳥意象于唐代真正脫圣人凡的真實寫照。也正因為燕在唐代的真正脫圣人凡和其意象本身的豐富文化含量,使得各種乳燕、新燕、早燕、晚燕、歸燕、雙飛燕、分飛燕、春燕、宮燕……意象應運而生,成為鳥意象中的不同變相。至宋代,這一意象吟詠不衰,且發生了新的變化,在緊扣燕之生物習性的同時,由唐代的復合意象和定位意象走向了更為意態化、情趣化的士大夫文人雅致細膩的感受空間,如晏殊《假中示判官張寺丞王??薄坊颉朵较啞分械难嗤瑫r亦不免沾染了宋代重理的習氣,如王安石的《燕》、戴復古的《詰燕》等,這在后面宋代的鳥意象中會再作闡述。

(四)杜鵑

杜鵑是中國文化中怨鳥形象最突出的代表,以其絕無僅有的凄厲的藝術形象,成為后世詩家的摯愛之物。沒有一種鳥有它那樣多的別名,子規、杜宇、思歸、謝豹、冤禽、怨鳥…,-這些別名中都滲透著一個上古的傳說:

鸛,巂周,子規也。啼必北向?!稜栄拧吩唬骸畮`周,甌越間曰怨鳥。夜啼達旦,血漬草木,凡嗚皆北向也。江介曰子規,啼苦則倒懸于樹,自呼曰謝豹。蜀右曰杜宇,望帝杜宇者,蓋天精也。李膺《蜀志》曰:‘望帝稱王于蜀,時荊州有一入化從井中出,名曰鱉靈。于楚身死,尸反溯流上,至汶山之陽,忽復生,乃見望帝,立以為相。其后巫山龍斗,壅江不流,蜀民墊溺。鱉靈乃鑿巫山,開三峽,降丘宅,土民得陸居。蜀人住江南,羌住城北,始立木柵,周三十里。令鱉靈為刺史,號日西州。后數歲,望帝以其功高,禪位于鱉靈,號日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云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鳥。至春則啼,聞者凄惻?!?/p>

《華陽國志》中的說法與此如出一轍。宋代高承《事物紀原》“杜字”一條:“《蜀王本紀》曰:鱉靈死,其尸逆江而流至蜀,王杜宇以為相。宇自以德不及靈,傳位而去。其魄化為鳥,因名此,亦曰杜鵑,即望帝也。亦見杜甫、李商隱詩。盧永《成都記》曰:‘蜀王杜字,稱望帝,好稼穡,治鄲城,死化為鳥,曰杜鵑?!?/p>

可是這些載記都沒有言明杜宇含冤化鳥的原因,只有在揚雄所撰的《蜀王本紀》中,給出了似乎無法讓人信服的理由:“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己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日開明帝?!廴r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痹谶@里,筆者以為有一條信息被人們忽略掉了,那就是所有這些記載中的共同點——望帝法堯禪位于舜,主動讓位于開明帝鱉靈。儒家道統歷來將堯舜奉為彪炳千秋、垂范后世的明君,對其禪讓之舉更是備加贊譽,然而《竹書記年》的重世則向這種貌似祥和的君臣禮讓的高風圣德提出了挑戰,展示給我們事情的另一種可能,殘酷卻似乎更為真實可

信:“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薄八辞魣蛴谄疥?,取之帝位?!薄八辞魣?,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睔v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王位的傳承是伴隨著血雨腥風的,縱然像李世民這樣的明君,也是踏著玄武門骨肉相殘的血路登上帝位。這樣的歷史一直在上演著。如果我們選擇相信《竹書記年》的關于堯舜的記載,那么望帝化為啼血杜鵑的理由成立了,而且極為充分。筆者傾向于相信這種可能。

其實唐人化用這一典故人詩人文者不勝枚舉,李白《宣城見杜鵑花》、杜甫《杜鵑》《子規》《杜鵑行》、顧況《子規》、韋應物《子規》、賈島《子規》、杜牧《杜鵑》、李商隱《錦瑟》……而尤以杜甫、李商隱為翹楚。

杜甫的《杜鵑》詩寫于大歷元年: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我昔游錦城,結廬錦水邊。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禮若奉至尊。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圣賢古法則,付與后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今忽暮春問,值我病經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進泉。

《杜詩詳注》:“奉若至尊,物性所稟,猶羔雁知禮,從古皆然也行。行飛識序,雁有兄弟之禮;跪乳知恩,羊有母子之禮。世說杜鵑養子于百鳥巢,百鳥共養其子而不敢犯?!洞呵锓甭丁罚貉阌行辛?,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故以為贄。羊祜《雁賦》:鳴則相和,行則接武,前不絕貫,后不越序”(《詳注》第1250--1251頁)。又阮閱《詩話總龜》中引了這樣的論述:“王誼伯謂‘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蓋是題下注,斷自‘我昔游錦城為句首。子瞻謂杜備諸家體,非必牽合yb

程度,詩意蓋譏當時刺史有禽鳥不若者。明皇以后,天步多棘,凡尊君者為有也,懷二者為無也。魯直亦云:‘臣結春秋二三策,臣甫杜宇再拜詩。忠臣銜憤痛切骨,后世但識瓊瑰辭。今觀此篇敘鴻雁羔羊,禮自太古尊君親上之意,為明皇設不疑。至于《杜鵑行》乃云:‘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又云:‘爾惟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指斥罵詈,殊無致嚴之語莫不皆有所主也?”不管眾論家如何闡釋,詩中杜鵑象征鳥之至尊的形象是無可辯駁的。杜甫借鴻雁羔羊之尊杜鵑象征和睦有序的君臣之禮,可視為對不尊君者連禽鳥獸類皆不如的諷喻。杜鵑在其間,象征著帝王??疾於鸥Υ嗽姷某稍姇r間,恰是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出現,朝廷大亂。而唐肅宗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亂次年六月隨玄宗出逃,至馬嵬坡與玄宗分道,北上靈武,七月即帝位于靈武。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公元761年玄宗病故。這種做法,完全對父子君臣之禮置若罔聞?!杜f唐書》中記載:“房琯布農時與甫善,時(安史之亂)

瑁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瑁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珀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榖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相,兒女餓殍者數人?!边@樣的悲慘遭遇,使杜甫對不忠君、不守君臣之禮者懷著深切的痛恨。詩中哀鳴的杜鵑鳥,是明皇的隱喻,是杜甫對盛世逝去的痛惜。與之《杜鵑》可兩相參照的是《杜鵑行》: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鳥。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業工竄伏深樹里,四月五月偏號呼。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復何所無。萬事反復何所無,豈憶當殿群臣趨。仇兆鰲在題下注日:“李輔國劫遷上皇,乃上元元年七月事。此詩借物傷感,

當屬上元二年作。鶴曰:觀其詩意,乃感明皇失位而作?!?《詳注》第837頁)《御定全唐詩》于此詩后注:“上元元年七月,明皇遷居西內,高力士流巫州,置如仙嬡于歸州,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觀。明皇不懌,因不茹葷,辟觳,寢以成疾。詩云‘骨肉滿眼身羈孤蓋謂此也?!?/p>

這兩酋作品都是借望帝化鵑的傳說抒明皇失位的憂憤之慨,仇兆鰲于《杜鵑行》后注:“本緣望帝而寓言,非擅喻禽鳥也?!?《詳注》第839頁)這是一句飽含深意的論斷。如果望帝是單純地禪位而自愿隱居,不僅望帝最終化為杜鵑—這一凄楚哀怨的怨鳥形象無法解釋,因為一個意象要成為經典首先自身的發生過程必須能夠自圓其說,而且借望帝喻失位明皇則更無契合之處,也無法拿來類比只有望帝和明皇都為被迫失位的君王,這種由此及彼才成為可能。

其實早在鮑照《擬行路難》其七中,杜鵑鳥意象已確定了這一內涵:“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衷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滨U照文中的“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隱證了望帝的泣血哀怨的非常原因,暗臺晉宋易代,晉恭帝禪位劉裕后又被殺的歷史史實。人往往淺嘗輒止,忽視了這一過程去分析詠物至盛時期的杜鵑意象,如同空中樓閣,毫無根基,經不起推敲。確定了杜鵑意象的形成過程,就可以更加清楚地分析在唐人的詩文創造和意象生發中,其怨鳥、冤鳥的形象的鮮活塑造了。

回到杜甫的詩作,其感時憂國“情不忘君”的赤誠之懷,千古之下尤為感人。而作為意象的塑造,杜甫剝離了原始意象靈魂信仰的部分,而在杜鵑鳥意象中發當世悲憤之慨,借古喻今,把啼血杜鵑的傳說作為真實的史實來看待,在歌詠之間,為鳥意象脫圣人凡、從原始圖騰成為詩家詠物公案做著可貴而卓絕的努力。

李商隱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鵑”一句也化用了這一意象,盡管此詩所表達之意宋元以來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但其間以怨鳥喻幽怨難解之懷則較為顯明?!对娙擞裥肌芬毒|素雜記》云:“山谷道人讀此詩,殊不曉其意,后以問東坡,東坡云:此出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聲也適怨清和。案李詩‘莊生曉夢迷蝴蝶,適也,‘望帝春心托杜鵑,怨也:‘滄海月明珠有淚,清也:‘藍田日暖玉塵煙,和也。一篇之中曲盡其意,史稱其瑰邁奇古,信然?!痹诶钌屉[的詩中,杜鵑成為一種意境氛圍和心緒感受的象征,凄婉的幽怨,不可止息的哀楚。

杜牧的《杜鵑》也是借杜鵑發心中憂憤,貌似詠物,實為發時代興衰之慨: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門。至今銜積恨,終古吊殘魂。芳草迷腸結,紅花染血痕。山川盡春色,嗚咽復誰論。

杜牧一生志向遠大,卻生不逢時,晚唐社會藩鎮格局,宦官專權,朋黨傾軋,使其一腔熱血壯志難酬,惟借杜鵑傾吐郁結。杜鵑在其間成為自我形象的象征,亦可看作是晚唐報國無門,郁郁孤哀的落寞志士形象的象征。

從杜甫到李商隱,杜鵑意象由實在的有限象征意義走向了虛幻的意境氛圍的無限營構,反映出意象本身負載的文化意蘊和藝術精神在唐代時已成為人們心中的集體無意識,僅羅列意象,不加修飾就可意境全出。從杜甫筆下的失位帝王,到杜牧筆下的落寞志士,杜鵑意象所隱喻的由極盛到極衰的今昔強大落差帶來的心理劇變,與從光芒萬

丈的盛唐到日漸紛亂衰頹的中晚唐的歷史劇變下文人心靈不可遏制的憂憤得到了完美的契合,杜鵑啼血的意象也由上古定喻,向作為中唐至晚唐內憂外患的動蕩時局下、報國之志不得抒而憂憤滿懷的志士形象同步遷移。晚唐是杜鵑這一鳥意象的豐富期。綜上,杜鵑可以說是中晚唐文人心態的代表意象,在與時代人心的結臺中,由一味的哀怨升華為悲壯的不屈之節,獲得了更具比德之義的新變。

(五)鷓鴣、鴛鴦,鷺鷥

唐代文學對鳥意象發掘和塑造的貢獻,不僅在于在原始圖騰基礎上寄意遙深的創新,還在于對身邊尋??梢姷镍B類的書寫創造,并且出現了因詠鳥而得千古詩名的詩人——“雍鷺鷥、崔鴛鴦、鄭鷓鴣各以摹寫之工得名當世?!薄边@一從遠古神靈轉降為今時之審美、從向日之凡俗薦升為眼前之嘆賞,一升一降便是唐代詠物的興盛中隱含著的詩歌文化品格及詩人文化心態的歷史性遷變。而尋常凡俗之物的提升,更具意義。因為這不僅是形象題材的擴充豐富,更是詩人審美觀照中視點視域的新生——詩歌的審美再不是世家閥閱的精神專屬專享,已如同昔日王謝堂前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了。這一濫觴,開啟了從晚唐到以后的一個新方向。

鄭谷以其《鷓鴣》詩中出色的意象構造和寫景狀物,贏得了“鄭鷓鴣”的美名?!短圃娖穮R》引此詩題下注:“谷以此詩得名,時號為‘鄭鷓鴣?!?/p>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喚楚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

《瀛奎律髓》中注:“鄭都官谷因此詩,俗遂稱之曰‘鄭鵬鴣?!薄短撇抛觽鳌分幸灿杏涊d:“乾寧四年,為都關郎中,詩家稱‘鄭都官,又嘗賦《鷓鴣》,警絕,復稱‘鄭鷓鹋云?!边@種命名方式與稱陶淵明為。東籬”如出一轍。鄭谷筆下的鷓鴣不僅聲色皆美,而且雅趣十足。先從視覺人手寫鷓鴣毛色及動態之美,充滿閑情野趣。緊接以聽覺切入渲染哀婉凄迷的氣氛,后由鷓鹋哀鳴寫到游子落淚、思婦悲歌?!侗静菥V目》言鷓鴣“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棲以木葉蔽身。多對啼,今俗謂其鳴日:‘行不得哥也”。結合鷓鴣的習性,可知雨水中鷓鴣的寒冷和恐懼,而日落前“相呼相喚楚江闊”的集體悲鳴,將氣氛引向急切與彷徨,與羈旅孤驛的游子,獨守空房的思婦的內心世界對應起來,人鳥通靈,交相輝映。吳喬在《圍爐夜話》中說:“詩之中須有人在?!编嵐鹊脑娮麟m為詠鳥之作,卻不是淺層次地托物感懷生發,而是處處緊扣鷓鴣之自然習性來營造氛圍,渲染意境,中間還加入了人的元素,人鳥相互比附襯托,成功地塑造了凄涼、彷徨,愁苦、身世飄零的鷓鴣意象。

鷓鴣意象是晚唐詩的又一朵奇葩,詩人對鷓鴣習性的了解和把握,體現著其在詠物寄意的心思細密,詠鳥又不限于鳥,不粘不離,使鳥之凄苦、急切的叫聲籠罩全篇氛圍,帶動其它意象向其聚合,體現著晚唐詩人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在鷓鴣這一意象上可見一斑。以開發新意象的新境界成名者甚眾,而以詠鳥千古留名并以鳥名成其雅號的文人,鄭谷無疑是古今第一人。

《御定全唐詩錄》記稱:“(崔玨)工詩,以賦鴛鴦得名,時因以為號?!兵x鴦是最為人們所知的情鳥,但多出現在樂府民歌之中,士族文人多關注。唐人卻不拘家世門第品評,拈來人詩,盡情抒寫。盧照臨《長安古意》有“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的詩句,道出了鴛鴦作為情鳥的無可比擬。而且,鴛鴦毛色極為絢麗多彩,因此鴛鴦成雙游弋水上原本就是一幅絕美的畫面,象征著一種和美、圓滿。崔玨以詠鴛鴦得名并獨占“崔鴛鴦”雅號,則昭示了他對這一公共意象的獨特開采鶴立于諸家。其《和友人鴛鴦之什》題下有三首:

翠鬣紅衣舞夕暉,水禽情似此禽稀。暫分煙島猶回首,只渡寒塘亦共飛。映霧乍迷珠殿瓦,逐梭齊上玉人機。采蓮無限蘭橈女,笑指中流羨爾歸。寂寂春塘煙晚時,兩心和影共依依。溪頭日暖眠沙穩,渡口風寒浴浪稀。翡翠莫夸饒彩飾,鷺鵜須羨好毛衣。蘭深芷密無人見,相逐相呼何處歸。舞鶴翔鸞俱別離,可憐生死兩相隨。紅絲毳落眠汀處,白雪花成蹙浪時。琴上只聞交頸語,窗前空展共飛詩。何如相見長相對,肯羨人間多所思。

詩以其習性和自然情態人手描畫,構造了雙宿雙棲、愛意綿綿的溫軟氛圍。而且皆于尾聯介入人之感受,使情與境水乳交融,余韻裊裊。得名“崔鴛鴦”,實至名歸。今日讀來,可以明顯看出其江南民歌的風韻。而這種風韻,也不再是“下里巴人”,得到唐人普遍的認可、激賞。

“雍鷺鷥”是詩人雍陶的雅號,相比鄭鷓鴣和崔鴛鴦,其詩名不及前二人,“兩《唐書》均無傳?!缎绿茣肪砹端囄闹尽匪膭e集類著錄《雍陶詩集》十卷,謂:‘字國鈞?!薄坝胡橔儭币幻麅H見于元代謝宗可之《詠物詩》一書提要中??肌短撇抛觽鳌分械挠涊d,雍陶的詩歌名句中有“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对娙擞裥肌分小度缭伹蓓氀云錁酥蚂蠹坝鹈w鳴則陋矣》條目引《庚溪詩話》對此詩評價不高:“禽中唯鶴標致高逸,其次鷺亦閑野不俗。又嘗見于六經,后之詩人,形于賦詠者不少,而其規規然祗及羽毛飛鳴之間……‘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此陶雍詩;亦格卑無遠韻?!痹交亍跺伤琛穭t認為“行近白蓮魚未知”在詩中最佳。。謝宗可與方回皆元代人,皆稱此二句,而陳巖肖的《庚溪詩話》成于宋淳熙中,《詩人玉屑》成于度宗時咸淳年間,可見宋代由于理學思想的影響而導致文人審美精神的退化,呆板僵化,反不如融合草野氣和市井氣的元人更坦率真誠。全詩如下:

詠雙白鷺

雙鷺應憐水滿池,風飄不動頂絲垂。立當青草人先見,行傍白蓮魚未知。一足獨拳寒雨里,數聲相叫早秋時。林塘得爾須增價,況與詩家物色宜。

詩中的亮點筆者以為在乎色彩的參差對照,青草稱白鷺是青與白,白鷺與白蓮的同色互比,“行傍白蓮魚未知”則極言其體貌潔白無暇,且步履輕盈,構思立意頗見奇思,其間以自鷺喻高潔雋逸的創作意圖一讀即知,卻耐人尋味。

綜言之,唐代是鳥意象“脫圣人凡”的過渡轉型期,如李白的《大鵬賦》雖仍是圖騰化仙鳥意象,但象征的卻是盛唐精神。與此同時,更多人間飛禽被開發出來;有的前代已有,但唐人做了新的發掘,成了集大成的意象。唐代鳥意象在逐漸脫盡原始神圣的理性界劃,走向個人生活化的托物言志,真正由原始的混沌成為鮮活的文學意象,由懵懂的信仰成為現實的心靈體驗,這與唐代整個時代氣象密切相關,由此生發的意象在內涵和神髓中都與時代絲絲入扣——不同時期,均有代表意象,盛唐的大鵬、蒼鷹,中脫唐的燕子、杜鵑,其精神風骨、內在寓意、情感風格特征皆與時代相契。

由唐人宋,宋代的鳥意象終結了“脫圣人凡”的過程,沿著唐人開啟的新的歷史方向,把審美目光更自由、更人心地投入凡俗日常生活之區,“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向鮮活地身邊生活中發現不尋常的美。因此,宋人所詠大皆人間飛禽。如果說宋人亦不能脫盡歷史文化遺傳的話,那

么作為神圣莊嚴卻帶著仙異之氣的鶴,在宋代亦完成了從神仙蒙昧欲求向高士人格清標的轉變。鳥意象由唐代的志士變為宋代的高士,象征著文化審美心態的巨大轉型,這是鳥意象在脫圣人凡后精神氣質、寄寓取意上的又一次新變。如果說較之原始信仰的上古時期至漢魏六朝,唐代的變化是題材和內容上的,那么宋代的變化則是氣質與思維上的。這與宋代社會新的時代背景、文化形態息息相關。

二宋代鳥意象的文化轉型與審美新變

從唐及宋,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風氣、文化心態也發生了近乎兩極的轉型。當盛唐邊塞詩雄武豪邁之氣仍為人們贊嘆之時,宋代的統治者已不動聲色地將之更迭為文治?!氨漆尡鴻唷币l的后果之一是士大夫都趨向了精致化的生活,賞花、飲酒、玩石,理學大興,文學受其影響彌深,從而導致了宋詩一直以來為人詬病的緣由。但與此同時,與宋詩重說理的高度理性化相比,宋詞大膽的描寫、鮮活的欲望與其構成了情理互補關系。廟堂文化與市民文化,雅與俗共生于一片天空下,雖在社會制度上界限森嚴,卻于藝術中相互滲入融匯。在這種參差復雜的文化組合中,對于意象的提煉,文人的要求更為精微,他們摒棄簡單的歌詠描繪,更少見唐人詩中文采華美的專以狀物,而將關注點放置于意象自身帶出的文化感受氛圍,追求高標超逸的意象境界超過了他們對意象本身的塑造。與唐朝杜甫頌蒼鷹“何當擊凡鳥,毛血撒平蕪”可資比照的是,北宋一代文宗歐陽修的以凡鳥自況,其《畫眉鳥》詩云:“百囀千聲隨意遺,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逼溟g詩文風氣的轉移,如《詠物詩提要》所說:“唐宋兩朝,則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計矣。其特出者,杜甫之比興深微,蘇軾、黃庭堅之譬喻奇巧,皆挺出眾流,其余則唐尚形容,宋參議論,而寄情寓諷,旁見側出于其中,其大較也。中間如雍鷺鷥、崔鴛鴦、鄭鷓鴣各以摹寫之工得名當世。而宋代謝蝴蝶等遂一題衍至百首。但以得句相夸,不必緣情而作,于是別岐為詩家小品,而睬物之變極矣!宗可此編凡一百六首皆七畝律詩,如不詠燕蝶而詠睡燕睡蝶,不詠雁鶯而詠雁字鶯,梭其標題,亦皆纖仄,蓋沿雍陶諸人之波而彌趨于新巧?!钡拇_,較之唐代,“詠物之變極矣”!宋代的代表鳥意象皆重意態品格,它們在文字中的存在遠不及它們在特定時代氛圍中的存在。宋代的代表鳥意象主要集中在北宋,南渡以后,梅花成為無人不詠的詩家公案,各色人等均能在梅花身上找到合適的比附,于是可以成為時代心靈的象征的著名鳥意象的發掘受到了阻礙,而多為前代意象的延續,偶有新意,但欠缺真正的創造和新意象的開拓。因此,鶴就成了宋代象征文人心靈的意象,自北宋林逋之后寵冠一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北宋時最著名的鳥意象。

(一)鴻雁——孤鴻

“鴻雁屬,大日鴻,小曰雁,飛有行列也?!闭且驗轼櫻愠R匝汴嚦霈F,因此孤雁意象就具有了非比尋常的凄涼落寞之感,為詩家抒發此懷時摯愛的意象。前有杜甫的《孤雁》“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珠玉在前,宋代著名的雁意象,仍是孤雁,而且誕生了與鄭鵬鶴、崔鴛鴦一脈相承的鮑孤雁。

《詩人玉屑》中引《司馬文正詩話》記載:“鮑當為河南府法曹,嘗忤知府薛映,因賦孤雁詩,所謂‘天寒稻梁少,萬里孤難進。不惜充君廚,為帶邊城信。薛大稱賞,因號鮑孤雁?!?。鮑當筆下的孤雁是不畏艱險報國的信使鳥意象,有著鴻雁傳書的意味??梢姳彼纬跗诰暗履觊g的文人仍懷強烈的報國之志。但細昧之,會發現,雖立意上的核心與杜甫相似仍是報國之志,上承唐代遺緒,但卻淡弱了唐代舒朗之氣,又尚未顯露宋代文士特有的超逸之清氣,恰成為唐宋嬗變的一種中間型態。

北宋時最能代表時代特色、在鳥意象書寫上呈現新變的孤鴻意象,應屬蘇軾的《卜算子》。四庫本《東坡訶》中于此詞的題下寫道:“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墻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吾當呼王郎與之子為婣。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于沙灘側。坡回惠,為賦此詞?!边@無疑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娿X先生認為這種說法不足憑信,他考查本詞的創作時間為蘇軾經歷烏臺詩案后貶居黃州時,認為這是抒發個人幽憤寂苦的作品”。無論是哪一種可能,鴻雁落寞卻不改其志的形象卻是不變的: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黃庭堅在《跋東坡樂府》中評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是!”此評甚有見地,但也可看出宋代士大夫文人作品高標的格調和追求。蘇軾筆下的孤鴻,其遺世獨立的疏影,帶著纖塵不染的清高孤傲,帶有強烈的北宋文人的個性特征。由此可見在藝術修養極高的宋代君主的倡導下,宋代文人呈現出明確的尚雅文化取向。雁意象也由唐代杜甫筆下的失意“志士”變為失意的“高士”。

(二)燕

燕意象在北宋塑造上的最突出的成就,出在晏殊的筆下。晏殊的《浣溪紗》中的燕意象因加入了哲理思辨而獲得了遠遠超越于意象本身的寬泛內涵,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學寓意,將宋詩重理的特點變為優勢,不落窠臼地達到了意象渾然天成的思想藝術成就: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詩中以燕代指一切美好的過往事物,“似曾相識燕歸來”,在燕意象中隱喻著即使暫時消逝但注定會回來的美好和希望。如果說劉禹錫詠燕,是在深衷感嘆中把思緒引向歷史的深邃的話,那么晏殊則是把孤懷幽情導人人生的尋味。這樣的立意,讓燕意象不僅超越了寰古滄桑,回歸其本身輕靈鮮活和當下的文化意義,又在回歸中形成新的對相的超越,而獲得了形而上的永恒的生命意義。晏殊的燕意象,是北宋文人在唐代萬丈光芒的鳥意象之上突圍,在文化審美上,堪稱宋代獨創。

(三)鶴

《詩人玉屑》說“禽中唯鶴標致高逸”。這代表了宋代鳥意象審美格局的全新境界。而編纂此書的魏慶之“字醇甫,號菊莊,建安人”,“淳佑甲辰黃易序稱:其有才而不屑科第,惟種菊千叢。日與騷人佚士觴詠于其間,蓋亦宋末江湖一派也”。種菊賞菊,詩酒風流,鶴正是植根在這樣的“雅趣”土壤之上,有所謂“琴有古聲清耳目,鶴無凡態惹埃塵”(宋初楊昭儉《贈夢英大師》)”,生長成為可以代表整個宋代文化的鳥意象。

由于鶴意象本身具有的超凡絕塵的隱逸氣息,與唐代精神格格不入,故鶴可以說是唐代的人間飛禽中未完成脫圣入凡的改造過程的典型。鶴意象在宋代的崛起和勃興,政治教化、君主提倡、世情民風、學術風氣、文人心態復雜渾融而形成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北宋年間,政治教化“重文抑武。,這就決定了鷹之類好搏擊的猛禽不會成為宋人所好,宋代理學的大興將道德人格的修為提到了首位,對物的審美重骨不重貌,“如詠

禽須言其標志只及羽毛高鳴則陋矣”,決定了所好之鳥不可形大于神,要有比附道德和闡釋哲理的潛在粘合力;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日趨精致化,其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故所好之鳥須具備閑情雅致,不染凡塵俗氣;宋代君主藝術修養都很高,雅號清逸脫俗的事物,故杜鵑這類帶有哀怨氣質的鳥類不會得寵。而在唐代最著名的鶴意象——崔顥《黃鶴樓》中的鶴仍是原始信仰的仙鳥意象,延及宋代,雖然還沿延黃鶴樓之白云黃鶴以及遼東鶴、華亭鶴、揚州鶴,還有宋徽宗趙佶《瑞鶴圖》中的“瑞禽”一類意象,但它終在文化環境的催化下完成了脫圣人凡的另一個過程——由神仙向高士意象的過渡。這一轉變,則離不開北宋的杰出文人——林逋創造的“孤山鶴”、蘇軾創造的“赤壁鶴”的杰出成就。從而形成宋代多元并存的鶴意象。

林逋以其“梅妻鶴子”的美談為千古文人追慕,在宋代成為隱逸文化的代表。其以《山園小梅》為宋代詠梅開創先河,引發宋代詠梅狂潮《古今事文類聚》記載:“林逋隱居孤山,常蓄兩鶴,縱之則飛人云霄,盤旋久之,復人籠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歸,蓋常以鶴飛為驗也?!比绱嗽娨舛鴮庫o致遠的生活與北宋時尚雅而清遠淡?自的時代氛圍巧妙融合為一體,成為眾士大夫無限追往的生活意境。林逋《小隱自題》詩云;“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余。鶴閑鄰水久,蜂懶得花疏。酒病妨開卷,舂陰人荷鋤。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痹朔交卦u此詩“有工有味,句句佳?!贝朔N詩風人品對后世詩詞影響甚深,“孤山鶴”飛翔在詩詞之間,如洪咨夔《賀新郎》“放了孤山鶴。向西湖、問訊水邊嫩寒籬落””、劉之才《賀新郎·憶鶴》“問孤山,梅底人知否”、林逋“隱居應與世相違”、“道著權名便絕交”的風骨氣節滲入了鶴意象,與之水乳交融,成就了宋代鳥意象的翹楚與典型。

蘇軾的“赤壁鶴”則把思緒引向蒼?;秀敝?,叩問著宇宙人生的奧秘?!逗蟪啾谫x》寫其攀巖長嘯之后,“反而登舟,放手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用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元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仙,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樂乎?闖其姓名,俯而不答?!畣韬羿嫖?,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辟x止筆于空白處,使人心靈無限敞開,誠如黃庭堅所說,飽食斗茶,“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赤壁前后賦,亦足以一笑也”…:前此數年,蘇軾出守徐州,為云龍山人張天驥作《放鶴亭記》,援引《易經》的“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和《詩經》的“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稱譽鶴之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垢之外”,故《易》、《詩》“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并反襯以衛懿公好鶴亡國的故實,揭示南面之君與山林遁世之士,“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蘇軾之鶴意象,飛入宇宙,飛入歷史,飛人人生清遠閑放,象征著一種超越塵俗的自由。鶴化道士,大化流行,乃是莊周夢蝶思想方式的別具一格的激活。在宋人詩詞中,張元干《浣溪紗》“夢里有時身化鶴,人間無數草為螢。此時山月下樓明”、辛棄疾之《念奴嬌·賦雨巖》“醉里不知誰是我,非月非云非鶴”,都閃爍著東坡鶴意象的影子。米芾曾游放鶴亭,作《游云龍張氏山居》詩,并作序為記。南宋末劉辰翁之子劉將孫曾作《沁園春》詞,概述蘇軾前后《赤壁賦》,其中云:“孤鶴橫江,羽衣入夢,應悟飛鳴昔我過。開戶視,但寂寥四顧,萬頃煙波?!纱丝芍?,蘇軾的名文名鶴,影響極深,有文人生日自述亦云“從今去,且亭前放鶴,溪上垂綸”。東坡鶴與林逋的孤山鶴,是宋代形態不同,影響最著的兩種復合性的鶴意象。

在宋代開國之初“杯酒釋兵權”的謀略背后“重文抑武”的統治思想導致了“主勢強而國勢反弱”,為宋王朝種下了政治形勢的先天不足,終導致宋朝僅存搖搖欲墜的半壁江山。伴隨著梅花成為南宋的國花,鳥之中尤以鶴稱冠,作為文化意象的鶴,成為不甘亡國的士大夫階層、江湖高士和遺民的心靈寫照。

綜合來看宋代的鳥意象,因其政治背景、時代風氣與唐代的迥乎不同,不好盛大開闊而好纖秀深微,重風骨而輕形貌,重清癯而輕豐澤。其對風骨高標、幽雅脫俗、不染纖塵的意象的偏好,使鶴意象成為一種文化與歷史的共同選擇,成為宋人的獨特開發與創造。

三遼金意象的游牧品格與粗豪精神

遼金作為與宋重合并存的朝代與之的差別極為明顯,與宋細膩婉媚的風格完全背道而馳?!捌醯と撕团嫒硕甲鸪缪该偷您v鳥‘海東青,把它當成游牧民族的象征”。金朝后期文壇盟主趙秉文的《海青賦》中,極寫了海東青撲擊天鵝的激烈情景:“爾其俊氣橫騖,英姿杰立,頂摩穹蒼,翼迅東極。鐵勾利觜,霜排勁翮,角膝插腦,細筋入骨。顧盼雄毅,飛騰滅沒。旦寄巢于扶桑,夕刷羽于碣石。于是乃命虞人溯風勢,繒繳設。萬里足縶,一枝心折。遂投軀以委命,恥摧翼以喪節。龍旗標而殿門敞?;⒙脟穆暞B。忽水擊而驚飛,乍云翔而成列。玉爪翻臂,錦絳下紲。初貼水而徐回,倏千云而上擊。雨血紛紜,風毛磔裂。象廣寒之舞口,紛霓裳之回雪。似吳宮之習戰,驚玉顏之喋血。牡如破敵,勢甚擒賊。至如關羽義勇,張綱奮烈。取鯨鯢于堅陣,叱豺狼之當轍。固亦釋豐狐之九尾,略狡兔之三穴。益猶賞驥足之神駿,且以勸忠于英杰也。既而壽杯舉,臣工悅,天威暢,皇恩浹,背長楊兮而趨京闕”。遼代帝王游幸,必攜海東青。這種敢于啄擊天鵝的鷙鳥,以其銳不可擋的兇悍,勢如閃電的速度展示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兇猛粗豪之氣。趙秉文作品中的描寫,亦不過是遼帝縱海東青撲擊天鵝的真實場景的再現而已。據《遼史》記載:“國主春獵,衛士皆衣墨綠,各持連錘、鷹食、刺鵝錐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風,擊鼓驚鵝,稍離水面,國主親放海東青鶻擒之。鵝墜,恐鶻力不勝,在列者以佩錐刺鵝,急取其腦飼鶻。得頭鵝者,例賞銀絹,國主皇族郡臣各有分地戶五千?!?/p>

應該說,海東青的身上體現著遼金民族的精神氣質,作為遼金鳥意象的代表,應是恰如其分。在遼金人的心目中,他們將海東青視為效忠國君的天賜英杰。它的異常兇猛卻謹遵主命,且主人一聲令下以瞬間爆發的搏擊之力撲向目標,即使比其體積大幾倍的目標也無一幸免。其喜食它鳥之鳥髓,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游牧民族的原始野性。海東青象征著游牧民族的精神,但其本身卻是皇族的專屬物,是少數民族進獻宋朝的“貢品”——“戊辰,女直國遣使獻海東青名鷹”,而且須由皇帝批準尚可畜養,《遼史》中記載奸臣耶律乙辛和張孝杰的一段材料可以證明:“是年夏,乙辛譖皇太子,孝杰同力相濟,及乙辛受詔按皇太子黨人,誣害忠良,孝杰之謀居多。乙辛薦孝杰忠于社稷,帝謂孝杰可比狄仁杰,賜名仁杰,乃許放海東青鶻”,甚至成為女真和契丹沖突的緣由——“崇寧間諸路漕臣進羨余,自子美始。北珠出女真,子美市于契丹,契丹嗜其利,虐女真捕海東青以求珠,兩國之禍蓋基于此”。

這種兇猛殘虐但卻可馴服的忠誠鷙鳥在遼金時代成為代表皇族尊嚴的意象,與宋的鶴相比,海東青殺氣騰騰,呈現出游牧民族文化的粗豪兇悍的品格特征和時刻練兵備戰的潛在意識。

四結語

在唐宋,鳥意象徹底地脫圣人凡,完成了仙鳥向凡鳥的轉變,形成了全新的可以代表自己時代精神和心靈世界的鳥意象。不僅如此,它還由人類崇拜的圖騰變為人類的朋友、知己,由神殿仙界之遠變為生活起居之近,這是時代氣象和文人心態雙重選擇的結果,亦代表著中國名物文化審美的新變,人與自然關系由敬畏變為親近,由崇拜變為玩味。楊義先生在其著作中對《周易·說卦》中之“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窮里盡性以至于命”有著絕妙的感悟:“這就使得生命一詞,包含三重意義,一者為生物性生命,一者為精神性生命,一者為指向人天關系的玄幻性生命。并形成對這三者交替互補的綜合體驗”。唐宋之際的鳥意象正是在這三者的交錯融合中,將玄幻性生命轉化為全新的日常生活體驗,這是一種新的人天關系的構造,一種嶄新的卻時刻醞釀著變化的鳥意象審美格局產生了。望著遠去的原始信仰的圖騰崇拜,文人心中的鳥迎來了真正自由翱翔的萬里長空。

責任編輯:張國星

猜你喜歡
杜鵑杜甫意象
論姜夔詞的意象處理方式
撫遠意象等
《莊子》中的舞蹈意象
云上杜鵑
登高
來自林間的風
紅杜鵑
絕句
杜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