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價值論研究的歷史分析與現實思考

2009-02-03 04:23何艷紅
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 2009年11期
關鍵詞:研究

何艷紅

【摘 要】課程深深根植于其所處的情境與文化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情境的改變,課程有新的價值準則和行為途徑。新課程價值取向應建立在具有多方面價值屬性的有機整體的基礎之上,表現為課程價值的縱向與橫向、歷史與現實、多元性與動態性的聯動關系、動態與均衡相兼的課程價值觀,以實現知識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個人,個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

【關鍵詞】課程價值論 研究 歷史分析 現實思考

【中途分類號】C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09)11-0-01

課程的設置,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體現出不同的價值法則和行為途徑。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情境的改變,課程理論應有其新的內容、新的追求、新的價值準則和行為途徑。正因如此,我們在梳理課程價值論的研究脈絡的基礎上,充分理解課程、開發課程和正確把握課程理論的未來發展走勢,從而進一步促進和深化我國的課程改革與發展。

1 關于課程價值取向認識的分類與評價

關于課程的價值論問題曾經引起過學術界激烈的研究與爭執。其研究結果是將課程價值取向論歸納為兩種:“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與“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有的學者在上述兩類之外,加上“學科(或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皟煞N價值取向論”著眼于社會與個人的關系,探討的是社會與個人誰最根本,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的問題,并認為知識既可以服務于社會,也可以服務于個人。

社會本位課程價值觀重視課程對于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和價值,同時也強調人的個性發展的社會化導向,但輕視人的發展,鼓勵和誘導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使人在社會中被工具化。知識本位課程價值觀關注學科知識的進步與開發,排擠或淹沒教育對象——人本身,結果,不是學科知識服務于人,而是學科知識統治人,使人成為了知識的奴隸。個人本位課程價值觀強調對人性、人格的終極關懷,但將其神圣化到了超越時代、脫離社會的地步,出現厭棄科學、排斥理性的傾向,構成了對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的反動。事實上,課程價值的三種取向,都有其合理之處,但同時也表現出各自的局限性和偏頗性。課程內涵的豐富性與外延的廣闊性,使得課程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功能,而課程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相對而言,“三種取向論”的課程價值取向更具有包容性、也更全面。

2 關于課程價值取向研究的動態發展及后現代課程觀

當然,上述“三種取向論”只是一個橫向的切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三者當中,是有不同側重點的。學術界注意到從動態變化的角度對課程價值加以研究,比如王軍認為:“我國大學課程價值取向的變化與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具有密切的相關性,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歷程:(1)對大學課程政治價值的賦予和膜拜;(2)對大學課程經濟價值的認可與追求;(3)對大學課程文化價值的思考與關注;(4)對大學課程人性價值的呼吁和倡導?!薄按髮W課程”作為“課程”的子概念,從局部反映出課程價值取向的變化特征。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概念重建為核心的后現代課程研究蓬勃興起。它以一種后現代的價值取向、文化態度、社會精神、思維方式來探討課程現象和課程問題,它將課程研究從一個本質是技術性、實踐導向性的、“非理論”的和“非歷史”的領域轉變為一個理論化的、概念自主的,本質上是歷史的、個體的和運動變化的領域。后現代課程研究致力于尋求課程理解,反對課程領域中的技術理性,重視理論性、研究性,關注學習者的自我意識和創造,弘揚整體觀和聯系觀。應該說,后現代課程為我們揭示出了課程研究的新視野,對于我們轉變課程觀念,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汲取了后現代課程研究的有關觀點,取得了初步的成績。

3 新時期合理的課程價值取向之思考

傳統而單一的課程基本價值取向爭論的焦點往往在于強調各自觀點的獨立性特點,而沒有將課程看作是一個具有多方面價值屬性的有機整體。因而我們認為,合理的課程價值觀,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具有多方面價值屬性的有機整體的基礎之上、兼顧課程價值的縱向與橫向、歷史與現實、多元性與動態性的聯動關系的、動態與均衡相兼的課程價值觀。并以此出發,對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高校課程改革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實質性的設想:高校課程改革應以體現多元性、動態性與開放性為特征,全面改革課程體系:改變課程觀念,重構課程目標;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改變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課程實施方法;改革課程的評價機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摒棄傳統的、靜態的、唯知識論課程目標的課程價值觀念,重視課程作為一種學習經驗的積累,加強學習中的對話和反思,從而使課程煥發出勃勃生機而成為一個主動的、開放的、多元的、動態的、反思的過程。在改革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課程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特征,目的性、廣泛性、縱向性、綜合性、動態性、超前性、連續性、局限性,應是課程知識結構合理特征的基本內容。

由于課程價值取向還將受人的本質觀、文化傳統觀、教育哲學思想觀、高等教育的功能觀等諸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新時期我國的課程價值取向勢必兼顧各種因素。當然,在各種因素中,有主有次,因此,樹立中心突出、動態平衡的觀念,將“個人本位的課程價值取向”、“社會本位的課程價值取向”和“知識本位的課程價值取向”三者有機統體于一體,形成綜合平衡、多元動態、協調發展的趨勢,在當前形勢下,以服務于“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促進科學發展觀是相當必要和重要的。正如張華所說:“緊緊把握住教育經驗的特點及其內在運動過程本身,通過體現教育經驗特點的研究方法構建體現課程領域特殊性的概念體系,最終確立起課程領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就是課程理論的未來發展方向?!?/p>

總之,課程價值取向,應堅持社會進步、個人發展和知識傳授的綜合取向,實現知識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個人,個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1] [美]小威廉姆E·多爾 [澳]諾·高夫 主編 張文軍 張華等譯.課程愿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4.309.

[2] 王坤慶.現代教育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孫俊三.教育原理[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116~126.

[4] 劉旭.再議大學課程的價值取向及其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06).

[5] 王珺.我國大學課程價值取向的嬗變與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05).

[6] 王春燕.從知識到意義:課程價值取向重心的必要轉移——20世紀西方哲學觀轉變帶給我們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掌握(教育科學版).2005.(09).

[7]《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8] 張華.走向課程理解:西方課程理論新進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猜你喜歡
研究
極限的計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與圓相關的兩類直線研究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