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支撐首都溝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2009-03-26 02:35楊偉光
科技潮 2009年11期
關鍵詞:林農山區生態

楊偉光

編者按溝域經濟是京郊山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其核心就是要發展與山區資源相關的生態產業。作者通過對溝域經濟和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特征及相關分析,提出構建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支撐溝域經濟的發展,是保障山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快速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徑,并進一步提出相關具體措施和建議。

北京的山區占到市域總面積62%,被定位為北京市的生態涵養發展區,是首都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北京旅游產業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近年來山區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其生活水平仍明顯低于城區和平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一塊短板。近年來,北京市出現了“溝域經濟”、“林下經濟”等發展模式,多個區縣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為京郊山區的發展增添了新的亮點。通過構建林農復合生態系統來支撐溝域經濟的發展,是進一步保障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快速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徑。

溝域經濟成為京郊山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溝域經濟的概念及特征

“溝域經濟”是北京近幾年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山區發展模式。所謂“溝域經濟”就是集生態治理、新農村建設,種植養殖業,民俗旅游業,觀光農業發展為一體的山區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其核心就是以山區溝域為單元,以其范圍內的自然景觀,文化歷史遺跡和產業資源為基礎,以特色農業旅游觀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養生休閑,健身娛樂等為內容,通過對溝域內部的環境、景觀,村莊,產業統一規劃,建成內容多樣,形式不同,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溝域產業帶,以點帶面,多點成線,產業互動,形成聚集規模,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快速增收。

溝域經濟的主要特征為產業相近,村鎮相接,區縣相連,突破了區縣的界限,形成巨型的產業帶,是都市型現代農業優勢產業的聚集區。北京溝域經濟可概括為兩山一河、兩山一溝、兩山一路,兩山一村,兩山多村鎮、一山一村,一山一路,一山一村、一山多村鎮和多區縣共享山區等多種形態。

溝域經濟發展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京郊直線距離1公里以上的溝域共有1200多條。截至目前,已經對62個山區鄉鎮164條溝域的資源狀況進行了系統摸底統計,對具備一定發展條件的溝域開展了初步的發展規劃設計,其中69條溝域已經完成了整體規劃。這些溝域覆蓋了山區的很大面積,共包括739個行政村、17.3萬戶,46萬農民。每條溝域都具有很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生態產業資源,有241個旅游景點,318個旅游度假村,639個觀光采摘園、民俗接待村267個,民俗旅游接待戶8668戶。懷柔的雁棲不夜谷、夜渤海,密云的云蒙風情大道,門頭溝的妙峰山玫瑰谷等溝域經濟試點的成功,為京郊山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溝域經濟發展重點就是要大力發展與山區資源相關的生態產業

山區作為農業的重要基地,在滿足首都日益增加的多樣化食物產品需求中發揮著平原地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時,山區豐富的工業自然資源、旅游資源,也為促進首都經濟發展,豐富首都市民的生活,促進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繁榮做出重要貢獻。但是,對山區的大規模開發也相應帶來環境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洪澇災害加劇等問題。

由于山區自然環境復雜,溝域經濟發展中應注重山區生態生產、經濟生產、文化生產緊密結合,從而合理利用山區資源、繁榮山區經濟,保護山區生態環境,實現京郊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可持續發展。

山區生態產業是依賴于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按照生態學原理組織形成的生態與經濟有機統一的產業發展形式。山區生態農業的根本任務之一是要通過人類積極的政策調控與經濟調節作用,對土地與此相適應的氣候資源進行生態設計與優化配置,逐步改善自然資源要素特征,包括土地,植被,土壤和坡度等,促進土地資源質量和利用結構與方式的轉變,達到土地利用適應性與其生態性的合理匹配。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發展現狀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

關于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定義,農學,林業,生態學、系統科學、生態經濟學等不同學科的科學家有不同的看法,分別在有關學術雜志上發表并評論?,F在大多數人接受的是國際林農復合經營研究委員會(ICRAF)下的定義:“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是在同一土地經營單元上,將在生態和經濟上存在相互聯系的多年生木本植物與栽培作物或動物精心結合在一起,通過空間或時序的安排以多種方式配置的一種土地利用制度(系統)”。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

—是空間布局的科學性。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最本質的特征是在單位面積和空間內以較少的投入,科學布局獲得最大的生物量。主要表現在立體種植結構的合理性和時間利用的科學性。在空間結構上,上有喜光高大的林木,下有較耐陰的中藥材,蔬菜等經濟植物,在不同層次上充分利用太陽光能及土壤內的水份,養分;在時間順序上,依據不同經濟植物生長期長短不同特點,套種間作混作,交叉銜接,充分利用了時間差。

二是系統運用科學技術,實施節約。經營林農復合生態經濟系統是將傳統的精耕細作和現代農業科技熔為一爐,因地制宜,科學運用。

三是是受市場調節的商品經濟。農民不僅是生產者,同時又是銷售經營者,他們根據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決定生產項目,安排間種經濟作物種類及林農復合的模式。因此勞動的主體既在生產領域進行生產活動,又在流通領域進行商品經營活動。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是一個多組分、多層次,多生物種群,多功能、多目標的綜合性開放式人工生態經濟系統。盡管林農復合生態系統類型很多,但其基本成分可概括為:土地、環境(光,熱,水,肥)、林業成分(喬,灌,果),農業成分(農,牧,副、漁)和人類經營5個方面。研究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目的,在于找出適合各地區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最佳結構配置的綜合經營模式,已取得最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林農復合經營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林糧間作是最普遍的類型,據初步估計在林糧間作中采用的樹種已有150種以上,其中以泡桐,棗樹,楊樹為突出的代表,特別是泡桐與農作物間作,不論其應用范圍還是研究的深度都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近幾年來,國際上林農復合經營的定量化研究和整體水平研究進一步加強,有些研究借助模擬手段已經可以為實際工作提供指導。同時,有許多地區推廣,培訓已經形成體系,特別是林農復合經營已不僅僅只對發展中國家產生影響,一些經濟發達國家也開始從林農復合經營中獲益。

京郊復合生態系統主要涉及以下兩種模式:

“林果—糧經”立體生態模式

該模式主要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間在時空上利用資源的差異和互補關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間開闊地帶種植糧食、經濟作物,蔬菜

藥材乃至瓜類,形成不同類型的林農復合種植模式,也是立體種植的主要生產形式,一般能夠獲得較單一種植更高的綜合效益。如北京地區的柿糧間作,林菌,林藥、林花,林草,林桑,林蔬,林油等典型模式。

“林果—畜禽”復合生態模式

該模式是在林地或果園內放養各種經濟動物,放養動物等,以野生取食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飼養,生產較集約化養殖更為優質,安全的多種畜禽產品,接近有機食品。主要有“林一魚一鴨”、“山林養雞”,“果園養雞(兔)”,“豬一沼一果”系統等典型模式。

存在問題

目前,林農復合經營的研究仍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雖然研究工作已相當深入,但有許多方面還有待加強。

一是沒有形成封閉的生態經濟循環系統

雖然北京市林下經濟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一批初級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模式,但從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角度去考察,尚未形成閉合的生態經濟循環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部分環節還處于斷鏈狀態,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

二是對林木生長和環境的影響機理不明晰

林下經濟系統是一個人工干預下的復合生態系統,林下經濟作(動)物的引種受到林分類型,林下小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同時,林下經濟作(動)物的引入,破壞了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勢必會影響到林木生長,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目前北京市在林下經濟作(動)物的引入與林木生長關系、對環境的影響機理的研究十分不足,嚴重影響了林下經濟效益和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

三是存在技術瓶頸

目前在以下方面急需開展研究:林農復合生態系統中營養元素的循環、林農復合種植模式對水土流失的作用,合理的輪作期、林農復合種植模式系統的管理、環境效應,經濟效應,不利影響等。未來對其研究還要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礎,因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體間套、種養結合,互生共利發展林農復合生態系統,并引進一些GIS、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應用于林農復合生態系統。

四是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優勢還未得以充分發揮

由于京郊農民總體知識水平較低,農民往往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林農復合種植模式,因此也沒能充分發揮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優勢,今后在發展溝域經濟中,還需要時間加大力度進行培訓和引導工作,以進一步充分利用發揮農林復合生態種植模式系統的優勢和功能。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是支撐北京溝域經濟的有效途徑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作為生態農業的一種形式,20多年來已發展成為農業、林業,水土保持,土壤、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其他應用學科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領域,是集農林業所長的一種持續發展實踐。建造多層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是開發山區有限的土地資源,振興溝域經濟的重要課題,也是山區林業發展的方向。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保障了山區生態產業的順利發展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是以生態農業為指導思想,實現以林為主,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改傳統林業的單一生產結構為多產業結構,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近年來,北京郊區縣大力發展林菌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藥模式、林花模式等林下經濟,起到了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遠近結合、以短補長、協調發展的產業化效應,使林業產業從單純利用林產資源轉向林產資源和林地資源結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業產業化的內涵。通過構建林農復合生態系統,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單位面積生物量和光能效率,增強了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延伸了“生產者一消費者一分解者”的產業經濟鏈條,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互利共生的循環經濟網絡模式,實現了物質能量流的閉合式循環。

林農復合生態系統對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

林農復合種植模式作為一種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和綜合生產途徑,已引起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視,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促進溝域經濟發展,推進山區生態產業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是安排多樣化的林農生物群落,提高了對氣候水土及生物資源的利用率。

二是擴大物質再循環(特別是良性物質循環),提高了對生物物質的綜合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泄,變廢為寶,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

三是充分利用廢棄物作為飼料或肥料,減少自然系統外的投入,節約能源及資金。

四是生產品種多樣化后,增加了系統的穩定性,有利于避災穩產。

五是提供多種農林牧副產品,更好地滿足和改善人民食物結構及營養結構,同時滿足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要求。

六是從單純的種植業轉變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可充分合理利用農村中不同素質及專長的勞動力資源。

京郊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發展基礎

如何進一步結合溝域經濟發展,加強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構建具有客觀的現實基礎。據統計,2006年全市林地面積為1054284公頃,占土地面積的78%,其中山區森林資源是主體,山區森林覆蓋率為46.55%。從山區各林種的構成來看,山區防護林與特用林所占的比重達到77.48%,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積之比為3.44:1。山區有經濟林面積148829.54公頃,其中果樹林面積148115.84公頃,特種經濟林面積713.7公頃。

近年來,北京市科委圍繞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山區主導產業發展,實施了“懷柔區生態環境科技走廊建設”,“門頭溝區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產業化支撐體系”、“密云水庫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清潔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北京山區森林健康經營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山區食用菌生產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示范”等一系列重大項目,通過科技手段支撐溝域經濟發展。

一是加強山區森林健康,水土資源保護等生態環境建設科技支撐力度,有效集成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等高新技術,建立生態涵養區森林健康監測評價和經營技術體系,建立促進生態修復產業化開發和區域產業轉型的生態產業科技支撐體系,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湖濱濕地生態恢復,有機農業生產等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

二是加強溝域經濟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力度,開展山區林下,設施礦洞(廠房)三種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與示范,開展林下養雞、林藥、林花、林草、林糧、林菌等多種林農復合經營模式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有效促進了京郊循環農業的發展。

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累計發展以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的林下經濟面積達16萬多畝,主要集中在10個遠郊區縣以及海淀、豐臺兩個城區。重點涉及林菌、林禽,林藥、林花、林桑、林草、林糧、林蔬,林油和林瓜十種模式,總體概括首都林農復合生態系統的產業模式主要有六種,即林禽產業模式,林桑產業模式、林草產業模式,林藥產業模式、林花產業模式及其他類型。截至到2008年底,北京

市林下經濟產值累計已突破12億元,帶動全市24萬農民實現就業,2008年參與林下經濟建設的農戶戶均收入達8400元。

推進林農復合系統

支撐京郊溝域經濟發展的措施與建議

工作思路

結合北京市政府發布的“關于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意見”和“北京市關于科技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意見”中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相關工作精神,以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融合互促為基本原則,積極推進山區林農復合系統建設,解決溝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生態和經濟的矛盾,以及工,農產業效益差別懸殊等問題:在進一步提升山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引導山區生態產業發展,促進農業、林業和牧業,漁業間形成產業互補,有效提升京郊溝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具體措施與建議

一是制定溝域林農復合系統構建總體規劃,全面指導京郊林農復合系統建設工作。

在現有溝域規劃的基礎上,深入農業,林業生產一線開展調研,總結現有林農復合系統模式和經驗,并結合溝域自然資源、農林業基礎條件、經濟水平、農民素質等因素分析,從促進林農復合系統的結構性、穩定性,開放性,實用性等角度考慮,提出適宜的林農復合系統建設規劃,以有效指導各區縣、鄉鎮的林農復合系統建設工作。

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和應用工作,保障溝域生態產業的發展

由于北京山區溝域條件復雜,林分結構單一、水資源匱乏、林農復合系統基礎研究薄弱等因素影響,因此應加強林農復合系統的科研力度。首先,從穩定持續的生態系統建設角度出發,加強林農復合系統的結構性,穩定性,開放性的研究,重點研究復合系統中各種生物種群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生物群落與資源、能源、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能流、物流、經濟流的定量研究與評價。其次,加強“林果—糧經”,“林果—草—畜漁”等林農復合系統模式的優化組合研究,根據不同的資源條件及生產要求,改進或構成新的復合系統與食物鏈,以提高系統的功能與效益。第三,加強節地,節水,節能、節材等相關技術集成、配套,促進林農復合系統經營模式的有效性,實用性,并選擇部分典型溝域開展技術示范和推廣工作。

三是建立聯動協調工作機制,做好保障工作

加強與農委,園林綠化局,水務局,農業局,旅游局等相關部門的協調聯動,在溝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保障,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撐,促進林農復合生態系統建設的順利實施,保證溝域農業生態化與可持續發展。

四是加強宣傳和引導,強化農民環保和生態意識

依托農村科技協調員隊伍,加強對農民進行生態農業知識的教育,宣傳和推廣適宜的林農復合系統經營模式,幫助農民掌握林農復合經營技術,積極引導農民自覺參與林農復合系統的構建,以推動京郊溝域經濟的發展。

(責任編輯鄧愛華)

猜你喜歡
林農山區生態
山區低等級公路設計的幾點思考
產業教授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
林下經濟發展及對林農影響分析
山區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林農的林下經濟
林農合作組織的合作聯盟博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