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療進展

2009-04-26 03:32賴建巖
中國醫藥學刊 2009年3期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治療診斷

賴建巖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9)-03-0029-03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一組冠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痙攣,導致急性或亞急性心肌缺血的臨床綜合征。目前臨床上根據心電圖ST段是否抬高分為兩種類型。①ST段抬高型ACS,即急性心梗(STEMI)。②非ST段抬高型ACS,包括非Q波型心梗 (NSTEM),CK-MB增高,大于正常上限2倍;不穩定型心絞痛(UA),其CK-MB不增高,或增高程度小于正常上限2倍。冠脈造影證明“罪犯”血管,STEMI梗死區相關血管多為完全閉塞,而NSTEMI和UA存在不同程度、不規則狹窄病變,但血管相對開放。臨床試驗證明,溶栓治療可使STEMI患者明確獲益,而對NSTEMI和UA患者并無益處,這就是區分ACS 2種類型,指導治療學發展的首要目的。

1 急性冠脈綜和征(ACS)的產生機制

①血管堵塞到一定程度,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觸發血小板激活,凝血酶形成,就會形成白血栓和紅血栓,阻塞管腔,導致心肌血流灌注銳減。②冠狀動脈一段局灶性強烈痙攣(血管平滑肌過度收縮,或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導致冠脈狹窄,心肌缺血。③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無血栓形成、無痙攣),見于冠脈硬化進展及冠脈介入治療術后(PCI)再狹窄。④動脈炎癥:斑塊邊緣活化的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可增加酶(如金屬蛋白酶)的表達,最終導致斑塊外膜變薄破裂。⑤繼發性UA。a.發熱、心動過速、甲亢等,使心肌耗O2量增加;b.嚴重低血壓使冠脈血流減少;c.心肌O2釋放減少:如貧血、低氧血癥。

2 ACS的診斷要點

2.1 不穩定性心絞痛(UAP)的診斷 ①主要3種臨床表現:靜息心絞痛發生在休息時,持續時間>20min以上;初發心絞痛,加拿人心血管學會(CCS)分級在Ⅱ級以上:惡化心絞痛,較平素心絞痛發作次數頻繁,時間延長,痛閾降低,CCS分級Ⅲ以上。②理化檢查:無具體陽性體征,心電圖大于3個導聯ST段壓低/ST段壓低≥0.2mv,或T波明顯對稱倒置,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心肌酶、肌鈣蛋白(CTn、CTnT)變化正常。

2.2 無ST段抬高心梗(NSTEMI)的診斷 ①主要臨床表現同UAP。②理化檢查:無陽性體征,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時,肺部出現濕性啰音,第3音奔馬律,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心電圖改變同UAP,但ST段改變和T波改變可持續存在,肌鈣蛋白(CTn、CTnT)2~4 h后升高,心肌酶CK~MB 3~6 h后升高達正常上限2倍以上。

2.3 ST段抬高心梗(STEMA)的診斷 ①主要臨床表現,疼痛:胸骨后疼痛為壓榨性,伴窒息、頻死感,時間>30 min以上,并伴焦慮、多汗,疼痛部分可位于背部、頸部、上腹部,含硝酸甘油片無效;全身癥狀--發熱T38℃左右,持續1周,乏力、頭暈;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上腹脹;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為多,頻繁性、多源性、或成對室早、短陣室速、RonT室早,下壁梗多伴房室傳導阻滯,前壁梗多為室內阻滯;低血壓及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表現急性左心衰,出現呼吸困難、紫紺、肺水腫、右心衰(右室梗)。②理化檢查,心臟聽診:心率加快,少數心率減慢,心尖部S1減弱(心肌收縮力下降、I°AVB):心尖部出現新的收縮期雜音(乳頭肌功能不全):心尖部聞及S3或S4奔馬律(左心衰):胸骨左緣第3~4肋間聞及收縮期雜音,伴震顫(室間隔破裂);心尖區聞及粗糙收縮期雜音,或收縮中晚期喀嚓音(二尖瓣乳頭肌斷裂或功能失調)。心電圖顯示:T波消火,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Q波:心肌酶示:CK-MB(4~6 h)↑,AST(6~12 h)↑,LDH(8~10h)↑,白細胞總數↑,肌鈣蛋白(2~4 h)↑。

3 ACS危險分層

根據2002.美國心臟學院(ACC)/美國心臟學會(AHA)的危險分:級。

3.1 低危 新發生心絞痛或2周內心絞痛加重(CCS分級Ⅲ-Ⅳ),高度冠心病可能,心電圖正?;驘o變化,TnT正常。

3.2 中危 休息時心絞痛發生超過20 min,服用硝酸酯類可緩解,高度CAD,年齡>70歲,既往有新梗、卒中、或冠脈搭橋(CABG),曾用過阿司匹林,心電圖示T波倒置>0.2mm,和病理Q波,肌鈣蛋白輕度升高(TnT>0.01 ug/mL,<0.1ug/mL)。

3.3 高危 靜息心絞痛>20 min,呈進行性加重,48 h內癥狀加重伴肺水腫、肺部啰音、心臟雜音、心律失常、(反復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低血壓(SBP≤90 mmHg),心動過速(心率>100次/mim),心動過緩(心率<60次/mim),年齡>75歲,心電圖改變:ST段壓低>0.05mv,新出現束支傳導阻滯,TnT>0.1 ug/mL,合并糖尿病。高危組具有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或導致死亡的高度危險性。

4 ACS的藥物治療

ACS的治療從過去的重視局部-易損斑塊、易損血管、易損心肌,轉化為重視整體易損病人。這是一種進步,治療的目的主要有即刻緩解缺血癥狀,預防嚴重不良后果,改變生物學特點,達到生物學治愈,2002.ACC/AHA指南,制定如下治療方法。

4.1 ACS抗缺血治療

4.1.1 硝酸酯類 靜脈硝酸甘油泵入給藥,開始劑量為10 ug/mim,持續泵入,每3~5mim增加量5ug/mim,直到出現用藥后癥狀:如頭痛,血壓下降及缺血癥狀和缺血體征減輕時,則增加劑量幅度減小,間隙時間延長。若缺血癥狀及體征無減輕,則應繼續增加劑量,直到血壓反應,若血壓反應,但癥狀體征未減輕,可酌情加大硝酸甘油用量,并同步泵入多巴胺。硝酸甘油連續用藥72 h后可產生耐藥性,應停用12 h后再使用。硝酸甘油可緩解缺血癥狀,尚無資料證明可降低病死率,防止心梗發生。

4.1.2 β-受體阻滯劑的用藥策略 ACS應遵循迅速、全面、持續的應用β受體阻滯原則,盡早使用靜脈加口服給藥的β受體阻滯原則,可降低死亡率。高?;颊咭约斑M行性靜息心絞痛患者,先靜脈給藥,如美多心安5 mg加生理鹽水40 mL靜脈注射,然后改口服治療。中危、低危者予口服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最佳治療時間窗為心梗最初4~6 h內,停藥指征為心率<50次/mim,或收縮壓<90 mmHg。禁忌證:有明顯I°AVB,任何行式Ⅱ°或Ⅲ°AVB而沒有起搏器保護,有哮喘史,嚴重左心室功能障礙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均不宜急診使用β-受體阻滯劑。靜脈使用β受體阻滯劑期間應當心電監護,并聽診檢查有無肺部啰音和支氣管痙攣。

4.1.3 ACEI的用藥策略 ACEI的應用能顯著降低死亡率,改善左室功能。主要得益于第1周用藥,應盡早在24 h內開始使用。不能耐受ACEI者(如咳嗽),可用ABR替代,注意急性心梗后使用ACEI可能增加低血壓、腎功能衰竭的發生率。

4.1.4 鈣拮抗劑應用 鈣拮抗劑可以減少鈣離子通過細胞膜內流,因而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縮,在ACS獲益,是由于后負荷降低,心肌收縮力降低和心率減慢,導致的心肌需氧量減少,以及冠狀動脈和小動脈擴張致使心肌血流量增加的綜合結果。在2002ACC/ACS的ACS指南指出,證實快速釋放的短效二氫吡啶具有用藥危險性。因此在ACS沒有聯合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快速釋放的短效二氫吡啶(硝苯地平),應該使用長效制刑,通常和β受體阻滯劑利用。要強調的是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不主張用于治療ACS,但可以用來緩解缺血癥狀,控制高血壓。主要不良反應: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肺水腫或嚴重左心功能不全,避免使用維拉帕米、地爾硫艸卓。

4.2 ACS的抗血栓治療 抗血栓治療包括2個方面:抗凝(抗紅血栓)和抗血小板(抗白血栓)。這兩個概念通常被混淆。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凝聚的藥物,而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是抗凝血酶顯示抗凝作用的藥物。

4.2.1 抗血小板治療 應當迅速開始,首先阿司匹林。對阿司匹林不能耐受和過敏者(哮喘),活動性出血,血友病,嚴重未經治療高血壓,可選用ADP受體拮抗劑氯吡格雷。

4.2.2 抗凝治療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主要通過抑制凝血瀑布中的X因子和凝血酶(Ⅱ因子)的生成而達到抗凝、抑制血栓的形成。FRIC臨床研究,有結果證明,主張用低分子肝素(LMWH),對非ST段抬高ACS在預防死亡、心梗、再發生心絞痛方面優于普通肝素,相對危險性下降,且使用方便無需監測凝血時間。

4.2.3 血小板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應用。

在血小板表明有大量GPⅡb/Ⅲa受體,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通過占據該受體,從而阻止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的結合,防止血小板聚集。目前臨床有3種劑型:阿昔單抗、依替非巴肽、替羅非斑。2002ACC/AHA指出,未計劃接受PCT治療者,應使用阿昔單抗。

5 穩定動脈粥樣斑塊

主要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這是6年來治療冠心病的一個重大突破。過去治療觀點認為是要降低血酯,而現在治療觀點認為,血脂高點無所謂,他汀類藥物主要通過穩定動脈粥樣斑塊,修復內皮損傷,抗炎作用,來發揮療效,而不通過抗血脂作用為目標,臨床研究發現血脂并非越低越好,目前血脂標準看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基礎水平線,單純血脂高應降低到120 mg/dl,冠心病應降至100 mg/dl,糖尿病應降至70 mg/dl以下為標準。

6 ACS的介入治療

6.1 非ST段抬高ACS早期介入治療是否有益 臨床爭論不休。通過大量臨床實踐認為,常規藥物治療無效時,還是可以早期介入手術治療,但如果無明顯冠脈狹窄(<50%),不推薦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或直接經皮冠脈(PCT)介入治療。對1~2支病變無LAD近端顯著狹窄者,或有輕微不肯定的缺血癥狀,或無創檢查無明顯缺血依據者,不推薦接受CABG或PCT治療。對于年齡大的患者,心功能不好,有溶栓禁忌證的患者應進行介入治療。

6.2 直接凝血酶抑制劑(DTI)在PCT中的應用 直接凝血酶抑制劑主要適應證應用肝素如誘發血小板減少癥(HIT)時,替代肝素,并非首選。3種直接凝血酶抑制劑:比伐盧定、水蛭素、阿加曲班。目前ACUITY研究認為,對于早期介入治療的中高危ACS患者,多肽類制劑比伐盧定可以替代普通肝素或依諾肝素,與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聯合應用,顯著降低出血風險,給介入治療中抗凝治療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歡
急性冠脈綜合征治療診斷
芪參益氣滴丸、雙嘧達莫聯合替羅非班治療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效果與安全性
ACS合并心房顫動患者的抗栓治療研究進展
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療效
62例破傷風的診斷、預防及治療
紅外線測溫儀在汽車診斷中的應用
窄帶成像聯合放大內鏡在胃黏膜早期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1例急性腎盂腎炎伴有胡桃夾綜合征保守治療和護理
新生兒驚厥的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