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內涵及其人文精神

2009-05-08 10:02賀瑞玲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關鍵詞:佛教文化五臺山人文精神

【摘 要】 本文從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內涵著手,借助對五臺山佛教文化內涵的了解,從中體現出五臺山佛教文化特殊的人文精神。一、 盛大隆重的佛事活動;二、久遠精美的佛教建筑和琳瑯滿目的藝術珍品;三、特色濃郁的佛教音樂;四、 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佛學價值、科學價值,是一座“科學文化博物館”。

【關鍵詞】 五臺山;佛教文化;人文精神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有東臺、西臺、南臺、北臺和中臺五座山峰環抱而成,其峰頂都如平臺,故稱五臺山。五臺山不僅以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北國高山自然風光,被譽為“華北屋脊”、“清涼勝境”,而且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被冠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1]

東漢永平十一年天竺國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朝拜,他們見此山與印度的靈鷲山相似,便奏請漢明帝在五臺山修建了一座寺廟——大孚寺,即今日顯通寺的前身。東晉初年,文殊信仰隨著佛教也傳入五臺山。北魏孝文帝時,五臺山成了中國北方研習《華嚴經》的重鎮。唐龍朔二年,被正式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成了與印度靈鷲山媲美的“靈山圣境”,中國佛教“首府”,“國際佛教文化中心”。元初,元世祖帝師八思巴和膽巴國師、意希仁欽國師相繼至五臺山,瞻禮文殊,弘法布道,又成了漢地唯一的“漢藏佛教圣地”。明永樂年間,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釋迦也失至五臺山興建黃廟,形成青黃二廟并存的格局。明萬歷年間,創立了十方凈土禪院,形成了子孫廟和十方廟共存的形式,五臺山已成為漢藏并存、諸宗競秀的“中國佛教縮影”。經過將近兩千年的發展,在五臺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五臺山的佛教文化突出表現在它盛大的佛事活動,集歷史文化和藝術之大成的佛教建筑,獨特的佛教音樂和美麗的神話傳說。

一、 盛大隆重的佛事活動

五臺山作為中國佛教圣地之一,歷史悠久,宗教習俗一直延傳至今,形成了許多較為固定的模式,如暮鼓晨鐘,早晚功課,講經說法,傳戒受戒。而法會是五臺山佛教寺院的主要宗教活動,也是進行較多的宗教活動,一年內大致有十五次節日法會。如,十寺法會、水陸法會、啟智賜福大法會、開光大法會、五臺山祈禱世界和平大法會等等。其中最大的法會是六月大法會。在法會期間寺廟殿堂都點燃長明燈,焚燒蟠龍香,莊嚴殿堂,渲染氣氛,僧尼身穿袈裟,手執法器,吹奏佛樂,高僧設壇講經,弘揚教義,戒師設壇授戒,收徒傳法,僧人云集殿內,誦經拜佛。四方善男信女,云集臺懷,禮佛還愿,布施錢財,蒙藏信徒,磕著等身頭

前來朝臺。

二、久遠精美的佛教建筑和琳瑯滿目的藝術珍品

五臺山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稀世寶庫,文物薈萃,珍品云集。目前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在五臺山佛教歷史發展過程中,極盛時期寺廟多達360余座,現仍保存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民國各個朝代不同風格的寺廟建筑192處。五臺山歷史悠久,寺廟林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五臺山的佛教建筑規模宏大,年代久遠,數量眾多,由于歷代修建,形成了龐大的寺廟建筑群。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寺塔、廟宇、樓臺集中了我國佛教藝術的精華。五臺山眾多的寺廟多集中在臺內,如顯通寺、南禪寺、塔院寺、羅侯寺等。其中最大的寺廟顯通寺,各種建筑400余間,寺內銅殿鑄造精美,銅塔造型秀麗,鐘樓雄偉壯觀,內懸萬斤銅鐘,聲聞數十里;南禪寺外觀典雅,古樸、穩重、莊嚴,建于唐代,是我國現存寺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另外五臺山各寺廟中隨著古建筑遺留下來的壁畫、雕刻等藝術珍品,數量眾多,質量精美,工筆細膩傳神。顯通寺佛國珍樓中,陳列著許多珍貴文物,有乾隆皇帝御筆楹聯和鄭板橋的蘭竹刻畫;佛塔、玉雕、銅鑄及做工精細的燈臺、鼻煙壺、武則天造像等。[2]這些藝術珍品和建筑群落相得益彰,交相映襯,共同構成了宗教旅游資源的硬質景觀。

五臺山寺院建筑宏觀上組成了錯落有致、曲折多變、有主有次的建筑群空間布局格式,單體建筑上則以梁、柱、檐頂的不同形式組成,如歇山式、重檐式、單檐式等。這些建筑群體與環境巧妙配合,通過植物的裝襯和一山一水的寬厚襯托,突出了深山古剎的神秘、清幽和莊嚴肅穆。

三、特色濃郁的佛教音樂

佛教音樂又稱廟堂音樂,法樂,是用笙、笛、鐃、鈸、盂等數十種古代民間樂器演奏而成的。五臺山廟堂音樂分青廟和黃廟兩個派別,青廟音樂風格高雅、靜謐;黃廟音樂曲調明朗,富有民間色彩。五臺山所有寺院僧人的日常佛事活動及各種宗教活動都離不開佛樂,稱為“佛曲”。佛教音樂是隨著佛教進入中國的,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性的音樂特征。五臺山的佛樂,內容多以佛教故事為主,并且具有清遠、虛淡、靜幽的特色,在舉行大型法會時,佛樂活動更加盛大,如六月的“圣旨道場”,佛樂的壯觀和普及大大增強了佛事活動隆重莊嚴的氣氛,使宗教文化色彩更加濃郁。

四、 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

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各種宗教傳說歷代相傳并不斷得到豐富發展,與景色秀麗的自然風光相互結合,構成一種神秘的氛圍,達到了特殊的效果。這里的神話傳說數不勝數,可以說一山一水、一寺一廟,乃至一尊塑像一件文物,幾乎都有一段神奇美麗的神話傳說,如般若泉的傳說、文殊發塔的傳說、文殊菩薩東?;壡扇⌒埵?、東海龍王削五蜂的傳說、無舌獅的傳說等更與五臺山齊名于世。

以上就是五臺山佛教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從中可以看出,五臺山佛教興起之早,歷時之久,規模之大,聲譽之盛,影響之廣,宗派之多,禪學之精是得天獨厚的。[3]五臺山佛教在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上,書寫著輝煌燦爛的篇章,蘊藏著深邃厚實的佛教文化內涵,體現著特殊的人文精神魅力。其主要表現在:(1)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傳入、發展、傳播、興衰起伏記錄了我國佛教的發展演變過程,融匯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地佛教的精華,是一部“佛教發展史”。(2)五臺山保存了我國唐到清各朝代的寺廟建筑,歷史連續性強,建筑宏偉、精細,樣式繁多,手法典型,是一部篇幅宏大的“古代建筑史”。(3)眾多的佛教文物,樸素而又高深的佛教哲學思想,獨特古老的鄉風民俗,奇特的自然地理現象等都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佛學價值、科學價值,是一座“科學文化博物館”。

五臺山佛教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傳入后與中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具有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它不僅是三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佛教史以及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光輝的一頁。

【注 釋】

[1] 侯文正主編.五臺山志.卷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8.2.

[2] 白俊章.與時懼進 銳意進取 全面提高五臺山的文化品位—在五臺山佛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上的講話,五臺山研究,2002.3.

[3] 吳攀升,余昀.五臺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戰略思考,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5.

【參考文獻】

[1] 侯文正主編.五臺山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8.

[2] 孫愛麗、王唏.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發展的探討.社會科學家,2003.3.

[3] 任繼愈.五臺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五臺山佛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上的講話.五臺山研究,2002.3.

[4] 白俊章.與時懼進 銳意進取 全面提高五臺山的文化品位—在五臺山佛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上的講話.五臺山研究,2002.3.

[5] 楊玉潭、周新玉、王學斌、方慶奇、劉俊賢.五臺山寺廟大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5.

【作者簡介】

賀瑞玲(1980-),山西臨汾人,碩士,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文化史.

猜你喜歡
佛教文化五臺山人文精神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五臺山佛光寺古松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五臺山掠影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五臺山佛光寺古松
五臺山曉望
貴定縣城鎮建設與陽寶山佛教文化的發展初探
佛教與中華文化發展淵源
營銷視角下的佛教旅游產品開發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