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油氣博弈及合作契機分析

2009-05-11 08:52趙穎文張淑英
現代商貿工業 2009年6期
關鍵詞:博弈共性合作

趙穎文 張淑英

摘 要:中日油氣產業發展具有較突出的共性,如中日兩國同屬于石油需求與消費大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極高;石油進口來源地和運輸路線高度集中,石油供應安全性差;中日兩國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趨同。由此決定了中日兩國在世界油氣領域存在競爭博弈的一面,包括中東市場上的油氣競爭、俄羅斯遠東石油管線爭奪、中亞里海石油爭奪,以及在東亞地區內部東海油氣資源的爭奪等;同時,作為東亞的油氣消費大國、原油進口大國和經濟大國,兩國也應當在加強油氣領域的技術交流合作、加強油氣安全領域的合作和建立東北亞能源共同體與抵制亞洲溢價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以實現雙贏。

關鍵詞:中日油氣;共性;博弈;合作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6-0111-03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之一。中日兩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石油消費大國。近年來,中日兩國作為亞洲毗鄰的油氣消費和進口大國在國際油氣市場上展開了激烈的博弈,如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之爭、海外油田開發權之爭、東海石油勘探之爭等,并成為影響兩國政治、經濟貿易關系的重要因素。中日兩國如何避免對抗性、排他性的傳統博弈方式,努力擴大既有的油氣合作領域與規模,實現雙贏,是擺在中日兩國面前的重要課題。

1 中日油氣產業發展的共性

1.1 中日兩國同屬于石油需求與消費大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極高

自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石油資源愈顯匱乏,國內石油產量遠趕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長,石油進口逐年增加,現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也是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進口國。2006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占20.6%,天然氣占2.95%;2007年中國石油消費量達3.46億噸,同比增長7.3%;國內原油產量僅為1.8665億噸,同比增長僅為1.6%;原油對外依存度由2003年的36%增長到46.05%。據中科院發布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8)》,預計2007~2020年期間,中國石油消費仍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0年和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4.07億噸和5.63億噸,石油供需缺口將分別達到1億噸和2.5~4.3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也將分別達到50%和60%以上。

作為油氣消費大國的日本,2006年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占45.17%(2.35億噸),天然氣占14.63%(0.76億噸油當量),油氣消費嚴重依賴進口。其國內油氣資源極度匱乏,僅在日本海岸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油田,國內石油供給率僅為0.2%,石油進口依存度接近100%;其消費的天然氣也主要依賴于進口。

1.2 石油進口來源地和運輸路線高度集中,石油供應安全性差

(1)石油進口來源地以中東為主,油源穩定供應存在隱患。

中日兩國石油進口來源地均以中東為主,石油進口地集中度較高。中東是世界上政治最動蕩的地區,各種矛盾交織,恐怖事件頻繁發生,嚴重威脅著石油生產和供應的穩定。以中東石油進口為主的中日石油進口的穩定性自然存在較大的隱患。

中國自1993年原油凈進口以來,中東一直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占中國原油進口比重由1993年的42.1%發展到2007年的44.6%,最高為1998年的61.01%和2001年的56.19%。

日本的原油進口主要來源于中東,且比重逐年提高,由1973年的78.1%提高到2005的89.06%,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日本從中東的原油進口遠遠高于其他發達工業國家的進口。據美國《石油基礎數據手冊》,在2004年中東出口的石油中美國占12.81%,日本卻占到21.38%。

(2)運輸路線高度集中。

中日進口石油的運輸安全上也存在著巨大的隱患。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原油運輸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從亞太地區進口的原油部分運輸也必須經過此地;2007年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原油12580.86萬噸,占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比重77.1%;對中國而言,馬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石油名符其實的生命線,直接關系到中國進口石油的安全和中國石油供應的安全,被稱之為中國石油安全中的“馬六甲困局”。馬六甲海峽對日本的重要性更突出,日本進口原油的90%以上都要經過此地,被稱為是其“海上生命線”的關鍵點。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商船往來最繁忙的海峽之一,該地區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并且海盜活動也日益猖獗。這對石油運輸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使得中日兩國共同面臨著不斷增長的海上油運風險。

1.3 中日兩國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趨同

鑒于中東地區動蕩的局勢以及海上油運存在的巨大風險,中日兩國積極推行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以確保石油供應安全。兩國能源投資逐漸轉向俄羅斯、非洲、東南亞、南美等國家與地區。中國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進口的原油大大增加,其中從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進口原油由2002年的403.32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2052.47萬噸,從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進口的原油由2003年的69.88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799.8萬噸。日本也同樣如此。

2 中日能源博弈勢態分析

美國能源專家卡爾德認為,由于地緣政治結構和自然資源的差別,能源對于敏感地帶而言就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能造成大國對抗從而加劇地區緊張;另一方面,通過新的形式合作,各國之間的矛盾可以得到化解?!苯┠?,中日兩國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油氣能源面對面的競爭與較量,包括中東石油爭奪、俄羅斯遠東石油管線爭奪、中亞里海石油爭奪、以及在東亞地區內部東海油氣資源的爭奪等??傮w上看,中日兩國在競逐全球油氣資源的過程中針鋒相對,競爭明顯大于合作,甚至出現“零和”趨勢。

2.1 中日俄石油博弈

俄羅斯是世界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天然氣和石油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遠東地區油氣資源分布范圍廣,儲量豐富,開采前景廣闊。無論是按俄現有的開采能力還是按今后每年不斷提高的油氣生產能力,該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都具有很大的開采潛力。

從地緣上看,中日兩國都與之相鄰,無論是從分散石油進口過度集中的風險,還是降低能源運輸成本和提高能源供應安全系數上,遠東油氣資源都是實現兩國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的最佳選擇。因此,中日兩國在遠東石油管道的爭奪上不期而遇。日本為爭奪遠東能源的主動權,不惜代價地提出“安納線”方案試圖攪亂中俄先期達成的“安大線”方案。

“安納線”不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更多地是從政治角度上體現了日本對中國的競爭與防范,擔心中國掌控了東亞能源的供給權后,擴大在東北亞的影響力,同時日本竭力想阻礙中俄兩國之間進一步鞏固戰略伙伴關系。然而,即使是在這種高額的經濟代價下,日本提出的“安納線”最終還是被俄提出的“泰納線”取而代之,從貝加爾湖的泰舍特到太平洋沿岸納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向日本輸油,同時在這條管線上修一條通往中國大慶的直線,以兌現對中國的承諾。

在這場石油爭奪戰中,中日雙方可以說是兩敗俱傷,均付出了沉重的經濟和政治外交代價。這種非合作式博弈使得俄羅斯坐收漁利,經濟上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同時牽制著中國和日本,滿足了俄遠東地區石油出口多元化的戰略需求,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降低兩國對其所謂的“戰略威脅”,成為了此次博弈中最大的贏家。

猜你喜歡
博弈共性合作
“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領和推動共性使能技術在中小企業推廣應用
集團公司財務預算管理研究
審計意見選擇行為的博弈分析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