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六十年中國武器發展

2009-07-30 09:40
軍事文摘 2009年9期
關鍵詞:裝備武器

曲 儉

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的自豪感與自卑感大都與軍事力量和戰爭表現聯系在一起,從鴉片戰爭失敗直至抗日戰爭時淪陷大半國土,國人因連連輸給外國而長期充斥著崇洋媚外的心理。新中國開國后抗美援朝一戰,竟與世界最強手打成平局,一舉恢復了百年來喪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不過,頭腦清醒者還都看到志愿軍用的多是蘇聯武器,并非全是自己的本事。改革開放后打開封閉的國門,人們看到發達國家的種種先進,新的自卑感又一度彌漫。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實力大增,今年國內總產值將超過日本而僅次美國居世界第二,國人中民族自豪感又不斷升騰。作為國家實力標志之一的軍事力量,在和平時期又主要以武器發展水平最形象地展示出來?;仡櫺轮袊闪⒑罅甑奈淦靼l展概況,也會看到國家實力增長的一個縮影。

五六十年代:仿制生產

近代中國處于衰弱狀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生產停滯于落后的農耕方式而錯過了工業化大潮,軍事上也錯過了熱兵器、機械化這兩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至1949年,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工業產值列世界第26位,尚不及一個小小的葡萄牙。解放時,中央政府將接管國民黨當局的軍工廠與解放區的軍工廠合并,共整合軍工企業76個,其中最大的幾個兵工廠如沈陽兵工廠、太原兵32;-、重慶兵工廠等都是近代軍閥時期和國民黨政府所建。連迫擊炮都造不好,更無法生產機械化裝備。以彈藥生產能力而論,1950年國內為應付抗美援朝戰爭急需也僅能制造1萬多噸,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蘇、德等國的年彈藥生產量都在200萬噸以上。

世界軍事發展史證明,沒有國家工業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軍隊機械化和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便提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辫b于當時國內工業基礎過于薄弱,中國國防事業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應急購買蘇聯先進裝備,一方面建立獨立的國防體系。50年代中國的重工業建設起步時,在武器裝備方面又補了機械化一課,同時在發展核武器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抓住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出于急需以半價賒購方式引進了蘇聯106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裝備,欠下了30億元人民幣的外債(當時折合13億美元)。在,1951年至1956年期間,中國同蘇聯建成了“156項”重點工業項目的引進,其中軍工企業便占了44項(最后落實41項),包含了陸、海、空三軍配套的飛機、艦艇、大炮、坦克等武器裝備的生產技術。1957年10月,赫魯曉夫因急需毛澤東在蘇共內部斗爭中對他給予支持,對華簽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同意提供原子彈、導彈的樣品及生聲技術。還有其它一些尖端武器的制造設備,從而又建成了102項重點項目的建設。

當時蘇聯對中國在軍事方面的援助,尤其是答應提供核武器、導彈等尖端技術,在世界近現代軍事史上的確是空前絕后的。這是由于在美蘇對峙的全球戰略格局中,蘇聯拉住中國這樣一個盟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不惜拿出一些看家法寶。不過1958年以后毛澤東一再向赫魯曉夫叫板,還向其“國際共運領袖”的地位挑戰,蘇方便不肯履行援助承諾,于1959年夏違約不運原子彈樣品,1960年夏撤退專家,1962年末最后停止米格21戰斗機技術轉讓。不過中國還是利用這十幾年的時間,在大規模引進基礎上消化吸收,對蘇軍現役裝備進行了仿制生產。1959年10月的十年大慶天安門閱兵中,仿蘇式的新型國產武器裝備大批亮相,宣告解放軍的常規裝備已經接近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六七十年代:自主研制

60年代初蘇援斷絕,中國的武器研制進入了一個將近20年的完全自主研制階段。此間中國同蘇聯進入敵對狀態,與美國為首西方的關系也未得到根本緩和(70年代雖有抗蘇的戰略配合卻未建成軍事技術合作),國內的科研人員和軍工企業基本是在外部封鎖的情況下,完全靠自力更生研制武器裝備。

在六七十年代最令國人自豪的軍事成就,就是“兩彈一星”(導彈、核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成功。這一項目受蘇聯撤退專家的影響其實并不大,是因為中國自己有一批在國外學習回國的頂尖級專家,并且在蘇援中斷前就掌握了核心技術和全面配套的設備。中國于1960年成功研制國產地對地導彈,1964年爆炸首枚原子彈,1966年實現了原子彈,和導彈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1967年爆炸氫彈,1970年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從一輛汽車、一架飛機都不能獨立制造的薄弱基礎起步,國內總計只花費了幾十億元人民幣,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兩彈一星”項目,是世界上花費最小、研制時間最快的跨越式發展奇跡。

當年中國的尖端武器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起點高,一開始就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再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除了主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可否認蘇聯初期的援助對這一事業奠基還是起到了重大作用。后來國內宣傳中常罵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此人起初的情義倒也不應忘記。中國在尖端武器方面取得的這些成就,又是在世界上奠定大國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1970年“兩彈一星”項目最后完成,1971年聯合國便通過恢復新中國的合法席位并驅逐臺灣的“中華民國”代表的決議,這其中的因果關系是不言自明的。

在60年代和70年代,中國的常規武器研制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消化蘇聯技術的時期,雖有部分自主創新,卻因原有技術水平薄弱而未能實現跨代突破。國家雖然抓緊了國防科技事業,卻因科技基礎落后等原因發展仍不快。如在1984年國慶三十五周年的閱兵中,亮相的裝備除“東風”-5型戰略導彈具有震撼力外,坦克、飛機和火炮等裝備都已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20年以上。這一階段的探索雖然步履維艱,畢竟積累了經驗,鍛煉出一支本國自主科研的隊伍,為后來的大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

八九十年代:技術儲備

1978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改革開放,中國軍工界也隨之急切地走出國門,向西方洽購武器和技術。不過讓國內不少領導和出國人員掃興的是,西方講求實利的軍工企業家可不像當年突出政治掛帥的蘇聯領導人,雖然熱衷推銷武器成品卻不肯轉讓核心技術,要價之高卻令人咋舌。當時有人計算,如果購買西歐的坦克、飛機和火炮為解放軍全面換裝需要600億美元,若軍工體系再由仿蘇式更換為歐美系列花費更要加倍。1981年中國的外匯儲備不過27億美元,還要優先滿足經濟建設,自然不可能再走50年代那種全面引進之路。

80年代后國際形勢趨于緩和,

改革開放的中國致力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指導思想從臨戰狀態轉入和平建設的軌道。鑒于國家尚無直接的軍事威脅,國內軍工企業采取了對國外先進武器只少量購買樣品再吃透其技術的方式,同時用已引進的技術改造舊裝備。例如軍工業引進國外航電技術改造了殲-7戰斗機,用引進的火控技術改造了59式坦克,都使其戰斗力有了跨代升級。80年代中期以后,軍隊長期實行了“忍耐”方針,國防費用一再壓縮,中國的國防企業對武器則采取多研制、少生產的方式,雖然相當時間內軍隊裝備沒有太大改善,軍事科技水平卻有了不小的提升。

1989年夏以后西方國家聯合對中國實行軍品禁售,而中蘇關系卻實現了正?;?。中國抓住蘇聯瓦解和俄羅斯聯邦初建時軍工企業急需經費以求生存的困境,再度從隔絕了30年的老合作伙伴那里引進了具有國際80年代水平的戰機、地對空導彈、潛艇。由于經費有限,中國90年代初對俄軍購數量也不太大,卻解決了一些重點技術的引進問題,與前一段對西方裝備的探索形成“東西合璧”,再加上自主開發能力的大大提升,中國對重點武器的發展有了不少質的突破。由于國家863高科技發展計劃的實行,民間科技水平的提升又為向軍品研制轉化創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九十年代后:第二個黃金期

從90年代中后期起,中國軍隊將信息化作為軍隊建設方向,裝備信息化也被列為武器發展的重中之重。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的實踐證明,現代信息電子技術已經改變了戰爭的樣式,“矽片較量”比“鋼鐵拼搏”更重要。中國大大增強了經濟實力,對國防的投資逐年有所增長。尤其是1999年美國轟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不僅大大激怒了全國民眾,也使中國軍界更深刻地認識到增強國防科技實力的重要。

近十年來,中國對武器裝備研制方面的投入已經超過了此前的50年。今年中國公布的軍費開支超過4806億元人民幣,折合710億美元,雖只相當于美國軍費的1/9,卻也已超過英國居于世界第二位。在中國的軍費開支中,裝備費至少占1/3以上,國家還會給科研一定的補貼,這使長期困擾武器裝備研制的經費不足問題終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緩解,軍工科研有了解放60年來從未有過的良好物質保障。

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的天安門閱兵,向世人初步展示了中倡軍隊新一代武器的外貌,如新型坦克、裝甲車和各類導彈都大批亮相,這些作戰平臺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縮小。此后隨著國防投入的增加,陸軍第三代坦克批量裝備部隊,先進的野戰防空裝備、遠程火力突擊裝備也大量生產;國產第三代戰機殲10,等開始裝備部隊,形成以第三代戰機為骨干的空中武器裝備體系;世界先進水平的防空反導裝備研制成功,加上先進的空空導彈、空地導彈,使空軍逐步具備攻防兼備作戰能力;國產新型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使海軍先進艦艇數量具備一定規模,配備各種先進艦載武器系統,極大增強了防區外打擊能力和編隊防空能力;第二炮兵部隊開始裝備機動的戰略核導彈,已具備核常兼備、懾戰并舉的作戰能力;解放軍信息支援能力日益提高,電子戰水平也有了極大躍升。

近些年中國軍隊建設帶來的裝備更新換代,已經逐步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機械化與信息化復合發展的武器體系,在某些領域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如果將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算作中國武器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進入新世紀后可謂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期。相比之下,第一個黃金期中國軍隊武器的快速發展還是全面模仿蘇聯,第二黃金期的發展特點卻是自主科研發展,目前購買少量俄羅斯武器只是作為補充,這才有趕上世界水平的希望。

目前中國雖然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軍費大國和武器生產大國,卻稱不上世界第二軍事強國,在軍工科研和生產技能的多數領域仍不如俄羅斯,還有許多武器的研制能力不如英法日德等國。按照信息化戰爭的要求,中國發展武器裝備的主要難關已不是經費或生產規模,而是國內一些高技術領域存在缺項。目前中國使用的計算機芯片和操作系統主要來自美國,高檔發動機多引自俄羅斯,數碼技術主要從日本引進,這說明在微電子、光電新材料、航空工業基礎等方面仍然基礎薄弱,只有航天業可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神舟”載人飛船的連續升空便說明這一點。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努力實現產業升級,將是提升武器裝備水平乃至整個國防現代化能力的保障。目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在某種意義上也將促使國人改變粗加工為主的生產方式,推進下一步的產業升級。有了科技上全面同世界接軌,中國武器裝備才能全面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這也是回首新中國六十年間武器發展歷程所得出的結論。

猜你喜歡
裝備武器
港警新裝備
鐵皮俠的裝備
《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7年總目次
一張圖看懂武器發展史
當主播需要什么裝備?
請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兒了?
航空裝備Ⅱ個股表現
“不能使用”的武器
戰爭催生的武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