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伐決勝惟我唐刀

2009-07-30 09:40
軍事文摘 2009年9期
關鍵詞:宋軍刀鋒騎兵

言 奇

唐刀源于西漢的環首鐵刀。在漢代,環首鐵刀為士兵的輔助武器,單手持握,即可與盾牌配合,用于戰場上近戰廝殺,又可在殺死敵人后梟首請功,是漢代士兵的常規武器之一。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及隋近400年的混亂征伐后,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絕后的高度。唐朝統一全境,國力迅猛增強,尚武精神并沒有因為物質生活的極度繁榮而消沉,反倒成為了當時新興貴族們競相追捧的時尚。當時的詩人李白就有20多首詩中提到劍(當時的唐刀均稱為劍),更有“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豪言壯語。由于貴族的喜愛,唐刀也由原來的戰場殺器演化出眾多的分支。

分類與用途

唐刀分4類:儀、障、橫、陌。

儀刀即禮儀上使用的佩刀,也是出土壁畫上最常見的唐刀形式。唐懿德太子墓、長樂公主墓中的壁畫中侍衛所配均為儀刀。該刀仍沿用漢代環首刀刀柄頂端的鐵環造型,刀柄與刀身之間有菱形刀擋,刀鞘上有2個鐵環用來栓繩掛于腰間,刀柄與刀鞘上飾以金銀浮雕,華麗至極。在禮儀場合使用時或配在腰間,或類似手杖一樣雙手搭在刀柄環首上佇立身前,顯得既威武雄壯,又雍容華貴。

由于年代久遠,障刀的樣式與用途幾不可考,各種典籍中只有一句“蓋用障身以御敵”來說明它。但如何地“障”,“御”的又是什么“敵”?今天的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了。

橫刀可謂是真正繼承了漢代環首鐵刀的用途,即士兵上陣殺敵的輔助武器,單手持握,且唐代士兵大量裝備。由于需要大量制造,因此橫刀雖然是4種唐刀裝備量最大的,但并不是技術上的代表,甚至很多橫刀仍停留在“鐵器”的范疇內。而真正的唐刀巔峰之作已經是使用“百煉鋼”與“夾鋼”等先進工藝,將突厥、吐蕃的鐵甲騎兵斬殺殆盡的陌刀了。

陌刀之所以被稱為唐刀的巔峰之作,主要是因為,當時唐朝所統治的中原地區很難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在與西部游牧民族的戰爭中,步兵沒有十分有效的手段擊殺敵人的騎兵部隊,尤其是鐵甲重騎。因此,在軍隊與工匠的合力研發下,一種將橫刀刀身延長(最長可至1.6米左右,刀身長短與使用者臂力成正比),刀柄延長(改單手持握為雙手持握),刀身采用“百煉鋼”與“夾鋼”等當時最先進的煉鋼工藝的“長刀”問世了,即陌刀(唐人稱為斬馬劍)。自從陌刀出現在戰場上以來,西部游牧民族的騎兵在與中原地區的步兵對陣時再也占不到絲毫上風,反倒經常被成建制地殲滅。本文所講述的就是這令胡虜心驚膽寒、灰飛煙滅,代表當時世界冶金技術巔峰的——陌刀。

陌刀的材料與冶煉技術

陌刀的冶煉可以說是繁瑣無比,其中主要的技術包含了“百煉鋼”、“夾鋼”、“覆土燒刃”。但一些其它的輔助工序已經自唐后失傳。這也是以今天的科技水平仍無法復制出唐朝戰將殺敵利器——陌刀的真正原因(現代的唐刀復制品僅局限于儀刀與橫刀)。

“百煉鋼”是將炒鋼經過反復折疊鍛打變形的工藝。多次反復鍛打可去除鋼中的雜物,減小鋼的尺寸,并使其成分更加均勻,質地更加致密。雖然自唐以后,工藝簡便、成本較低的灌鋼法盛行,但在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刀劍絕美者以百煉鋼包裹其外”,由此可見,在明朝,真正的好兵器仍是以百煉鋼作為刀鋒的首選材料。百煉分為九煉、卅煉、五十煉、七十二煉,其中的數字為鋼被折疊鍛打的次數。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百煉鋼的加工過程:用含碳量較多(0.8%左右)的鐵碳合金加熱折疊鍛打,每鍛打一次,該合金的質量與體積就縮小一點(合金中的硫等雜質被擠壓到金屬表面的氧化鐵層中然后在鍛打中剝落),在百煉后合金質量與體積固定,再鍛打也不會減小。這樣的鋼質地均勻、致密,雜物極少,且含碳量較高,極為鋒利。

“百煉鋼”固然極為鋒利。但由于其含碳量較高,如使用其打造刀劍,很容易折斷。因此,唐代中國人就發明了“夾鋼”法。由“夾鋼”法制造的陌刀刀身分為3層,有兩種“夾鋼”模式:第一種為刀鋒與刀身外層采用含碳量高的“百煉鋼”而內芯采用柔韌性較好的低碳鋼。第二種為刀鋒與內芯采用“百煉鋼”在兩側夾上低碳鋼。通過“夾鋼”法制作出來的陌刀刀鋒銳利無比,刀身又具有很好的柔韌性,不容易被折斷。

在冶金鍛造中,金屬的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韌度成反比。這個常識在唐代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陌刀的鍛造中了,那就是“覆土燒刃”法。將除刀鋒外的刀身部位用厚度不同的特種濕泥糊住,越靠近刀鋒厚度越小,刀背的厚度最大。然后放人火中加熱到一定溫度,放入水中急速冷卻。由于刀身部位有泥土包裹且厚度不一,故冷卻速度由刀鋒到刀背逐層減慢。這一技術使得鍛造出來的陌刀刀鋒更加鋒利,而刀身更加柔韌。但這一技術中所覆的“土”的配方、厚度尺寸、加熱溫度等具體數據盡皆遺失,陌刀隨著唐朝的覆滅也漸漸地消失在歷史中。

陌刀的失傳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年代久遠使得技術失傳,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其造價過于昂貴,只有在盛唐這樣既物質極大豐富,又尚武風盛行的朝代才有可能被制造出來。當時世界上最名貴的刀有兩種,一種為中國的陌刀(唐刀),另一種就是大馬氏革彎刀。這兩種刀均使用印度海得拉巴出產的烏茲鋼作為主料。但對于當時的唐朝來說,進口烏茲鋼的成本中包含著萬里迢迢的運送費用,用其鍛造的陌刀的價值就更是千金難買。當時一把使用烏茲鋼(唐人稱鑌鐵)鍛造的陌刀價格相當于一個中產階級所有財產總和。在唐朝初期,很多富裕人家為了能買到一把上好的陌刀傾家蕩產。其后的北宋雖然財力更加雄厚,但其尚文輕武的思想導致社會財富被大量地用來滿足奢侈與享受,這種戰場利器制作如此復雜,且不被當權的士大夫所接受,因此也不可能制造。

眾所周知,日本武士刀的絕大多數鍛造技術來源于唐刀,但由于唐代時日本國內物資的匱乏,以及一些關鍵鍛造技術唐朝對日本的保密,使得日本的鍛造技術學得似是而非。比如,在使用“覆土燒刃”法使刀刃鋒利、刀身柔韌的鍛造時,由于不清楚泥土的配方與所“覆”的厚度變化,使得日本鍛造的刀由于受熱不均勻,刀身在加熱過程中逐漸變形,導致現在的日本武士刀刀身帶有明顯的弧度。一些人說這是由于有弧度的刀利于劈砍,但真實的原因是“覆土燒刃”法學得一知半解所造出來的次品。

說其是次品的另一個證據是:武士刀的確非常鋒利,這是由于其刀鋒使用了含碳量高達1.2%的玉鋼所致,但其易折也是非常出名。從明朝戚繼光抗倭的實心鐵棍對武士刀,到抗日戰爭時國民黨大刀隊對武士刃,其均被死死地壓制住,在戰場上的表現還不如普通的刀劍,往往是與鐵棍和大刀一碰就折,而鐵棍與大刀只是被砍開個豁口而已。如此的柔韌性相比起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往復沖殺而不毀的唐刀來說,

也只能被認為是次品了。

遺宋斬金兵

唐朝的衰弱與滅亡導致陌刀這種造價昂貴的戰場大殺器制造技術遺失,不再有新刀問世。原有的陌刀隨著唐后五代十國及北宋建立時的烽火連天而逐漸地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惟有南宋時川陜節度使吳玠與金國在陜西鏖戰時留下了陌刀在歷史上最后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時金國準備通過攻占川陜地區,從長江上游沿江而下攻擊南宋。吳玠率7千宋軍退守秦嶺一線與金國鐵騎對峙。金國騎兵縱橫華北平原,打得宋軍意志崩潰,但面對險峻的秦嶺卻一籌莫展。金國大將軍完顏兀術(即《岳飛傳》中的金兀術)率十萬大軍連續數日猛攻宋軍關隘,金軍尸體堆積如山,但宋軍雖也死傷慘重但卻半步不退。宋將吳玢看金軍勢大,如此猛攻宋軍必不能久守。于是趁夜色偷襲金軍大營。由于連日來的猛攻,金軍必須要攀爬險峻的山體,才能接近宋軍關隘,消耗的體力是宋軍的幾倍甚至是十幾倍,故每到夜晚,金軍士兵均疲累異常。再加上從完顏兀術以下,均不認為一向懦弱的宋軍敢于劫營,所以夜晚哨衛警戒松懈,士兵安然入睡,幾乎等于不設防。

是夜,吳蚧率一千余精銳士兵,潛入金軍大營,突然爆發,金軍直到此時才發現宋軍的存在,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但金軍畢竟擁有十萬之眾,又都是弓馬嫻熟、久經沙場的老兵,所以雖然全營混亂異常,但局部仍不時出現小規模有組織的抵抗,妄圖將宋軍拖住,等待大部隊整頓后殲滅之。

金軍士兵身體普遍比文弱的南宋兵強壯,慣用長刀重劍,能力挽硬弓,身披厚甲,宋軍士兵的刀劍很難對其造成致命傷。宋軍由于需要潛伏前進,故長兵器如長槍、長矛等均未攜帶,只有單手刀與木盾可用。雖,然在全局來說宋軍占有絕對的主動,但很多局部卻反而被金軍有組織的抵抗反包圍,廝殺異常激烈、艱苦。吳玠手中有一把高價購得的唐朝陌刀,一直愛若性命,此次偷襲成敗在此一舉,故被其攜帶沖進敵營,看到金軍的小股抵抗就使部隊難以推進,遂拔出陌刀,大呼沖向敵軍。金軍士兵手中的長刀重劍與這300多年前鍛造的陌刀相碰,無不立斷。宋軍立刻組織起以吳玠為箭頭的大型陣型,穿插于戰場各處,將金軍的小規模抵抗各個擊破。吳蚧手執陌刀縱橫砍殺,漸漸體力不支,于是將刀交與副將,自己在后軍督陣,宋軍陣型不散,仍是在金軍中所向披靡。金軍士兵見以前與宋軍對戰時無往不利的重武器與陌刀相碰無不折斷,上前接戰的士兵更是被其劈砍兩半,血流漂杵,最后的抵抗意志徹底崩潰。十萬人馬一夜間潰逃百里,沿途掉進山澗或被同伴踩死者數萬,金軍從此斷絕了從川陜進攻江南的念頭。

尚武精神的代表

翻開中國歷史,自唐以后,中原農耕文明對西部游牧文明的侵略可以說是毫無辦法,宋、明兩朝面對遼、金、蒙古、后金的騎兵沖鋒時無不大敗虧輸,即使兵力是對方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都不能幸免,最后被元和清滅國。這其中固然有吏治腐壞、士兵地位低下等諸多原因,但很關鍵的一條就是宋、明兩朝的步兵在面對兇悍的游牧騎兵時沒有決死拼殺的信心與決心。這從宋、明時期的武器裝備即可看出,這兩個朝代均采用密集的長槍兵陣列來對抗騎兵的集團沖鋒,宋朝時在陣前配以弓箭兵,明朝時在陣前配以火銃兵進行遠距離射殺。如此排兵布陣看似遠、中、近殺傷力驚人,但絕大多數宋、明士兵均認為敵軍騎兵的集團沖鋒肯定要被前面的弓箭與火銃消滅大半,等沖到陣前再被一排排長槍刺殺,戰斗力將消耗殆盡。

可偏偏遼、金、蒙古、后金的騎兵在集團沖鋒時均著重甲,弓箭與當時的火銃很難射穿,騎兵只需用一只手臂護住臉部要害即可安然度過遠程火力阻擊范圍。而長槍陣只能針對騎兵陣列的第一排刺殺,當時的槍兵對敵騎兵時均把長槍后把踩于地下,槍尖齊胸高斜舉。這個動作固然能頂住高速撞來的馬匹,可一旦刺中后很難拔出再刺,后排的長槍雖可對騎士進行刺殺,但存在同樣的問題——穿刺類武器刺中人體后,極容易被肋骨等緊密相連的骨骼卡住,急切問很難拔出。所以,宋、明的長槍陣對騎兵陣其實只能刺殺第1—2排的騎兵,被后面跟上來的騎兵沖入陣中后,長槍在如此密集的陣列中反倒成了累贅。這也是眾多宋、明步兵陣被敵騎兵沖入陣中后從容砍殺的根本原因。

見識到敵人騎兵的厲害后,宋、明軍隊從開始的“韃虜騎兵可輕易剿滅”到后來的“清(遼、金、蒙古)兵不過萬,過萬不可敵”,心態已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究其根源,“臨陣懼死”、不敢與敵人拼死搏殺導致了宋、明末期幾十萬大軍被敵人一兩萬,甚至幾千騎兵擊潰,一日內潰敗百里的恥辱戰績。

反觀唐朝軍隊,尤其是唐朝初十,由于關中地區秋末豐收,而塞外初冬降大雪,牲畜凍死者甚眾,唐朝軍隊于是西出塞外,對突厥用兵,且打得突厥騎兵全軍覆沒,直潰千里。在宋、明的歷史中,如果關內豐收而關外大災,往往會成為游牧民族進關燒殺劫掠的出兵借口,可在唐太宗眼里,這正是削弱甚至消滅西部反抗勢力的大好時機。其對戰略目的與時機的把握與自信心的強弱差之千里。

唐朝軍隊中的騎兵與宋、明時的編制幾乎一樣,主戰兵力仍是步兵,對抗敵騎兵集團沖鋒以步兵陣為主,以弓箭遠程打擊為輔(宋、明的戰術思想是以弓箭、火銃遠程打擊為主,長槍陣為輔)。在敵騎兵發起沖鋒后,弓箭的遠程射擊并不求攔阻敵人,而只求遠距離殺傷。正是這樣的戰術思想,才使得面對沖過弓箭射擊的騎兵時,步兵能從容應戰,不會出現由于恐懼導致的潰逃。而唐軍步兵列陣抵抗騎兵沖鋒時使用的主戰武器即為陌刀。唐軍的陣型要遠比宋、明的陣型松散,更利于步兵揮舞1.8米左右的陌刀大力劈砍敵軍的士兵與戰馬。松散的陣型往往使騎兵更容易沖進陣中,使前幾排的步兵腹背受敵,再加上馬匹高速運動的慣性沖撞,因此,每次激烈的戰斗后,前幾排的士兵很難生還。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漏洞百出的步兵陣,卻是所有騎兵的噩夢!一旦騎兵沖進陣中,就會面臨四面八方無堅不摧的陌刀的攻擊,幾乎是瞬間就被劈成兩半。由于前幾排步兵的阻擋,騎兵沖進來后完全喪失了速度,游牧民族的騎兵又多采用彎刀、騎刀等1米左右長。1公斤左右重的單手兵器,在馬上的劈砍只要步兵稍稍彎腰或下蹲即可躲過。故,唐步兵陣列對抗騎兵集團沖鋒時,死傷比率一度達到1:20。宋、明軍隊依賴遠程打擊與長槍陣,妄圖拒敵于外,盡量減少己方士兵的死傷,結果是一場大戰被幾千敵軍殺死己方官兵數萬人,而唐軍不惜死傷與敵騎兵展開白刃戰,死傷率卻如此低,這不能不說是尚武、決死的戰斗意志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陌刀正是這種意志的最好表現。

萬古長存

唐朝滅亡后的1100多年里,華夏大地上戰火不斷,在鍛造技術失傳后,僅存的陌刀慢慢地消失了。在日本的博物館與個人收藏者手中,還能看到一些唐刀中的儀刀與橫刀,但陌刀至今也沒有再次出現,很多愛好者在翻閱史籍時對此長吁短嘆。陌刀作為華夏武器的巔峰之作,代表了盛唐時的氣度與胸襟、自信與膽識,以及敢于敵人白刃相拼的尚武精神。隨著陌刀的消失,自宋、明以來,這種精神仿佛也漸漸消失了。但隨著清朝的覆滅,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等歷次大戰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又一次次地輝煌重現。只要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仍在,決死殺敵的尚武精神仍在,陌刀就沒有消失,是的,它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它將世代傳承,萬古長存。

猜你喜歡
宋軍刀鋒騎兵
教訓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By Robert McNamara
被保姆欺騙而贈與對方房產,這份公證過的遺囑能否撤回?
國家公祭日有感
騎兵之敗
騎兵與綠手(大家拍世界)
春天
刀鋒
鴿戰
李后主亡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