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構建國際經濟協調機制探析

2009-07-31 07:50孫天睿
商情 2009年9期
關鍵詞: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全球化

孫天睿

【摘 要】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加深,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只有積極地合理地運用眾多經濟協調手段才能處置種種復雜的國際爭端與摩擦。顯然,努力探析這些具體運作所提供的經驗和啟示,如何化解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磨擦,是緊迫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國際經濟 協調機制 WTO 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規模越來越大,聯系越來越緊密,結構越來越復雜,矛盾和摩擦也越來越多。這就要求制定各國共同遵守的國際規則,加強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以保證經濟全球化的秩序和順利發展。中國要參與經濟全球化,也必須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加強國內經濟政策同國際規則的協調,遵守已經制定的國際規則。

一、國際經濟協調的概念及客觀條件

(一)國際經濟協調的概念

國際經濟協調是指在國際分工高度發達的基礎上,世界各國為了解決涉及彼此間的國際經濟利益中的矛盾與問題,保障世界經濟以較正常的秩序運行,由各國政府出面,通過一定的形式,以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或國際經濟組織為主體,在承認世界經濟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針對匯率政策、貿易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在有關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協商和調整,或對國際活動采取聯合干預、管理和調節的行為。

(二)國際經濟協調產生的客觀條件

國際經濟協調是一個國家經濟國際化的必然產物,也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本質上是國家經濟調控的國際化。戰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加深,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競爭必然引起矛盾和經濟摩擦,世界各國為了緩和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國際協調手段。從本質上看,國際經濟協調是穩定和平衡國際經濟的機制,是隨著世界經濟危機、動蕩和失衡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進一步考察,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國際經濟發展不平衡和世界經濟結構體系的演化則是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國際經濟協調是生產國際化與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各國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國際間的商品流通、勞務交換、資金流動等,必然引起各國之間的支付、兌換、儲備資產供應及國際收支調節等一系列問題,這是國際經濟協調產生的客觀條件。

二、中國建立國際經濟協調體制的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達33700億美元,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1978年改革之初,中國進出口額206.4億美元,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0.7%,1995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2.9%,增加3倍以上;2008年,我國進出口額更是超過了2.5萬億。由改革前幾乎沒有國際直接投資,到現在已發展到500億美元以上的國際直接投資,在海外的各種類型的企業有10000家以上,增長速度極為驚人。如表1所示,中國在國際經濟組織中的投票權比例逐年增大。

十幾年之間其經濟發展速度和區域內合作都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想,區域內經濟合作和相互依存度越來越緊密,區域內的貿易依存度已達70%以上,投資依存度也穩步提高,亞太地區的直接投資總額中,80%來自本區域之內,國際間協調的事務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要。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首腦會議1995年11月19日發表的《大阪宣言》同意實施貿易與投資自由化、貿易與投資簡便化以及經濟技術合作的一整套根本性原則,即全面性、與世界貿易組織的一致性、可比性、非歧視性、透明度、維持現狀、同時啟動、持續推進及不同時間框架、靈活性與合作。亞太經合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合作組織,其人口占世界的41%,經濟規模占世界的56%,其中美國、日本和中國是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前三名,貿易占世界的45%。1996年3月,亞歐首屆政府會議在泰國舉行,拉開了亞歐經濟合作的序幕。

三、關于中國構建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政策建議

(一)充分認識國際經濟協調的緊迫性

首先,以博弈論為理論基礎的經濟學原理告訴人們,合作性競爭明顯優于非合作性競爭。其二,世界各國在經濟上互相聯系與彼此依賴的程度越來越深,一切開放國家的經濟狀況都受到了其他相關國家的制約和影響。第三,近年來我國已經面臨大量的國外貿易壁壘,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它們中的有些問題隨時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兩國的貿易戰。因此,我國面臨眾多貿易摩擦時,不宜簡單地搞經濟對抗,而應該積極主動地運用國際協調的思路和機制去解決問題,以推動自身外貿的健康發展。

(二)從基本經濟利益角度分析問題

國際經濟協調的有效實施,必須抓準我國與發達國家產生貿易糾紛的癥結所在,并對癥下藥。作為一種經貿摩擦,它的產生通常都是源于維護自身基本的經濟貿易利益,其他考慮則放在第二位。從這個基本角度研究和解決貿易摩擦問題是基石。自1980 年代初以來,美國每年都出現巨額貿易逆差,多年來我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順差國,而現在更是超過日本位于榜首。在這種貿易背景下,一般來說,美國發起各種貿易摩擦的基本動機都在于維護其相關的經濟利益。同樣地,發達國家在處理其他國際經貿事務中也立足于這個基本出發點。

(三)需要對外經貿制度與宏觀政策的有力配合

國際經濟的協調運作雖則離不開同貿易對手進行磋商和談判,但是,它決不只是一個磋商或談判的問題,而同樣需要我國對外經貿制度和宏觀政策的配合和呼應,即依靠后者的調整和改革來進一步理順國際經貿關系。缺乏國內相關制度與政策的有力支撐,處在貿易談判第一線的國際協調活動往往會無功而返。

(四)積極進取的進攻型戰略

一國如果試圖駕輕就熟地運用國際經濟協調機制以推進自身的貿易增長,它就不能對國際貿易糾紛與沖突采取消極被動的應付態度,而應當確立和實施積極進取的進攻型戰略。這種所謂的進攻型戰略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其一,它把這種國際協調主要看作為推動本國對外經貿活動的強大動力,而并不是什么被動的應付或沉重的負擔。其二,它要深層次、廣范圍地思考和應對本國可能面臨的國際經濟協調問題。即決不能僅僅著眼于目前的貿易摩擦來研究它們,同時必須具有前瞻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還要密切關注今后的發展趨勢及其可能遭遇的新問題。其三,它要積極推動本國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盡快建立和完善。而這類協調機制的建立和實施,要著眼于削弱和鏟除相關經貿摩擦的產生根源,即要釜底抽薪,而不是揚湯止沸。

(五)充分利用WTO 這個國際經濟舞臺

要積極有效地開展國際經濟協調,離不開WTO 這個大舞臺給予我國的廣闊空間。這是因為,我國已經正式成為它的成員,有能力把這個權威性的國際貿易組織當作進行國際經濟協調的基本陣地,努力發揮我國居中的獨特作用。再說,WTO 的有關規則和機制甚至這個談判場所本身都是國際經濟協調的產物。嚴格根據WTO 的重要原則與規則來處理各種貿易摩擦,既合理合法,又行之有效,它們自然應該是我國開展這類工作的有用工具。更何況,WTO 有關國際經濟協調的精神及其規則還直接為我國提供了構筑這類機制的思路和內容。顯然,我國從中可以受到不少的啟示,有利于妥善處置與其它國家的經貿關系。

總之,建立和完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是一個不斷實踐和試錯的過程。國際經濟協調本身就是個不斷延續的過程。某個問題的國際協調固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斷涌現新的貿易糾紛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協調精神與機制。必須強調的是,我國開展國際經濟協調活動是一個不斷實踐的漫長過程,其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差錯或失誤。只要有關的指導方針和思路正確明晰,只要有關的決策能夠實施民主化科學化的程序,那么,我們就應該大力支持和呵護才剛剛培育起來的國際協調精神及其機制,而不宜輕率地加以指責和反對。

參考文獻:

[1]石廣生.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知識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孫振宇.WTO 多哈回合談判中期回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WTO總干事顧問委員會. WTO的未來[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4]石士鈞.構建我國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若干思考[J].社會科學,2005,(5).

猜你喜歡
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全球化
馬云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 協助中小企業全球化
從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選擇的全球化
“一帶一路”是實體經濟的全球化
淺談“互聯網+”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教學改革的趨勢
行政調解研究——以交通糾紛為例
論我國司法獨立與輿論監督協調機制的完善
新形勢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摭談
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政府協調研究
新重商主義的影響分析
避免情緒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