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翻地覆慨而慷

2009-08-04 09:37韓培信
群眾 2009年6期
關鍵詞:江蘇經濟建設

韓培信

編者按: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話音聲遏行云,響徹全球!彈指一揮間,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跨過了60年崢嶸歲月和輝煌歷程,經受了各種鍛鑄和考驗,以日益強盛的雄姿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們江蘇人民和所有中華兒女一樣為此而自豪。同時為祖國的更加強盛而奮斗!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宣傳部署,本刊從本期起特辟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專欄,連續刊發迎接和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系列文章,并展示江蘇60年發展的光輝成就,敬請讀者關注。

1948年11月,我率領支前縱隊參加了淮海戰役,當時我擔任濱??h長、代理縣委書記?;春鹨蹌倮蟛痪?,根據華中五地委的指示,我在濱海抽調86名干部,組建一個縣的工作班子,在集中培訓的同時,參與渡江戰役后勤工作。1949年4月,我們隨解放大軍渡過長江,到達常熟,開始接管工作。從此,我離開了硝煙彌漫的戰場,投身到江蘇火熱的建設事業中,一直到1993年從省領導崗位上退下來。

60年滄桑巨變,60年鑄就輝煌。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奮斗,歷經曲折磨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走出一條充滿生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迎難而進,開拓創新,各項建設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

江蘇解放前夕,經中共中央批準,相繼成立蘇北、蘇南兩個區黨委,連同南京市委,均屬華東局領導。1949年6月,江蘇全境解放后,各級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醫治戰爭創傷,重建家園。在完成接管城市、建立和鞏固新政權后,積極恢復生產,安定人民生活,穩定社會秩序,全面開展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

隨著人民解放軍的勝利進軍,江蘇新解放地區迅即建立臨時的過渡政權——軍事管制委員會。各地軍管會明令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一切法制和法統,保護全體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民族工商業,沒收官僚資本,保護公立學校、醫院、文化教育機關、體育場所和其他一切公益事業,同時保護外國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各地相繼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了地方人民政府。新生的人民政權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進步人士,做好管理城市和恢復生產的工作。蘇北、蘇南區和南京市委貫徹執行“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把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恢復國民經濟,為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準備條件。從1949年6月到1951年1月,針對一些敵對勢力和不法分子進行金融投機、操縱市場、哄抬物價、制造社會經濟生活混亂的情況,各地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通過三次平抑物價,使投機資本遭到毀滅性打擊,奪得了穩定市場的主動權。為了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建立和鞏固新秩序,根據中央和華東局的統一部署,江蘇各地先后開展剿匪肅特、鎮壓反革命,對國民黨殘余勢力的破壞活動進行嚴厲打擊,穩定了社會秩序。

在抗美援朝戰爭進行的同時,按照《共同綱領》的規定,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黨領導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和其他各項新民主主義改革與建設。圍繞生產中心,江蘇開展農村的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摧毀封建勢力在農村的統治,徹底粉碎了“江南無地主、地主兼工商業無剝削、無惡霸”的“三無論”,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廣大農民當家做主成為主人: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接著。各地黨組織又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采用新式農具,推廣優良品種,使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在恢復農村經濟工作中,江蘇進行了浩大的水利建設,先后開展了導沂整沭、治理淮河、開挖蘇北灌溉總渠、興建三河閘等工程。同時,在全境展開整治長江、太湖、修建沿海擋潮等水利工程,并對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進行了維修。在發展城市經濟工作中。對城市工礦企業和交通系統進行民主改革。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會議,吸收工人參加工廠管理,調動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對老解放區的公營企業,采取進一步改造與增加設備、改善工廠內部管理、嚴格紀律、厲行節約等措施。使生產有了較快發展。在沒收官僚資本主義企業并把它改造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的同時,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維持、調整、改造”的方針,扶持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工商業,并引導其他工商業轉產轉業。

從1951年底起,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江蘇各地先后開展“三反”、“五反”運動,清除黨組織和政府內的一些腐化墮落分子,抵制舊社會的官場惡習和資產階級的腐蝕拉攏,形成了廉政勤政的社會風氣,加強了干部隊伍的建設。同時,嚴厲打擊不法資本家的嚴重“五毒”行為。使工商業者普遍受到了一次守法經營的教育,確立和加強了國營經濟和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通過貫徹《婚姻法》,廢除封建婚姻制度,大大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還采取堅決措施,徹底取締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聚眾賭博、流氓盜竊等各種丑惡現象,革除陳規陋習,使社會風氣大為好轉。

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江蘇各級人民政權得到鞏固,勝利完成了繁重的社會改造任務,恢復了在舊中國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1952年江蘇工農業產值達到57.4億元。比1949年增長49.16%。1952年11月,恢復江蘇省建制后。根據黨的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全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展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主要形式的多種互助合作,廣大農民走上了合作社經濟的道路;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加強了生產經營管理,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扶持私營工商業發展生產、擴展公私合營、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成功實現了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雖然在社會主義改造后期進程中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等缺點,以至在長時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但在當時錯綜復雜的形勢下,它完成了由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到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過渡,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增加工農業產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鞏固人民政權的目的。

從1953年起,我國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江蘇結合本省經濟特點和具體情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把興修水利作為發展農業的一項關鍵措施,繼續大規模治水,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興建排澇、灌溉工程。制定和實施多項經濟政策,適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穩定農業稅收負擔:推廣農業新技術措施,提高糧食、棉花、油料的產量?!耙晃濉逼陂g,江蘇作為沿海老工業基地。國家沒有進行新的大型工業項目的投資,而要求在積累資金、輸送技術力量、供應日用工業品方面給國家以支援。江蘇發揮原有工業潛力,

抓老企業的改組改造,改建擴建了下關電廠、賈旺煤礦等一些較大型企業:調整工業地區布局,在蘇北一些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地區。新建和擴建了一批農產品原料加工廠;調整輕重工業生產結構,輕紡工業、機器制造業、化工、電子等工業發展迅速,后來成為江蘇工業的支柱產業。通過開展增產節約、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活動,改進企業管理,推動了生產。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全省積極發展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加快科研院所的建設,充實力量,改善科研設施和條件;增加教育事業的投入,合理布局,興建、改建和擴建一批中小學校,根據國家建設需要和統一規劃對大專院校進行了院系調整:各項文化設施、新聞出版、廣播事業都有了較快發展;衛生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基本上形成了城鄉醫療保健網絡。

在基本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后,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56年9月。黨的八大一次會議提出黨和全國人民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確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路線。但隨后由于中央在指導方針上出現“左”的錯誤,江蘇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由于社會主義改造的急促,加上經濟建設中冒進傾向的影響未能完全消除,一些社會矛盾突出起來。為了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矛盾,1957年4月,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江蘇全省開展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整風運動對改進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起了促進作用。然而。在隨后全國開展的反右派斗爭中,采取激烈的階級斗爭形式,并擴展到所有黨政機關、民主黨派、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中小學。江蘇省委在指導思想上欲有所控制,強調反右派斗爭要實事求是,避免擴大化,保護了大批干部。但在當時全國激烈的反右斗爭形勢下。一些知識分子、愛國人士、黨內干部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其本意是為了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但是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過分夸大人的主觀意志的作用,忽視了經濟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以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為標志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江蘇各地也開始“大煉鋼鐵”,正常的生產秩序和經濟生活被打亂。農業方面,同樣滋長了急躁的“左”的情緒,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匆忙宣布全省實現人民公社化,相繼刮起的“共產”風、浮夸風、命令風、干部特殊風和生產瞎指揮風,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造成勞動效率和勞動質量不高。糧食大幅度減產。結果導致1961年、1962年全省工業產值連續大幅度下降,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嚴重影響了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對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問題,江蘇省委多次向中央作過反映,并且根據中央有關指示精神,采取了一些糾“左”措施。對人民公社進行初步整頓,適當調整經濟計劃高指標,穩定發展生產。1959年8月廬山會議后,全黨范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反右傾”斗爭。江蘇省委維護和加強領導班子團結,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有右反右,有左反左”,省委及各地、市、縣委的主要負責人都沒有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保護了一大批黨員干部。

1961年初,根據中央關于對國民經濟“調整、整頓、充實、提高”的方針,江蘇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安排經濟生產。一是調整農村人民公社內部生產關系,實行了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落實各項農村經濟政策。兌現“三包一獎”,減少糧食征購,減輕農民負擔,停辦農村大食堂;加強對農業的支援,提高了對農業、水利和支農工業投資的比重。其問,還開始試驗以農副業多種加工為主的工廠,這是后來鄉鎮企業發展的萌芽。維修江海湖堤,發展灌溉,兼顧交通航運,疏通京杭大運河,繼續治理淮河,建設入江水道和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大搞小型農田水利。二是調整國民經濟計劃,把過高的生產建設指標降下來;調整工業布局,壓縮基建規模,調整投資方向;整頓企業秩序,確立責任制和經濟核算,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以煤炭、冶金、電力和機械、化工為重點,興建了一批新企業。經濟布局開始從蘇南向蘇北、由城市到農村進行梯度轉移。三是調整科教文衛事業,撤銷和合并了那些沒有條件開展研究工作的科研機構,壓縮教育事業規模。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省委還對在反右派和“反右傾”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和處分的干部群眾進行了甄別平反,消除“大躍進”以來產生的消極影響。1965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58,3%,經濟終于走出困境,城鄉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在國民經濟調整過程中,根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1963年到1966年,江蘇先后開展了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社教運動對解決干部作風和人民公社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基層干部和群眾的緊張關系,整頓了部分戰斗力薄弱的基層黨組織。但是,整個運動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走了彎路。江蘇省委在對運動領導的掌握上,從實際出發,堅持“運動、生產兩不誤”,從省到縣建立了抓運動和抓生產的兩套班子,把增產還是減產作為衡量運動搞得好壞的標準之一,同時,大批領導干部下鄉下廠蹲點,結合調查研究,加強對面上工作的領導,促進了各級干部作風的轉變。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運動所造成的損失,全省工農業生產和其他各項事業一直保持著良好發展的勢頭。

社教運動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特別是1965年初中央又提出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意識形態領域也開展了錯誤的批判和斗爭?!白蟆钡腻e誤的發展,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

“文化大革命”在江蘇首先從文化教育領域的“大批判”開始,迅速波及政治、經濟領域。各級各部門的負責人遭到揪斗,各行各業的大批判、無休止的政治運動,使極左思潮和無政府主義嚴重泛濫,各級黨委和政府機關受到嚴重沖擊,,江蘇剛剛形成的好形勢,迅速逆轉。1967年1月,造反派奪了省委的權,全省各級黨政領導機關的活動全部終止。全面奪權使派性斗爭激化,最終釀成殘酷的武斗,造成經濟生活和社會秩序混亂、局勢動蕩不安,阻礙了工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全省經濟形勢惡化,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67年3月,中央宣布江蘇實施軍管:1968年3月,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成立。開始對混亂狀況加以約束。1970年12月中共江蘇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后,省委和省革委會繼續實行兩個機構、一套班子的體制。實際上,省委的領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繼續推行“左”的方針。在清

理階級隊伍、清查“五一六”等政治運動中,嚴重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使大批干部、黨員和群眾受到打擊和迫害,并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造成嚴重混亂,經濟建設陷入停滯狀態。

1975年1月,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和國務院的日常工作后,強調四個現代化是大局,大刀闊斧地開始了全面整頓,,調整充實后的江蘇省委貫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整頓措施,落實政策,并廣泛開展“批判派性,講團結、講大局、講紀律”的自我教育,全省混亂局面迅速改觀。這期間,首先重點解決鐵路運輸問題。3月,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鐵道部和江蘇省委聯合組織工作組,集中力量整頓徐州、南京兩個鐵路分局,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經過整頓,交通秩序的混亂狀況迅速得到扭轉。緊接著,對影響全省經濟大局的煤炭、鋼鐵生產及其他部門也進行了整頓,為全省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省委還調整和充實各級領導班子,強調加強團結,初步改變了長期以來受極左思潮影響形成的派性惡習。與此同時,認真落實黨的干部政策,從政治上為“清理階級隊伍”、“一打三反”、“深挖五一六”運動中受迫害的干部群眾平反,為“靠邊”下放的干部重新安排適當工作,恢復被錯誤處理的黨團員的組織生活,調動了干部群眾生產積極性。全省政治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正常的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逐步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開始出現。但在1975年底全國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后,江蘇的社會秩序和生產再度遭到破壞。

十年動亂期間,江蘇廣大干部群眾對“左”傾錯誤和極左思潮自發地進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爭。1976年3月,南京學生、工人率先發起反對“四人幫”、悼念周總理的活動,震撼全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江蘇人民克服頻繁的政治運動干擾。頑強努力。經濟建設仍取得一定進展。包括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面,先后完成了江都水利樞紐、入江水道水利工程,進一步改善了生產條件。蘇南農村率先創辦社隊工業,開始改變了江蘇農村經濟結構。工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就,特別是中國自行設計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南京長江大橋全面通車,中國第一部模擬10米天線衛星通信地面接收站研制成功等,無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經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推動了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江蘇大力開展撥亂反正,先后為40多萬干部和各界人士落實政策,糾正冤假錯案。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全省農村、城市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從1979年起,在探索和試點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江蘇農村逐步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主體的經濟改革?;幢钡貐^率先全面實行名為“大包干”的聯產責任制,推行以自留地為主的“庭院經濟”,并迅速推向全省。蘇南農村經濟發達的地區,創造了“統分結合、包干分配”的雙層分配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承包內容從單一的糧食聯產擴展到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產生了各種專業戶和新的經濟聯合體。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也促進了農村的分工分業,為鄉鎮企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經過幾年的調整和發展,全省社隊企業建立了一系列新的行業,門類遍及工業生產的眾多領域,產品多樣化,還興辦了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1984年起,全省推廣無錫堰橋鄉“一包三改”的基本經驗。上規模的企業迅速興起,鄉鎮企業進入高速增長期,成功地走出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的農村工業化道路。80年代中后期,蘇南鄉鎮企業抓住中央實行沿海開放戰略這一歷史機遇,外資、外貿、外經一齊上。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實現了第二次異軍突起。1984年到1994年10年間,江蘇鄉鎮企業的產值在全省工業總產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二”。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加速了經濟的集聚過程,也帶動了小城鎮建設。鄉鎮企業依托小城鎮發展,小城鎮借助鄉鎮企業不斷壯大。形成了小城鎮和鄉鎮企業比翼雙飛的“蘇南模式”。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江蘇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由點到面地展開。經國務院批準,1982年3月,常州市列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之一;1984年7月,南京市作為省會大城市,進行綜合改革試點。蘇州、無錫、鎮江、鹽城等城市也分別在金融體制改革、中等城市機構改革以及企業經營責任制、住房制度等單項改革方面進行試點。在此基礎上,江蘇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共同發展的混合經濟,大大激發了商品生產和市場調節的活力。同時,有重點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國家投資建設儀征大化纖、徐州鐵路樞紐等一批重點項目。新建和擴建了華能南通電廠等一大批能源、鋼鐵、化工、電子、機械工業大中型企業。在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方面,先后建成南京長途通信樞紐等一大批工程,形成了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石油管道等交通運輸體系和新型郵電通信網絡。通過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工業企業改造,江蘇從原來以輕紡為主、缺門少類的工業行業布局,發展為能源、原材料、機械設備和產品加工等門類配套、行業比較齊全。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工業生產體系,工業生產能力大為提高,為全省經濟發展奠定了比較雄厚的基礎。

江蘇雖是全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之一,但蘇南蘇北發展很不平衡。1984年起,江蘇省委從本省實際出發,實施“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經濟發展戰略。江蘇極力爭取南通和連云港列入國家第一批對外開放港口城市(這批城市因此而從原定12個增加到14個)。同時,以中央批準開放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帶,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及所轄12縣(市)均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組成部分對外開放為契機。實行蘇、錫、常對外開放。從1984年昆山自費創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到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建設中國與新加坡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大大加快了蘇南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通過實行扶助蘇北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改善蘇北交通狀況,發展蘇北教育和科技事業,加強南北經濟合作,發揮南北地區經濟的優勢,提高薄弱地區各方面的素質,對加快發展蘇北經濟以及全省經濟的全面發展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進入20世紀90年代,江蘇抓住國家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機遇,實行“堅決支持,主動服務,迎接輻射,促進發展”的方針,經濟建設進一步與浦東開發開放接軌。按照黨的十四大制定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江蘇明確提出“三個為主、四個加快”戰略,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大膽利用外資,引進先

進技術,在更高層次、更廣泛領域發展開放型經濟。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圍繞建立健全市場競爭機制,江蘇大力推進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和完善,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民營經濟蓬勃發展起來。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明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確定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江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突破傳統發展模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自主創新。2003年,在國內率先制定了體現本省省情特征的《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圍繞富民強省、“兩個率先”的目標,深入實施科教興省、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區域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發展戰略、發展道路探索中形成了江蘇經驗和區域特色。2007年,黨的十七大作出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江蘇進一步豐富充實“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目標內涵,完善全面小康綜合指標體系,確立更高的目標追求,提出要更加注重增強發展協調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擴大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文化建設,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把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在江蘇具體化,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和嚴重困難,江蘇認真落實中央關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決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和優勢,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全力以赴保增長促發展,千方百計保民生促和諧: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全省經濟總體上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江蘇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和偉大實踐,是新中國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充分展示和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創造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江蘇省委、省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省人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邁出更加堅實步伐。江蘇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錢伯華

猜你喜歡
江蘇經濟建設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數讀江蘇
數獨江蘇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數讀江蘇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江蘇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