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在農村—金點子8則

2009-10-08 04:52
大眾創業 2009年10期
關鍵詞:編織豆腐辣椒

靠椿籽巧發財

陜西省山陽縣色河鎮陸灣村村民王慶軍家的房前屋后都長著香椿樹,每到深秋時節,椿樹鈴就飄落一地,以前都是當柴燒,自從用上沼氣后,這些椿樹鈴沒有灶口“消化”,就成了院落環境的一項負擔。后來,王慶軍聽說椿籽在廣州、深圳很吃香,椿籽芽被當作綠色食品消費,就將自己和周圍人家房前屋后的椿鈴收集起來,曬干取籽,銷往外地。據他介紹,今年每噸賣1.5萬元,他收集了近4噸,能賣5萬多元,這樣一來,既清理了散落在庭院的垃圾,營造出良好的人居環境,又致了富發了家。

巧賣辣椒賺大錢

辣椒穿衣賣。讓辣椒穿上外衣透明保鮮袋,把辣椒挑選、檢測看,貼上無公害蔬菜商標,一下子使辣椒的批發價由每公斤1.8元漲到4.0元(青椒),每畝收入由原來的二千多元增加到3600元以上。

辣椒保鮮賣。某村種植辣椒的農戶90%都有保鮮窖,每年辣椒成熟后,他們先把一部分辣椒銷到外地去,余下的都存入保鮮窖,巧打時間差,價格可翻兩番,每畝地又可賺上近千元。

辣椒腌著賣。隨著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城里人也愛吃腌辣椒了。恰好任莊村農民有一套腌菜技術,他們把紅辣椒切細線,放上霜韭菜和其它佐料,腌制成五香辣椒絲,頗受城里人青睞。

賣糞土也賺錢

張寨鎮付廟村農民孟慶海到城里發財去了。他高興地說:“城里人愛養花,但不太容易找到肥土。俺把混有腐樹葉、養料等的肥土包裝成小袋出售,一元一袋,賣得可好啦!”像孟慶海一樣,農村涌現出很多靠做“一元”生意致富的新型農民,他們緊盯市場,選好項目,巧做生意,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如農民封居良把從河里捕撈到的小魚、小蝦,連同一些水草、鵝卵石等裝進玻璃瓶,灌入水后精心制作成“水族瓶”,以一元一瓶的價格批發給商販,再由他們銷往徐州等地的旅游景點,非常搶手。

玉米皮里采出“金”

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3600多戶農民在收獲玉米的同時,注意把嫩白的玉米皮采集起來晾干后,紡織成形態各異的生活用品、工藝品等暢銷國外,使不起眼的小項日變成了賺大錢的好生意。僅此一項,戶均年增收2000多元。

馬頭鎮的梁樓、盛樹、劉莊、店子、小馬頭等村的農民素有傳統的手工編織技藝。今年秋天,心靈手巧的編織藝人看上了投入很小的玉米皮編織,他們抓住秋收的有利時機,把又自又薄的玉米皮揀出來,進行單獨晾曬、儲存、著色。閑下來時就編織造型各異的生活工藝品。他們編織的產品有110多個花色晶種,有獨具創意的鳥籠鳥簍,有純樸自然的拖鞋、提包、帽子,有精美別致的筆筒、花藍、果盤、窗簾等工藝品,有經濟實用的坐墊、洗衣筐、雜物桶等生活用品。這些編織品不僅暢銷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還經外貿部門搭橋,遠銷到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一只成本不足一“元錢的玉米皮編織工藝品,在市場上售價高達十幾元,實屬本小剎大的好生意。

柿子發展前途大

柿子深受我國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困家消費者的喜愛,市場供不應求,出口價格大大高于蘋果和柑桔等傳統水果。在大宗水果(蘋果、梨、柑桔等)的消費量穩中有降、趨向穩定的情況下,一些精、奇、優、新的小水果消費量增長較快,特別是柿子成熟期正值國慶節、中秋節期間,其果面橙紅色,具亮麗的蠟質光洋,似“火焰”,可極大滿足節假日期間人們對特色水果的消費需求。柿葉綜合利用前景廣闊。柿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蘆丁、膽堿、黃酮甙、胡蘿卜素、多種氨基酸及鐵、鋅、鈣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非藥性營養成分,有多種保健功能。我國目前成功開發出了柿葉保健茶。

幫人打農藥

眼下農村從事第三產業和外出務工的勞力很多,但又割舍不下家里的田地,于是花錢請人耕種、管理、治蟲的越來越多。某縣一位下崗職工,看準這一商機,專門購買了幾臺機動彌霧噴霧器,另外聘請3位懂治蟲技術的勞力,每年在農作物病蟲發生期為種田大戶和勞力外出戶治蟲打藥,每畝收費5-8元,一年下來收入也可觀。

別人賣果他賣箱

每年夏秋水果大量上市,無淪滯銷暢銷總離不開存放水果的箱子。廣東省合浦縣一位果農發現了這個商機,將自己的龍眼園轉包出去,做起水果包裝箱的生意。每年夏天荔枝、龍眼外銷時,他把自做的或販來的成批的水果包裝箱賣給附近果農,大賺了一把。

傍晚賣豆腐

某村一位姓陳的豆腐加工戶在“時間差”上動了腦筋。由于當地搞豆腐加工的人家比較多,有時一擔豆腐要賣上一整天,所以不少人只好少做,尤其是暑天,豆腐易變質,更不敢多做。老陳看準多數人家晚上缺豆腐止桌的情況,利用下午加工,傍晚讓老伴、兒子分頭銷售,這樣老陳家每天不但沒有少做豆腐,反而增加了銷售量,收入自然上去了。

猜你喜歡
編織豆腐辣椒
體驗編織的樂趣
一針一線編織愛
辣椒之爭
度假吧!帶上你的編織鞋包
豆腐睡蓮
家常豆腐
我的辦法我知道
賣辣椒的智慧
快樂是用來編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