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就業難的制度視角

2009-10-14 06:37丁長峰
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 2009年5期
關鍵詞:就業制度大學生

丁長峰

摘要: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是不爭的事實。對于這種社會現象,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它所形成的原因。本文主要是從制度方面進行的分析。提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在于我們現實存在的壟斷制度。并對這些壟斷制度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希望本文的一些觀點能夠對我們的制度建設有一些可以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制度

中圖分類號: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09)5-0182-02

The thinking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DingchangfengYangxiaozhen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325003)

Abstract: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University graduates get a job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 people analyze this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s reason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explains it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its root is the monopoly system in reality and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to the system. The writer hopes that this article has some useful ideas for the systems building.

Key word: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ystem

200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堅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要實施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積極支持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2006年2月14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的新聞報道: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大學本科畢業生待業人數年年增長:2001年是34萬人,2002年是37萬人,2003年是52萬人,2004年是69萬人,2005年達到了79萬,2006年則過百萬大關。勞動部部長田成平2006年11月16日在參加中國人文論壇演講時指出: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總人數將達到413萬,其中有124萬應屆畢業生將無法實現當期的就業,占當年高校畢業生總數的三成。

專家認為,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一是高校擴招的影響。2001年到200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增加了223萬;二是學生就業渠道不暢。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仍然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三是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尤其是一些私營企業,待遇低,條件苛刻。四是高校專業設置錯位,大學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弱,動手能力差;五是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而不少企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六是學生仍然期望過高,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近八成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七是學生缺乏求職技巧;八是市場對白領需求不足。由于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處于國際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勞動就業崗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崗位,使得中國就業上呈現“白領需求不足”的狀況,這是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九是文科教育質量低下。教學內容,幾乎不針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現實,使學生經過大學數年的學習之后,對于現實社會的狀況仍然不了解。另外,教師的知識結構也非常陳舊,授課內容政治化空洞化[1]。

那么,造成上述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是壟斷的制度。為什么這么說呢?在解釋這個結論之前,我們先來對上述專家總結的原因一一分析一下。第一,如果高校不擴招,大學生的就業比現在是要容易些。但我們要記住的是:在市場中總的勞動力需求量變化不大的前提下,大學不擴招的結果是不能上大學的人的失業率將比現在要大。從這個意義上,大學擴招是把一些不能就業的人暫時“放置”起來并盡量“教授”他們一些技能。盡管這個結果不如人意。第二,對一個特定的高校大學生來說,主要利用網站和招聘會來找工作是顯得有些局限,但現在的大學生不是只分布在一個城市的一個地區,而是大范圍地分布在全國各個城市。所以,大學生A沒有找到工作,但只要對大學生的市場需求存在,必然使大學生B找到工作。所以,這不能成為原因;第三,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缺乏必要的監督是一方面,勞動力的供大于求是另一方面;第四,高校專業設置和市場脫節,原因在于高校的投資主體還是政府,這種投資制度不改革,必然使得高校的建設要圍繞政府的指令進行。政府的需求不能等于市場的需求。而市場是接納大學生的主體;第五,學生不是不想參加就業培訓,關鍵是這些培訓崗位上哪里找?宏觀環境下的就業壓力使得我們的就業崗位有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當前要思考的問題;第六,學生的期望過高是造成他們就業難的原因嗎?想一想,如果我們費錢費時上大學,結果工作收入還比不上沒有上大學的,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上大學呢?早點工作不更好嗎?所以,這里不能簡單歸結為大學生期望值過高。企業當然希望成本越低越好,大學當然希望大學生都就業,因為這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系?,F在不少大學生都放棄了原先的想法,可以接受的工資待遇底線已經很低了。對他們來說,只要找到一般的工作就可以??蔀槭裁匆恍┠弥鴮W生錢和國家錢的學校以及專家們,不問自己給學生提供了什么樣的服務呢,只管收錢,反問學生們為什么不能放下“架子”去工作。這不是給自己“無償收錢”做辯護嗎?第七,學生缺乏求職技巧是在社會大環境下,資本對勞動力的絕對權威造成的。為了自己的生計,學生不敢犯一丁點錯誤。我想,一個有關系和有錢的大學生,說起話辦起事來,一定比沒有這些資本的學生要“有氣勢”得多吧。第八,新增加的勞動就業崗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崗位,因為大量的農民工進城,使得勞動力的成本較低,選擇勞動密集型行業符合市場規律。至于第九,和第四的原因是一樣的。

上述這些原因為什么可以歸結為壟斷的制度呢?我們來看一下學生上大學的原因?,F今學生上大學的目的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找一個好工作,另外一個是能夠真正進入城市,后者是對農村小孩而言的??墒怯捎诖髮W的投資制度是國家壟斷的。而國家投資的具體業務又是落實在中央和地方一些“管事的人”身上。那么,大學的工作重點自然要放在這幾個“管事的人”身上了。問題是這些人的需求往往是政治業績,不是市場需求。因而大學生在大學是很難學到市場需要的知識的。另外一方面,學生外部環境是市場體制,不是計劃體制。市場體制需要能夠給老板賺錢或者給別人提供實實在在服務產品的人,不是一個說教的人。這種壟斷的管理體制使得缺乏市場技能的學生必然遭遇就業困難。

至于農村的小孩為什么要進入城市?因為城市比農村好。大量的國家資源都是投入城市的。而阻礙城鄉一體化的就是城鄉二元的制度。這是一種典型的壟斷制度。大量的農村人,要想進入城市安家落戶,最好的辦法就是上大學。

好,假設這些問題不存在。是否可以說困難解決了?沒有。因為大學生就業的競爭機制缺乏公平性。在目前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體制中,社會關系仍然是大學畢業生公認的影響其就業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項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關于“社會關系在求職的成敗中的作用”問題中,認為“非常重要”的占26.7%,“很重要”的占33.3%,“比較重要”的占20.2%,“重要”的占18.2%,而認為“不重要”的僅占1.6%。也就是說,認為“重要”以及“重要”以上程度的達到98.4%[2]。社會關系是什么?是你是否和權力、資本聯系緊密。這個問題的背后是我們的干部選拔制度仍然是個人作用大,集體作用小。這樣的制度必然導致“人治”。這種壟斷制度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影響因素。

此外,壟斷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阻礙學生就業的一大原因。如今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體制色彩,一些需要人才的單位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 解決不了大學生的戶口問題和檔案問題而招不到人。而如果大學生去需要人才的基層和西部地區擔任公務員和教師等工作,其戶口和檔案也將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動就會碰到制度性障礙。由于擔心以后的發展和后代教育等問題,大學生不得不放棄了去這些地區的念頭[3]。

這種阻礙人才流動的機制背后是什么?主要是壟斷性質的戶口制度。而壟斷的戶口制度背后又是什么?是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維護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維護地方利益的目的因為政績考核制度的存在。由于東部沿海城市的就業需求和薪酬水平明顯高于其它地區和城市。使得各地的大學畢業生上這些地區就業,這就引發了當地生源與非當地生源的就業利益沖突。為保護當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利益,地方政府繼續沿用一系列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政策,如以戶口為核心的就業方案管理、人事指標審批管理、人事檔案管理、報到證管理等,其實質是繼續捍衛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大學畢業生分配管理思想,其結果是保護了當地的大學畢業生就業[4]。

有人說,宏觀經濟的影響也是一方面。影響在哪里?在消費不足。2007年3月7日下午3時,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招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就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調控等問題回答記者問時說,國內需求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消費需求從總量上看,增長不算慢。問題在于,相對于投資過快增長而言,消費增長相對偏慢。就消費自身而言,如果說有問題、有不足的話,是結構性不足,主要是農村地區消費不足、低收入階層消費不足。所以,擴大消費的重點在農村地區和低收入群體。[5]

原來是收入差距問題。收入差距如何拉大的?是壟斷性的城鄉二元制度。收入差距一旦拉大,結果將是兩個分化,一是資本不斷密集化(追逐利潤的需要),這將使得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對中、低人才需求減少。大學生自然不在這些資本的考慮之列;二是少量資本不斷分散化,因為人們發現做點小買賣比打工好。這些小買賣的增加將直接增加對低水平的勞動力的需求。一般勞動力不用上學也能適應。大學生是很難考慮這些行業的。因為他們都投資了。多投資就要回報的。這符合“經濟人”特征。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改變根源性的壟斷制度。主要就是大學的投資制度、城鄉二元制度、勞動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行政選拔制度。當然,最后一個制度的改善需要我們黨長期探索,在此不進行分析了。

站在高校的角度看,如何保證高校的投資呢?由于大部分高校提供的產品與市場脫節,缺乏市場需求。如果完全按照市場法則,好多高校經營將面臨困難。所以,當前要大力推動企業與院校聯合辦學,讓企業來決定學校的專業設置。教育部要引導院校之間的專業進行分工和集中。將有限的教育資源投入定位為彌補市場失靈,將高校領導的選聘機制定位為董事會推舉制度。積極鼓勵社會中介評估機構的建立和統一,鼓勵各種資源(包括捐款等)投入高校,使高校的利益真正市場化(企業推動)和社會化(政府監管),高校也才能真正服務于社會。而政府可以通過減稅政策刺激企業投資。鼓勵高校自營,落實高校獨立法人地位。此外,在非民營高校中要積極總結股份化經營的制度安排,并要建設高校破產處理機制。

城鄉二元制度的改革,當前重點是盡快改變城鄉二元的公共服務體制。因為農村的改革發展走到今天,基本公共服務的嚴重缺失已成為影響農村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桎梏。農村里這種基本公共服務的嚴重缺失和城鄉間公共服務的過大差距,主要來源于城鄉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務制度安排。而要改變這種狀況,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從“以經濟總量為導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轉變。政府改革尤其是鄉鎮政府改革,要把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作為一項主要任務來進行自身的職能定位(遲福林)[6]。

勞動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源在于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維護者是地方政府。這就需要我們完善政績考核制度,加大官員流動制度建設。從企、事業單位來說,利用勞動力的戶口和檔案來限制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是不符合國家要發揮市場調節的基礎性作用的政策的。但如何改革,仍然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ttp://www.eol.cn/jiuye_zhn_4342/20060814/t20060814_191912.shtml.

[2] 文新華等,關于大學生就業心態的調查[J].教育發展研究,2004,(9):48~51.

[3] 姚先國,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幾點看法,浙江經濟,2006.9,P25.

[4] 曾湘泉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14.

[5] http://news.phoenixtv.com/special/lianghui/latest/200703/0307_729_85082.shtml.

[6] http://edu1.macrochina.com.cn/search2.asp query=%B6%FE%D4% AA%D6%C6%B6%C8.

猜你喜歡
就業制度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某些單位的制度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論制度安排的后發優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