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屬性

2009-11-02 07:21陳啟亮
法制與社會 2009年27期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陳啟亮

摘要本文將改革開放歸納為“中國式的漸進革命”的道路,從中國特色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漸進模式、價值觀的革命追求這三個層次進行闡述,論證了改革開放適合于中國發展道路的學理性根由。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192-02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輝煌成就,已經舉世共睹,最為顯著的成果體現在經濟層面,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前列,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然而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層次,不能被掩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是一場“中國式的漸進革命”,本文在肯定改革開放對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條戰線的巨大推動力的基礎上,著重闡發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屬性,以求從學理上對中國需要改革開放模式的根由作出說明。

一、中國式的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事業的中國特色,區別于舊有的和外國的。

從縱向上來比較,建國后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向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實踐進程,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非常曲折,最重要的一點因素應當是建設模式沒有對應我國的具體國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理想與中國具體歷史階段的結合上,沒有取得學理上的正確認識。

按照歷史辯證法從自身否定的觀點來看待問題的要求,共產主義只有在作為其對立面的資本主義充分成熟的基礎上才可以獲得自身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曾經申明:“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雹傥覀冃枰⒁獾氖?馬克思主義反對的是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而不是我國建國以后的小資產階級、小農所有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中國并不存在現代資產階級私有制,因此也不可能建立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

從橫向上來比較,中國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東歐劇變以后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激進改革形成鮮明對照。這些國家在90年代采取的通過“休克療法”試圖一步跳到市場經濟的激進改革,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而且付出了高昂代價:生產持續下降,失業急劇增加,通貨膨脹惡性發展,大多數居民生活下降。盡管匈牙利、捷克等東歐國家經濟早已回升,但按照歐洲復興開發銀行《1998年轉軌報告》的資料,1998年它們的國內總產值與1989年相比,捷克為97%,匈牙利為95%,俄羅斯為55%②。而這十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卻翻了一番。

中國有獨特的哲學智慧傳統,重現世、善權變,中國革命者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一直是為我所用、因勢賦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已經表現出了這種態度的實用性,但在建國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人為的空想與拔高使這種態度偏離了正確軌道,但并不是說就此堵住了中國特有道路的前途,前蘇聯模式的失敗與東歐社會制度變革的動蕩表明,不能正確的與具體國情相結合,任何主義都沒有出路,而中國三十年的偉大歷史實踐證明,具有中國特色的建設模式已經探索出了合理的方向,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要是“中國式”的,才有可能成功,這一宏觀構想在方法論上即表現為“漸進式”的發展理念。

二、漸進式的發展理念

根據我國第二代和第三代領導集體不斷明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漸進式”主要體現在:第一,“分三步走”,第一步主要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在方法上允許先富帶動后富,運用多種分配方式③;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要求純而又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需要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第三,商品經濟需要得到充分發展。

漸進式的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突破,是中國具體國情規約下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晶。它具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漸進性,通過“分步走”的改革,做到了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分兩步跨越同一條鴻溝,從而降低了改革成本和改革帶來的社會震蕩。

我們在前文中不斷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然而中國國情錯綜復雜,呈現為一個混沌的表象,要認清它,必須科學分析我國社會現時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也就是十三大所定義的“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清了生產力標準,也就克服了建國初期歷史唯心主義的失誤,重新回到歷史辯證法的正確道路上來。進而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發展生產力、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舊有的和國外的模式都不可取,穩定中求發展,守成中尋創新,這才是時代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重大的理論創新之一就是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問題上,鄧小平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突破了把計劃和市場同社會制度聯系起來的思路,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實行市場經濟。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改革開放以來的另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就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概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國有經濟為主導,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建設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只能是老老實實的“漸進式”的。(下轉第198頁)(上接第192頁)這種思路既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又符合中國人的經典政治智慧。因為歷史實踐表明,“一步到位”式的改革,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劇烈震蕩,甚至引起社會的倒退,導致改革的徹底失敗。而在新中國已經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情境中,所面臨的已并非階級之間、敵我之間的非暴力不能解決、不共存方徹底的矛盾,而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需求的矛盾,需要的是方法論上的調節,需要的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從容把握,需要的是“茍日新、日日新”的長遠打算。應該說,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表現出了這種圓熟的政治技巧,也使得新的社會發展理論得以順利推行。

我們認為,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并不代表歷史的倒退,相反,這正符合了歷史辯證法,從某種意義上是否定之否定而螺旋上升的表現,我們要發展公有制之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不是為了對其進行肯定,恰恰是為了否定非社會主義成分,但只有在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熟、社會歷史階段上升到飛躍的臨界點之時,真正的否定才有可能出現。我們必須認識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是僅僅為了改革開放而進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只是一種手段和過程,盡管它要經歷漫長的歷史階段,但我們不能忽視原初的目的,必須落實到革命性的終極追求上來。

三、革命性的終極追求

改革開放說到底是一場革命,是如鄧小平所說的“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革命性變革,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這一點區別于蘇聯東歐劇變以前在計劃經濟框架內小修小補的漸進改革,更區別于蘇東劇變對社會主義理想的徹底顛覆。改革開放背后所隱藏的中國式的漸進革命道路,并不僅僅是經濟體制的革命,而是一場全面的徹底的革命。

我黨業已形成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實現共同富裕為價值目的的市場經濟,離開了共同富裕,不可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認為,共同富裕只是一種具象的、經濟層面的提法,其根本目標,就是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并經由社會主義上升到共產主義,實現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共產主義理想的終極追求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與世絕響的革命性,而我們可以自豪的說,在世界歷史波瀾壯闊的進程中,中國將成為最為先進的旗幟。由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國已經成為擁有強大實力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要我們堅定不移的走下去,社會主義革命一定能夠取得最終的徹底勝利,而這也正是改革開放事業的歷史使命。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亞諾什·科爾內著.后社會主義轉軌的思索.肖夢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10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參考文獻:

[1]胡鞍鋼.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孫代堯.與時俱進的科學社會主義.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賈康:“中國特色”的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中國特色”的低速電動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