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德建設的兩個基本維度:他律與自律

2009-11-02 07:21章維慧
法制與社會 2009年27期
關鍵詞:自律師德

章維慧

摘要師德建構是創建和諧大學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師德是一個歷史的、實踐的概念,對師德的探討必須將其置于特定的時空之下、具體的生活情境之中。師德建構是實踐的過程,是教師對道德的感知、體悟、踐履的現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律與自律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是師德內化與外化的互動過程。外在的約束是師德建構時期的必需,而自律才是師德永存的根本。

關鍵詞師德 他律 自律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278-02

近年來,師德問題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很多學者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師德所應具有的內容、在現時代的意義等問題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些研究往往忽視了師德作為道德,本身有其內在的生成機制。對師德的理解應當將其置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置于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同時,師德的建構是現實的實踐過程,是教師——具有特定身份的個人,對道德進行深刻感知、體悟、踐履的過程。筆者認為,師德建構不僅是道德知識的增加和相關道德思維的增強,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在此基礎上道德境界的達成與道德能力的提升。因而,師德建構過程中,他律與自律是兩個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方面,他律是師德建構過程的必須,而自律則是師德長存的根本。

一、師德及其建構

所謂師德,乃教師之德。德,既是個人道德,也是職業道德。所謂教師,指在學校中擔任教學工作的人員。①在漢語中,教師既是指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個人,又是專指教育教學工作或職業。作為個人,教師是擁有特殊身份的人?!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必須擁有知識,富有思想,熱愛智慧,且身體力行,行為端正,情操高尚。作為職業,教師擔負著傳承知識,傳播知識,發展知識的責任。教師職業要求教師應當具備完善的人格。

師德作為教師之道德,其建構必須符合道德生成的理念。有學者指出,“當代道德理論不再把道德僅僅歸結為‘應當,而是試圖使對道德的理解更完整,使之處于‘是與‘應當之間。道德生成至少應當具備三個層次的條件:一是道德理解能力地獲得,二是‘應當的達成,三是道德領域實現‘是與‘應當之間的一致、和諧?!雹?/p>

事實上,師德的生成從來都是生活實踐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師德生成正是教師在作為個人與作為教師職業工作者的實踐中,對生活、歷史進行認真反思的過程。首先,道德區別于知識的主要特征是“應當”,這是潛在的理想、目標、信念,它不是虛無,相反是寓于現實生活之中的真實。其次,教師對其道德理解能力地獲得,只有在自身的生活實踐中取得。道德理解能力,根本而言就是對生活的解讀能力。最后,師德生成所需要的“是”與“應當”的和諧,也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才能得以真正實現。因為所謂道德危機、師德缺失,本質上而言是由于現代科學發展擴大了人們能夠做的范圍——即“是”,故而對“應當”做什么變得越來越不清楚?!笆恰迸c“應當”的沖突乃至和解,顯然只有道德的主體——人,在其現實生活中達成。

師德生成的實踐性決定了他律與自律在師德建構過程中的重要性。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亞杰描述兒童道德、判斷發展所用的術語。所謂“律”,即約束之意也。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約束,接受他人的檢查和監督。自律,是指自覺地依照道德規范,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過程。師德本身具有的內在張力,以及師德主體所具有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的沖突,決定了自律與他律互動互補,是師德建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二、師德建構需要外在制度規范的有效約束

道德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形成有一個由他律到自律,再由自律到自由的過程。尤其在初期,外在的制度規范對人們道德行為的選擇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F實條件下,師德建構首先需要營造一個良性有序、和諧自然的教育及學校環境。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切實轉換教育教學觀念,認真探索教育教學規律。要明確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教育教學工作應圍繞傳授、發展知識和對培養學生而展開。學校擔負著為社會、國家培養人才的責任,同時更擔負著為民族甚至全人類培養“人”的責任。這是學校賴以存在的哲學基礎——政治的、人文的。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他們愿意而且能夠充分發揮其自主性,享有寬松的自由的生長空間。

第二,應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法律、法規,積極推進教育制度改革?,F代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的社會。成熟、完備的法制,是現代人們生活的重要保障。我國現行的憲法、法律及法規對教育制度、教師與學生的權利、義務都作了相應的規定。然而現有的教育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改革勢在必行。

對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我們應著重思考以下幾點。其一,制度應具有激勵性。一個成功的制度在施行中應當能夠激發起人們對工作、學習、生活的熱情。教育制度中,確保學術自由是應有之意,沒有學術自由,學校所有功能的發揮便都失去根基,即使學校的形骸保留了下來,也是有名無實,而且往往淪為愚民工具,系統地灌輸偏見,對人的精神起封閉、扭曲作用。在我國,現行教育制度并沒有能夠激發起廣大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熱情。長期以來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僚體制作風,使得學校猶如政治機構,強大的政治權力已經嚴重阻礙了學術自由,遏制了思想的活躍,而腐敗的官僚體制更造成了教育資源和經費的極大浪費。其二,制度應具有可操作性。制度以條文規范形式存在,條文應務實,切忌空泛。制度的終極目標是人,人是手段,更是目的。人的生存需要物質和精神的全面滿足,因而制度規范應體現物質待遇和精神嘉獎的有機統一。而在傳統文化背景下,教師常被視作禮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F實生活中,教師的社會地位低下,收入不豐,素有清貧美譽。兩者之間的反差之大,使得教師始終處于“虛”境之中,顯然是不正確的。此外,制度尤其是在教育制度,由于其所針對的對象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更應彰顯人文特性。其三,制度執行應具有嚴格性和靈活性。制度條文的形成,是特定人群的一定時期內的共同意志的外化表現。因而嚴格執行制度方能保證其對每個成員的共同約束力以及制度本身的權威性、嚴肅性。與此同時,制度指向的最終目標是包含自然性、社會性、思維性的活生生的人。這也就決定了,執行制度應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制度是人類社會追求規范化、秩序化的必然結果,它永遠只是人們生活的工具,所以其在人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關鍵取決于人自身。顯然,我們需要高素質的、富有智慧的制度制定者、執行者。

總之,教育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化解學校中政治、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沖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通過建立健全法律及各項規章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尋。應該既尊重法律、法規賦予教師的權利,又使其明確所應承擔的義務。既尊重、實現教師的學術自由,又讓其明確和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通過制度規范,確實保障教師的物質待遇,提高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權利與義務并存,自由與責任共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對于約束教師行為、構建師德必將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

三、師德生成更需要教師自覺修養,不斷體悟,形成自己的思想信念

他律是外在的條件和手段,其最終目的在于將師德內化。而自律,是完善個人德性的最終途徑。師德內容具有體悟性、思辨性的特點。對它的思索、理解、融合,最終將形成為個人內心穩定的良心。自律要求教師應當能做到“靜”、“思”、“行”。

首先,作為教師,應能時常處于“靜”的狀態,即人的身體、心靈處于祥和、安寧的狀態。靜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的形態,是相對的。然而離開這種相對的靜,人們則無法去認識、思考世界。金耀基先生曾說,“人是不能永遠沒有孤獨的時刻的,人需要孤獨以創造思想,以體認人生,但人之為人,人之成長需要靠頭腦與頭腦,心靈與心靈之相遇和對話”③?,F代社會,物欲橫流,人們心態浮躁,常為眼前利益所惑,難以靜心思索物質背后的深意。然則“非寧靜無以致遠”,惟心靜方可以深思。而教師,尤其應學會“靜”,善于“靜”。知識地傳遞,學問地發展,需要的是一種沉淀,厚積而薄發。教師扮演著人類文化的傳承的角色,理應能夠時時沉靜,甚而宗教式的靜默,唯如此方可以體悟人生的真諦、文化的真諦。

其次,在“靜”的狀態中還需要“思”?!皩W而不思則罔”,“思”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方式,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而成為萬物之靈的根本所在。具體而言,“思”應注重以下幾點。其一、應勤于思。教師應當具有自覺地“思”的意識,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教師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正處于人格的塑造時期,對他人的模仿、吸收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方式。而教師尤其容易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對他們日后的人生道路產生深遠的影響。因而,教師更需謹慎自己的言行,經常思索為人之道,特別要時時思考內心道德的法則。教師應不僅以知識相授予學生,更以其全部的“人”的魅力感染學生、引領學生。其二、要善于思。思維強調方法。近代以來,西方的科學理性主義帶來了生產力的大解放,人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爸R就是力量”,激發了數代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熱情。然而,科學技術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生態失衡、環境惡化,尤其是人的異化。人逐步成為自身所造外化物的奴隸,人與人之間情感日趨淡漠。因而科學理性主義的思維方法也遭到了越來越多地質疑。存在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等都從不同的維度、層面對理性主義、現代文明提出了挑戰。事實上,人類的生存極其復雜,對于人類生存的思索應是多層次、多維度的,思考的方法也應多種多樣。我們的思維,既要掌握科學的方法,也應學會非科學的諸如宗教的、藝術的、常識的、直覺的方法等等。其中,尤其要學會和運用哲學的反思,因為哲學是靈魂朝向神性領域上升的努力,是人的可能性的最充分實現。

最后,“靜”、“思”之后,當需“行”,行即實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揭示了認識發展的辨證過程,強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更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實踐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實踐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結合。因而,教師之“行”應當區分為自在之行和自為之行。自在之行,是本能之行、感性之行。教師作為活生生的個體,必然存在“人”的缺陷,自在之行必然會包括非理性、未必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但這也正是教師作為本真的我的真實存在,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教師是擁有知識和文化的特殊人群,扮演著特殊的角色。自為之行,則更加具有理性、科學、自覺的特性,是在屬于自我內心的道德原則指引下的行。靜、思所得,當以行之,然后知能或不能,進而思為何能或為何不能,再以所思而行。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進行靜、思,并通過靜、思將師德的原則轉化為自己內心的信念,成為自己穩定的平靜的情感,進而成為支配自己生活的生存方式,即如何將自在自發的行與自為自覺的行有效地糅合為一,是每位教師應有的思考和實踐。教師理應自覺地關注師德、思考師德,通過靜、思、行,以真實的“我”的生存去影響學生,去實現知識的傳遞和文化的傳承。

注釋:

①夏征農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6頁.

②金林南.道德生成與教育道德.思想理論教育.2007(3).

③金耀基.大學之理念.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1頁.

猜你喜歡
自律師德
自律使人脫穎而出
做人要自律
在“四史”學習中涵養高尚師德
能自律者為俊杰
自律成就美好
知恥自律
呂狂飆:師德建設需警惕從崇高師德簡單轉向底線師德
師德考核“ 量化”實踐與思考
輔導員要做師德的楷模
愛是師德的源頭活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