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半年四大銀行生存猜想

2009-11-04 09:23
董事會 2009年10期
關鍵詞:不良貸款貸款筆者

金 翼

上半年四大上市銀行在交出一份亮麗半年報的同時,也暴露出2009年新市場環境下的若干隱憂,若不能妥善解決,恐將影響四大銀行業績的穩定持續發展和我國銀行業來之不易的國際地位

上市商業銀行2009年半年報全部亮相后,引起市場的強烈關注,似乎不乏亮點,但仍讓人存疑。透過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四大上市銀行的財務報告,筆者提出幾個猜想,希望能夠與讀者一起解答。

猜想一:“以量補價”能否應對利差收窄

對這個問題,一般的解讀是銀行的凈利差、凈息差大幅度降低。但筆者同時發現,四大銀行上半年貸款新增有5大特點:一是增長率很高,四行平均為23.2%,歷史上絕無僅有。二是中行破天荒地坐上貸款新增的頭把交椅,半年新增達1萬億元以上,而工行、建行甘居人后,令人詫異。三是各行票據貼現增長較多,大大超過同期貸款總量的增速。到今年6月末,四行票據貼現余額合計1.24萬億元,比2008年末增長77.8%,超過同期貸款總量增速54.6%。四是凈利率差(NIS)和凈利息收益率(NIM)均創下四行股改上市以來的最低水平,四行平均分別為2.13%和2.24%,平均降幅在80個基點左右。五是“以量補價”未能如愿,貸款規模增長獲得的利息收入趕不上因利差收窄減少的利息收入,導致利息凈收入四行平均同比下降約12%,由此拖累上半年四行凈利潤增長率整體下降1.23%。

從上述五大特點看,凈利差收窄是凈利潤增長下降的主要因素似乎言之成理,但深究其成因卻并不像數據表象那樣簡單和直觀。筆者分析,利差收窄的直接原因固然有2008年下半年央行五次下調基準利率對今年上半年的滯后影響,但差距似乎不應該如此之大(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以2009年上半年與2007年數據比較,央行一年期基準利率差只下降了0.27%,降幅為8.1%,但同期四行平均的凈利差和凈息差卻分別降低了0.65%和0.66%,降幅分別達23.4%和22.8%。雖然有兩類利差本身的結構、年限不盡一致的原因,但銀行凈利差和凈息差降得這么陡,仍舊讓人質疑是否還有其他非利差因素可循。筆者猜想,是否存在以下因素拖累了凈利差和凈息差的下降。

一是銀行粗放貸款,為拼搶份額而不惜相互壓價,進一步降低了銀行對某些大企業、大客戶本來就不具優勢的議價能力。

有資料表明,上半年部分銀行執行基準貸款利率上浮的比例比2008年同期降低了10%以上,而執行基準利率下浮優惠的貸款比例卻增長了10%,這一進一出,必然拉動銀行貸款平均收益率加速下降。據計算,上半年四行平均貸款收益率同比降低1.56%,差不多是同期生息資產平均利差降幅的2倍,難怪只賺吆喝沒賺錢。

二是貸款新增結構不盡合理,存在“四多四少”現象?!八亩唷?即中長期貸款多,大企業貸款多,基礎設施(城建)貸款多,票據貼現多;“四少”,即小企業(民營企業)貸款少,涉農貸款少,縣域貸款少,消費貸款少。

三是有的銀行在流動性比較充裕的情況下,仍然吸收了部分高成本的協定存款,抬高了活期存款的付息率。如公司客戶活期存款基準利率本應只有0.36%,但部分銀行的公司客戶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卻在0.6%以上,該利率仍然讓銀行有利可圖,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抬高了本來可以更低一些的綜合付息率。

筆者建議,下半年四大銀行可以在非利差因素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進一步加強定價管理,充分挖掘內部增收節支的潛力,或許對提高資產收益率不無裨益。

猜想二:不良信貸資產還能“雙降”多久

雖然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但四大銀行在2009年上半年仍然交出了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繼續“雙降”的成績單(交行除外)。上半年四大銀行不良貸款額凈減少220億元,比2008年同期多降低13億元。四行平均不良貸款率已經降低到1.75%的歷史最低水平。

這是否說明,隨著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困擾商業銀行多年的不良貸款攀升景象已經遠離四大銀行?換句話說,四大銀行是否已經走出了資產質量的衰減期,而開始進入一個穩定上升的通道?

對此,筆者還有一些擔心和疑問。擔心的是,這些數據是否真實可靠,甚至擔心在貸款分類標準上是否掌握準確和嚴格。筆者認為,有幾個信息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從四行情況看,工行、中行、建行不良貸款凈下降數十億至上百億元,而交行增加了5億元。

二是從各行內部看,有的銀行的分行出現不良貸款的“雙上升”,有的銀行仍有部分行業(如電子行業、外貿企業)或貸款品種(如個人貸款)、境外機構出現不良貸款增加。

三是從歷史數據看,有的銀行近三年不良貸款余額持續上升。如交行2006年底不良貸款是180億元,但2009年上半年增加為260億元。

四是有的銀行起伏很大,如中國銀行2008年全年只減少不良貸款13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就凈減少100億元,一舉成為新增貸款最多和不良貸款“雙降”效率最高的銀行。

五是用各家銀行上半年處置、核銷不良貸款數據與同期降低的不良貸款額比較,前者大大高于后者,說明新的不良貸款還在持續暴露和顯現。也就是說,不考慮處置核銷因素,毛不良貸款生成率還是增加的。

筆者認為,雖然連續數年有些銀行都保持了不良貸款“雙降低”的記錄,但在經濟衰退環境下,某些企業、個人、地方政府的經營狀況似乎還不能支撐這種格局的長久維系,特別是今年上半年的天量信貸發放相當多地投放于某些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其中地市級、縣市級平臺融資占了較大比重,這不能不令人對此類長達數年甚至十余年的融資平臺貸款的質量是否會隨時間延續而發生逆轉擔憂。

為確保信貸資產質量的真實性和未來提高質量的可持續性,建議監管部門組織對四大銀行執行貸款分類原則和不良貸款認定標準等進行一次較大范圍的重檢。尤其對那些貸款周期比較長、數額比較大、與地方政府關聯程度比較高、名義上有抵押或擔保的融資平臺貸款(城建基礎設施貸款),以及那些通過重組轉換、貸款展期、追加授信、以新還舊和同時取得多家銀行高額授信以頻繁騰挪、借東家還西家的“貸款常青樹”客戶,要格外加強貸款風險的持續監測和質量分類評定。

此外,對延續使用了十年的五級分類標準,也應根據形勢的變化補充一些相關內容,調整必要的質量認定參數。例如,對融資平臺貸款、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等,現行的質量分類辦法是否能夠全面覆蓋和準確反映其真實形態,這些都是我們在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筆者認為,與其把目前的不良貸款降低到非常好看的程度,以滿足監管部門的“雙降”要求和吸引公眾眼球而沾沾自喜,不如在貸款大投放后做一次全面的“回頭看”健康檢查,把貸款資產質量的基礎做真、做實、做穩、做厚,居安思危,以防范未來三五年內不良貸款“泥石流”的發生。

猜想三:銀行盈利是否已增長乏力

上半年盡管四大銀行持續努力,抗擊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和各類企業的嚴重干擾,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前幾年動輒50%、30%以上的利潤高增長相比,四大銀行的財務效益指標仍不免有些差強人意。

據此,有的銀行人士認為,四大銀行現在已經進入利潤增長的平臺期,似乎商業銀行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再要保持兩位數的利潤增長率已經沒有可能性。至于后續年景的發展走勢會出現什么變化,可能誰也不敢打包票,因為不確定性因素確實比較多。但筆者認為,至少從今明兩年看,四大上市銀行利潤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仍是有可能的。筆者的判斷主要建立在以下基礎上。

一是宏觀經濟形勢企穩向好,不支持銀行利潤增長率大幅走低?,F在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不僅國內經濟形勢企穩向好,國際主要經濟體的經濟也在逐步復蘇向好。據中央電視臺財經新聞報道,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可能增長1.6%,日本增長1.1%,歐盟經濟體增長0.3%。如預測不謬,這將是近兩年多來難得的正增長了。有此轉變,我國出口企業的狀況也會逐步回暖,近期在廣東、浙江等地復現的用工荒現象就是一個有說服力的證據。

二是凈利差、凈息差收窄的影響基本上走到盡頭,下半年將逐季恢復上升,沒有理由支持銀行下調利潤增長率。相關數據表明,目前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差仍在3%以上。只要銀行控制好自己的信貸成本,合理進行貸款結構的配置,減少不適當的優惠利率貸款的發放,如能按基準存貸款率利率差的80%實現銀行的凈利差(即2.4%),則銀行的凈息差有可能達到2.5%左右(通常凈息差高于凈利差10個BP)。由于上半年的天量貸款大幅度提高了銀行生息資產的平均余額,即使下半年新增貸款只保持在上半年25%(新增7500億元)左右,如凈息差恢復到的2.5%左右,在其他條件基本不變(如中間業務收入增勢不萎縮等)的前提下,下半年四大銀行的凈利潤總額至少不會低于上半年的總額(1800億元左右),全年凈利潤則可達到3600億元以上,將比2008年增長22%以上。

三是即使考慮一些特殊因素,如把不良貸款減值撥備率提高到150%左右,上半年應開支的一些合理費用延緩到下半年開支,實現凈利潤增長10%以上仍有希望。上半年末四行平均不良貸款減值撥備覆蓋率為140%,只要維持不良貸款總額不上升(合計2794億元),增加10%的減值撥備覆蓋率意味著將沖減280億元的利潤,在前述3600億元凈利潤能實現的前提下,撥備覆蓋率達標后的2009年凈利潤仍有可能達到3320億元以上,將比2008年增長12.2%。也許有人會說筆者的預計太過樂觀或不切實際,但據了解,國內外部分投資銀行對國內部分大銀行全年的利潤增長預測大都超過10%,說明上述猜想并非個人臆想或偏見。

總之,從相關資產、財務數據的邏輯發展趨勢出發,只要各家銀行積極努力,不去做人為的隨意調整,現在尚得不出下半年不如上半年的結論。而只要相信下半年會好于上半年(或至少與上半年持平)的基本判斷,四大銀行的年終業績報告單將不會與筆者的猜想相差甚遠,甚至還可能優于筆者的預測。由此看來,目前即做出四大銀行利潤增長率已經進入平緩期的結論,可能為時尚早。

猜想四:四大銀行資本金是否夠用

由于上半年信貸快速擴張,加上對外投資的一些變化,四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在上半年都有了明顯的減少(見表2)。

數據顯示,四行資本充足率雖然仍維持在監管部門要求的幅度內,但其降低幅度之大是驚人的。長此下去,四大銀行難免會出現國內部分中小型商業銀行那樣資本金“差錢”的局面。這并非危言聳聽?,F狀表明,目前四大銀行補充資本金的渠道有限,上半年部分銀行相繼發行了數百億元的次級債券補充了附屬資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充足率下降過快的勢頭。但今后是否還能大量發放則不好確定。

最近銀監會對銀行資本金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趨勢是收緊而不是放寬對資本金的監管,對資本金比例、構成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要求大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2%,將核心資本充足率監管底線由4%提高到7%,對次級債券的附屬資本分年扣除,實行新老區別、劃段監管),近期還對部分銀行提出了資本監管的預警通知等。

這些都說明,在監管部門心目中,四大銀行目前平均12%左右的資本充足率和9%左右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并非處于寬松局面。事實上,隨著部分商業銀行資產增長快于資本增長,表外資產進入表內核算,近期還有大量境內外并購事宜和發展境外機構業務的計劃即將付諸實施,如果不對現存資本金進行合理分配調度,不做好資本金的開源節流、結構優化調整工作,按現在一年凈減少1%—1.5%的速度(上半年四行平均降低核心資本率0.95%),要不了多長時間,四大商業銀行就會出現因資本充足率“差錢”而影響業務擴展的尷尬局面。至于四大銀行是否需要增資擴股、是否需要降低利潤分紅比例、是否需要調整海外并購和國際化(綜合化)戰略、是否需要壓縮低資本回報水平的對外投資、如何調整風險資產結構并保持利潤適當增長等重大問題,都對四大銀行提出了嚴峻和緊迫的考驗。

為此,建議四大銀行及其控股股東未雨綢繆,從長計議,及早謀劃對策,做出因勢利導、著眼積極發展的長遠選擇,以利保持和提高四大銀行的核心競爭力與在國際銀行中來之不易的領先地位。

猜你喜歡
不良貸款貸款筆者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舊信封
用活“三字經”密織不良貸款防控網
俄氣從中國銀行獲得20億歐元貸款
不良率農行最高
長白山農商銀行一季度貸款實現開門紅
性能相差達32%
你會貸款出國留學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