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豈頁)大師研究

2009-11-10 04:08
五臺山研究 2009年4期
關鍵詞:中國哲學

雨 晴

摘要:智顓大師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創始人,而且是中國佛教的奠基者。他的佛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圓頓止觀”、“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三個部分,總括起來,便是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境行果”。天臺宗就是依靠這套理論創立的。他的佛學思想對中國哲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智頰大師;天臺宗;“圓頓止觀”;“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中國哲學

中圖分類號:B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6176(2009)04-0016-06

自東漢之初佛教開始傳人中國,迄至東晉末年,已有400年的歷史。顯然,這是一個外來佛教在中國社會尋求生存基礎的漫長過程。佛史一般稱其為“格義佛教”。當佛教發展到南北朝時,由于中國僧人結合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而對于佛典產生了獨特的理解,乃至一時間異說紛呈,學派競起,毗曇學、涅槃學、楞伽學、成實學、地論學、三論學、攝論學等爭相問世,形成了被佛教史稱為“學派佛教”的熱鬧局面。加之南北朝時期的各國各代統治者對佛教的普遍尊崇,致使僧尼人數多達二三百萬,寫經造像、開鑿石窟,蔚為風行。由于佛教的極度繁榮妨礙了政令的頒行和經濟的發展,從而一度引發了嚴重的政教沖突,特別是造成了北魏太武帝的滅佛(444-452)和北周武帝的廢佛(574-578)。佛教所遭遇的這兩次“劫難”,使當時的高僧心里都產生了濃郁的末法意識。即使是在中央政府經過整頓并重祀佛教之后,僧尼們總還是擔心佛法能否繼續弘傳,僧團能否長久存在。于是,為了眾生的解脫而荷負正法,就自然成為一代高僧的共同使命。

一、智(豈頁)的生平

智(豈頁)(538-597),荊州華容(今湖北監利)人,俗姓陳,祖籍潁川(今河南許昌),父親陳起祖,曾在梁元帝蕭繹身邊做過散騎常侍。相傳智(豈頁)7歲時即喜往伽藍,經諸僧口授《普門品》,他就能心領神會。智(豈頁)17歲歷孝元之敗,18歲依湘州果愿寺(今湖北黃陂紅安一帶)法緒出家受戒。20歲時遵從法緒之命,跟從慧曠律師學律,受具足戒。后入大賢山誦法華三部經,修方等懺。陳天嘉元年(560),因“泱泱江東無足可問”而投奔光州大蘇山(今河南光山縣境內)慧思門下,修學四安樂行、三三昧、三觀三智,被譽為“說法中最為第一”?;鬯紭O為器重智顓,請他代講金字《大品經》,智顫的說法被認為是“辯類懸河,卷舒稱會”。在慧思的點撥下悟法華三昧,“一心具萬行”。陳光大元年(567),智頡前往建康弘法。初到金陵,折服老僧法濟,名震朝野,聲馳道俗。在建康住了8年,其間主要住在瓦官寺,主講《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陳太建七年(575),隱居浙江天臺山,長達10年之久。在天臺山,智(豈頁)在修習禪觀之外,并開講《法華經》、《維摩經》等,興建放生池,以此廣立功德。陳宣帝聽到他的懿行,特敕其所建之寺為“修禪寺”,又下詔:“(智(豈頁))禪師佛法雄杰,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賦稅)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供薪水?!笔钾S縣(今浙江天臺縣)為天臺山所在地。這一時期,智顓一方面進一步持法華圓頓一實的中道,從法華三昧的禪定工夫至止觀雙修的境界。另一方面融冶新思想,講述《法華文句》,撰著《法華玄義》、《摩訶止觀》。在教理、實踐兼備的基礎上,闡揚《法華經》的奧旨,并以此形成了他的,佛學思想體系——法華圓教。由于智(豈頁)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而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為法華宗;而法華思想經大師的闡揚,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師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地點,也是以他晚年圓寂的天臺山為名,又稱此宗派為天臺宗?!斗ㄈA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為天臺宗的基本經典,即“天臺三大部”,而世人由此也尊稱智(豈頁)為天臺大師。

陳至德元年(583)末至二年(584)初,陳后主(583--589年在位)屢請智(豈頁)出山。至德二年(584)三月,智(豈頁)回建康,時年47歲?;亟岛?,主要住在光宅寺,開展講經說法、授戒等項活動,佛事十分繁忙。其中,在太極殿講《釋論》、《仁王經》,在光宅寺講《仁王經》、《法華文句》,以及為陳少主皇太子、陳少主沈后授菩薩戒等,都是有重要影響的佛事活動。

禎明三年(589)元月,隋軍攻破建康,陳朝滅亡。智(豈頁)時年52歲,從此開始了他生命中顛沛流離的8年傳教生活。此間,一度避居廬山。后因晉王楊廣邀請,遂到揚州為其授菩薩戒,楊廣尊智(豈頁)為智者大師。借此機緣,智(豈頁)利用個人的影響力,有效地保護蔣州奉誠寺、龍光寺、光寶寺等名剎,使其免遭破壞。開皇十二年(592),智(豈頁)在當陽玉泉山創建玉泉寺。

開皇十六年(596),智(豈頁)再次回到天臺山,他立御眾制法十條,依據佛教經論制定了各種禮懺儀軌。如敬禮法、普禮法、請觀世音懺法、金光明懺法、方等懺法等。

開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在踏上晉王楊廣迎請出山的路上,于石城(今浙江天臺縣赤城山旁,新昌大佛寺)“乃之有疾”,而口念“彌陀”、“般若”、“觀音”,溘然歸西,留有“石城遺書”。晉王楊廣按照智(豈頁)生前遺愿,為他在天臺山南麓建佛剎,名日天臺寺。大業元年(605),楊廣即皇帝位,為隋煬帝,遂改賜天臺山寺為國清寺。

二、智(豈頁)的佛學思想

智(豈頁)一生經歷了梁代、陳代、隋代三朝,周游多個佛學中心。他把這些地方的佛教傳統,特別是荊州、嵩洛、建康等地的佛學,經過一番艱難地抉擇和充分地吸收,在教觀兩方面融合了南北朝幾乎所有佛教學派的大同思想,從而形成了他完整的佛學思想體系。至此,佛教作為一種異質文化,終于在中國有了全面的移植,并使其從這種選擇、創造與融匯中獲得一種結構性的自我生成的能力,成為在“中國文化”這個母體中能夠獨立發展的有機元素。正是由于智(豈頁)的貢獻,才得以出現中國化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充分顯示了中國佛教內在的旺盛的創造力。智(豈頁)不僅是第一個中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創始者,而且也是中國佛教的奠基者。

智(豈頁)在融會北方重禪法和南方重義理的佛教兩大主流的基礎上,成功地建立了止觀并重的宗教哲學,較為完善地構建了新的宗教哲學體系,并有效地以其止觀并重的理論來彌合了佛教各流派之間的理論分歧。其主要理論創新的支撐點有三個,即:圓頓止觀、一念三千、三諦圓融。智(豈頁)佛學思想體系的本質,在闡明中道實相的奧義。

體現智(豈頁)佛學思想的主要撰述共有38部17 1卷。這些著作現已絕大部分收入《大正藏》或《續藏經》之中,只有少量文獻在敦煌或日本名世。其中,一些存目的作品已散失。存世的《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和《摩訶止觀》被稱為天臺三大部,又《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重光照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

佛經疏》被稱為“天臺五小部”。

智(豈頁)的佛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圓頓止觀”、“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三個方面:

圓頓止觀:它的精髓是“以觀心為本”的“一心三觀”,屬于修行方面的方法論。在智(豈頁)之前,大小乘禪法一直并行不悖。小乘禪法以五停心觀、四念處觀為主;大乘禪法則以各種三昧法為主,禪法之間繁簡不一。智(豈頁)在對南北朝中后期禪學進行革新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圓頓止觀”的觀點,不但強調“道由止觀”,而且把止觀當作“諸佛之師”。在印度佛典里,“止觀”是指全部的修行方法。智(豈頁)借此建構了一套“圓頓”的止觀體系,全面體現了他獨特的佛學思想。他的這套止觀體系被稱為“摩訶止觀”。

止觀,廣義地說,即指小乘三學中的“定”、“慧”兩學,也可指大乘六度中的“禪定”、“般若”兩度。狹義地說,就是兩種具體的禪法:“止”就是止息散心,使得被觀察的對象“住心于內”,滅除心、心所的作用,臻于無想、滅盡兩種無心定以及四靜慮、四無色定和八種有心定;“觀”就是專注一處,澄心靜慮,觀察或冥想預定對象的真實相狀,止息雜念,從而生起智慧。

智頡在他的《摩訶止觀》中,把所有的修行方法概括為“四種三昧”,提出“十乘觀法”,最終落實到簡易可行的觀心論,以“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具體展示法華圓教的摩訶止觀。

(一)四種三昧

1、常坐三昧,亦稱“一行三昧”。所謂“一行”,就是擺脫復雜的修行方法,專心于“法界一相”。

2、常行三昧,亦稱“佛立三昧”、“般舟三昧”。結合觀想念佛和稱名念佛,并以念阿彌陀佛為主,為后世“臺凈合一”開了先河。

3、半行半坐三昧,亦稱“方等三昧”、“法華三昧”。智(豈頁)在《方等三昧行法》中把修行的全過程分為六個步驟:(1)方等秘法具六緣;(2)方等秘法識遮障;(3)方等秘法禁法;(4)方等秘法內律要訣;(5)方等秘法修行;(6)方等秘法受戒。

智(豈頁)在這種三昧基礎上提出“方等懺法”、“法華三昧懺儀”。整個儀式包括五個步驟:(1)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2)三七日行法前方便;(3)正人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方法;(4)初人道場正修行方法;(5)修證相。方等三昧是一種以持咒為要旨的密教修行法。這種三昧其實隱藏著后來“臺密”的淵源。

4、非行非坐三昧。亦稱“隨自意三昧”、“覺意三昧”?!坝X意三昧”,要達到心、意、識非一而三、非三而一的境界。

(二)、十乘觀法

在《摩訶止觀》中,智(豈頁)把止觀對象分為十種境界,即陰界入境、煩惱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這十種境界可以相通互發。接著智(豈頁)又提出了適用于十種境界的“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1)觀不可思議境;(2)起慈悲心;(3)巧安止觀;(4)破法遍;(5)識通塞;(6)道品調適;(7)助道對治;(8)明次位;(9)能安忍;(10)無法愛。

(三)、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是觀心法門的一種,最簡易有效,要求在“一心”中同時體證“空觀”、“假觀”、“中道觀”,在一念之中達到“即空、即假、即中”三諦圓融,甚至具足十法界、千種性相。

智(豈頁)的圓頓止觀——“止觀相即”,旨在實現“所止之法”與“能止之心”、“所觀之境”與“能觀之心”的統一,并達到心與色或心與物、境與智的不二。

一念三千:亦即“性具說”。智(豈頁)的老師慧思曾據《法華經》創立了“十如是”理論。智(豈頁)以此為基礎,配之以十界、十轉化、三世間,提出一念三千說。有情共有十類,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由于這十類有情從主觀上所看到的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十類有情便有十界。十類有情既互相蘊含,又可以互相轉化。而十界互具,則構成百界。有情皆由五蘊組成,這叫五蘊世間。五蘊構成有情,這叫有情世間。有情必居住在山河大地等處,這叫器世間。百界各具備三種世間,即有三百之數。每一世間法體都有十如:相(外貌)、性(本性)、體(相性的統一)、力(作用)、作(有所作為)、因(能發生他法)、緣(輔助作用)、果(后果)、報(報應)、本末究竟等(一切有情皆平等地具備十如)。三百界配以十如,便構成三千種世間。這三千種世間,即可看成是宇宙的全體。有情的任何一個閃念,便具備這三千種世間,此即謂“一念三千”。在三千種世間中,有的屬于善,有的屬于惡。因而,任何一個閃念便都具有善惡兩種法。凡有情皆有“念”,有念便有善惡兩種性質的法,由此而決定了善惡乃即本性的體現,任何有情都是同時具有的,這叫“性具”。一念三千說的本質是“性具說”。性具說是智(豈頁)成熟的思想,天臺宗的核心理論。

智(豈頁)創建這套理論的目的,旨在說明眾生之所以沉淪于苦海,不得解脫,乃是由其本性決定的。眾生既然皆具性惡,那就要求欲革凡成圣,便必須擺脫本性的束縛。

三諦圓融:智(豈頁)大師認為,諸法皆具有空、假、中等三個真理,即“三諦”?!叭B”說是智(豈頁)繼慧文“一心三觀”理論而創立的佛理之一?!吨姓摗防镉幸皇踪剩骸耙蚓壦?,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畚牡摹耙恍娜^”理論是由解釋這首偈而形成的。智(豈頁)的“圓融三諦說”也是源于對這首偈的創造性詮釋。所不同的是,智(豈頁)是從能觀方面進行解釋的。他認為,任何現象和事物都有其被錯誤認識所歪曲的自性。如色(物質)以質礙為自性。這種自性是人們強加給它的。偈中的“空”,就是空去這種自性。只有空去這種自性,色的本質(本來面貌)才能被認識。但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通過“假”,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假”(契機)才能認識色的本質。因為色雖無自性,卻有虛假的形象。認識了本質,也就是“中”。由此可見,對空、假、中的認識,是同時實現的。為什么會同時呢?因為空、假、中本身就是同時存在著的,“它們同時存在著每一諦中具有其它二諦”,圓融相關,所以叫“圓融三諦”。有了“圓融三諦”的智慧,即可“開佛智見”?!皥A融三諦說”指明了達到佛果的方法或道路。

智(豈頁)的“法華圓教”,是天臺宗的思想基礎。這套教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與獨創性,并因此而被賦予佛法的正統性。智(豈頁)思想分為“圓頓止觀”、“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三部分,總括起來,便是代表大乘佛教的“境行果”?!叭B圓融”是在“二諦”的基礎上提出“境智不二”的圓融思想,統一了佛教的真理論與本體論,此屬于認識對象;“一念三千”則要給出眾生解脫的不可思議境界,描繪了一幅奇特的天人宇宙圖景,屬于佛性論與解脫論的范圍。我們通常是用“境、行、果”來涵蓋整個佛家哲學,所謂“依境而起行,修行而證果?!痹谥袊鸾淌飞?,智(豈頁)用藏通別圓的“四教義”最先完成圓教體系。天

臺宗的創立就是依靠了這套系統性的教理。

從佛教傳入到南北朝末年,大約有600年的時間。印度佛教的思想林林總總,智(豈頁)正是通過對這些不同的思想進行歸納整理,而提出一套圓融無礙的佛學體系的。這不僅是在中國佛教史上,而且即使是在中國思想史和整個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頁。這種系統性,構成了智(豈頁)思想的獨創性,使其在融冶同時代人思想的過程中,得以展現自己的佛學理路。摩訶止觀、一心三觀、三諦圓融、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等,是智頡根據印度佛教的基本思想推演而來,而在這些思想中卻又找不到印度佛典的原文。這般抓住契機、高度融匯、結合實際、大膽創新的獨到闡釋,是中國佛教保全和發展印度佛教的最佳方式。

智(豈頁)對天臺宗的創建,不僅標志著中國佛教的成長壯大,而且使得中國佛教從融會階段走向了創造階段,并因此而使天臺宗成為中國佛教創建最早的宗派。在它的影響下,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等相繼成立宗派,從而大大促進了中國佛教和佛教中國化的發展。所以,從某種特定意義上說,天臺宗的成就也是中國佛教的成就。

三、智(豈頁)對中國哲學的貢獻

智(豈頁)是中國佛學的奠基者。他的佛學思想,不僅傳承發揚了印度之佛理,而且實現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結合。正是在與中國社會相互摩蕩、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對中國哲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一念三千對天人合一及心學思想的深化和影響

“天人合一”理念乃中國傳統哲學之根基。早在先秦時期,便從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出發而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的道生自然、莊子的“與萬物共生”、孔子的“四時運行,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所推崇的“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等,皆是一種樸素的人文自然思想?!兑捉洝?、《黃帝內經》是闡發“天人合一”的經典之作,但其所凸顯的則仍是“觀物取象”的比喻方式。及至西漢,天人合一在讖緯之學的影響下,才逐漸走向神秘。

智(豈頁)在其“一念三千”所闡發的“一念起”而萬物動,一念動則可達三千世間,頗有孟子“萬物皆備我”之氣度與胸懷。智(豈頁)的天人合一不是局限于“人物交融”,而是從“人生萬物”的深層次上進行了本質性的解構,從而賦予“天人合一”更為廣博的含義,正如他所詰證的:“心既能生萬物,萬物自然亦可歸于一心”乎!

“一念三千”,對“心學”的影響很大,并已成為陸王學派之“心即理”的立論基礎,如陸九淵所說的“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滿宇宙,無非此理”。其他像明代學者李贄的“童心說”,也顯然是受“一念三千”之影響的思想產物。在近代,譚嗣同、孫中山亦明顯地接受了這一思想影響,如譚嗣同所言:“心之力量,無天地不能比擬,雖天地之大,可以成之,毀之,改造之,無不如意?!敝劣趯O中山則將“心力”轉化為精神信念,那則更是對“一念三千”的發展,他說:“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于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技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者,萬事之本源也?!?/p>

(二)“中道義”是對“中庸”的進一步提升

“中道”思想是中國哲學之精髓。無論儒、道,皆取法于“中”。中國哲學向來崇尚一分為二。儒道則強調“執兩用中”,講究的是“不偏不倚之謂中”。儒家經典在《論語》、《易經》、《中庸》中均有對“中”之大義的論述,而道家莊子的“兩邊”思想,就更是“執兩用中”之典范了。

對于中道,智頡的論述顯然更具原創性。智(豈頁)說:“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種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宗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憋@然,較之于傳統哲學中的中庸思想,智(豈頁)的中道思想更具新意,也更有張力。

由于智頡是通過“一心三觀”、“圓融三諦”,著力從能所、性境上通盤考察“中道”的,所以更為充分地在求證既使心不所偏,保護中正、中庸,又不執著于“中庸”的過程中,順理成章地用圓融無礙的方式解決了心法之關系。這不僅豐富了傳統哲學“中觀思想”的理論內涵,而且賦予了其以嚴謹的邏輯能力和縝密的論辯色彩。

(三)、“圓頓止觀”是對“知、行合一”的豐富和拓展

“知行合一”乃中國哲學之古老命題??鬃釉缬小安炱溲远^其行”的論述。其他如宋儒程朱派的“智先行后”、明儒王陽明“知即行”、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先生提出的“知易行難”等等,就都是對知行合一的詮釋和認知。但智頡所創建的“圓頓止觀”,則無疑是對“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哲學認知的一次極具創意的充實與提升。

“圓頓止觀”是具體的修煉法門。智(豈頁)在《摩訶止觀》中對“止觀”有詳盡的論述。他說,止有三義:即止息,將煩惱和妄想寂然停息;停止,心傾注于諦理,專注不二;對不止止,面對不止而知止之意。觀亦有三義:貫穿,以智慧滅煩惱;觀達,觀智通達,契合真如;對不觀觀;臨不觀而能明白觀,即使煩惱菩提本來為一。三止三觀,均是在正確的知見引導下從“禪坐”中所獲得的“般若三昧”之真如。與此同時,對修持者靜坐觀禪時所出現的一些偏差,智(豈頁)的處理也相當圓融,他將中道圓融之義理與具體修煉法門緊密結合,非常完美地做到了知中有行、行中育知。

宋代大儒朱熹曾深受“知行觀”的影響,其所言“涵養窮索,二者不可廢一,如車之兩輪,如鳥兩翼”中“兩輪、兩翼”之喻,便是出自智(豈頁)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只不過朱熹在將禪定轉換為涵養道德之心時,融入了自己的理論見解和人生體驗。

(四)、以“性具善惡”對傳統哲學之“人性論”的務實解答

從先秦至清初,歷代學者對“人性論”皆有論述。孟子以“人性善”設論,荀子以“人性惡”破題。其后的董仲舒之“性三品”,韓愈之“性情三品”等,終都未超出先秦思想之窠臼。而智(豈頁)的“性具善惡”理論,則是在整合了中國倫理思想和印度佛學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全新創建。其既在理論上說明了“圣人何以作惡”及“不善之人何以成佛”,又在實踐上貫徹了“一闡提”皆能成佛的主張,從而不僅擴大了信徒的范圍,繁榮了佛學,而且圓融地解決了傳統哲學之“人性論”中的偏頗。這,無論對印度佛學和中國哲學皆是一個創造性的貢獻。

天臺大師湛然在智(豈頁)“性具善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無情有性”說,并以此而將佛性推廣至無生命界。這一衍生性的理論創造,在生態環保、能源危機嚴重的今天。尤具現實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可見智(豈頁)的佛學思想體系,不僅體現了隋唐盛世思想領域兼容并蓄的新氣象、新體系,而且對中國哲學產生的影響也是積極的和久遠的。

猜你喜歡
中國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的分析
淺析老子思想的來源
再談中國生態哲學的幾個問題
當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從錢穆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談中國歷史研究的整體觀
論中國哲學的現代定義
中國哲學對傳統藝術的影響
蘇格拉底之死對中西哲學差異的闡釋
中國哲學視域下安頓心靈的方法及其意義
孔子與中國哲學中的非實體主義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