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德育教育的思考

2009-11-24 07:54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09年6期
關鍵詞:養成教育新時期德育

王 燕

[摘要]新時期的德育教育不權要適應時代的的需要,還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們必須改革我們的教育工作,實現我們的德育創新。

[關鍵詞]新時期;德育;養成教育

我國歷來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復雜的。在德育的內容和目標上,存在著“重大節,輕小德”傾向,缺乏層次性與可操作性。因此,新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德育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下面,筆者談一談新時期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 德育教育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與時俱進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進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碰撞的時代,當代大學生作為對社會反映最敏感的群體,他們的道德現狀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我們的德育教育還是過去的老一套,那是適應不了時代發展的。例如,高校一直在教育學生要做到“明禮誠信”,但觸目所及的誠信缺失現象比比皆是:考試作弊,畢業后不按時歸還助學貸款,人際關系虛假。我們可以利用課堂教學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經濟發展到商品經濟階段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體現了人們在商品交易中的價值追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商業上的投機,欺詐所造成的后果也越來越嚴重。教會學生講“真誠”,講“信用”,我們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誠信”,那么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可能健康地發展,我們的經濟才能繁榮。再如,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合作精神,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和諧、真誠的人際關系。這一切都有待于我們去探索,去研究,使我們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適合時代,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二、通過各科教學滲道德教育

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而道德教育工作不但是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學?,F行工作中忽視了將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貫徹到學校全部課程的教學和各項工作中去,沒有注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去,從而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軍奮戰”,達不到預期的德育綜合目的?!罢n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從提出以來,各科的教師都應該在德育滲透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付諸實踐,并根據本學科特點,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滲透教學方法。比如:文科類的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深度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因素,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進而感染和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做人。服務專業課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意識。通過各個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學校與家庭、社會形成合力,齊抓共管

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不能脫離實際不能忽視家庭,脫離社會及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應該清楚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社會對道德評價和認同,父母對子女的引導和啟示,都會對學生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道德的要求,去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初步具有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據家庭需要,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不可否認有時候僅靠學校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限的,只有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參預,道德教育才會卓有成效。

四、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滲透道德教育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學校特別要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養成教育重在“教養”,要從細節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不是一次教育就能形成的,所以學校在這方面不能一就而蹴,如何使我們的教育真正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筆者認為注重“量化管理”才能使養成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量化管理就是在外力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強化的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外壓”,使學生從不自覺到自覺,最終變“外壓”為“內化”,從而讓學生做到自我管理,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大學的校規校紀是大學生應遵守的起碼規范,它包含微觀的德育內容。如: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曠課,就要通過點名,按次數作出相應的處罰,以促進學生養成守時、守信的習慣。我們還可以通過班會主題活動,社團活動,用競賽、評比、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同時,學校應加強對精品社團的指導,倡導、繁榮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追求健康的文化味。

德育教育的確是一篇大文章,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探索、研究。新時期的德育教育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既要教育學生做勤勞、孝順、忍讓等傳統美德的人,又要讓他們成為一個有效益與競爭、開放與創新、民主與法制等觀念的現代人。要處理好這一關系,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接合實際,堅持以德治校,進行探索、改進、創新的研究。

作者簡介:王燕(1980—),女,四川廣安人,漢族,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養成教育新時期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工匠精神的缺失與高職院校的使命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探索
新時期農村氣象觀測及防災服務探索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