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育教學中融入禪宗思想的實踐思考

2009-11-26 04:46李心建
江蘇科技信息·科技創業版 2009年8期
關鍵詞:禪宗教導師生

李心建

摘要:禪宗獨特的理論和修持風格,對國人的價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作為今天的教育者,我們可以汲其優點,借助其中的語言、故事、思維方式,認識世界,詮釋生活,闡發哲理,思考教育。

關鍵詞:禪;教育

禪宗,初創于北魏,盛行于唐宋。禪的宗旨是通過修定,使心恢復本來的清凈。近來,筆者讀了一些禪門公案、禪詩和禪理故事,感覺禪宗就是一門教育,正如凈空法師所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乃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弊鳛榻逃ぷ髡?我們可以參悟禪宗思想的根本法則,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借鑒禪宗思想 促使教育目的達成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第(二)款: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展人的個性并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筆者認為,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教育的終極意義,即充分發展人的個性。從禪宗的觀點來看,教育的極致是要一個人能真正實現自己的潛能。在多變的世界中,保持禪定與智能,去因應一切,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這與上述宣言中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從這個角度上看,教育的目的可以分成下面三個層次。

1.塑造特立獨行的“我”,喚醒主體意識

禪的宗旨是“見性成佛”。見性就是實踐自己的本真,成佛就是個人的充分覺醒。禪悟特別強調一個人思想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即“大器者,不受人惑,隨即作主,立處皆真”;德山宣鑒禪師還這樣“教導”他的弟子:“我這里沒有佛,沒有祖,釋迦摩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賢是挑糞工……”精研《金剛經》的德山在頓悟了佛法“不假外求”的道理之后,不僅做出了如此“刻毒”的評論,更是將自己珍藏多年、視若寶貝的《金剛經疏抄》付之一炬。這個故事是要讓人們知道經典、權威只是用來為我們服務的,而不是用來供我們崇拜的。人類最愚蠢的行為是一味的模仿別人,最荒唐的教育是鼓勵孩子去跟別人比較。我們應該記住禪門弟子接受禪師殷切囑咐的那句話:“畢竟是你自己?!?/p>

教育就應該以育人為本,重視人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調動他們的主體積極性,把人的發展本身作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發現并鼓勵孩子去擴展自己的才學,以促進學生個性充分、自由地發展為己任,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幫助每一個學生建構特立獨行的主體人格。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學生主體對自身發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從而決定著其主體性的發展水平。

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是促進、提高學生主體性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所以,教育者應能提供各種嘗試的機會,以發掘個人的天賦和特質,予以誘導和啟發,使其能力得以拓展。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每一個人教成樣板,而是在共同的規范與必備的知識之外,強化個人才能的啟發,使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因緣,實現和成就自己的人生,這在佛學上稱作“成所作智”。

2.開啟生存智慧,培養鍛煉能力

在古代,哲學家們向學生傳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學校里,我們卻是在教授各種科目。從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現代人獲得各個科目的書本知識,這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在漫長時間里教育的偏頗。雖然智力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但智力教育還有另一個要素,古人稱之為“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識就不可能聰明,但個體可以很容易地獲得知識卻很難擁有智慧,即能力。知識的重要意義在于應用,在于人們對它積極的掌握。當然,教育是一種完全具有自身特點的過程。與這種過程最相似的是生物有機體吸收食物的過程:在適當的條件下,可口的食物對于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你若是給一個孩子喂了不合適的食物,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學生在比較小的年紀被反復灌輸精確的科學知識,就會扼殺學生的首創精神和未知興趣,成為被動接受的機器,從而不可能理解科學知識的豐富內容。

禪宗很重視生存智慧的陶冶和啟發。因為它可以使一個人獨立思考,自主的學習,從而使人活得更有創意。禪宗認為:培養生存智慧必須從心靈的陶冶開始。宋朝無門和尚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币馑际?佛的一切教誡以心性的啟發和覺悟為契要,在教導上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標準化的法則可以遵循。也就是說:生存智慧的啟發,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加以啟發和教導的。人唯有不斷的接受各種生活的磨練,才能使待人處世變得圓熟。

教育者,為了提升學生生存智慧,要注重無相的教導。要在生活中陶冶,要從許多好的故事、小說、文學和生活體驗中陶冶心性,啟發智慧。在潛移默化中,使其不一味地死讀書,而重視和開啟深邃的人生生存智慧。教育者應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養成“無形的能力”,如信心與安全感、熱誠與負責、主動學習、同情之心、心懷希望、誠實守信、良好人際關系、自我心理修養能力……

3.教會學生做人,融入和諧社會

每個人都有一個聰慧和自動自發的“自性”,只要適當的引導,都可以展現出來,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個體并成就自己的人生。六祖慧能曾言:“化導令得見性”。教育者應排除障礙,給孩子適當的指引,培養學生做人。

在目前中小學校的素質教育中,應把教會學生做人看作是一項根本任務或首要任務。因為我們培養出來的人,無論其知識多么淵博,身體多么健壯,事情多么會辦,但如果他們不會做人,那又有什么意義呢?在教會學生求知、健身、辦事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教會他們怎樣做人。培養學生怎樣做人,這可以說是許多思想家、教育家的共識。北宋思想家張載就曾明確提出:“學者當須立人之性。仁者,人也,當辨其人之所謂人,學者學所以為人?!?/p>

因此,對于教育而言,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培養與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個體主體性的基礎上,引導受教育者自覺地由個人主體向類主體提升、個人獨立人格向類主體人格提升,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整體關系,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指向,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即類主體),從而和諧地融入社會中。

體悟禪宗“真空妙有”的意境

探求科學的教學方法

禪宗所謂的“隨緣說法”,指的就是把握生活經驗的點滴,作為開示和教導的機會和素材?!吧罱逃?、“生存智慧教育”是隨機應緣的,借著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教導孩子,啟發孩子,溫暖他們的心,豐富他們的經驗,這是教育教學上最活潑的部分。同時,禪宗的教學方法,是透過“真空妙有”來展現人生,禪的本質就是建立在“空”上,他的意義是解脫一切成長的障礙,展現篤實的人生。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無論是采用何種教學法,都必須排除師生互動間的障礙,這同時也就拓展了師生互動的空間。教師若能把握此“真空妙有”的真諦,則必然提升教學的成效。下面結合一些佛學禪宗的對聯及禪詩來談一下這個問題。

1.關愛是教育引導的源泉

“一掬甘泉,好把清涼澆熱客;兩頭嶺路,須將危險告行人”,這副對聯明確告訴我們:“人活在世上,不僅靠一己之力即得以存活,更有許多的因緣相聚,才造就了眼前此刻的生命。彼此關懷扶持,才能完成既安全又豐富的旅程”?!耙靶U帶來野蠻,仁愛產生仁愛”,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靈,才能使別人的心靈更美好。作為教育工作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一定要具備關愛的教育專業精神。有教無類,一百只羊走失一只,急忙到處尋找的不正是走失的那一只嗎?不要只管那些“我需要的好學生”,而放棄那些“更需要你的差學生”。教師具有關愛之心,就很容易與學生溝通、產生共鳴,從而契機應緣地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訓練、引導,不斷提供學生心智成長的機會。透過關愛,各種教學方法都變得靈巧有效,不同根性的學生,都可得到充分的教導和學習的機會。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有一雙善于捕捉學生身上閃光點的“火眼金晴”,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要不斷地贊賞,反復地激勵,快樂的分享,使學生有一種被發現、被認可、被重視的感覺。若是能把眼光集中在學生的優點上,就會鞏固學生良好的行為,樹立學生自信心。最好的激勵不是表揚,不是物質獎勵,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他的成長和感情。學生若能感受到老師因他快樂而快樂,他將會不斷增加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悅感。胡適之先生說:“要怎么收獲,先那么栽”。做師長的人,要能在日常生活中以身示范,不斷引發孩子關愛、公義和仁愛的心,為他們種下明白事理的善。

2.格律是成長需要的空間

“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戒,其實就是自由,是真自在。所以,要守戒,否則得到的都是不自在”。佛陀說:“以戒為師”?!敖洹笨山忉尀楹玫纳詈凸ぷ髁晳T,這是維持身心正常發展的格律。人唯有透過格律的基本訓練和約束,才能有安定的心去學習、思考和創造。沒有格律,身心就會散漫,為人處世就沒有原則和章法。在教育教學中、課前課中課后,為人師者要清楚告訴學生在學習、生活、集會、衛生、體育等不同時空要遵守的規則以及遵守這些規則的原因;主要通過鼓勵的方式敦促學生遵守規則,當學生達到要求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反之,必須及時警告他們,督促他們執行規則;要努力與學生建立起一種互相尊重與關愛的關系,適時讓學生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使他們更樂意接受定下的規則和紀律。同時,僅有集體規則是不夠的,對那種時常違紀,屢教不改的學生還需用尊重平等的思想,在師生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制訂適用于個人的規則,這種教育學生的辦法不妨叫作“契約”管理??傊?循規蹈矩,一絲不茍才是輕松的活法。自由必須有所約束,不然,A的某種自由可能就要以B的另一種自由為代價?,F在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公民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格律規范要求,我們要適時引導學生踐行,不斷開拓寬廣的教學空間,啟發學生心智成長。

3.真誠是情感交流的橋梁

“心不齊,百跪千拜何益?意既誠,一杯一炷亦香”的現實教育意義是:“對待佛祖,心誠則靈,那么人與人交往也同樣如此,師生交往亦如此”。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敞開心扉,坦誠交流,是即是,非即非,說真話,抒真情,不需要掩掩飾飾,更不需要弄虛作假。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教師在工作中真誠地面對每一個學生就是在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真誠是相互信任的橋梁,只要有真誠的地方,就讓人感動。陶行之先生“四塊糖果”的教育方式啟發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要動輒就用威嚴訓斥學生,尊重他們,他們也會尊重你,并聆聽你的教誨。當然,教師面對的畢竟是心智和思想都不成熟的學生,誤會是會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如今就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感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對待這個問題,關鍵是看我們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去面對,以一種怎樣的方法去解決。當學生犯錯誤或師生之間發生矛盾時,雙方一定要在真誠的情境中對話,解決問題。用真誠的心去感化,用真誠的語言去教導,用真誠的行動去證明,真誠能使師生的心貼得更近,再大的誤會都會化干戈為玉帛。教師在教導時最大的忌諱就是不教而罰。這樣容易破壞孩子的自我觀念,使他覺得自卑,產生陰暗心理,甚至自暴自棄。教育者要避免不良的教育結果必須要防范于未然,且須經常進行此潛移默化之教育方式。正所謂:耿直真誠待學生,師生情意磐石牢。

4.寬恕是改過自新的前提

從“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可以看出:“禪宗的教導是嚴格的,有時甚至是劇烈的。但無論教導的手段如何,他們對學生的錯誤總是抱著寬恕的態度”。在教師方面,對于學生日常所犯的錯誤,我們不能只是三言兩語地指出毛病,這樣會伴隨著學生不贊同和失望的表情。教師必須維持心平氣和,批評過后還要向學生指出充滿希望和積極的一面,并能讓學生得到自我反省的機會,從而尋得正確的教導方法。所以,在很多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師生不和諧,多因師生對事物看法及行事方法不同而造成,這時為師者就要多注意當聽眾,而不是一上來居高臨下,非要震住學生、打下學生“囂張”氣焰不可。教師不應是學生仰視的目標,而是學生平視、交流的對象。我們在教育活動中,應創設一種輕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情理交融的寬恕教育方法。當然,寬恕絕非放縱不管,而是以一種平常心展現的愛與關懷。它能促進師生間的溝通與意見的交流,并把握穩健的啟發歷程。

5.禪定是深化啟迪的心境

“書濃人品逸;心靜茶味香”,這句禪聯是說:“涵泳出濃郁的書味,自然能修養出雋逸的人品;擁有清凈沒有雜念的心境,便能品味出苦后回甘的茶香”。談到禪宗,大家都以為參禪就一定要打坐。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禪。但是我們從六祖大師的思想教導看,參禪并不是這么一回事。當時有位官員就曾問過六祖惠能大師:“現在京城參禪的大德們都說,我們要覺悟,必須要坐禪習定。請問大師,你有什么高見?”六祖大師回答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事實上,禪定是一種心靈平靜、自由和清醒的能力。透過此能力,我們能產生正確的知見、創意和判斷?!秹洝氛f:“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苯處熑缒軐W習禪定,則較能維持心境的平和,降低緊張的情緒,這有助于師生的互動;培養清醒的心智,有助于對學生的了解和響應。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為人師表,一定要耐住寂寞,閑來無事,泡上一壺茶,閉目養神,心曠神怡,物我兩忘,提高個性修養,破除自我“執著”同時,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加強“從容”的應對與引導?!皬娜荨蹦軒Ыo我們沉穩的生活與工作態度,也能引發冷靜的思想和響應能力。在行、住、坐、學、體、衛等方面無一不是要從容穩重,我們就是要從這些細節訓練學生篤實的生活態度與言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穩實的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真實性,不至于在急躁匆忙間虛度光陰。

對待學生,對待教育環境,對待教學手段,對待教育模式,對待教育理念,其實就是一種觀念??创挛锏慕嵌饶呐掳l生一小點兒變化,則一切都可能變化。當我們對一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換個觀念換個角度思考,可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曾聽人講過這樣的話:“從來不懂禪,也不曾試圖去懂。但見到了,就喜歡翻翻,因為喜歡它說的‘頓悟?!蔽矣型?翻得多了,也難免碰到關于教育教學“頓悟”的機會。

猜你喜歡
禪宗教導師生
靈 山
一粒米
首屆“接班人”杯廣西中小學師生書法作品展示
落葉禪
首屆“接班人”杯廣西中小學師生書法
佛教禪宗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撒謊
日本茶道與原研哉的設計理念
麻辣師生
長幼有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