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史與中國文學史

2009-12-01 09:12曾棗莊
文學評論 2009年6期
關鍵詞:紀事賈誼史書

曾棗莊

內容提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得從中國古典文學的客觀實際出發,凡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者皆可稱文學。中國史學特別發達,有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典章體等不同史書體裁。撰寫中國文學史,要參考外國文學史的寫法,但作為史書之一的中國文學史,亦要參考中國史書的寫法。

兩方文論與中國現當代文論以詩歌、文學散文、小說、戲劇為文學作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得從中國古典文學的客觀實際出發,不能照搬西方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的概念。

先秦、兩漢,文學的含義較廣,兼有文章、博學之義,文學、史學、哲學、法學都囊括在內,幾乎等同于現在所說的社會科學。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含義逐漸接近后世的泛文學觀念,漸有文筆之分,劉勰講得很明確:“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笔捊y《文選序》區別了文學與非文學界限,他的文學觀實為中國古代泛文學觀的代表:自姬、漢以來,眇焉悠邈,時更七代(指周、秦、漢、魏、晉、宋、齊),數逾千祀。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自非略其蕪穢,集其清英,蓋欲兼功太半,難矣。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以翦裁?老、莊之作,管、盂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所謂坐狙丘,議稷下,仲連之卻秦軍,食其之下齊國,留侯之發八難,曲逆之吐六奇,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見墳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縟,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記事之史,系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別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贊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至周室,迄于圣代,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云爾。這篇《文選序》的內容很重要,他編選此書的目的是“略其蕪穢,集其清英”,這是明代全文總集出現以前,總集的共同特點,都是選本式總集;選文標準是“以能文為本”,專收“綜輯辭采”,“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也就是堪稱文學作品者;根據這一標準,他不收經書,即“姬公之籍,孔父之書”,不收子書,即老、莊、管、孟之作,史書只收贊論之有文采者,不收謀夫辯士之論??梢娝殉醪矫鞔_了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界限,而其《文選》只選“能文”的作者和富有文采的作品。所以在《文選》中,多選辭藻華麗、聲律諧婉的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詩歌也主要選富有文采的顏延之、謝靈運等人的作品,而陶淵明自然平易的作品人選較少?!段倪x序》又云:“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币簿褪钦f,《文選》是分體分類編排,各類之文又以時代先后為序。他把所選的詩文分為賦、詩、騷、七等三十九體;每體又按題材內容分若干小類。

此書的泛文學觀念成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觀念,對后世影響很大,宋初李昉等奉轂編纂的《文苑英華》、姚鉉編纂的《唐文粹》、南北宋之際呂祖謙編纂的《皇朝文鑒》、元蘇天爵編纂的《元文類》皆沿其波,收文范圍及其文體分類,都大體遵循蕭統的泛文學觀念,不論何種文體,只要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即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美文,都視作文學作品。直至清人編《古今圖書集成》,其《文學典》也是沿用這種泛文學觀念?,F當代的古典文學研究者,其文學觀念同樣是泛文學觀念。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是影響較大的一部選本,它就收有奏議,如李斯《諫逐客書》;札子,如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封事,如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表,如諸葛亮《出師表》、曹植《求自試表》;移文,如孔稚圭《北山移文》;檄文,如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奏狀,如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墓志銘,如韓愈《柳子厚墓志銘》;碑,如陸龜蒙《野廟碑》、蘇軾《韓文公廟碑》;阡表,如歐陽修《瀧岡阡表》。按西方和當代的文論,這些文體都不屬文學作品,但據“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傳統的泛文學觀,這些卻不失為文學名作。

關于如何編寫中國文學史,多年來爭論不休,為此還專門開過幾次專題研討會。新出版的幾種文學史,似乎也不盡如人意。中國史學最發達,作為史書之一的中國文學史,可否從中國史書的編法得到一些啟發呢?

中國最早的史書為編年史,以時間為順序,按年月日編寫。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竹書紀年》,此書早已失傳,僅有輯本傳世。今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整理而成的《春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迄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文字簡短,寓有褒貶之義,被譽為《春秋》筆法。解釋《春秋》的有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此后的《漢紀》、《后漢紀》、各朝起居注、實錄、正史中的本紀,均用編年體?!洞呵铩分?,中國最重要的編年體史書為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宋以前的編年通史。西方哲人說過,歷史的就是邏輯的。以時間為序,以年月日為序來撰寫文學史,也許最能反映文學的發展脈落。只是中國古代的各體史書,特別是編年體史書,都詳于政治、軍事,略于經濟、文化,包括文學。文學史當然要詳于文學,按中國傳統的泛文學觀念,舉凡詩、文(包括辭賦、四六、散文和韻文)、詞、詩話、詞話、文話、小說、戲劇、文學性筆記都屬于文學史的研究范圍。

近幾十年也出版過幾種文學編年史,除早年的二三種較為嚴謹外,近年出版的一些大部頭文學編年史,卻給人以粗制濫造之嫌,在史料收集、史實考訂、年月編排等方面似乎很少花功夫。不但史實錯誤百出,而且把有編年校注本的的作品,不論其重要與否,不惜全部列上,徒充篇幅,根本不愿在“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先后有倫,精粗不雜”上下功夫。司馬光撰《資治通鑒》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是“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遍閱舊史,旁采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摘幽隱,校計毫嫠……臣之精力,盡于此書”,要撰寫中國文學編年史,似應學習這種精神。

中國史書的又一種寫法為紀傳體,這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以后各朝為前代修史都用紀傳體,成為“正史”。

其體例是以“本紀”記皇帝事跡兼記國家大事,具有編年體史書的性質,以“世家”記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以“表”編系年代、世系及人物;以“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而其主體為“列傳”,記載各種人物、民族及外國情況。

孫甫《唐史論斷序》批評“司馬遷修《史記》,破編年體,創為紀傳,蓋務便于記事也。記事便則所取博,故奇異細碎之事皆載焉。雖貫穿群書,才力雄俊,于治亂之本、勸戒之道,則亂雜而不明矣”;又批評紀傳體“一事分為數處”:“紀傳所記處,前后屢出,比于編年則文繁”;并失年

代之序:“《尚書》雖不謹編年之法,君臣之事,年代有序。羲和之業,固載于《堯典》;稷、契、皋、夔之功,固載于《舜典》。三代君臣之事,亦猶是焉。遷以人臣謀議功勛,與其家行細事雜載于傳中,其體便乎?復有過差邪惡之事以召危亂,不于當年書之以為深戒,豈非失之大者”?但他也不贊成“史之體必尚編年,紀傳不可為”的說法,認為“為史者習尚紀傳久矣,歷代以為大典,必論之以復古則泥矣。有能編列君臣之事,善惡得實,不尚僻怪,不務繁碎,明治亂之本,謹勸戒之道,雖為紀傳亦可矣。必論其至,則不若編年體正而文簡也?!?/p>

中國紀傳體史書中,《史記》、《漢書》設有《儒林傳》,《后漢書》還在《儒林傳》外設有《文苑傳》,可說是中國最早的以作家為中心的文學史,以后的紀傳體史書大體仿此,加上其它一些單獨列傳的著名作家,實為中國斷代紀傳體文學史?!豆沤駡D書集成·文學典》中的《文學名家列傳》則可視為通代紀傳體文學史。這些文學家傳的內容基本上由作家生平、文學名篇及評論(論贊,詳后)組成,作家生平一般都較簡明,評論更為精要,而列舉文學名篇則不惜篇幅,往往整篇引用。有些作者沒有文集傳世,其文學名篇往往賴《文苑傳》得以保存,如《宋史》卷四五八《張俞傳》所載其妻蒲芝的《白云張先生誄》。張俞字少愚,益州郫縣(今屬四川)人。屢試進士不第。隱居青城山白云溪,朝廷屢召不就,杜門著書。其妻蒲芝亦賢而有文,中州士大夫聞其兄、妹、夫均能文,以比漢代班固、班昭和馬融。張俞卒,蒲芝作此誄,《宋史張俞傳》載其全文:高視往古,哲士實殷。施及秦漢,余烈氛氳。挺生英杰,卓爾逸群。孰謂今世,亦有其人。其人伊何,白云隱君。嘗日丈夫,趨世不偶。仕非其志,祿不可茍。營營末途,非吾所守。吾生有涯,少實多艱。窮亦自固,困亦不顛。不貴人爵,知命樂天。脫簪散發,眠云聽泉。有峰千仞,有溪數曲。廣成遺趾,吳興高躅。疏石通徑,依林架屋。麋鹿同群,晝游夜息。嶺月破云,秋霖灑竹。清意何窮,真心自得。放言遺慮,何榮何辱。孟春感疾,閉戶不出。豈期遂往,英標永隔。抒詞哽噎,揮涕執瀾。人誰無死,惜乎材賢。已矣吾人,嗚呼哀哉!此誄歌頌了張俞“祿不可茍”,“窮亦自固”的人品,生動描寫了他“脫簪散發,眠云聽泉”的隱逸生活,抒發了自己“抒詞哽噎,揮涕汛瀾”的哀傷之情,是一篇文情并茂、不可多得的誄詞。讀了這樣的作品,可否對由作家、作品所組成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少點非議呢?

直至近現代,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才出現了用章節標題的文學史。但時間過去了一百余年,大家對這樣的文學史也不太滿意,說它們是作家、作品匯編。但離開了作家、作品,還有什么文學史呢?我不研究西方文學,不知道西方文學史的具體寫法。手中正好有一本美國哈佛大學文學院教授約翰·阿爾伯特·梅西的《文學史綱》,這實際是一部簡明的世界文學史。書前簡介說:“《文學史綱》是他歷時四年完成的文學經典,作者也因此書享譽文壇?!髡甙褞浊陙碛绊懳鞣降膫ゴ笪膶W家、重要的文學著作及其時代背景描寫得一清二楚?!狈哪夸浘筒浑y看出,此書內容確實如是。如第三章為“神秘的東方文學:中國-日本-印度-阿拉伯-波斯”,其論孔子云:“他的學生和信徒們對他極為尊敬,奉若神明,很多以孔子署名的書籍的作者實際上就是這些人寫的(顯然指《論語》之類)。當然,這些書籍中的豐富智慧是以孔子的思想為基礎的?!闭摾畎?,還引了他的《怨情》的譯文和原文:“美人卷珠簾,深坐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辈⒃u論道:“這首小詩讓我們窺見了李白的人性和悠雅?!逼渌髡聦Ω鞔鲊膶W史的寫法也沒有離開“偉大文學家、重要的文學著作及其時代背景”,與中國古代《文苑傳》的寫法好像也沒有什么不同。

南宋產生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這就是紀事本末體,以重大歷史事件分別立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事件的時間順序撰寫。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是為補Ⅸ資治通鑒》史事分散之不足而作。

楊萬里《袁機仲通鑒本末序》云:“予每讀《通鑒》之書,見其事之肇于斯,則惜其事之不竟于斯,蓋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繹其終,攬其終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蓋編年系日,其體然也。今讀子袁子此書,如生乎其時,親見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繼之以嘆且泣也?!眳巫嬷t《書袁機仲國錄通鑒紀事本末后》云“《通鑒》之行,百年矣,綜理經緯,少或知之,習其讀而不識其綱,則所同病也。今袁子掇其體大者,區別終始,使司馬公之微旨,自是可考。躬其難而遺學者以易,意亦篤矣?!闭驗榧o事本末體以類排纂,每事各詳起訖,便于了解史事首尾。故仿效者很多。除袁樞撰有《通鑒紀事本末》外,章沖還編有《左氏傳事類始末》,謝諤《左氏傳事類始末序》云:“諤幼年于諸書愛《左氏》之序事,因一事必窮其本末,或翻一二葉或數葉,或展一二卷或數卷,唯求指南于張本。至其甚詳則張本所不能盡,往往一事或連日累旬不得要領。況掣肘于他書他事,則力有不專,自長至老,應桑蓬于四方物色,辦此者為誰氏?近收天臺使君章沖茂深書,且以《左氏事類本末》為寄,于是恍然見所未見。蓋《春秋》之法,年為主而事系之,使君之法事為主而年系之,以事系年而事為之碎,以年系事而事為之全,二者不可一廢。紀年也,故以事系而年全·紀事也,故以年系而事全。事系年而年全者,史法也是年系事而事全者,考史法也。乃相為表里歟?”一般只知袁樞創紀事本末體,從此序可知,同時的章沖亦創有此體。

紀年體以年為主而事系之,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而年系之,解決了“事以年隔,年以事析”的問題。編年體以時為經,紀傳體以人為經,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經,三者皆不可廢,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現已形成完整的系列,有《左傳紀事本末》、《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我們編寫文學史,能否把中國史書的這三種寫法結合起來呢?對文學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文學事件、文學結社(流派),有的跨時較長,涉及的人物較多,按以時為綱的編年體或以人為綱的紀傳體來撰寫,都將支離破碎,只有用紀事本末體的寫法才能把這些內容敘述得眉目清楚。如江西詩派是宋代十分重要的詩歌流派,統治南北宋詩壇將近百年,涉及的詩人數以百計。無論按時還是按人都將很分散,而按紀事本末體則可解決這一問題。近百年流行的章節體文學史,實際上借鑒了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史書的寫法。

紀傳體史書往往以“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與此相類,中國還有一種典章類史書即所謂十通,記載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的有關體制。

文學也有自己的體制,這就是文體,詩文詞曲的各種體裁,如詩之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古體、近體。文的辭賦,如騷體辭、漢賦、駢賦、律賦、文賦·駢體四六的制、詔、表、啟,散文的論、記、書、序、題跋,

詩詞以外的各種韻文如箴、銘、贊、頌、哀祭文之類。

古人十分重視文體研究,先秦兩漢論及文體者已不少,魏晉南北朝以后更多,如三國時曹丕《典論·論文》論及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八體;晉人陸機《文賦》論及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體;《文心雕龍》五十篇有二十一篇專論文體,論及騷、詩、樂府、七、賦、頌、贊、祝、盟、銘、箴、誄、碑、哀、吊、雜文、諧、隱(謎語)、史傳、諸子、論、說、詔、策、檄、移、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三十余體,是中國文體學成熟的標志。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所論,既指五七言等詩歌體裁,又指詩歌風格,包括以時而論的建安體、黃初體、正始體、太康體、元嘉體、永明體、齊梁體、南北朝體、唐初體、盛唐體、大歷體、元和體、晚唐體、本朝體、元祜體、江西宗派體;以人而論的蘇李體,曹劉體、陶體、謝體、徐庾體、沈宋體、陳拾遺體、王楊盧駱體、張曲江體、少陵體、太白體、高達夫體、孟浩然體、岑嘉州體、王右丞體、韋蘇州體、韓昌黎體、柳子厚體、李商隱體、盧全體、白樂天體、元白體、杜牧體、張籍王建體、賈浪仙體、孟東野體、杜荀鶴體、東坡體、山谷體、后山體、王荊公體、邵康節體、楊誠齋體;以總集而論的選體、玉臺體、西昆體、香奩體、宮體。這是宋人對文體學的巨大貢獻。清代編的《古今圖書集成》,其《文學典》共四十九部,除文學總部為文藝理論和文學名家列傳外,其他四十八部皆論文體,可說是中國古代文體學的集大成。

可惜近百年來的各種文學史對文體很少重視,即使專體文學史,如詩史、詞史、散文史之類,也只注意這種文體的名家名篇,對詩、詞、文等各種體裁本身及其演變同樣很少論及。撰寫文學史應對各個時代的文體論及其演變給予適當的篇幅。

前面我們分別論述了中國各體史書對撰寫文學史的借鑒意義,中國歷代的作家作品難以數計,不可能一一列舉。下面以賈誼為例,來具體看看各體史書是怎樣記載賈誼的。

史書有以二人或多人合傳的,司馬遷的《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即屬合傳。其中的《賈生列傳》敘述賈誼生平只有七百字左右,而引《吊屈原賦》、《鵩鳥賦》逾一千字。末為“太史公曰”,是合論屈原與賈誼:“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鵬)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弊x賈誼《吊屈原賦》,怪屈原不該自沉汨羅江以死,但讀了他的《鵩鳥賦》,才感到屈、賈二人皆“同死生,輕去就”。這不僅是對賈誼二賦的評價,也是對屈、賈二人人品的評價。

前人謂班固《前漢書》多抄自《史記》,但卷四八的《賈誼傳》,記事、引文都有很多補充,篇幅大大超過《史記》的《賈生列傳》。

一是“是時,匈奴強,侵邊。天下初定,制度疏闊,諸侯王僭僚,地過古制,淮南、濟北王皆為逆,誅。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苯又囊昧速Z誼的《論時政疏》。

二是“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上深納其言,養臣下有節。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殺,不受刑。至武帝時稍復入獄,自寧成始。初文帝以代王入即位,后分代為兩國,立皇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小子勝則梁王矣。后又徙代王武為淮陽王,而太原王參為代王,盡得故地。居數年,梁王勝死,亡子。誼復上疏”,接著全文引用了他的《請封建子弟疏》,“文帝于是從誼計,乃徙淮陽王武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得大縣四十余城,徙城陽王喜為淮南王,撫其民?!?/p>

三是“時又封淮南厲王四子皆為列侯,誼知上必將復王之也,上疏諫曰”,接著引用了他的《諫立淮南諸子疏》?!妒酚洝べZ生列傳》載此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钡匆吨G立淮南諸子疏》。

四是補充賈誼死后與賈誼有關的的一些事件:“后四歲,齊文王薨,亡子。文帝思賈生之言,乃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為王,又遷淮南王喜于城陽,而分淮南為三國,盡立厲王三子以王之。后十年文帝崩,景帝立,三年而吳、楚、趙與四齊王合從舉兵,西向京師,梁王扦之,卒破七國。至武帝時,淮南厲王子為王者兩國亦反,誅。孝武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边@些補充很重要,其言雖未盡用于生前,但在他死后,也不得不采納他的主張,證明賈誼確實是富有遠見的政論家,歷史的發展正如其《請封建子弟疏》、《諫立淮南諸子疏》所言。

末為“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以疏矣。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傳云?!逼鋬热葸h比《史記》的“太史公日”豐富,贊賈誼有伊尹、管仲之才。惜其主張生前為庸臣所沮,而死后“略施行矣”批評其某些主張為術迂疏?!稘h書》與《史記》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傳”,全文收錄了他的一些既有文采,又富有遠見卓識的奏疏,這才是賈誼的全貌。這就難怪宋人鄭樵《通志》卷九七《列傳》所錄為《前漢書·賈誼傳》,而不是Ⅸ史記·賈生列傳》。

《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所載賈誼事跡,基本上皆沿襲《史記》和《前漢書》,所引賈誼文幾乎都是政論、奏疏,二書皆未引其賦。因此,對撰寫文學史來說,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史書,遠沒有紀傳體史書的《文苑傳》大,但在方法論上都各有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紀事賈誼史書
大匠紀事
紀錄片《閩寧紀事2022》在閩開機
養牛伯脫貧紀事
辯漢文帝不用賈誼
漫畫
“汗青”原來是史書
為小人物喝彩
懷才不遇的賈誼
賈誼譜系考略
“善史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