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事件研究: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的切入口

2009-12-09 05:55王希海鄭鳳霞
中小學管理 2009年10期
關鍵詞:心理干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王希?!∴嶘P霞

[摘要]對黑龍江省綏化地區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擾和影響;在不同年齡階段,留守兒童對學習壓力的感受、健康適應水平有顯著差別。不同的生活事件對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的影響不同,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

[關鍵詞]留守兒童;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2384(2009)10-0049-03

黑龍江省綏化市是農業大市,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該地出現了數量較多的農村留守兒童。我們以當前在心理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生活事件調研為切入口,對綏化地區綏棱、海倫等縣的一些農村初中的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研究,希望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心理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一、從生活事件入手。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生活事件,也可稱生活變化,主要是指可以造成個人生活風格和行為方式改變,并要求個體去適應或應對的社會生活情景和事件。正常的生活變化有利于維護人們的心理平衡;但生活變化過快、過大、過多、過于突然,或持續時間過長,超過人們心理、生理所能承受的程度,使個體在心理、行動上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就會給人的身體和心理帶來傷害,進而發生疾病。

研究中我們主要通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對調查對象進行測量。該量表是自評問卷,分為6個因子:人際關系因子、學習壓力因子、受懲罰因子、喪失因子、健康適應因子、其他,由27項可以給青少年帶來心理反應的負性生活事件構成。學生在回答每個事件時,先確定該事件發生與否,若未發生過,僅在未發生欄內劃“對”。若發生過,則根據事件發生時的心理感受分5級評定,即無影響(1)、輕度(2)、中度(3)、重度(4)、極重度(5)。

我們在研究中共回收有效問卷434份,其中留守兒童223份,非留守兒童21l份,男生214人,女生220人。學生平均年齡14.07+1.23歲。所有調查數據均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二、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遭遇的生活事件差異顯著

1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擾和影響

從生活事件的差異檢驗結果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生活事件的各個因子及總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留守兒童在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因子等項目上的得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

進一步進行比較分析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在“被人誤會或錯怪”、“受人歧視冷遇”、“與同學或好友發生糾紛”、“考試失敗或不理想”、“不喜歡上學”、“學習負擔重”、“與老師關系緊張”、“當眾丟面子”、“遭父母打罵”項目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達到極顯著性水平(P<0.01)。留守兒童在“本人患急重病”、“被盜或丟失東西”、“受批評或處分”、“與人打架”項目上的得分也高于非留守兒童,兩者存在顯著差異(P<0.05)。

以上結果說明,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干擾和影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與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無論從心理上還是行為上都沒有完全“斷乳”有關。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這種留守的現狀對他們產生了負面影響,使得他們對于生活和學習中發生的一些生活事件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應對態度,易產生緊張、消沉、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其心理健康。

2不同的生活事件對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的影響不同

通過對留守兒童生活事件的性別差異比較我們發現,二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在遇到各種生活壓力事件時,男生與女生的體驗和感受大致相同,二者之間沒有本質區別。

進一步分析發現,二者雖沒有顯著差異,但也存在一些細微的區別,例如在測驗總分上,在受懲罰、喪失和健康適應的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社會對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的社會期望有關。社會更加期望男性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這種社會期望無形中形成了對男性的一種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更加在意得失與成敗,對于生活壓力事件的負面體驗可能會更多一些。

在人際關系和學習壓力的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這可能與男生和女生不同的人格特點有關。女生對事物更加敏感,對父母外出打工、親子分離的體驗更深刻一些。相當一部分女生會在父母外出時倍感失落,不愛說話、不愛與人交往、更自卑,這種狀態同時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狀態,對學習壓力感受過重。

3隨著年齡增長,留守兒童感到的學習壓力與健康適應壓力增大

在所調查的223名初中留守兒童中,年齡跨度為12歲~16歲。從年齡與生活事件的相關分析中我們看到,年齡與人際關系(r=0.142,p=0.034)、學習壓力(r=0.154,p=0.021)、總分(r=0.146,p=0.029)有顯著相關。說明隨著年齡的變化,留守兒童在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和總體情況上都會表現出相應的變化。

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進一步考察生活壓力事件各個因子與年齡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在學習壓力方面,年齡主效應顯著,F=7.284,P=0.040。在健康適應方面,年齡主效應顯著,F=6.659,p=0.047,在其他因子上,年齡主效應不顯著(P>0.05)。這說明在不同年齡階段,留守兒童對學習壓力的感受、健康適應的水平是有顯著差異的。

進一步分析,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際關系因子的得分呈逐漸遞加的趨勢,學習壓力以及健康適應因子的得分在12歲時得分相對較低,而在13歲之后有比較明顯的增加。在其他因子方面,如受懲罰和喪失因子的得分也表現出在13歲之后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增加的趨勢。而到了16歲的時候,除人際關系外的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出現了下降。

人際關系因子的得分呈逐漸遞加的趨勢,說明隨著留守兒童年齡的增長,對如何正確認知和處理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等的關系日益成為其生活中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學習壓力和受懲罰因子得分在13歲之后明顯高于12歲的得分,這說明在他們剛上中學時,學習任務較輕、負擔不重,還沒有感受到升學的壓力,而在此之后,隨著升學任務和目標的進一步明確,學習任務的加重,通過努力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和避免受到責罰,成為影響他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到了16歲的時候,除人際關系外的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出現了下降,反映在這個年齡,留守兒童受生活事件影響的程度有所減輕。這表明了由于個體的日漸成熟,心理的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能更積極、主動地應對各種生活事件。

三、對學校管理的建議

1對留守兒童群體給予特殊關注

應盡量減少和避免不利于留守兒童成長的生活事件的發生,盡量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例如: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開通親子熱線,督促學生與家長經常聯系等。

2因人而異,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

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應進而導致心身健康問題,除取決于事件的刺激屬性(性質、強度和頻度)外,還受制干個體對發生事件的認知和評價。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時:

其一,應開展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以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各種生活壓力事件,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事件。

其二,針對不同年齡的留守兒童,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首先,對于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生,要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加強對他們進行人生觀教育,在人際交往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由于留守兒童處干親子分離的狀態,所以更需要得到有關方面的及時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其次,從以上各年齡段的留守兒童受生活事件影響的情況看,13歲以后受影響的程度有較明顯的上升趨勢,但這一趨勢在16歲之后有所下降,這一情況提醒教育者更應關注13歲~15歲年齡段留守兒童的教育。使他們正確看待升學、學業成績與獎懲之間的關系,減輕和消除不良的應激情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

其三,對待男生和女生輔導的側重點應有所區別。對男生可更注重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其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減輕其心理負擔;對女生可更多關注其人際交往范圍,培養其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健康的交往心態,關注其人際互動的狀況等。

猜你喜歡
心理干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育
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