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研究初探

2009-12-10 06:47張美忠
教育與職業·理論版 2009年22期

謝 洪 張美忠

[摘要]實訓教學是促進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合格的物流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诖?文章分析了當前物流實訓教學的現狀,探討了如何建立適合高職學生特點、適應高職物流專業人才要求的實訓體系和實訓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物流 實訓體系 實訓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謝洪(1964- ),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英語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研究;張美忠(1973- ),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工商系主任,副教授,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研究。(江西南昌330099)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09)33-0134-02

目前,各級政府以及許多市場意識敏銳的企業,已把物流作為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國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滯后。這就決定了作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應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進行不斷調整,通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等方式來培養企業與市場需要的人才,以滿足市場對物流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對于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為主要目標的高職院校而言,建設具有高職物流專業特點的實訓體系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存在不足之處。

一、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理論依據和實證研究,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注重引進國外物流學的最新理論和實踐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修訂教學計劃,設置了一些新的課程,或對原有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修訂。比較典型的新課程有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學、供應鏈管理等,這些課程的設置使我國的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高職教育中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卻是其薄弱環節,如在制訂教學計劃和設計課程時,常常未能從理論上解決一些問題,如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中應該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設計哪些實訓教學環節和課程?物流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應如何改革創新?由于高職物流教育缺乏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導致其實訓教學模式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嚴重阻礙了高職物流教育的快速發展。

(二)實訓教學基地缺乏,校內外實訓條件建設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經費不足等問題,大多數高職物流專業的校內實訓條件建設投入較少,對實訓基地的內涵建設重視不夠。同時在校外實訓建設方面,實訓教學大多仍停留在傳統的“走出去,看一看成功企業的做法;請進來,聽聽專家學者的見解”這一階段。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大多只是帶領學生參觀物流企業的工作環境、設施設備和各操作流程,很少能夠創造機會讓學生真正置身其中學習實踐。有的雖然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但是受到路途遠、學生人數眾多、基地作業場所的限制,利用率不高,很難真正體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特色。

(三)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

作為新興的專業,高職物流教育普遍缺乏師資,具有實踐指導能力的教師則更為缺乏。多數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任課教師是從管理、運輸、經濟等學科轉過來的,物流實踐經驗較為缺乏。同時,傳統的教育觀念也使得很多院校沒有把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擺在重要的位置,對教師走出校門,到企業實踐和體驗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加之諸多的行政性、事務性的要求,使得教師真正走出校門難以得到落實。

(四)物流實訓教學銜接與考核問題

在一些院校的物流實訓教學的實際操作中,各環節前后割裂,如怎樣把訂單、倉儲配送、運輸、庫存控制等相關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無縫鏈接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而且在實訓教學的考核方面還沒有建立規范的實訓教學的考核辦法,或沒能真正落實。

二、改進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的對策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的物流實訓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改進實訓教學的對策。

(一)科學設計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

根據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筆者認為應建立以下五個方面的平臺來實現物流專業實訓教學體系:

1.專業基礎認知平臺。該平臺主要是學生通過利用各種假期進行生產認知實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去校外實習基地的生產經營過程參觀實習,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基礎課的學習和訓練,增強學生對專業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個平臺采取的訓練方式主要有:有針對性地到相關企業進行參觀學習、參與系部組織的各種專業報告會、學習興趣小組、專業協會等。

2.專業基本技能訓練平臺。該平臺主要是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訓練,實驗室的教學訓練和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的課程認知實習,培養與訓練學生掌握與應用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能力。這個平臺采取的訓練方式主要有: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相關技能的演示、相關軟件的使用等。

3.專業崗位能力訓練平臺。該平臺主要是培養與訓練學生的專業崗位能力,使學生具備從事物流管理業務活動的專業崗位能力。這個平臺采取的訓練方式主要有:課堂單證制作演練、課堂實操訓練等。

4.專業綜合能力訓練平臺。該平臺主要是把學生在學習與訓練中受到的專業基礎認知、專業基本技能、專業崗位能力等訓練,通過科學、系統的集成,形成仿真的物流管理業務活動場景訓練,并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體驗物流管理實際業務活動的氛圍,經受實際業務活動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這個平臺采取的訓練方式主要有仿真物流管理業務活動場景訓練、仿真物流管理業務應用軟件的訓練、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

5.專業創新能力訓練平臺。該平臺是對學生中求知欲較強、學習成績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適當接觸物流管理專業前沿理論與業務知識,擴展與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專業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培養和訓練,挖掘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的潛力。學生通過直接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參與校企產學研合作項目、參與各個平臺實習實訓的操作作業,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平臺貫穿于前四個平臺的全過程,是為“善于思考的學生”提供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的平臺,完成應用型、技能型素質訓練體系的提高和升華。

(二)采取合理的實踐教學手段與考核制度

實踐教學環節應注重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應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知識、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1.選擇合適的實踐教學環境。實踐教學環境是影響實踐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可分為現場環境和虛擬環境。實踐教學的現場環境是指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和真實環境基本相似,這個環境包括實習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種實物,實習時通過使用這些實物來完成學習任務?,F場環境的特點是:實習過程直觀,職業氛圍更濃;需要較多的活動空間;設備的專用性強,難以實現多個實驗共享。實踐教學的虛擬環境是指在進行實踐教學中并不存在真實環境,而是通過計算機模擬的系列過程來完成實踐教學的任務。虛擬環境的特點是:實踐的過程便捷靈活,不受場地限制,易于實現設備共享,實訓室具有通用性。

教師可以根據實踐課程的特點、教學目標和預算投入情況,來選擇建立哪種形式的實踐教學環境。如對物流信息處理能力、物流營銷和成本分析能力、國際物流與貨運代理能力的培養,要求對信息流程有較深入的了解,分析時需要較多的理性知識,可以采用模擬環境,通過實訓軟件、企業物流運輸圖片和視頻等來實現實訓目的。而對倉儲與配送管理能力、物流系統設計和規劃能力的培養,需要有較多的感性體驗和理性知識的結合,可以采用現場環境和虛擬環境相結合,通過模擬物流中心的設備操作、物流沙盤觀察等多種手段來實現職業能力的培養。

2.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推行項目學習法。項目學習法是一種通過項目來進行教與學的教學方法,它集中關注某學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則,旨在把學生融入有意義的項目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和能力訓練。物流實訓項目學習法在階段性實踐教學和綜合性實踐教學中可以大量采用,要求學生在每次實訓過程中完成一個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項目。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設計完成項目的多種方案和途徑并做出選擇。項目學習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規劃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和團隊精神,有利于學生畢業時實現“零距離”上崗。

要使用項目學習法,就必須要有校內外實訓基地。因此,學校應通過與倉儲配送企業、商貿企業、制造企業、貨運基地、港口和專業物流公司等溝通協調,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提供的是現場實踐環境,可以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實際物流項目,實現理論知識的轉化。在校內,可以建立物流系統仿真模擬實訓中心、物流軟件實訓室,為學生提供仿真模擬實訓、物流管理信息管理實訓及其他實訓方式,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又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

3.實現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工學交替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職院校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充分利用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素質、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

根據高職院校與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探索“學校+校外實訓基地”“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等辦學模式,積極推行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作為實訓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由此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如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與上海易初蓮花超市簽訂了工學交替協議,派出兩個班68名同學參加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學生被充實到收銀、采購、庫存管理、倉儲、物流配送等崗位輪崗實習,接受易初蓮花的崗前培訓和崗位指導,對超市的物流流程進行全面的實訓。

(三)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培養、引進和外聘等途徑,建立一支素質高、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專業師資隊伍。首先,全面開展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訓、教師到先進企業掛職鍛煉提高實踐能力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其次,建立由企業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組成的動態兼職教師庫,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的“雙師”結構。再次,校企合作,大力開展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形成由本校培養或引進的骨干教師與來自企業行業的兼職骨干教師組成的教師團隊。

(四)建立多種形式結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改革傳統的、單一的筆試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為主,筆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試制度。對實踐性較強的職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采用實際操作、技術比武、口試、上機考試等多種考核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上機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合理性來確定成績。對于采用項目學習法教學的課程,可以按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和項目實施的結果進行評分。在教學過程中,學校要根據市場對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把實踐環節的訓練與國家職業證書制度相結合,這樣既可以檢驗和考核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又可以與社會結合,走開放辦學的道路,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莫高興,張爾利.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高教論壇,2006(5).

[2]嵇美華,葉楓.高職物流實驗室建設方案的設計[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