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的學習倦怠

2009-12-23 03:39馮文全
教育前沿·綜合版 2009年10期
關鍵詞:狀態因素中學生

胡 煬 馮文全

學習倦怠研究是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熱點問題。國外學者認為學習倦怠指的是因長期課業壓力或負荷而產生的精神損耗,對學校課業及活動的熱情逐漸消失,對同學態度冷淡和疏離的行為、及成績未如預期的好而對學校課業呈負面態度的一種現象。目前國內對于學習倦怠性質的研究還不夠成熟。楊麗嫻和連榕等人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研究后,提出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是“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或缺乏動力卻又不得不逃避學習的行為”。此概念是基于中國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出來的,強調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是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最主要原因。筆者認為學習倦怠是介于厭學和樂學之間的一種可調狀態。適當引導,學習倦怠狀態可以進化為樂學狀態;任其發展,學習倦怠狀態則會退化為厭學狀態(見表一)。

學習倦怠作為一種長期的負性應激形式,會損害學生健康??赡軙е聦W生非確定性的生理緊張癥狀,如頭痛、惡心反胃、肌肉酸痛和過度疲勞,還可能引發潰瘍和腸胃疾病等。學習倦怠還會引發心理癥狀,使個體感到壓抑、憤怒和沮喪,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和心神不寧,還有可能導致焦慮、抑郁和睡眠障礙之類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對中學的調查顯示,學習倦怠狀態在中學生中也有所表現,且呈擴散趨勢。因此對中學生的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對于維護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促進其學習動機具有重要意義。

中學生學習倦怠的具體表現及特征

中學生學習倦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習時經常感到疲勞,精神萎靡不振。課堂上表現為精力不足,不聽講, 甚至睡覺,表現出疲勞狀態;課后不復習,不做作業,不思考問題,不愿提出問題供自己鉆研、解決,更不去請教同學和老師,總是依賴老師在書上指明要記的內容、給出的答案,自己再按照這些內容和答案去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并對學習產生冷漠感,三天兩頭請病假、事假,逃避測驗、考試,更想逃避上課,即使考試也是胡亂做做,快速交卷,在情緒上缺乏熱情與活力,產生厭倦感,對各種活動都不感興趣。

(二)注意力渙散,學習效率低。課堂上總是無目的地遐想,腦子里似乎一片空白,常常坐著發呆,東張西望,做小動作,看課外書籍,人際關系十分敏感, 常與他人發生糾紛, 表面上忙忙碌碌, 實際上學習效率不高。

(三))自我評價降低,缺乏自信,缺乏學習上的動力。課堂上表現為對學習無強烈興趣,無所適從,感覺學什么都學不好。當他們感覺到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更大進步,自己付出的努力沒有效果或收效甚微時,就產生了較強的自卑感,認為自己笨,不是學習的材料。當較低的成就感與學習倦怠的狀態混合在一起時,它們就會大大減少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陷入因學習的無力感而導致的精神萎靡不振的亞健康狀態。

綜合胡俏、連榕及其他學者的觀點,可以概括出中學生學習倦怠的特征:

第一,情緒耗竭: 情緒耗竭是源于學生在學校學習中所面臨的一些夸大的要求, 從而表現出一種超負荷和耗竭的情緒。這在中學生學習倦怠過程中往往表現為缺乏活力,有一種情緒資源耗盡的感覺,學生在學習時感到緊張、挫折,自認為無法專心于學習,對學習有著負向的情感體驗。

第二, 乏人性化:是指個人以玩世不恭和不帶感情的方式與態度回應周圍人際關系。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師生關系會引發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教育者常常把學生當作操縱、控制和知識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學生在學習上處于消極狀態時, 往往受到教師的批評、懲罰,由此引發學生對教師的消極體驗并在情感上產生疏離教師的傾向。學習倦怠的學生可能不會對同學和朋友產生疏離感,但會以一種消極、疏遠、否定的態度對待教師和學校。

第三,低成就感:多數中學生在學業中體驗到挫敗感,認為學業的難度遠遠大于其可以接受的程度,伴隨著這種認知產生精神上的緊張、消沉感以及對學習消極的自我體驗和評價,這是中學生學習倦怠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據《華商報》報道,共青團西安市委學校與少年工作部不久前對西安市13個區縣39所中學(含中專、中技)195個班初一至高三的中學生,就思想、學習、消費、情感、家庭倫理等方面做了一次抽樣調查。在回答“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心理障礙是什么的問題”時,23.14%的被調查者回答是“孤獨感”,32.86%的被調查者回答是“迷茫感”,27.83%的被調查者回答是“挫折感”。

中學生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

影響中學生學習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觀方面的因素;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但概況起來,可以把造成學習倦怠狀態的影響因素歸納為三類:

(一)人口學變量的影響

首先,性別方面,女性比男性體驗著更多的倦怠;其次,高年級學生和畢業班的學生可能會比低年級學生和非畢業班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倦怠現象;再次,學習倦怠學生的學業狀況普遍不良,對學習的價值感出現偏差,對學習缺乏興趣,以消極態度、情感對待學習;最后,不穩定家庭對子女教育問題處理不當,更容易導致學生學業倦怠。

(二)內在個體因素

首先,具有特定人格特征的個體更傾向于出現高倦怠,個體情緒穩定性低的學生倦怠程度顯著高于情緒穩定性高的學生;第二,低自我效能感者倦怠水平高,高自我概念者倦怠程度最低。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個體更具有倦怠的可能性;第三,外控組的學生在學習倦怠程度上要顯著高于內控組的大學生,內外控信念對學習倦怠程度的預測力最高;第四,積極的應對策略與低水平的倦怠感相聯系,消極的應對策略與高的倦怠水平相聯系。

(三)外在情境因素

情境特征。學校以下情境因素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倦怠:學習負荷、缺乏控制,獎賞不足、缺乏適宜的人際關系(團體破裂)、教師對待學生缺乏公平性等。

社會支持與倦怠。社會支持的人數和社會支持的滿意度能夠有效預測學生在學習倦怠上的變量。父母支持與倦怠的情緒耗竭及人格解體因素呈負相關,教師支持與人格解體呈負相關,朋友支持與倦怠中的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相關。

中學生學習倦怠的應對策略

根據中學生學習倦怠產生的影響因素的分析,要消除學習倦怠,就必須辯證施治,對癥下藥,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減輕中學生的學習負擔是弱化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的關鍵。減輕中學生的學習負擔是一個迫在眉睫而又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的問題,其前提是要建立符合人全面發展的人才選拔機制。從學校和教師方面來講,應該統籌好各科作業,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鼓勵學生通過上網、讀書、翻閱資料等辦法來自學,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中學生開展校外實踐活動、撰寫調查報告、制作科技作品。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轉化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的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教案,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興趣來激活他們的思維,喚起他們的學習注意,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去,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轉化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的途徑。教師要注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其良好的歸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減少焦慮。鼓勵中學生學習并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

(四)加強家校聯系,營造和諧成長環境是預防學生學習倦怠的基礎。學生積極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形成既要靠學校教育的正面引導,也要靠融愛心與親情于一體的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因此,學校和教師要積極開展家校聯系活動,促進家長對子女的了解、尊重,努力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猜你喜歡
狀態因素中學生
智珠二則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歡迎來到《中學生博覽》大型團購會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關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
關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練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