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近《天人心性合一之圖》研究

2010-01-17 03:42于春海
周易研究 2010年5期
關鍵詞:周敦頤

于春海

摘要:韓國有著悠久的學《易》歷史,早在漢代,中國儒學便已傳入其國。到李朝時期,作為易學一部分的易圖學研究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麗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學家權近。他在中國易學家周敦頤《周氏太極圖》的影響下,創制了《天人心性合一之圖》?!短烊诵男院弦恢畧D》與《周氏太極圖》的輪廓大體相同,都是黑白相間、酷似人形,反映了太極為本、陰陽互補、天人合一的特征。但《天人心性合一之圖》又有它獨特的一面,將倫理、心性等問題納入易學體系,完成對前者的超越。由此可見,中韓易學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既有借鑒和吸收,又有創新和超越。

關鍵詞:權近;易圖學;周敦頤;天人心性合一

中圖分類號:B3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82(2010)05—0042—07

一、權近生平與著作

權近(1352—1409),字可遠,號陽村,高麗末李朝初期哲學家。出身文臣大貴族家庭。其曾祖權溥(1262—1346)是與其老師安晌、白頤正、禹倬等人一起最早從元朝引進程朱理學的人。

權近自幼聰明,10歲開始讀書,17歲中成均館試,翌年及第館試和丙科,同年7月被任為春秋檢閱,由此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權近活動的14世紀后半期,高麗封建社會正處于內外交困的混亂之中。在國外,相鄰的中國正經歷著元、明兩朝交替的陣痛;在國內,高麗統治層內部分成改革、保守兩派,各自尋求著擺脫社會危機,挽救自身統治地位之路。

在高麗末期,面臨迫在眉睫的兩朝交替局勢,改革派內部又分化為溫和、激進兩派。當此之際,權近跟隨李穡,在政治上持溫和的改良立場。1389年,他按李穡的旨意,作為門下評理尹承順的副使,赴明請求明朝派使臣監督高麗王朝,以制止李成桂為首的新興激進勢力。但是,此舉由于明朝的不干涉態度而沒有達到目的,之后又曾多次向明朝提出類似請求,均遭拒絕。權近被牽連到此事,而從1389年到李朝初期的1393年初為止,度過了流放、坐牢和閑居的在野生活。在這四五年期間,權近并沒有虛度光陰。他一方面專心著述,其《人學圖說》等就是在此期間撰作而成,另一方面又以教導后生為己任,熱心從事教育事業,當時有許多仰慕其學問的儒生云集于他的謫居地向其請教。

新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大力崇尚程朱理學,以此為國家的指導理念,因而很需要像權近這樣的大儒家。況且李成桂和權近之間有特殊的私人關系,李成桂和權近的父親權僖是知己的同鄉學友。于是李成桂于1393年2月親自召見權近,封給他藝文春秋館學士、大司成、中樞院使等官職。然而,在出任初期,他繼續受到開國功臣鄭傳道等人的猜忌和暗害,因為他是已垮臺的高麗朝的忠臣。當時,權近賦詩描繪了自己政治上的不安情緒:

名鞋挽我曰奔馳,過事堪悲染素絲。

已矣六經俱掃地,只收容悅要人知。

這種政治上的不安生活直至1398年才結束。當年鄭傳道等開國功臣因王子亂都被李成桂四子芳遠處死。從此,權近取代鄭傳道,活躍在李朝政界和學界。他歷任政堂文學、司憲府大司憲,為李朝的安定和鞏固作出了貢獻。因此太宗即位后,他被褒獎為佐命一等功臣,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寵愛,官至藝文館大提學兼成均館大司成等。

權近的著作有《入學圖說》、《易·詩·書·春秋淺見錄》、《東國史略》、《禮記淺見錄》等,其中《入學圖說》和《禮記淺見錄》是其代表性著作。

《入學圖說》,本于周濂溪之圖,雜《庸》《學》章句之說,作圖以示,又取先賢格言,以釋其意,旁取他經凡可作圖者,皆圖之,間附己見。圖說分為前后集,凡二十五圖,其中《天人心性合一之圖》、《大學之圖》、《中庸首分釋之圖》尤為著名。

《天人心性合一之圖》(如上圖)①是《入學圖說》最所致力、最為基本的部分,又與后世學者之說深有關系者。此圖即依周濂溪太極圖及朱子《中庸章句》之說,就人心性上,分析理氣善惡之殊,以展示程朱理學的基本內容。也可以說,此圖乃著眼于儒教根本——天人合一觀念以及天人心性四端混為作圖。此圖半白半黑,上圓下方,上部畫太極、天命、陰陽、五行之圈。自此,演繹心性,中央心字上,對立“理之源”“氣之源”之分。自理之源演繹四端之情,自氣之源演繹可善可惡之七情。但善惡之分在意幾②。又于四端下有誠字圈,七情之下有敬字圈,惡字之下有欲字圈,以示圣人、眾人之分。又于三者之間有數條連線,以為雖自暴自棄,近于禽獸之人,固有一條光明之理,未嘗無善,那么眾人于此,如果能變化氣質。敬以存養,敬以省察,作之不已,乃可為君子。君子成功,則參天地、贊化育之域,又可以至之矣。權近此思想,即本于周濂溪所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之言敷演而成。要其言,人之本性具有感性的方面與理性的方面。而感性的方面,易誘至動物的欲望,則常須以理性克服之,使無以橫出作惡。

《天人心性合一之圖》是易圖學中太極圖的一種。易圖學是在象數派中發展起來的。易學象數派盛行于漢代,但現在所見的易圖卻首先是宋代象數派的創造。宋代的象數派,贊成“象由數設”的觀點。那么數的本原又是什么呢?就是河圖洛書?!奥鍟?,數之源也。在宋代人看來,河圖洛書是數的苯源,數是卦象的本源,這是他們創造河圖洛書的基本動機。在此推動下,出現了一大批易圖和易圖作者。用圖像去解釋某種思想,是當時許多思想家的共同愿望。正是這種愿望,才使創作出來的易圖廣泛流傳,形成浩浩蕩蕩的易圖學潮流。易圖有助于既成思想的流布,它把道理圖像化,使這些道理一目了然。圖像本身的審美價值使人們在獲得知識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而它起到了單靠文字所起不到的作用。無論是義理還是象數,突破都非常困難,易圖學的興起,為人們開辟了一個廣闊天地。易圖學發展史的重要事件,是朱熹《周易本義》及《易學啟蒙》的問世。朱熹把九幅易圖放在他的易學著作之首。從此以后,所有的易學著作,幾乎是無圖不成書了。正因為如此,權近的《入學圖說》中才會有影響深遠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圖》。

二、《天人心性合一之圖》解析

《天人心性合一之圖》極其精微,可以為權近著述之自眉,權近學問之精深,可由此而窺知。圖之精妙之處,表現在以下幾點。

1.酷似人形。天人合一

《天人心性合一之圖》上部為圓,下部為方,儼然一個半身人像。從圖中可以清晰分辨出頭、頸、肩以及腹部。之所以畫成人形,是為了狀天人合一之理,故名之為《天人心性合一之圖》。古代哲學的起源,從天人關系開始,圍繞天人問題的討論而形成。其發展的總趨勢是:最初,天具有絕對的權威,人僅是天的順從奴仆;后來,天的絕對權威下降,人的作用、地位相應提高;最后,天的權威繼續下降,人的作用、地位進一步提高,強調天人的和諧、均衡、統一,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肯定?!断缔o》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墩f卦》還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碧斓?、地道指的是自然法則,人道指的是社會法則,特別是倫理法則?!兑讉鳌穼⒆匀唤?、人類社會和倫理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

整體。這是《易傳》天人合一觀的特征。

《乾·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曰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為,后天而奉天時?!薄按笕恕敝傅赖赂呱?、智慧超群的人。他的道德與天地相配,效法曰月之普照萬物;遵循自然法則按時令順序行事,其前途或兇或吉,雖不經人筮卻與鬼神之意相合。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要效法天之德,像曰月之普照萬物那樣無私,人要遵循自然法則,按法則行事,無往不吉?!兑讉鳌芬笞鹬乜陀^規律,按自然法則行事也要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天自身具有剛健的品格,人遵循天道行事,自然要自強不息?!断髠鳌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弊裱匀环▌t行事本身就是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的過程。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順天行事,得天之助,趨吉避兇?!断缔o》說:“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白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彼鼘e人的保佑只視為外在的,認為如果人能講信用,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一個人如果既能得到天的幫助,又得到人、特別是賢人的幫助,就無往不利。權近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圖》將天與人之間的關系巧妙結合起來,蘊涵了天人合一的精深思想。他說:“就人心性上,以明理氣善惡之殊,以示學者,……人獸草木千形萬狀,各正性命者,皆白一太極中流出。故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源,一草一木各一太極,而天下無性外之物。故《中庸》言,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嗚呼,至哉?!痹诖嘶A上,他又著重解釋了“五?!?、“四端”、“七情”等心性問題。他說:“心之虛靈知覺則一而已宜矣,然語其虛靈之所以為體,則不過五常之性,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統。語其知覺之所以為用,則不過四端七情之感,而萬事萬物之變無不管?!庇终f:“四端屬于性發,而七情……其所發,或有不中節者,不可直謂之性發?!睓嘟€提出了天人相類相通的神秘學說。他指出:“蓋天地萬物,本同一體,故人心之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是天地之有災祥,良田人事之有得失也,人事得,則災祥順其常,人事失,則災祥反其正?!?/p>

2.太極即理?;庩?/p>

《天人心性合一之圖》最上端即“太極”兩個大字,下面即是人頭狀的回互陰陽魚。由此可以看出此圖本于周氏太極圖。但不同點在于他在圖說中的解釋是太極即理,理統攝萬物,理為氣之本,氣再化生陰陽。在《三峰集卷十·心氣理篇注》中說:“理為心氣之本源,有是理然后有是氣,有是氣然后陽之輕清者上而為天,陰之重濁者下而為地……天地之理,在人而為性,天地之氣,在人而為形,心則兼得理氣,而為一身之主宰也。故理在天地之先,而氣由是生,心亦稟之,以為德也?!憋@然,他所說的理,既能生萬物,又能統轄萬物,甚至還可以創造客觀規律性。

權近的學說本于中國宋代的程朱理學,他繼承朱子“理是萬物的本體”的思想。朱熹以太極為理,陰陽變易之理即是太極。就筮法說,太極指畫卦的根源。當其未畫卦之前,太極只是一個理,而兩儀、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之理已混然于其中。一理之判,始分出或散開為一陰一陽,則為兩儀。此一陰一陽又各分出一陰一陽,則為四象。其上又各分出一陰一陽,則為八卦。如此層層推出,以至六十四卦而至于無窮,如同樹根生干,干生枝,枝生葉一樣。太極分出兩儀、四象、八卦之后,太極之理又不離乎兩儀、四象、八卦,而寓于卦爻象之中。照此說法,這種關系乃不即不離的關系。但從畫卦的程序看,總是有太極之理,方有陰陽畫卦,此即“推其本則太極生陰陽”。權近認為宇宙的本體是理。一理散之而為萬物,合之則又歸于一理。理是萬物的始生點,也是萬物的歸宿處。一理彌漫涵蓋天地,統攝萬物,而又能退藏于微隱,萬物統一于它。理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的。理在天地之先,天地是在理以后形成的。天地有生滅成毀,而理是無始無終的,是不依賴天地萬物而永恒、獨立存在的。他在《入學圖說》序中說:該圖是“以周濂溪的《太極圖》為主,參考了朱晦庵的《中庸章句》而作的?!庇纱丝梢?,他對太極即理,此乃萬物之本的觀點是深信不疑的,并加以細致的解釋和闡述。

3.黑白相間,陰陽互補

此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間。白為陽,黑為陰,表示著陰陽互補。陰陽是一對特殊的矛盾,二者既矛盾又統一。統一即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居于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

陰陽互補,正是天地萬物的反映。天與地、曰與月、暑與寒、晝與夜、剛與柔、健與順、明與幽、進與退、辟與闔、伸與屈、貴與賤、男與女、牡與牝、君與民都被納入到陰陽范疇之中。萬事萬物普遍存在著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方為陽,一方為陰。陰陽兩個方面總是相伴而生,有陰即有陽,有陽即有陰。舉凡向上的、光明的、暑熱的、剛強的、健壯的、顯露的、前進的、開放的、伸展的、尊貴的一方即為陽,而表現為向下、暗晦、寒涼、柔弱、順承、幽隱、后退、閉聞、屈縮、卑賤等屬性的一方則為陰。陰和陽這兩種屬性相比較而存在,因而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而且,沒有對立一方的支持和補充,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單獨存在,也不能成就某種事物。如只有光明沒有黑暗,構不成晝夜;只有暑熱沒有寒涼,構不成四時;只有動而沒有靜,則形不成變化,等等。也只有陰陽兼備,事物才能完成其本性。因此權近在他的圖中說:“神發于陽,形成于陰,質具于中,氣行于外?!?/p>

4.五行之說,化生萬物

在《天人心性合一之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它們位于人形的頸部,十分明顯。這足以證明權近繼承了周濂溪的五行學說,認為陰陽生五行,五行化生萬物。

陰陽生五行指“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白兒稀奔搓庩柖饨换プ饔?,由陰陽交互作用而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拔逍许槻?,四時行焉?!蔽逍邪错樞虬l生作用,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

金木水火土早期被稱為“五材”,“五材”也被作為五種基本物質,后來人們又進一步推廣,把世界上一切物質都按五行分類,反過來又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這五種物質構成的。世界既然由這五種物質構成,那么這五種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早期思想家根據它建立了最初的規范圖,五德終始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五行氣的循環決定著王朝的興衰換代。比如黃帝時,土氣盛;大禹時,木氣勝;商湯時,金氣勝;周文王時,火氣勝。這種學說影響如此廣泛,以致秦朝建立時,推定自己是水德。因為水克火,自己應該代替周朝做皇帝。漢代初年,為推定自己的五行屬相,發生了許多爭論。有人說,我們推翻了秦朝,土克水,應該是土德;有人說不對,秦朝根本不該算一個朝代,我們應繼周代之后,為水德。

以上的五德終始說正是由五行生克循環推導出來的。五行生克循環就是五行之氣的生克循環。春天,木氣勝;夏天,火氣勝;秋天,金氣勝;冬天,水氣勝。土氣勝,則一年四季興旺。這本來是用五行說去解釋冬寒夏熱春暖秋涼,反過來,陰陽家卻說這是五行氣的循環決定著四季的交替。四季交替決定著萬物生長,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必須根據四季的交替來安排。這樣,五行氣的周年循環就決定著世界上的

一切。

權近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圖》中金木水火土處于圖的顯著部位,足以證明他對五行學說的看重。既然世上一切都由這五種物質構成且生克循環,那么,四季的更替、朝代的更迭都是順乎天意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權近所處的時代正是高麗末期,不久高麗王朝就被李朝政權所取代。權近也將這一歷史變故看淡了。另外五行之間的關系正是世間一切事物的規范圖,一切事物都應有一定的原則去規范它的行為。人間道德層面中的五行即仁、義、禮、智、信,也規范了人的種種行為。

5.理先氣后。性情之分

《天人心性合一之圖》中頭部與身體連接之處有一個“理”字,中心部位有一個“性”字,“氣”和“情”字位于心的兩端。由此可以看出“理”和“性”的重要地位。權近在《三峰集卷十·心理氣篇注》中強調“理”的絕對權威,說:“理為公共之道,其尊無對?!痹谛?、情、善、惡之分上,權近將周濂溪的觀點與朱熹的觀點合二為一。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善”“惡”字、“敬”字圈、“欲”字圈、圣人之性、四端和七情。周濂溪是理學開創者,他的人性論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由性一元論向二元論的過渡環節。他是繼漢代學者把陰陽引人人性論后,進一步把剛柔觀念引入人性論,用以和善惡相組合。他認為學習圣人,要領是無欲。他的觀點是吸取道家主“清靜”和佛家主“寂靜”的觀點而提出的。他對思想界的影響很大,被后世理學家稱為發千古之秘的大貢獻者。對性的看法,權近更多是受朱熹的影響,明顯可以看出他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圖》中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疤烀浴笔抢砼缮?,而“氣質之性”是氣派生的。朱熹說:“天地之性,則太極本然之妙,萬殊之一本也;氣質之性,則二氣交運而生,一本而萬殊也?!庇终f:“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敝祆湔J為天命之性具備了大至君臣父子之理,小至萬物具體之理,而其中主要是仁、義、禮、智之理。又說“理”是至善的。而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由于氣的清濁不齊,而決定性有善有惡,氣質之性有善惡的不同。他還在《朱子語類》中說過如算命推五星陰陽交際之氣,當其好者則至美,逢其惡者則不肖,又非人之氣所能預也。朱熹區分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是為了闡明人性善惡的原因,解決中國哲學史上性善、性惡的爭論。

朱熹還從“心”的體用關系來論述人性的善惡問題。他在《朱子語類》卷五中說:“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性也;惻隱,情也,此是情上見得心。又曰‘仁義理智根于心,此是性上見得心。蓋心便包得那性情,性是體,情是用?!庇终f:“心有體用,未發之前,則心之體,已發之際,乃心之用。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動,心者性情之主?!毙允恰靶摹钡捏w,理是靜而未動;情是“心”的用,即“性”的動;心是性與情的精神主體。這里,作為“心”的用的情,是處于發動中,是有善有惡的。

權近秉承朱子思想,在《三峰集卷十-心氣理篇注》中說:“心則兼得理氣,而為一身之主宰也。故理在天地之先,而氣由是生,心亦稟之,以為德也?!笨梢?,權近對朱子思想體悟之深。

6.承前啟后,融合創新

權近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圖》是對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繼承,并試圖將程朱理學圖示化、通俗化,以達到淺顯易懂、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時又有他融合中國易學思想,結合自己學習體會,闡釋自己獨到觀點之處,

關于權近《天人心性合一之圖》中所包含的程朱理學思想,李混曾作詩并作注予以評論,詩云:“陽村圖說盡為奇,狀到天人合一時,只恐猶多強牽綴,恨無真眼訂吾詩?!弊宰⒄f:“入學圖說,說道理盡細密,但以心字,狀天人合一之理,巧則巧矣,恐未免杜撰牽合之病?!崩罨煸诳隙嘟短烊诵男院弦恢畧D》中闡釋道理詳盡的同時,也指出該圖“狀天人合一時”又“多強牽綴”,而“恐未免杜撰牽合之病”,可謂一語中的。其后,韓元震也曾議論說:“且是圖標榜天人心性合一之理,而分析太甚,名實不同。以理為氣,心與性、情與意、四端與七情、分為二物,結局是認二體、二用,不復見其諢融無間之妙?!彪m然如此,但理氣、心性、情意、四端七情以及二物、二體、二用等理學重要概念在權近圖中已經盡有。這對程朱理學在李朝初期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權近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圖》雖然本于周濂溪和朱熹的學說,但也有自己的觀點和主見。他把自己的觀點特別放到了儒教原本最高的理想“天人合一”里。他盡量引導讀者把天人關系連接起來。例如:“心之虛靈知覺,則一而已矣。然語其虛靈之所以為體,則不過五常之理,而萬事萬物之變無不管?!薄八亩藢俸跣园l,而七情……其所發,或有不中節者,不可直謂之性發……”在權近看來,所謂天人合一的儒教思想,特別是在把握了心性問題之后才能達到的,因而他把著力點甚至放在說明“五?!亩恕边@樣的心性上。他的學說表明,他既探討周濂溪、朱熹等前人探討過的問題,又經過自己的研究,通過對四書、五經的理解對性理學進行了新的擴充。

《天人心性合一之圖》反映了權近的倫理學說和社會政治觀。他把“天人合一”思想運用于社會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當中,為李氏王朝的封建秩序制造理論根據。他認為“五行之理”即為“五常之性”,就是說,五常(仁、義、禮、智、信)之類的人倫只不過是“天地之理”在人間的體現而已。他說:“夫人得天地萬物之心以生,所謂仁也,是理俱于吾心?!庇终f:“人倫曰用之間,莫非天命之流行發現,汝在父子則當親,在君臣則當敬,以至一事一物之征,一動一靜之際,莫不各有當行之理,流動充滿,無小欠缺,是孰使之然哉。皆上帝所以開導啟迪于斯民,使之趨善而避惡,以不昧于其所適從也?!被谶@種儒家倫理觀,他極力為李朝封建社會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天經地義性作辯護,把李氏王朝說成是李太祖受天命而建立的國家。強調歷代國王應當遵循理學,實行儒學的王道政治。

在他看來,為了實行這些封建倫理綱常,人人應當明天理,禁人欲,其修養方法是“常存敬畏而必加省察”。他所理解的“天理”,實質上即“仁、義、禮、智、信”的綱常倫理,“人欲”則指人們的生活欲望。他使人們放棄生活欲望,絕對遵守封建倫理的教條,這完全是一種禁欲主義。他說:“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此言重義輕生之事,以明老氏養氣貪生之失?!?/p>

綜上所述,權近堪稱15世紀李氏朝鮮初期程朱理學的思想代表。他的以《天人心性合一之圖》為首圖的《入學圖說》網羅諸說,次加己說,最著于世。蓋其書為朝鮮儒學圖說之鼻祖,且其裨益后學。以及影響于后世深大,足見其在朝鮮儒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歡
周敦頤
名人名言
周敦頤的嶺南詩蹤
一朵蓮花留芬芳
周敦頤教子:立于誠信,懂得仁愛
周敦頤:“理學鼻祖”的“仕”與“隱”
大宋第一“圣人”的119字奇文
周敦頤
周敦頤:左手蓮花,右手陰陽魚
精琢多姿 盛世傳承
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