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讀”與新義

2010-01-17 03:42楊端志
周易研究 2010年5期
關鍵詞:誤讀易經

楊端志

摘要:中國的文本詮釋學產生于戰國時期。從文本詮釋的內容、性質和體例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義理詮釋學,一般稱為“傳”。另一類是語言詮釋學,一般稱為“訓詁”或“詁訓”。傳的特點是“解說經義”,“并經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岸嚯x經”。詁訓的特點是“第就經文所言者而詮釋之”,追求文本原貌、原義。但是,在文本詮釋的歷史實踐中,傳往往離不開訓詁,訓詁也離不開傳?!皞鳌钡膬热菰谖鞣皆忈寣W中又稱作“誤讀”。我們借用“誤讀”的概念只是為了吸收西方文本詮釋中的合理成分,并不是同意放棄追求文本原貌、原義的真理性原則。在中國文化史上,“誤讀”是創建新義理的一種方式。也是為漢語增加新質要素的一種方式?!罢`讀”源于春秋戰國間“斷章取義”、“以意逆志”、“詩無達詁”的文本閱讀詮釋理論,是一種理論創新、語言創新的手段?!罢`讀”在易學發展史上,尤其《易經》與《易傳》的關系上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有著突出的解釋力。

關鍵詞:易經;易傳;誤讀

中圖分類號:B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82(2010)05-0028—07

一、“傳”與“誤讀”

中國的文本詮釋學產生于戰國時期。從文本詮釋的內容、性質和體例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義理詮釋學,一般稱為“傳”。另一類是語言詮釋學,一般稱為“訓詁”或“詁訓”。唐顏師古說:“傳,謂解說經義者也?!?《漢書·古今人表》注)清馬瑞辰說:“詁訓,第就經文所言者而詮釋之,傳則并經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闭绿渍f:“古之為傳異于章句,章句不離經而空發,傳則有異?!蹲笫稀肥露嚯x經,《公羊》、《谷梁》二傳亦空記孔子生?!敝v的都是“傳”與“訓詁”的分別。但是,在文本詮釋的歷史實踐中,“傳”往往離不開“訓詁”,“訓詁”也離不開“傳”。所以,有的就干脆稱為“訓詁傳”,如漢初毛亨詮釋《詩經》,就叫作《詩訓詁傳》。

傳世本《周易》,其中包括《易經》和《易傳》兩種文本,分別屬于商末周初的語言系統和戰國時期的語言系統。但是,在內容上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兑讉鳌肥菑牧x理上解釋《易經》的,也就是劉大鈞先生指出的:“在先秦,人們已將這種解釋、發揮《周易》卦爻之辭的文字,稱作《易傳》?!辈贿^,《易傳》對于經的解釋比較復雜,傳中就有訓詁,而訓詁中也有義理。

“誤讀”是借用西方解釋學中的一個概念。西方解釋學把“誤讀”推向極端,認為“沒有解釋,只有誤讀”。解釋中放棄對文獻原貌、原義的追求,承認無根據釋義的合理性。這些說法,我們無論如何是不能同意的。我們之所以借用“誤讀”這一概念,是因為被稱為“誤讀”的解釋中,對語言問題“誤讀”了,但解釋的結果出現了新的義理內容,還有其合理的成分。

二、“誤讀”是產生新義理的一種方式

人類思維的成果是一代一代積累起來的,尤其是有文字記載以后積累起來的。人類思維的創新成果,譬如創新的學說,創新的理論,往往是由前代成果的蛛絲馬跡引發而出。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哲學,來源之一就是由更古的文獻引發的。引發的方式就是“誤讀”。

義理泛指儒家經義,內容很寬泛。用今天的眼光看,大多屬哲學,特別是政治哲學的內容。由“誤讀”引發出義理。引發出哲學,實際上開始于孔子??鬃有Q“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說他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鬃诱f自己“述而不作”,實際上是以相信的態度,喜歡的態度,從古文獻中機敏地發掘引申新學說、新理論,也就是寓作于述,以述為作。如《論語·八佾》: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于《詩·衛風·碩人》,后一句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認為是魯詩。本來是描寫衛莊公的妻子莊姜的貌美的,說她很會笑,笑起來臉上現出兩個小酒窩,眼珠黑白分明,顧盼流神,就像潔白的底子上畫的花一樣。子夏問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說:“有白色的底子后才能繪畫?!弊酉囊幌伦用靼琢?,繪畫是比喻禮儀呀,就說道:“那么,有了漂亮的外表以后,就應當講禮儀吧?”孔子高興地說:“你真能啟發我呀,可以跟你論《詩》了!”于是,孔子師徒遠離了《詩》本義,把對一個女人相貌的具體描寫意義,轉向禮儀詩教,抽象出有了好的底子才能繪畫,有了好的基礎就要講禮儀的普遍道理!

其實,孔門弟子都擅長于把具體物象的描寫,通過聯想,達到語義的轉向,抽象出政治哲理來。如《周易·系辭下》: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弊釉唬骸蚌勒?,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

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括通適,《說文》:“適,疾也,讀與括同?!?,

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p>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是《周易·解卦》六三爻辭,說一個貴族射高墻上的鳥,射中了,沒有什么不好的??墒?,孔子的解釋。首先通過把具體的“公”轉換為“射之者”,把“射”的動作轉換為“弓矢”,進而把下位詞“隼”、“弓矢”、“射之者”,抽象為上位詞“人”、“器”、“禽”,從而使全句語義溢出,層層遠離《周易》古經本義,最后抽象出“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必有所獲的普遍道理。

正因為這種“誤讀”詮釋學,產生了中國最早的政治哲學、語言哲學,也使語言在詞、詞義,句子、句義層面增加無限的新質要素。這種解釋,延續兩千多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這種解釋中,還有一類,具有明顯的詞匯、語法錯誤,但卻積非成是,也產生了新的義理,并為漢語詞匯、詞義增加新質要素。這種情況也是從孔子開始的。如《論語·為政》: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

“思無邪”,來源于《詩·魯頌·嗣》:“思無邪,思馬斯徂?!眱蓚€“思”字,陳奐《詩毛氏傳疏》說:“思,詞也?!薄八?,皆為語助?!笨墒???鬃诱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想無邪惡”。經過孔子誤讀,句首語氣詞“思”成為動詞,于是產生三音節詞“思無邪”一詞,指思想沒有邪念。后人還有使用,如柳宗元《鐃歌鼓吹曲·吐谷渾》:“凱族獻清廟,萬國思無邪?!?/p>

春秋戰國間,孔子和孔門弟子的詮釋,使語義意向發生轉變的方式,也流布到當時的其他學派。如墨家后學的《經說上》、《經說下》,法家韓非的《解老》、《喻老》等。如《老子》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边@句話一般理解為“上德之人(最有道德的^、——引者注)不講求德,因此就有德”。這是老子以無為有的觀念。但是,《韓非子·解老》篇卻說:

德者,內也。得者,外也?!吧系虏坏隆?,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

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

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于德。德則無德(得,身外),不德則有德

(得,全身)。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表n非認為第一個“德”指道德,“上德”指最高的德。第二個“德”字是“得”,指“身外”,“不德”指神不淫

于身外。第三個“德”也是“得”,指得身,全身?!暗隆奔俳铻椤暗谩?,產生“身外”、“全身”二義。全句是說,最高尚的道德不表現在身外,所以得全生命。這表現了韓非道德以全身的功利道德觀。韓非的解釋實現了句意由道家思想轉向法家思想??梢?,“誤讀”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語言學史上的巨大作用。

三、“誤讀”是產生新語言要素的一種方式

一般說來,語言中新質要素的增加是由社會發展、新事物出現而引起的。但是,我們發現,“誤讀”也可以產生新質語言要素。首先是詞的新義,例如《易·乾》:“元亨利貞?!睂@四個字的標點,好象可以隨心所欲,有如下數種:

(1)元,亨,利,貞。

(2)元、亨、利、貞。

(3)元,亨,利貞。

(4)元亨,利貞。

可以肯定,(1)(2)(3)標法都不當。因為都是把這四個字或其中的兩個字看作了并列關系,而并列關系要求所并列的項,必需詞性相同,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先進》),“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并列成分都是名詞?!霸?、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并列成分是動詞或動詞性詞組?!胺蜃訙?、良、恭、儉、讓以得之”(《論語·學而》)并列成分都是形容詞。而“元亨利貞”四字顯然詞性不同。從語法上看,正確的標點只有第(4)種。先談“元亨”。從語用方面,先看內證?!霸痹凇兑捉洝分泄渤霈F27次,都不是單獨使用,“元亨”11次,“元吉”15次②,“元夫”1次。再看外證,《大有》“元亨”,《彖傳》解釋說:“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薄缎M》“元亨”,《彖傳》解釋說:“《蠱》‘元亨,而天下治也?!薄跺鑲鳌穬纱伟选霸唷币暈橐粋€詞?!昂唷痹凇兑捉洝烦霈F43次,單用28次,“元亨”11次,“小亨”2次,“光亨”1次,“吉亨”2次??梢钥闯?,“元亨”、“小亨”、“光亨”(即廣亨)為一類,都是偏正結構。語義上是修飾關系。因此,可以判定,“元亨”是一個詞,意思是“大通,大順”。再談“利貞”?!袄痹凇兑捉洝分谐霈F99次,其中“利貞”22次,“利居貞”、“利君子貞”、“利武人之貞”、“利牝馬之貞”的形式15次,“小利貞”1次。顯然“利貞”為動賓結構,語義是支配關系?!柏憽痹凇兑捉洝分谐霈F109次,作謂語動詞15次,如“貞婦人”、“貞丈人”。作賓語38次,如“利貞”、“利君子之貞”。作主語56次,如“貞吉”、“貞吝”。無論是謂語、賓語,還是主語,意義都是“占問”?!柏憽钡幕竟δ苁莿釉~,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動詞既具有謂語功能,也具有主語、賓語功能。也說明“利貞”是動賓結構,語義是支配關系。但是,當我們把“利貞”譯成現代漢語時,卻變為動補關系,說成“利于占問”或“利于占問某個方面的事情”。

“元亨,利貞”的標點是唯一正確的。但是,《文言傳》卻詮釋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驯緛淼膬蓚€詞詮釋為四個詞,并各賦予新義,形成所謂《易經》“四德說”。

又如《乾》九三:“君子終曰乾乾?!笨追f達疏:“言每恒終竟此曰,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薄扒笔亲詮姴幌⒌臉幼?,《象傳》、《文言傳》卻解釋出多種新義:,《象傳》:“終曰乾乾,反復道也?!?/p>

《文言傳》:“九三曰:‘君子終曰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畿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p>

又“終曰乾乾,行事也?!?/p>

又“終曰乾乾,與時偕行?!?/p>

又“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p>

這些語義,都不是“乾乾”自身所具有的語言意義,而是《象傳》、《文言傳》作者通過聯想引申出來的思想文化意義。

“誤讀”也會創造出新詞。例如,《乾》卦卦辭“乾,元亨,利貞”,本來正確地反映了語言的原貌,而《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薄段难詡鳌罚骸扒镁?,天下治也?!庇帧扒镁?,乃見天則?!庇帧扒?,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薄扒北臼秦悦?,“元亨,利貞”本是卦辭,《彖傳》、《文言傳》把卦名、卦辭連讀,生造出一個“乾元”詞來。朱熹《周易本義》:“乾元,天德之大始?!焙髞硪灿袑W者使用,并且衍生出天,帝王,元氣,大氣等多種意義。

又如《坤》:“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薄跺鑲鳌罚骸爸猎绽ぴ?,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卑沿悦袄ぁ迸c卦辭“元”結合,造出“坤元”一詞,表示大地之德。

又如《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薄鞍病迸c“利”構成對文,而《彖傳》:“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薄鞍藏懼北緦僮x破句子的誤讀,卻又造出“安貞”一詞?!稘h語大詞典》把“安貞”解釋為靜而正。并舉出用例: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坤為地道,《易》稱安貞,陰氣憤盛,則當靜反動?!碧茥罹肌队厶m盆賦》:“上寥廓兮法天,下安貞兮象地?!?/p>

又如《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薄胺健碑斀^句,因為“方”是韻腳: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霜,山母,陽部;方,幫母,陽部;章,端母,陽部;囊,泥母,陽部;裳,禪母,陽部。二字為句,押陽部韻?!爸狈健迸c上下文押韻,不可能與“大”相連屬?!段难詡鳌穮s說:“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弊x破句子誤把“直方大”連接在一起,積非成是,形成一個新詞?!稘h語大詞典》收了它,并舉出了例:[直方大]平直、端方、正大?!兑?。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断蟆吩?,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彼螌O宗鑒《東皋雜錄》:“東坡喜嘲謔,以呂微仲豐碩,每戲之曰:‘公真有大臣體,此《坤》六二所謂直方大也?!?/p>

四、“誤讀”的原因與性質

人們閱讀解釋古代文獻為什么要“誤讀”?

第一,“斷章取義”、各取所需,是春秋戰國間社交、外交和孔門學者治學的一個特點。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齊國慶舍的家臣盧蒲癸,曾以“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比喻娶妻可以避同宗,也可以不避,各遂自己的志愿。杜預注:“古者禮會,因古詩以見意,故言賦詩以斷章也?!睏畈ⅲ骸按呵锿饨怀R再x詩表意,賦者與聽者各取所求,不顧本義,斷章取義也?!卞X鐘書《管錐編》說“賦《詩》者,引《詩》也?!薄吧w‘斷章乃古人慣為之事,經籍中習見。皆假借古之‘章句以道今之‘情物,同作者之運化;初非征援古語以證明今論,如學者之考信。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一論‘孔門說《詩》不以‘文句泥;曾異撰《紡授堂文集》卷五《復曾叔祈書》謂‘左氏引《詩》皆非《詩》人之旨;盧文粥《抱經堂文集》卷三《校本(韓詩外傳>序》稱‘《詩》無定形,讀《詩》也無定解?!惫沤駥W者一致認為,“斷章取義”、各取所需的“誤讀”,是社會包括外交、社交,以及以“孔門”為中心的學者們的一個普遍習慣。

第二,“以意逆志”的讀者理論與閱讀理論,為“誤讀”開了方便之門。

春秋戰國時期,典籍已多,對于如何讀書,人們已經開始研究,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閱讀理論?!睹献印とf章上》咸丘蒙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对茲h》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p>

這里,“文”指字?!稗o”指詞語?!爸尽敝冈娮髡弑玖x,也即文本的實質意義?!安灰晕暮o,不以辭害志”,是說解釋《詩》,不要以文字意義損害詞語的意義,不要以詞語的意義損害詩作者的本義即實質意義。孟子把文本意義分為“字義”、“詞語義”和“作者本義”(即實質意義)三個層次。他重視的是作者本義即實質意義,而忽視的是字義、詞語義。

這里,“意”指讀者自己理解的意義?!耙砸饽嬷尽?,是說解釋《詩》,要以讀者理解的“意義”,去迎合《詩》作者本義即實質意義。把讀者與作者聯系起來,重視的是作者本義,但實際上得出的,還是讀者理解的意義。這樣,讀者理解的“意”,也常出問題,往往“誤讀”。

第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閱讀理論,提倡了閱讀理解中讀者的主體性。

“書”,這里指《尚書》??鬃訒r代,對《尚書》非常崇拜?!墩撜Z》三次提到《尚書》,其中兩次引用,都是“正讀”。一次說,孔子“《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那就是,孔子平時說魯國話,也即魯地方言,但是,在誦讀《詩》《書》的時候,和舉行大的典禮的時候,就不敢用方言而改用“雅言”了?!把叛浴本褪菢藴收Z。但是到了孟子,情況發生了變化。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武成》,是先秦古文《尚書》中的一篇,佚于東漢。講的大約是武王伐紂的事情。這里,孟子提出兩個問題:,其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于《尚書》這一部古書,如果完全相信它,還不如沒有它。為什么?因為它講的內容與孟子的理解不同。以《武成》篇為例,仁人無敵于天下,武王是“至仁”。紂王是“至不仁”,以至仁伐至不仁,不會“其血之流杵”。實際上提出了讀者主體性的原則。

其二,對于古書“取二三策而已矣”的吸取原則。

古書的內容與讀者理解發生矛盾的時候怎么辦?只取其二三根竹簡的內容而已。這是有用性的吸取原則。

到這里,孟子已經是有意的“誤讀”了。

第四,“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成為西漢說經者的共識,為“誤讀”提供了根據。

董仲舒是西漢獨尊儒術的倡導者,治《公羊春秋》的專家,有人向他質疑:“按照《春秋》筆法,即位不到一年的新君稱‘君之子,因為父親去世不到一年不忍心,這符合正常人的心理。但是,晉國的里克殺奚齊,避此正辭,而稱‘君之子,為什么呢?”董仲舒說:“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華》)既是“所聞”,即應當是前人的。既《詩》、《易》、《春秋》“無達詁”,“無達占”,“無達辭”,解釋的任務從權變還是從正常,只有“一以奉人”,全部留給解釋者。

關于“誤讀”的性質,這要從“誤讀”與“正讀”的關系說起。

我國自古以來,首先重視的是“正讀”。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求文本之真。相傳周宣王的時候,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在周室任大夫,于周太師“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以《那》為首??鬃泳庉嬃?,也不能無校。子夏曾校史書“三豕”為“已亥”。(見《左傳·昭公十二年》)西漢末,劉向校中秘群籍,更是總結出著名的校書之法:“校讎,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其繆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雹俅撕?,著名校書家如云,經精校者號為“善本”。二是求文本原義之真。這也肇始于孔子??鬃釉岢觥罢敝f,“正名”就是正定概念之義?!墩f文序》說:“書,如也?!倍斡癫米⒄f:“《聿部》曰‘書者,著也。謂昭明其事?!睗h代甚至“書或不正,輒舉劾之”?!罢x”和“誤讀”是文化辯證地發展。從符號學的觀念看,“正讀”是追求文本到底說了什么,重積累;“誤讀”是追求文本還可以作出什么新的理解,重發展?!罢`讀”產生新文本,于是又形成新一輪“正讀”和“誤讀”,往復無窮。我國的經學,由漢學、玄學、宋明理學,到新儒家,不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來的嗎?

“誤讀”實際上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的一種思維方式、創作模式。不是錯誤的讀、錯誤的理解?!罢`讀”的第一批成果,就是孔門“闡述”《易》《詩》《禮》《春秋》等出現的《彖》《象》《文言》《系辭》《說卦》《雜卦》《序卦》、《詩論》、《大學》、《中庸》、《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等。這些原始著作,在孔門的闡述下,實現了質的轉向,《周易》由卜筮書轉向宇宙論和人生哲學,《詩經》由民間歌謠和廟堂頌曲轉向政治哲學?!抖Y》由教條式的儀式轉向倫理學?!罢`讀”實為“寓作于述”,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理論創新的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模式。

五、“誤讀”不成詞義例

“誤讀”作為一種解釋學術語是有缺陷的。首先,它容易給人以錯覺,認為就是錯誤地讀,錯誤地理解。尤其是“誤讀”發明者美國詩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說的“閱讀總是一種誤讀”,認為沒有解釋,只有誤讀,我們是不能同意的。因為,那樣的話,就會破壞能指和所指的統一性,否定文本意義的客觀性,擾亂語義的系統性,無根據地在所指上跳來跳去,墜入謬誤。因此,上面所舉“元、亨、利、貞”、“乾元”、“坤元”、“直方大”式的破詞、破句的誤讀,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們所以借用“誤讀”一詞,因為它可以與“正讀”相對,而古代文獻解讀中有“誤讀”現象,并為政治哲學、語言哲學的發展,為漢語詞匯、語義的發展,曾做出過重要貢獻。不是說我們放棄了解釋的客觀性、真理性,不是說放棄了文本、文本語義的客觀性,真理性。因此,下面一些解釋,也不值得提倡。如,《咸》:“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薄断缔o下》引“子曰”解釋說:

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曰往則月來,月往則曰來,曰

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署來,署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

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

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思”本是動詞性語句的句末語氣詞,被孔門誤解為動詞,解釋思想的“思”?!对姟ぶ苣稀h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泵珎鳎骸八?,辭也?!薄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敖裎襾硭?,雨雪霏霏?!薄对姟ば⊙?南有嘉魚》“翩翩者騅,燕然來思?!眲釉~、動詞性詞組后之“思”,王引之《經傳釋詞》說都是“語已詞也”,楊樹達《詞詮》說是“語末助詞”。

另如,《周易》“否”卦,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借“婦”為之,有學者認為帛書本專為“婦女”設立一卦,說早在商末古人就認識到“婦女”是半邊天,云云?!吨芤住贰皧ァ必?,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借“狗”為之,有學者解釋,帛書本專為“狗”設立一卦,早在商末古人就認識到“狗”是寵物,云云。這些都有失客觀。

猜你喜歡
誤讀易經
我所認識的《易經》
《易經》如何從巫術變成經典
易經哲學思想系統論及其網絡性新探
“誤讀”理論對解構主義的繼承與利用
還原真實
影響的焦慮與“誤讀”
親子閱讀,別變成“誤讀”
被曲解與被損害的——評麥克白夫人
周易君子學與古典生命倫理觀的奠基
易經就在我們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