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元亨利貞”新解

2010-01-17 03:42夏含夷
周易研究 2010年5期
關鍵詞:周易

夏含夷

摘要:《周易·乾卦》頭四個字是“元亨利貞”,歷來有根本不同的解釋?!兑捉洝の难詡鳌酚兄摹八牡隆闭f,將“元”、“亨”、“利”和“貞”都讀作單獨的名詞,即“善之長”、“嘉之會”、“義之和”和“事之干”。與此不同,不少注疏家將四個字分成兩段,即。元亨”和“利貞”,但是沒有一致的理解。譬如。朱熹以為“利貞”是。利在于正”的意思,而高亨滑“利貞猶言利占也”。本文采取后一種譯法,但是與朱熹和高亨又有不同。本文首先論證“亨”原文應該是“餐”,“元亨”或“元饔”的意思是本次貞卜的禱告被鬼神享受,然后又提出“利貞”:應該讀作“利于貞卜”的意思。表面看來,第一次貞h的結果告訴貞h者再進行貞卜似乎有違情理。然而本文論證中國古代h法往往進行習貞?!袄憽笔侵笇ж懖氛咴僮髁曍?。

關鍵詞:周易;貞卜;筮卦;習卜

中圖分類號:B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82(2010)05—0003-13

翻開《周易》首頁,即是乾卦卦辭“元亨利貞”。最有權威的解釋既見于《左傳》,又見于《文言傳》?!蹲髠鳌は骞拍辍份d有有名的穆姜的故事:

穆姜薨于東宮。始往而筮之。遏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苯唬骸巴?。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霸?,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誣也,是

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于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

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

必死于此,弗得出矣?!?/p>

穆姜解釋“元亨利貞”為“四德”,即“‘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穆姜故事這個“四德”說法的核心部分也見于《文言傳》: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

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p>

無論是《文言傳》引用穆姜的說法,還是《左傳》作者引用《文言傳》的解釋,因為傳統說法以為《文言傳》出于孔子之手,所以在漫長的易學史上,這樣將“元亨利貞”解為四種德行,一直都是最權威的解釋。然而,歷史上也不無不同的詮釋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以“元亨”為一句、“利貞”為另外一句?!霸倍噌屪鳌啊蟆钡囊馑?、“亨”通常釋作“通”、“利”解作“利于”或“利以”、“貞”幾乎都讀作“正”。全句大義為“大通,利于守正”或者某種近似的意思。朱熹可以作為這種詮釋的代表,他在《周易本義》中說:

占得《乾》時,“元亨”便是大亨,“利貞”便是利在于正。

到了20世紀,殷墟甲骨卜辭問世以后,古文字學家發現了“貞”是卜辭前辭里的貞卜術語。因為歷來都說《周易》原本是一種卜筮之書,所以這一發現對《周易》的詮釋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形成了全新的說法,以為《周易》“貞”字的意思應該和甲骨卜辭的用法相同,即“卜問也”。這個“新易學”的創造人之一便是高亨,在他所著之《周易古經今注》里對“元亨利貞”有下述讀法:

元,大也。亨即享字。古人舉行大享之祭,曾筮遇此卦,故記之曰元亨。利貞猶言利占也。筮

遏此卦,舉事有利,故曰利貞。

在20世紀的“新易學”里,高亨的讀法可以說最有影響,之后其他學者沿用高說,對這四個字的讀法大同小異。

雖然如此,二十五年前我自己提出了另外一個說法。這個說法也是根據新易學的基本觀點,即《周易》原為卜筮之書,其卦爻辭應該反映貞卜的環境。但是,我之讀法在細節上與高亨的說法卻很不相同。在拙作《周易的編纂》博士論文里,我也把“元亨利貞”分成兩句話,即“元亨”和“利貞”??墒?,我以為“元”的本意是“始”,于此也應該有這個意思。關于“亨”,我基本上采取了一個傳統讀法,即“通”,以為意思是和鬼神相通,也就是首次受到了鬼神的答復,因此把“元亨”翻譯為“初步的接受”關于“利貞”,我和傳統解釋一樣以為“利”當作“利于”的意思,和高亨一樣以為“貞”讀作卜筮的術語,全句譯作“利于貞卜”(“beneficial to divine”)。我對“利貞”的讀法雖與所謂新易學的讀法表面上頗為相似,然在深層意義上,卻與高先生所釋很不一樣。按照高亨的說法,“利貞”是最后占辭,像“貞吉”一樣。按照我的看法,“貞”和“占”是兩個不同的字,反映卜筮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的功用?!柏憽蓖ǔL幱诓忿o的前辭里,意味著卜筮禮儀即將進行,作為卜筮命辭的介紹。如此,“利貞”告訴筮者可以貞筮。在利用《周易》作貞筮的環境中,這個讀法似乎有矛盾的成分:卦辭應該是貞筮的結果,怎么同時也能告訴筮者再做貞筮?針對這種批評,我又提出了卦辭和爻辭可能含有不同的貞筮功能,卦辭是初步貞筮(也可以稱作“原筮”[《比》卦卦辭])的結果,而爻辭則是第二次貞筮(也可以稱作“永貞”)的結果。因為寫博士論文的時候,這種見解的證據比較薄弱,所以一直都沒有正式發表。然而,最近一二十年以來,有各種出土文獻似乎說明這個解釋與周代卜筮習慣確實不矛盾,現在覺得應該再詳做論證,請各位易學專家和古文字學家批評指正。下面,先對“元亨利貞”四個字分別作比較詳細的分析,然后再討論這個句子的含義與周代卜筮制度的關系。

一、“元亨利貞”諸字釋義

(一)“元”字用法

在易學詮釋上,“元”字意義的解釋基本上分成兩類:“始”和“大”?!笆肌贝蟾啪褪恰霸钡幕疽饬x。根據《漢語大詞典》,“元”有下列各種相關連的意思:“頭”、“第一”、“開始”、“起端”、“根源”、“本來”,在古書上最頻繁的用法就是“元年”一類的用法,都與“始”有關系。在《周易》的詮釋史上,這個讀法也有很長的歷史??追f達疏引《子夏傳》云:“元,始也?!薄段难詡鳌纷铋_始一句話好像也暗示這個意思:“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薄笆肌迸c“元”并列,應該同意。如上所述,《文言傳》還有另外一個讀法。在“元亨利貞”“四德”說法里,以“元”釋為“長”(“體之長也”、“善之長也”),“長”可訓為“頭”或是“領導”,與“元”的基本意思一致。

上文中已經提到,高亨以“元”釋作“大”,這在古書用法和訓詁方法上當然也可以說得通。其實,在《易經》本文中也可以找到支持。譬如說,關于《臨》、《無妄》和《革》卦卦辭的“元亨利貞”,《彖傳》都釋作“大亨以正”。雖然如此,在《周易》卦爻辭本身上,為了表示“大”的意思(無論是“大型”還是“重要”的“大”),往往直用“大”字,就像“大人”、“大川”、“大君”、“大車”、“大首”等等都是。連在貞h術語中,也往往利用“大”字,如“大吉”(《家人》六四、《萃》九四、《升》初六、《鼎》上九、《小過》卦辭)和“無大咎”(《蠱》九三、《骺》九三)。如果“元”果有“大”的意思,我們不能不設問,為什么不直接用“大”?

在卦爻辭里,“元”最常見的例子是“元亨”(一共出現lO次,均在卦辭里)和“元吉”(通常出現于爻辭里,共13次,出現于卦辭中則唯有《益》和《鼎》兩卦),這些和“大吉”應該有所區別。除了“元亨”和“元吉”以外,在卦爻辭里“元”還有兩個用例值得注意,即《比》卦卦辭“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和《萃》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這兩個例子的意思都不是十分清楚,但是都有“元”和“永貞”在相對的位置,特別是《比》卦卦辭有“原筮”和“永貞”。高亨指出,在這個卦辭里,“元下疑當有亨字”。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高亨的讀法頗有見地。②雖然高氏所提的證據不無問題,但是因為“元亨”是卦辭里的特用術語,似乎還是相當有見地。這個如果不誤,“原筮”和“永貞”是相對的?!霸唷焙汀盎谕觥币彩窍鄬Φ?,正如“悔亡”應該是“永貞”的結果,“元亨”同樣應該是“原筮”的結果,意思應該是“初步的‘亨…。

(二)“亨”字用法

“亨”幾乎是現傳《周易》的專用字?!渡袝肺匆?,《詩經》的4個用例都讀作烹飪的“烹”,但在《周易》中卻出現了47次(以《十三經注疏》本統計)。這47次用例比較一致,有40次是在卦辭里,其中10次用在“元亨”的術語中,單獨的“亨”可能應該視為“元亨”的節錄。在爻辭的7個用例中,有4次和卦辭的用法相似,可是還有3次是用為動詞,即《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隨》上六“王用亨于西山”和《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因為《益》六二作“王用享于帝”,“享”和“亨”的用法顯然一樣,所以許多新易學家以為“亨”所有的用例都應該讀作“享”。高亨又是他們的代表:“元大也。亨即享字。古人舉行大享之祭,曾筮遇此卦,故記之曰元亨?!比欢?,馬王堆帛書《周易》和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周易》都表明《周易》傳本上的“亨”和“享”字原來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功能。在馬王堆帛書本中,“亨”寫作“富”?!跋怼睂懽鳌胺肌?。如:現傳本《周易·大有》九三和《隨》上六這兩處的“用亨于”都作“用芳于”(《升》六四一處殘缺,但是從其他的例子推,應該也讀作“芳”)。上博《周易》雖然殘損過半,但是反映同樣的差別:除了《隨》上六一例作“享”以外,其他的“亨”都寫作“綁”(簡體作“鄉”)。因此,我們現在說“亨”和“享”應該含有不同的意義,大概沒有疑問。但是,問題是究竟有什么樣的不同?

“亨”和“享”盡管有不同的用法,可是它們的意義應該密切相關。兩個字似乎原來都寫做“盲”,《說文》謂:“獻也。從高省,‘曰象進熟物形?!缎⒔洝吩唬杭绖t鬼富之?!庇纱丝磥?,“富”和“亨”與“富”和“享”都是古今字,除了《周易》的特別用法以外,通常隸定為“享”。按照《周禮·大宗伯》的解釋,“享”是祭祀之名:“天神曰祀,地祗曰祭,人鬼曰享。此大享于先王,謂天子祭宗廟也?!弊鳛榧漓朊?,既有“獻給”的意思,又有“接受”的意思,特別是鬼神接受人間世的祭祀之義?!跋怼毕裨S多具有雙向意思的字一樣,有“給出”或“接納”雙向的意義。諸如受和授、買和賣、侑和佑,等等,這種意義相對的字原來皆由一個字代表,其后為了理解、使用之便,才開始利用兩個不同的字形來區分動作的方向和作用。這種雙向的意思在《孟子·萬章上》表現得特別清楚:“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p>

另外與享有密切關系的詞是“綁”(簡體作“鄉”)或是“餐”(簡體作“饗”),一方面含有“饗宴”的意思(即招待客人),一方面有“享有”或者“享受”的意思。鄭玄箋對《詩·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饔”作了非常妥當的解釋:“其鬼神又安而享其祭祀?!痹凇赌印じ菲刑貏e有意思的用法: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鬼神孰與圣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猶聰耳明目之與聾

瞽也。昔者夏后開使蜚康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于白若之龜曰:‘鼎成三

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虛。上綁!乙又言兆之由曰:‘饔矣!

‘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數百歲矣。使圣人聚其良臣與其桀相而謀,豈能智數百歲之后哉!而鬼

神智之。是故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p>

這段文字盡管不能追溯到夏代,但是無疑應該反映出周代的占卜習慣。從出土文字資料以及其他古書的引文可知占卜含有各種術語,先有命辭,后有占辭和驗辭,偶爾也有繇辭。這一段文字有命辭、占辭和繇辭。命辭接于“卜于白若之龜曰”后面,謂“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虛,上綁”。占辭就是“乙又言兆之由曰”后面的“饔矣”。繇辭,亦即爻辭,是“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因為繇辭和卦辭的“元亨利貞”沒有直接關系,所以于此不詳細討論。②然而命辭和占辭和“亨”字都直接有關系,只是因為這段文字含有許多異文,所以過去沒有人給與足夠的注意。清代的注疏家畢沅和孫詒讓皆指出命辭最后兩個字“上綁”應該就是古書所載卜筮命辭和一般禱告之辭的“尚饔”的異文。孫詒讓還謂:“此下六句似是啟使益命龜之辭,故辭終曰‘上餐(按:原文為“綁”,但如孫氏所釋?!敖墶痹谄渌麜辖宰鳌安汀?,明將鑄鼎以共祭富也?!胁汀钡囊馑际恰跋M砩裣硎芗漓氩椭鷮崿F我們所禱告的愿望”。下面占卜者乙(即翁難雉乙,亦即孫怡讓所引作的“益”)接著“言兆之由”,謂“餐矣”。這就是占辭。孫詒讓有很好的解釋,謂“上文命龜云‘上餐,此兆從之,故云‘饔矣”。孫詒讓的解釋很有見地,可惜沒有將“饔”和《周易》的“亨”字聯系起來?!赌印愤@個“餐矣”就是上博《周易》的“綁”,也就是傳本《周易》的“亨”,三個字都應該起同一個作用,①即如孫詒讓所說的那樣是“此兆從之”,也就是說貞卜的結果是吉祥的,占者判斷鬼神享受了貞卜命辭的要求。這樣理解卦辭里的“亨”字與傳統訓詁也完全一致。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子夏傳》謂:“亨,通也?!闭f貞卜的信息傳遞了,表明貞卜的內容已經傳給鬼神,得到鬼神的首肯。下面還要解釋,在《周易》早期卜筮方法中,卦辭里的這個占辭只能算是初步的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確定。進一步確定應該就是爻辭的作用。

(三)“利”字用法

“利”是《周易》最常用的字之一,一共出現119次(唯有“無”[159次]、“吉”[147次]和“有”[120次]三字出現的頻次比其高)。除“利貞”和“利永貞”、“利居貞”、“利女貞”等出現頻次較高以外,其他如“利見大人”、“利建侯”、“利涉大川”、“利有攸往”、“利御寇”等也多次出現。還有比較獨特的用法,諸如“利用恒”、“利執言”、“利用侵伐”、“利用行師”、“利用賓于王”、“利用祭祀”等,也都有同樣的形式。作為這些形式的概括總結,還有“無不利”和“無攸利”都頻繁出現(“無不利”13次,“無攸利”9次)。從“無攸利”前置的“攸”字,我們可以確知在這些用法里,“利”當作副詞用,等于“利于”或者“利

以”。這個用法頻見于戰國秦漢時代的曰書,如睡虎地秦簡曰書甲:“害曰:利以除兇歷、兌不祥?!痹粫€載有否定形式,如:“殺曰:勿以殺六畜,不可以取婦?!薄吨芤住防镆灿蓄愃频姆穸ㄐ问?,諸如“勿用”、“勿恤”、“勿用有攸往”、“勿用取女”等。正如“勿”后皆接一動詞,同樣“利”后接的字幾乎也都是動詞。因此,對“利某某”的理解好像并不復雜,應當是一種勸令之詞。這個與“利貞”的一種傳統讀法完全一致。如上所述,除了接受“四德”說以外,《周易》的詮釋者多把“元亨利貞”分成兩個句子,即“元亨”和“利貞”,以“利貞”的“利”為副詞,以“貞”讀作“正”,“利貞”的意思就是勸讀者做正人君子。

然而,新易學家多對“利貞”提出一種新的讀法。根據“貞”是卜筮術語的前提,他們通常以為“利貞”是一種占辭,意思是“有利的貞筮”(高亨說‘‘利貞猶言利占也。筮遇此卦,舉事有利”)。這樣讀在《周易》里也不是沒有內證,諸如《坤》卦辭之“利牝馬之貞”、《升》上六之“利于不息之貞”、《歸妹》九二之“利幽人之貞”以及《巽》初六之“利武人之貞”,“貞”之前皆有“之”,“貞”可能當作名詞用。這些用例似乎很有說服力。雖然如此,但也存在一些反例。在《周易》卦爻辭里,還有一個利用“貞”字的術語經常出現,即“貞吉”。這個術語好像只能理解為“所作的貞筮是吉祥的”。正如高亨對《需》卦卦辭“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所說那樣:“貞吉猶占吉也。有所占問,筮遇此卦則吉,故曰貞吉?!雹甙凑崭吆嗟膬蓚€解釋,很難看出“利貞”和“貞吉”應該有什么差別。另外,《周易》里也多次載有“可貞”或者“不可貞”。關于《坤》六三“含章;可貞”,高亨說:“所占事可行謂之可貞。筮遇此爻,乃武王克商之兆,所占之事,自為可行?!睆倪@個結論也很難看出與其他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其實,“可”和“利”的用法很相似,其他用例包括“不可涉大川”(《頤》六五)、“可用享”(《損》卦辭)、“可用汲”(《井>九三)和“可用為儀”(《漸》上九),“可”皆作修飾動詞的副詞,意思是說可以做這些事。連《小過》卦辭的“可小事,不可大事”大概也不例外,“事”在這里應當讀作“使”。

如果僅僅按照“利”和“貞”獨自的語法用例來看,我們可以指出兩點。第一,在《周易》里“利”的其他用例幾乎都是修飾動詞的副詞;“利貞”的“利”不應該為唯一的例外。第二,下面將要詳細討論,在古書,特別是在出土文獻中,當作卜筮術語的“貞”多用作動詞。按照這種語法分析,應把“利貞”當作副詞加動詞來理解,就像傳統讀法一樣,是勸令利用《周易》的讀者去施行“貞”這個行動。這好像是很簡單的讀法。問題是,如果采取新易學的讀法,以“貞”為筮卦的意思,意思好像只能是勸令利用《周易》的讀者去筮卦。卦辭如果已是筮卦的結果,那么又怎會勸令讀者再去筮卦呢?此點下文將會詳細討論。

(四)“貞”字用法

“貞”也是《周易》里頻繁出現的字(一共出現111次),在古今易學詮釋中可以說是最關鍵的字。如上面所指出的那樣,傳統讀法幾乎都把“貞”讀作“正”,意思是道德上的貞固。這和東周以后的文獻用法完全一致?!豆茏印の遢o》載有很典型的例子:

八者各得其義,則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為人父者慈惠以教、為人子者孝

悌以肅、為人兄者寬裕以誨、為人弟者比順以敬、為人夫者敦蒙以固、為人妻者勸勉以貞?!俄n非子·二柄》也體現這個意思:

守業其官所言者貞也。在《周易》里,“貞”的用法很有規律,如上面所指出的那樣,其用法可分成兩個大類型,即“利貞”(或者“利某貞”)和“可貞”(或者“不可貞”)一個類型與“貞吉”、“貞兇”、“貞厲”、“貞吝”、“貞無咎”(或者“某貞吉”、“貞某吉”)等一個類型。按照傳統的讀法以強調道德,盡管有些例子不無勉強之處,但是基本上還可以說得通。然而,也有少數例證實在無法按照這個意思去解釋,如《豫》六五:“貞疾恒不死”。這個“貞”好像必須有另外一個意思。

《說文解字》給“貞”作出似乎是全異的定義,即“貞,卜問也”。古書上也不無這樣的用例。關于《周禮·春官·天府》“季冬,陳玉,以貞來歲之嫩惡”,鄭玄注采取折衷的詮釋辦法,謂:“問事之正曰貞?!边€有一些例子和卜筮有密切的關系。與《周易》差不多同時的《尚書·洛誥》里有下述一段文字,這對于理解《周易》“貞”字的用法相當重要: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復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

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渡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渡水東,亦惟

洛食?!鼻獊硪詧D及獻卜。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

仔來。來視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貞?!背赏鯇χ芄峁┑呢懖返慕Y果謂“我二人共貞”,“貞”當然含有《說文解字》“卜問”一類的意思。

《春秋》里幾次記載貞卜的事情,如襄公五年謂“楚公子貞帥師伐陳”、襄公十年謂“楚公子貞帥師救鄭”,用法與“卜”、“筮”也相似?!蹲髠鳌ぐЧ吣辍份d有如下事例:

衛侯夢于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被發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虛,綿綿生之瓜:余為渾良夫,

叫天無辜?!惫H筮之,胥彌赦占之曰:“不害。與之邑,賓之。而逃奔宋?!毙l侯貞卜。其繇曰:“如

魚窺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后瑜?!毕惹匚墨I中也許還有一些相同的例子(譬如《楚辭·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之“貞”盡管多釋為“正當”的意思,但是現在看來很可能應該是“貞卜”的意思),可是總的來說,這種用法相當罕見。與傳世文獻不同,在出土文獻中,這種用法極為常見。最有名的例子是在殷墟卜辭里。幾乎每一條完整的卜辭都載有一個“貞”字。商王武丁時代典型的賓組卜辭多載有一個前辭,謂“某某干支曰卜,某某人貞”,然后接著所謂“命辭”,亦即貞卜的事情,諸如“旬亡禍”、“王田某某地方,往來亡甾”等等。命辭后頭還可以加一個占辭,即“王占曰”和王對卜兆的判斷。占辭后偶爾也可以加一個驗辭,就是事情發生后的史實記錄,幾乎總是指出王在占辭中的預言實實在在地發生了?!都坠俏暮霞?834a號龜板載有很多卜辭,最完整的一條展示了完整卜辭的這四個部分:

癸丑卜爭貞:自今至于丁巳我栽西。王占曰:丁巳我毋其栽。于來甲子栽。旬又一曰癸亥瑩弗

栽。之夕噬甲子允栽?!柏憽钡挠梅ê芮宄翘岢雒o的內容。賓組卜辭以后的卜辭往往省略貞卜官員的名字,或作“某某干支曰卜”,或作“某某干支曰貞”,可確知“貞”和“卜”的意思極為相似。與此相反,從卜辭的驗辭看,“貞”和“占”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含義?!柏憽笔遣俘?也就是造出龜甲上的卜兆)之前的活動,“占”是卜龜之后的活動。高亨以及其他“新易學”家往往以為“貞”就是“占”(“利貞猶言利占也。筮遇此卦,舉事有利”),恐怕基本上是一種誤解。

把“貞”用作卜筮術語并不是商人所專有的。從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晚期,周人做卜筮活動也一直沿

用同樣的術語。周原卜辭里有例證,“貞”也載于前辭里,提出命辭的內容,如下面Hll:1:

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貞:王其邵祭成唐,鼎御服二女、其彝血三豕三;囟又正。最近20年來,常有戰國時代的卜筮記錄于楚地出土。包山230—231簡是比較典型的貞卜例子:

大司馬悼惰將楚邦之師徒以救郁之歲荊尸之月己卯之曰,觀繃以長靈為左尹它貞:出入侍王,

自荊尸之月以帝集歲之荊尸之月盡集歲,躬身尚毋有咎。占之:恒貞吉,少有憂也。以其故敚之,囟

攻祱,歸稽取、冠撩于南方。觀繃占曰:吉。包山楚簡還包括貞筮記錄,與貞卜記錄的形式完全一樣。下列228—229號簡與上引230-231號簡的貞卜記錄是同一天的貞筮記錄:

大司馬悼惜將楚邦之師以救都之歲荊尸之月己卯之曰,陳乙以共命為左尹它貞:出入侍王,自

荊尸之月以就集歲之荊尸之月盡集歲,躬身尚毋有咎。。占之:恒貞吉,少有猶于宮室。以其故敢之,舉禱宮行一白

犬、酉勽,囟攻敘于宮室。五生占之曰:吉。這個記錄非常有意思,本文將在第二部分再詳細討論。為了討論“貞”字的用法,我們在此僅指出這些卜筮記錄像殷墟卜辭一樣,都有一個前辭,記載卜筮時間和官員進行“貞”這個行為。這個前辭后面直接接命辭,亦即貞卜或者貞筮的內容。包山228-229和230-231號簡的卜筮記錄都關系著左尹它“出入侍王”。命辭的結語都是一種禱告之辭,就像上引兩個簡文的“躬身尚毋有咎”,就是說“身體上希望沒有問題”。

過去,大多數中國學者根據《說文》“貞,卜問也”的定義,以為這些命辭是問句,就是指問“身體上有沒有問題”?,F在看來,這是一種誤解。在《周禮·春官·小宗伯》“若國大貞”,鄭司農作注曰:“貞問也,國有大疑,問于蓍龜?!比缓筻嵭肿髯⒃唬骸柏懼疄閱?,問于正者。必先正之,乃從問焉?!兑住吩唬骸畮熦?,丈人吉?!边@個解釋將鄭司農的“貞問也”定義和戰國時代以來“貞正也”的傳統說法聯系起來,相當有見地?!皢枴辈灰欢ň褪菃枂栴}的意思,而可能更含有“審訊”或者“審定”的意思。因此,賈公彥《周禮疏》謂:“先鄭曰‘貞問也,謂先正其思而后問龜;不謂貞即問也?!边@些都是說,人家進行卜筮,要先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然后命令龜蓍,祈求鬼神饗受之。這種理解無論是否準確,卜筮的“貞”決不是占辭,而只能是命龜、命蓍的禱告之辭。如上面兩個引文所示,“占”是得到了龜兆、卦畫以后所作的判斷之辭。

二、《周易》筮法的推測

上面對“元亨利貞”四個字作了深入討論以后,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理解:正如傳統讀法之一,這四個字應該分成兩個句子讀,即“元亨”和“利貞”?!霸唷笔且环N卜筮的術語,意思是說“(鬼神)初步饗受”?!袄憽币彩遣敷咝g語,意思好像是勸令貞筮的人再作貞筮。然而,這似乎矛盾:要先進行貞筮才可以得到“元亨,利貞”這個結果,怎么還會叫人再作貞筮?其實,這樣理解“元亨,利貞”并不是盲目按照語法分析而不顧歷史依據。我覺得有相當充分的證據可以說明,《周易》的筮法原來包括兩次貞筮。第一次貞筮的結果應該是六十四卦的某一個卦,第二次貞筮的結果乃是該卦六爻的某一爻。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討論這個論點。

(一)《周易》的內在證據

“元亨,利貞”顯然是卦辭的術語,而極少出現于爻辭里。在《周易》的傳本里,“亨”一共有47例,而·其中三例“公用亨于天子”(《大有》九三)、“王用亨于西山”(《隨》上六)、“王用亨于岐山”(《升》六四)中的“亨”,原本都應該作“享”,馬王堆帛書《周易》和上博竹書《周易》可以為證。剩下來的44例中,有40例在卦辭中出現?!霸唷钡?0個用例全都在卦辭里。同樣,“利貞”一共出現22次,其中有20例在卦辭里,僅有2例在爻辭里。與此相當不同的是“貞吉”、“貞兇”、“貞厲”、“貞吝”、“貞無咎”的卜筮術語,一共有7l例,其中只有10例在卦辭里,有61例在爻辭里。歷來《易》學家多指出卦辭和爻辭的性質顯然不同,因此有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的傳說。那么,“利貞”和“貞吉”等在卦爻辭里這樣明顯不同的分布會不會反映不同的貞筮作用?我們至少應該考慮有這種可能。換句話說,“利貞”和“貞吉”應該有不同的含義,“利貞”可以翻譯成“利以貞筮”,“貞吉”可以翻譯成“貞筮的結果是吉祥的”。也就是說,“利貞”是作貞筮之前的勸令之辭,“貞吉”是已經作貞筮之后的判斷之辭(亦即占辭)。

(二)《周易》與《歸藏》之不同筮法

說《周易》卦辭和爻辭反映不同的過程,也許起不同的作用,還可從另外一個《易》學上的傳說得到支持?!吨芏Y》說到“三易”,即《連山》、《歸藏》和《周易》。歷來以為《歸藏》和《周易》的區別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歸藏》只有卦辭,而《周易》兼有卦辭和爻辭。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臺發現的秦簡《歸藏》不但證明《歸藏》并非偽書,并且確確實實只有卦辭。從秦簡《歸藏》也可以推測,《左傳》里的一些貞筮記錄很可能是利用《歸藏》(或者與《歸藏》相似的另外一種筮書)貞筮的結果?!蹲髠鳌芬还草d有14例用《易》卦貞筮的筮例。其中大多數筮例的繇辭與《周易》爻辭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可是有兩例繇辭與《周易》完全不同,形式上與秦簡《歸藏》的繇辭部分相似。下面僅僅引用貞筮記錄的結果:

從此表可以看出,所得繇辭與《周易》完全不同的有三個例子,其中有兩個例子(即僖公十五年記錄的第一例和成公十六年之例),均僅記“其卦遇某卦”(“其卦遇蠱”、“其卦遇復”),與結果為《周易》爻辭的“遇某卦之某卦”的例子迥然不同。所得繇辭(即“千乘三去,三去之余,獲其雄狐”和“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盡管既不見于《歸藏》輯佚本,又不見于王家臺秦簡,可是它們的形式與這些《歸藏》資料的繇辭部分確實相似,至少應該是相同的貞筮方法?!捌湄杂瞿池浴彼坪跻馕吨@兩個例子所用的筮法只得出一個卦,繇辭恐怕就是該卦的卦辭。這也和《歸藏》筮法一致。

與此不同,結果和《周易》相同的例子幾乎都作“遇某卦之某卦”,傳統說法以為這是一種“之卦”,即所得老陰(“六”爻)和老陽(“九”爻)改變以后所產生的卦。雖然如此,我已經論證了這個傳說毫無歷史根據,“遇某卦之某卦”恐怕僅僅是指定某一卦的某一爻的方式。①在每一個例子里,兩個卦的卦畫都有五個爻相同,只有一個爻不同,所得的繇辭與第一卦不同爻的爻辭相同。比方,在莊公二十二年的“遇觀奏之否奏”,觀卦和否卦卦畫的差別僅是第四個爻,在觀是陰爻,在否是陽爻。所得的繇辭“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正好是觀六四爻辭。其他的例子也都一樣。從此我們可以知道,《周易》的筮法的結果通常會產生某一卦的某一爻。因此,與《歸藏》不同,《周易》不但有卦辭,并且也有爻辭。問題是,傳統“之卦”說法如果不可靠,以《周易》貞筮,如何指定某一卦的某一爻?上面列表中有一個例外,似乎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下面就來詳細討論這一問題。

(三)《左傳》昭公七年貞筮記錄

《左傳·昭公七年》載有下列段落,對于理解《周易》筮法非常重要。

衛襄公夫人姜氏無子。嬖人蜩嬙生孟縶??壮勺訅艨凳逯^已:“立元。余使羈之孫圉與史茍

相之?!笔烦鄩艨凳逯^已:“余將命而子茍與孔簩鈕之曾孫圉相元?!笔烦姵勺?,告之夢,夢協。

晉韓宣子為政,聘于諸侯之歲,嫻蛤生子,名之曰元。孟縶之足不良,弱行??壮勺右浴吨芤住?/p>

筮之,曰:“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庇鐾娃?。又曰:“余尚立縶,尚克嘉之?!庇鐾蛧讨葒?。以示

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長之謂乎?”對曰:“康叔名之,可謂長矣。孟非人

也,將不列于宗,不可謂長。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

康叔命之、二卦告之,筮襲于夢,武王所用也。弗從何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

鬼神、從會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靈公。十二月癸亥,葬衛襄公。這次貞筮記錄敘述了衛國嗣子的本末。衛襄公有兩個兒子,長者名為縶,小者名為元。按照通常規矩,長者會嗣位??墒强{的身體有毛病,按照周代禮制沒有資格主持宗廟的活動。因此,孔成子利用《周易》來貞筮,做了兩次命辭,第一個謂“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即“希望元會治理衛國,主持它的宗廟”),第二個謂“余尚立縶,尚克嘉之”(即“我要讓縶即位,希望他可以承享這個權位”)。第一次命辭得出“遇屯蠡”的結果,也就是《屯》卦的卦辭,在《周易》謂“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第二次命辭卻得出“遇屯蠡之比蠡”的結果。如上面已經說明,這僅僅是指定《屯》卦的《比》爻,亦即初九的一種稱呼方式?!锻汀坟载援嫼汀侗取坟载援嬘形鍌€爻相同,不同之處只在初爻,在《屯》卦為陽爻,在《比》卦為陰爻?!锻汀烦蹙咆侈o謂“磐桓。利居貞;利建侯”。得到兩次結果以后,管理卜筮的史朝作占。他首先說“元亨”。在《左傳》里,占筮的時候通常引用《周易》里有關卦爻辭,這里也不應該例外?!锻汀坟载赞o謂“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史朝所說“元亨”顯然是引用這個卦辭。如本文開頭部分已經論證的那樣,“元亨利貞”的“元”原來只讀作“始”。盡管如此,因為這次貞筮正好關系著一個名“元”的兒子,所以于此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這個名“元”的兒子享受鬼神的佑命。但是,孔成子還有一點遲疑不決,再問“元”是不是指老大(“非長之謂乎”)。史朝對曰,由于長者之毛病,小者可以算是長者。并且說“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边@里強調“利建侯”的繇辭,并且說兩次筮卦都產生同一個結果(“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到底是哪兩個卦?顯然是《屯》卦卦辭和《屯》初九爻辭,兩個都載有“利建侯”的文字。于此,“卦”的意思并不是六十四卦的某一卦,而是泛指貞筮的結果。因此,“二卦”是指《屯》卦卦辭和《屯》初九爻辭。

根據這次以《周易》貞筮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壮勺硬坏髁藘纱呜戵?,并且兩次都得到同一個卦,第一次即得到《屯》卦卦辭,第二次得到《屯》卦初九爻辭。假如僅僅憑偶然,即使這樣的結果不無可能,但是可能性極小。第一次貞筮,得到某一個卦的可能性當然是1/64;第二次貞筮得到同一個卦的可能性是1/(64×64),亦即1/4096。因為得到這樣的結果可能性如此微小,所以我們應該推測《周易》原來的筮法可能包括兩次貞筮,第一次是為了得到六十四卦的某一卦,第二次是為了確定該卦的某一爻。這個假設如果站得住,也許就可以說明卦辭和爻辭的不同形式和作用。據此,上面對“元亨利貞”的語法分析又可以進一步得到旁證。如上所述,唯有卦辭載有“元亨利貞”這個術語,似乎說明第一次貞筮受到鬼神的贊同(“元亨”);有了這個吉祥的初步結果以后,就可以再進行第二次貞筮(“利貞”)。

我當然承認這僅僅是一個推測而已?!霸嗬憽边@個完整的術語只載于六個卦辭里(還有《坤》卦卦辭的“元亨利牝馬之貞”)。我們不能說筮遇其余50多卦的時候就不能再作第二次貞筮(不然的話,按照這樣推測,它們就不會有爻辭)。我們只能說傳下來的《周易》既不完整,又不規矩(《系辭傳》謂“易不可為典要”好像指出《周易》的這個性質),有6個卦辭載有這個術語已經不算少了。我們下面會發現《周易》以外還有一些證據說明周代的卜筮通常含有兩段。

(四)包山楚簡證據

包山楚簡是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87年年初在荊門包山二號墓中發現的,1991年《包山楚簡》一書出版。因為這批竹簡數量大,保存好,內容重要,所以立刻引起攻古史學者的注意。特別有意思的是54枚載有卜筮記錄的竹簡。這54枚簡屬于26件簡書,有4件專記禱祠之事,有22件記卜筮之事。22件中有16件用龜卜,有6件用蓍筮,所用資料盡管不同,但是卜筮形式仍然相同。因為與《周易》筮法應該有密切關系,所以下面引其中蓍筮的一個例子。

、

無論是龜卜還是蓍筮,卜筮簡環繞兩個主題,一個是“歲貞”,一個是“疾病貞”。歲貞都關系著墓主人左尹它在楚國政府中的活動,疾病貞關系著他身體上的某種疾病。形式上,這兩類卜筮記錄都相似。上面討論“貞”字的時候曾引用包山簡230—231和228—229,230—231是貞卜記錄,228—229是貞筮記錄。包山簡228-229是比較典型的歲貞例子,值得再次深入地考察。下面再次征引如下:

大司馬悼惜將楚邦之師以救鄙之歲荊尸之月己卯之曰,陳乙以共命為左尹它貞:出入侍王,自

荊尸之月以就集歲之荊尸之月盡集歲,躬身尚毋有咎。

占之:恒貞吉,少有猶于宮室。以其故赦之,舉禱宮行一白

犬、酉秋,囟攻救于宮室。五生占之曰:吉。第一句話是楚人記時的方式,“大司馬悼惰將楚邦之師以救部之歲”采用外交事件紀年,此年相當于公元前316年,也就是左尹它去世的那一年?!扒G尸之月”是楚國元月的名稱。按照《先秦史歷表》,“己卯之曰”相當于該月第十七曰。在第二句話,即“陳乙以共命為左尹它貞”,“陳乙”是貞筮管理人之名字,“共命”是某種蓍草的名字。如上面所指出,“左尹它”是包山二號墓的墓主人,包山簡都關系著他的生活活動。這句話的意思是陳乙這個貞筮官員為了左尹它利用某種蓍草來貞筮。下一個段落是貞筮的命辭,也就是一種禱告之辭?!俺鋈胧?E"是說左尹它往來服侍楚王?!白郧G尸之月以就集歲之荊尸之月盡集歲”意思是從這個元月一直到明年的元月這一整年?!肮砩形阌芯獭笔敲o最重要的一部分,表示貞筮的愿望,可以翻譯成“他的身體上希望沒有問題”。(從左到右相當于原來卦畫從上到下)。如果“一”和“×”相當于陽爻、相當于陰爻,那么按照《周易》的系統應該相當于《蠱》謇卦和《晉》囂卦。這應當是這次貞筮的結果,可是不知道應該如何理解?!罢贾敝笫沁@次貞筮的判斷。與此相同,包山楚簡貞筮記錄都先說“恒貞吉”,然后接著說仍然存在某種小問題。于此,“少有猶于宮室”是說在左尹它的家里有某種問題。因為問題仍然存在,所以貞人打算舉行除兇之禮,要用一只狗和一點酒來祭祀?!柏豆ッ粲趯m室”是禱告之辭,意思是“希望祓除家里的毛病”。提出這樣祈求以后,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五生”的官員作最后的判斷,一律都是

“吉”。

包山卜筮記錄都像這個樣子,先記載舉行貞筮的年月曰,然后接著說某某人利用某某龜板還是蓍草為左尹它貞。這等于殷墟卜辭的前辭。貞筮的命辭也很有規律,都提出某種活動,表示有好結果的禱告式的愿望。此后,第一次“占”都謂“恒貞吉”,但是不能算是最后的占辭。第一次貞筮以后,通常還有一次禱告,正如上引228-229號簡,最后表示祓除存在的咎兇。這個禱告還有人做占,結果總是“吉”。

這樣由兩次貞筮的筮法好像和我所推測的《周易》筮法相似,先有概括的命辭,然后再作詳細的確定。第一個占辭都提到“恒貞”。因為“恒”為“永久”的意思,所以很容易聯想到《周易》里的“永貞”,可是“恒貞”和“永貞”是不是指同樣的貞筮。我覺得沒有把握。在《周易》里?!坝镭憽背霈F6次,即:

《坤》用六:利永貞。

《比》卦辭: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萃》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艮》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小過》九四: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其中,最有意思的例子無疑是《比》卦卦辭,謂“原筮,元;永貞,無咎”。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經今注》里論證這個卦辭缺一個“亨”,據他說應該讀作“原筮,元亨”。雖然高氏對自己所提出的證據有明顯的誤解,而且馬王堆帛書本和上海博物館竹書本也都和傳本一樣,上博本僅是在“永貞”后多加一個“吉”字,但因為“元”不成文,而且卦辭里常有“元亨”這樣的文句,所以我還是覺得他的結論不無道理。暫且不論這樣校訂是否有道理,請注意。這個卦辭仍然是把“原筮”和“永貞”對言。我覺得“原筮”應當既是第一次貞筮,也就是說得出卦的那次;相對的“永貞”應該指第二次貞筮,也就是確定爻的那一次。無論如何,有相當多的證據說明周代蓍筮包括兩次貞筮。

(五)《儀禮》的貞筮記錄

其他古書上也偶爾載有卜筮記錄,其中最詳細的敘述莫過于《儀禮·少牢饋食禮》。其謂:

少牢饋食之禮。曰用丁巳。筮旬有一曰。筮於唐門之外。主人朝服,西面于門東。史朝服,左

執筮,右抽上鞍,兼與筮執之,東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孝孫某,來曰丁亥,用薦歲事于皇祖伯

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遂述命曰:“假爾大筮有常。孝孫某,來曰丁亥,用薦歲事于皇祖伯

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吉,則史聵筮,史兼執筮與卦以告于主人:“占曰從?!边@一段很明顯載有兩次貞筮。第二次命辭和第一次命辭一樣,就是在前面多加了“假爾大筮有?!绷鶄€字。鄭玄注解說“?!笔恰把约o”,可能意味著第一次貞筮得到“恒貞吉”一類的占辭。舉行第一次貞筮以后就“遂述命曰”,鄭注謂“述,循也。重以主人辭告筮也”,“重”說得很清楚是第二次命辭。

(六)甲骨卜辭“習貞”

筮法利用兩次貞筮很像甲骨卜辭的“習貞”做法。于此不打算討論商代甲骨卜法。僅以周代甲骨卜法為證,這個做法好像也很普遍,周原卜辭里有所反映。于此僅簡單地考察新出土的一例。

自2002年至2003年初,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單位在扶風縣齊家村進行了發掘工作,出土了13片卜骨。其中有一片牛肩胛骨頭,題做02ZQIIA3H90:79,雖然出土時已經殘斷,可是據發掘者曹瑋先生報道:“刻寫文字的部分沒有受到殘斷的影響,保留完整?!边@個骨頭上刻有三套卜辭,可以隸定如下:

翌曰甲寅其而囟瘳

八七五六八七

其禱囟又瘳

八六七六八八

我既而禱囪又

八七六八六七

如曹瑋所指出的那樣,這個卜骨反映卜筮兼用的習慣。各套刻辭第一行為卜辭,第二行的數字符號應該為貞筮的結果,相當于六十四卦的某一卦。這三套刻辭顯然都關系著同一個主題,似乎是卜筮者身體上的疾病,提出病瘳的愿望。第一和第三套刻辭的高應當怎樣理解不清楚。曹瑋認為“從句義推測可能是‘占或‘卜一類的動詞”,李學勤乃提出“應該為音近的‘禳一。李先生接著說“卜辭先卜問次曰甲寅是否舉行除災避邪的‘禳祭,疾病即可痊愈,其次問是否進行禱祝,即可告痊,最后又問是否在‘禳祭以后,再加上禱祝,才能使疾病痊可”。這個說法很有見地。第一和第二個卜辭似乎是對貞,提出兩個不同方法。第三套刻辭謂“我既鬲濤”,因為用了“既”字,所以顯然意味著這個卜辭是在第一和第二兩個卜辭已經卜完以后再作的一個卜辭。這是很明顯的“習貞”證據。

(七)《尚書·大誥》之習貞證據

《大誥》是《尚書》五誥中最早的一篇,應該作于西周早年,在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后周人大危機之時。無論是周公還是成王致詞,提到問題以后就再敘述占卜的事情,謂:

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即命曰: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殷小腆誕敢紀其釁。

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曰:予復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曰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教寧武圖

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肆予沖人永思艱。

這段文字非常難懂。傳統讀法以為第二個“曰”字后乃引用商王帝辛兒子錄父武庚的話,“予復”意思為“我殷當復”,亦即“我們殷商應當再次作王”,恐怕失之很遠。估計此“予”只能指周王而言。如此,兩個“曰”字都起同一個作用,就是命龜之辭。第一個命辭是“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第二個命辭乃是“予復反鄙我周邦今蠢”。不知道這段命辭到底應該怎樣斷句,也不知道它的大意如何,但是也出現在第一個命辭最后一個字的“蠢”字應該是解讀它的關鍵。無論如何理解這段命辭,后面所說“朕卜并吉”可以證明這一貞卜過程包括兩次貞卜,同時可以說明周代貞卜從早到晚一直都利用習貞。

三、總結

“元亨利貞”是《周易》詮釋上極其重要的一句話,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本文通過初步語法分析提出《左傳》和《文言傳》的“四德”說恐怕站不住。根據《子夏傳》的另外一個傳統讀法以為“元亨利貞”應該斷成兩個句子讀,即“元亨”和“利貞”比較有道理。然而,因為對“貞”字采取儒家的道德觀,把“貞”讀作“正”,“利貞:就是“利以為正人君子”的意思,恐怕這一說法也未得《周易》的古義。殷墟卜辭發現以后,學者多認識到甲骨文所載之“貞”字應即是《周易》的“貞”字,意思應該是《說文解字》所謂的“卜問也”?!吨芤住吩瓉頌轶邥?,因此所載“貞”字就應該反映這個作用,大概沒有多少疑問。問題是,將“利貞”解釋為“利以貞筮”似乎在邏輯上是顛倒的:卦辭應該是已經貞筮以后才得到的結果,怎會勸令貞筮者再作貞筮?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考察了各種文獻,提出了各種證據,說明周代的筮法實際使用了兩次貞筮,提出《周易》卦辭和爻辭反映同樣的兩次貞筮過程,卦辭是第一次貞筮的結果,爻辭是第二次貞筮的結果。我當然承認,周代貞筮證據和《周易》筮法的關系尚不能確定。因此,這種說法只能算是一種推測。但是,這個推測如果不誤,我們不但終于會弄明白“元亨利貞”這四個字的原意,并且可以窺見《周易》卦辭和爻辭在古代筮法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猜你喜歡
周易
返本歸元:《周易》研究的四個維度與未來方向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豫》卦釋義
甜甜的“蝴蝶繭”
清代風水師沈竹礽視域下的《周易》古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著作
《周易》經、傳中“時”之思想探賾
從歸妹卦看古今社會的“大齡剩女”的婚戀觀
《百年易學文獻菁華集成》(一)目錄(周易經傳研究專輯)
易學新書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