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語效應”在漢英口譯中的運用及局限性研究

2010-04-04 15:49步國崢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原語譯員口譯

步國崢

(洛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 471022)

“原語效應”在漢英口譯中的運用及局限性研究

步國崢

(洛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 471022)

本文論述了原語效應在英漢口譯中的運用,并根據傳播學和精力分配模式證明了原語效應的可行性,指出原語效應在通常情況下可以幫助口譯員迅速傳達譯文,減少組織語言帶來的壓力;同時,在某些場合,原語效應也會受到限制,不能執意使用。

原語效應;口譯;限制

一、原語效應的概念

口譯就是把講話人的意圖和效果用另外一種語言當場傳達給聽眾。所謂意圖和效果就是要為講話人達到目的。所謂當場,就是沒有多少思考和周旋的余地。[1]口譯是譯員在現場壓力下即席進行的一次翻譯活動,它要求譯員在接受原語信息的同時,通過分析,解釋,推理,綜合,迅速理解原語講話的語片意義,記憶原語信息,并隨之以目的語迅疾發布口譯譯文。[2]針對這種特點,將原語信息轉換成目的語,譯員沒有時間進行修枝剪葉,因而常?!熬椭Z說”,歐洲口譯界將這種現象叫做“原語效應”,專業上稱之為對原語的最大容限。[3]其實,原語效應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根據人們的認知和記憶特點,在口譯時采取的一種科學、合理的應對手段,即不去改變原語的順序甚至結構,用目的語把原語的表層信息傳達出來。原語效應,在口譯活動中實施,有其可行性,劉宓慶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了論證,[3]即EXG(期待滿足)值100 = D(直接)+ P(及時)+ MF(信息內容)+ MF(信息形式),并認為前三項的值越大,MF的值越小,所以在口譯中,我們就不可能對信息的形式有過高的要求。在口語實踐中,譯員面對數以千計的聽眾,在重要的場合做口譯,壓力顯然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譯員會高度緊張,肯定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思考原語的形式,并對原語進行深加工,而不得不就著原語說;盡管有時候,翻譯的不夠準確,但是在口譯中,這種不準確也是允許的。尤其是譯員面對的是一位在發音,語調和表達方面,均讓譯員感到陌生的講話者,這時譯員會在聽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精力,那么根據Gile的精力分配理論,在聽的過程中,分配的精力多,勢必會影響到記憶和表達時所用的精力,這時譯員在表達時,會不自覺地就著原語說,有時這也是一種權宜之計,尤其是在同聲傳譯中,譯員要緊跟著講話人的話說,根本也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去重新組織語言。因此,原語效應在口譯中是一種十分有用的技巧。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原語效應的運用也是有場合限制的。

有人認為原語效應是了減輕翻譯難度,譯員采取的被動消極的策略,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失偏跛的,由于口譯的復雜性,牽涉到人的聽,理解,表達,記憶,認知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每一步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口譯的效果,那么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人們不得不采取這樣一種不太完美的方法。

二、原語效應在口譯中的表現

鑒于口譯的特征,我們在口譯實踐中,經常會使用“順句驅動”的策略,即不改變句子的順序,通過添加或增補一些連接詞,把整個句子順下來,本質上這也是原語效應的突出表現,比如:閘門是整體防洪體系的組成部分,用來阻擋泰晤士河口海潮越來越高的浪頭??梢宰g成:The barrier is part of an overall tidal defense system,put in place due to the increasing height of surge tides in the Thames estuary.這樣做不但可以省去在調整句序方面的精力,而且在視譯中,這樣順著譯,講話人脫稿時你就比較容易覺察到,而且即使沒有脫稿,聽上去也比較有現場感。[1]

三、原語效應在漢英口譯中的具體運用

為了便于研究,我們以漢英口譯為例,來說明原語效應的效用,比如:

我首先對你當選為聯合國第58屆大會主席表示熱烈的祝賀,我相信以你的才華和精力,一定能完成任務。

At the outset I wish to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election as president of the 58th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I believe with your talent and experience you will be a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the work.[4]

翻譯這句話時,其實就是抓住句子的主干,我對你表示祝賀,這樣這個句子框架就搭好了,其余的順著譯就行了,不用再去思考其他的問題,這樣譯就比較省力,這是一個口譯經典的例子。

接下來以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3月14日的中外記者招待會引用的幾句古詩詞為例作進一步說明。

“行百里者半九十”,意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越困難,愈要認真對待,即“不可以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動搖?!?/p>

當時的口譯員的翻譯是: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5]該譯文從漢語意思角度來看,的確有些不太準確,但對照原語,我們會發現,譯員并沒有深挖原語的意義,而是根據字面的含義,組織了語言,把諸如“者,半,百里”都翻譯了出來,基本上達到了交流的目的??梢娮g員充分運用了原語效應。后來,我國著名外交翻譯家,過家鼎提出了更為準確的翻譯即:For a journey of 100 miles, 90 miles is only halfway.[5]通過比較可見,過老的譯文是在充分考慮原語的情況下翻譯出的,對于年輕的譯員來說,在會議上進行這樣的翻譯是不大可能的。

溫家寶總理還引用了一句古詩,即“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痹摼湓姷囊馑际牵何乙獔猿肿约旱睦硐?,即使為之獻身也不后悔。譯員的譯文為: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the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5]比較譯文和原文,同樣可以發現,譯文和原文在字面上的一致性,基本上是按照原語翻譯的,尤其是前半句,而后半句把數字九變成了一千次,實質上也是一致的,因為在漢語中九本身就有“多”的含義。后來,過老指出上述譯法在意思表達上并沒有錯誤,但不夠簡練,他建議譯為:In pursuit of one’s heart’s desire, one thousand deaths would bring no regret.[5]比較發現過老的譯文很準確,但在結構上和現場的的譯文相比,會發現現場的口譯員明顯運用了原語效應,使她能夠在那么大的壓力下,較為流利順暢地把原文的意思傳達了出來。

還有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層”,當時的口譯員的譯文是:We have no fear of the clouds that may block our sight as we are already at the top of the height.[5]過老給出的譯文為:We have no fear of the dark clouds blocking our view,because we are atop the mountain.[5]對比發現,二者的譯文大同小異,只是前者用了一個句子,而后者用了一個原因狀語分句,但二者前者都絲毫沒有引申該詩詞的內涵意義,而是從字面上進行了表達,這就是原語效應在起作用。這句詩詞溫總理是用來說明談判雙方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要為細節所打擾。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意思翻譯,勢必會花去一定的時間去思考,進而影響到口譯的流暢性。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原語效應”即與原語亦步亦趨,這種特殊的翻譯模式,表面上看由于口譯的即時性,無重復的特點迫使譯員不得不采取的一種應付手段,但從深層次來說,原語效應又是譯員發揮其能動性,依據并利用規律而采取的一種變通,更能提高口譯的效率,原語效應的作用在口譯特定的時空限制下是不容忽視的。[6]此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在運用原語效應進行翻譯時,前提條件是譯文能被目標受眾理解和接受,一味的使用運用原語效應,會給口譯帶來不可預知的麻煩。

四、原語效應的局限性

盡管“原語效應”在口譯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在一定的語境中,還要擺脫原語語言外殼,根據情況作適當的變通,比如:中國代表團認為所有成員國都應該支付會費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中國有個成語,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們要是譯為:we have a saying in China that all the wool comes from the sheep,外國人肯定不知所云,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中國人才知道其文化內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不放棄一些“原語”,而要把內涵意思表達出來,這句話可以譯成:we hold the idea that all the member states should pay the fees.[4]所以在口譯中,譯員首先要充分理解說話者表達的真正含義,用瞬間記憶或直覺進行初加工,而后決定譯法,不能一味地、死板地緊貼原文。再比如,“幾個部門之間扯皮,變成三個和尚沒水喝”。這里其實就是一個隱喻,用來說明一種現象。如果想從字面上翻譯時困難的,扯皮在英語里沒有一個詞匯與之對應,而“三個和尚沒水喝”肯定不能譯成:Three monks have no water to drink. 因為外國人不知道這種表達的真正含義,所以在口譯時,一定要考慮目標聽眾的接受問題。其實這句話可以在英語中找到幾乎對等的表達,即:Various departments pass the buck, ever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7]從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原語效應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使用的,不能搞一刀切。尤其是某些詞語或表達是文化負載詞,口譯時一定要慎重,以免給目標語聽眾帶來理解上的困難。所以,口譯過程中,其實也涉及到了文化對口譯的限制。從這種意義上說,口譯員就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的協調員,只有充分熟悉自己和目標聽眾的文化,才能準確的判斷什么時候可以運用原語效應,什么時候又要注意避免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口譯。

五、結 語

根據口譯自身特點,我們可以運用“原語效應”來幫助我們恰當地分配精力,在極短的時間內,順著原語進行表達,減少對記憶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原語效應在某些場合又受到限制,尤其是翻譯中國特有的表達時,需要做一些變通。要認識到這種限制的存在,因為中英文化在思維表達等方面的差異,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原語的外殼,而挖掘其內涵,然后用目標語聽眾熟悉的表達或意象傳達出來。從本質上看“原語效應”就是對原語的動態模仿,但口譯的加工、整理的方法是靈活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原語效應在雙語轉換的表現論中不時主導,只是適度的傾向原語,超出最大容限就是不適度了。[3]所以,在口譯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學會如何運用原語效應,同時也不要死板地運用原語效應。

[1]林超倫.實戰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張吉良.論譯員的口譯準備工作[J].中國科技翻譯,2003(6).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王若瑾.我在聯合國作同聲傳譯的日子[C]//王欣.縱橫:翻譯與文化之間.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5]過家鼎.兩會記者招待會溫家寶總理所引詩詞的翻譯探討[J].中國翻譯,2010(3).

[6]陶林.口譯中的“原語效應”[J].安徽文學,2010(1).

[7]張載梁.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漫談口筆譯的異同[C]//王欣.縱橫:翻譯與文化之間.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于開紅)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source language effect in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on the basis of media studies and effort models, pointing out that it can help the interpreter to transmit the source language timely and thus reducing the pressure from reorganizing it. Meanwhile,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the source language effect will be restricte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dentify the restriction and use it in an appropriate way.

Key words:source language effect; interpretation; restriction

The Applic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Source Language Effect in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BU Guo-zheng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022)

H315.9

A

1009-8135(2010)05-0125-03

2010-04-27

步國崢(1978-),男,河南開封人,洛陽師范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研究。-125-

猜你喜歡
原語譯員口譯
密碼消息原語通信協議介紹及安全分析
口譯中的“陷阱”
略論筆譯與口譯的區別
EAP視聽說對英語口譯關聯遷移的增效性——以交替傳譯為例
淺談旅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
論機器翻譯時代人工譯員與機器譯員的共軛相生
譯員與翻譯企業的勞資關系及其和諧發展
基于ZigBee協議棧的PHY服務研究
口譯認知構建中的概念整合——以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古語詩詞口譯為例
論心理認知與口譯記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