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春節芻議

2010-05-12 07:17孫海箴
戲劇叢刊 2010年2期
關鍵詞:農歷事物民族

孫海箴

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經過千百年來歷史長河的洗練,它其中所濃縮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種種,已經根植在我們心里。

春節的時間是農歷每一年的歲首。最初,歷代對歲首時間的確定有所不同,比如:夏朝的歲首是農歷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歷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歷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歷十月初一……到漢武帝時期采用了太初歷,把歲首固定在農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俗稱新年。此外,一年之初還有開歲、芳歲、華歲等稱謂,均含有辭舊迎新,祈望開年大吉之意。至于春節這一稱謂,在古代曾專指立春,自從民間把農歷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以后。就不再把立春叫春節了。

除了春節當日的辭舊迎新之意以外,春節前后的過程——過年,還有著重要的祭祀意義。在眾多有關“年”的傳說中有這樣一種:傳說“年”是一頭怪獸,全年生活在深海,只有除夕這一天會爬上岸來,它一上岸,便會引發洪水泛濫。為把它驅逐走,人們便在自家門口貼起具有符咒意義的紅紙(對聯)、攏旺柴火、燃放煙花爆竹、舉家聚在一起忙碌,用聲音和光亮把“年”嚇回到海里。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過年儀式——“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寫對聯,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一初二磕頭兒,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從這首“年節歌”中可以看出,過年的過程一直從頭一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過小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長達二十多天,并且每天都有固定的內容和形式。這段時間,是人們在一年中娛樂活動最多、花銷最多、物質上最充裕的一段時間,也可以說是家家戶戶舉家團聚,最忙碌快樂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中的民俗內容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古代人文觀念中“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了人類對自身和自然關系的尊重。

經過歷史沉積下來的傳統,一定會留下每個經歷過的時代的印跡。在市場經濟主導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活躍、生活風尚瞬息萬變,一些更為實用、更“有價值”的日常交際手段首當其沖被引入到年節習俗中,比如說大年初一親朋好友之間的拜年在大部分地區已被電話或者是短信拜年取代。一方面,這種便捷既省去了人們忙年過程中的奔波勞頓,節約了時間,又能高效率地擴大交際面;另一方面,又不由得叫人唏噓原本單純而頗具人情味的人際交往被干巴巴的印刷字體所取代。

傳統春節文化中“吃”的部分在經濟社會中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原本比較固定的,具有形式感的喜慶祈福的風俗化食譜由于物質生活的豐富和便捷而變得更加五花八門,春節長假中的各種宴請也成為人們擴大人際交往、開拓人脈關系的大好機會。

即使對于那些最忠于傳統的現代人來說,生活節奏、社會結構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也無法讓春節的形式感完完全全地逐一實踐,從這個角度來說,變化是必然的,只是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在人們經歷過現代生活給傳統的新春佳節帶來的新變化之后,有必要重提尊重傳統。

來自于逝去時代的傳統風俗有的已被淘汰,有的卻在流動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得到了強化。有些習俗由于其質樸的本土或者說鄉土風格被歸為“舊”的一類。其實,許許多多的傳統風俗已經不能用“新”和“舊”來定義,因為這種傳統的流變已構成了人類一脈的成長。成為傳統與習慣的這些,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已經深深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是我們心理DNA的一部分,聯系著古老民族的血脈。近代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在闡述新民主義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精神,祖文傳之,子孫繼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斯實民族主義之根底源泉也?!?梁啟超:《新民說》)是對民族特性的最佳注釋。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對今天仍然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的“傳統”有更深層的認識,從而做到不僅僅單純把民族性的事物當作“傳統”來尊重,還會積極地把它們放置在現代的條件下,讓它們與時代契合得更緊密。

從新民主主義時期起,中華民族在發展自身不斷前行的過程中曾多次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中國主流的改革思想似乎總是青睞破舊立新,總是對傳統冠以“封建”、“落后”、“迷信”等標簽,每當我們認為自己處于物質或精神上落后的時期,常有人憤憤地將其中大部分原因單純歸罪于中華民族傳統事物中注重形式感的一面,認為它們所體現出的精致華麗繁復浪費了社會財富,導致了社會的停滯不前,因而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導致一些在歷史長河中曾被高度提純的民族化事物不得不邊緣化,甚至只能扭曲地以非常態屈居于社會一隅。其直接后果是,有著泱泱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在傳統的傳承上甚至不如曾師從我們的日本和韓國。

作為一個共同體,民族和國家血脈中的根基是永遠無法被完全抹去的,它們是這個共同體凝聚力和自信心的體現,對于民族和國家來說是無價之寶。這些存在于傳統的認同感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總會被認為是屬于我們自己的,甚至可以說與我們的生命緊緊相連的,即使平常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也會在受到外來觀念強烈沖擊的時刻,變成一種本能,一種強烈意識到傳統與我們不可分割的本能。在吸收外來影響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是在喜好或羨慕的基礎上,使用、享受對方的功用性,把這些當作鞭策我們進步的外部驅動力存在,而不能讓它們取代傳統,形成替換。也就是說,只有當它們與我們的傳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時,才有資格真正介入我們的生活。

既然傳統于每個民族是如此的不可分割,發展改變又不可或缺,將二者如何有效地結合起來為我所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其重要性遠甚于好大喜功式的突飛猛進和照單全收式的拿來主義。一些先行步入現代化行列、在科學技術上遠超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經驗表明,保持傳統特點和現代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完美地結合起來的。我們一直在學習發達國家如何取得科學技術的進步,如何快速發展經濟,卻似乎對人家怎樣保護傳統,怎樣利用新技術服務于具有自己特點的生活方式往往視而不見,更不用說單純為保留而保留一些純民族化的東西。

事實上,在許多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的國家或地區,依然完整保留著本土一些地方上的傳統習俗,并且以其中的原生態純手工的原汁原味為榮,而我們中的一些人則以一些極富地方色彩的事物嗤之以鼻,更有甚者,某些地方執政者干脆把有著本地方特點的一些習俗或特有事物認為是很“土”、很“落后”的東西而羞于提及。為此,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感謝“保護非物質遺產”這一全球化行動,它使我們在奔赴現代化、走向發達的征途中能夠自豪地兼顧起保留民族傳統,主動去挖掘其內涵、保留其精髓,而不會由于癡迷于新鮮事物的更替而犧牲自己固有的精神內涵,不會為盲目追求物質的發達而失去精神的根基。

保留傳統,并不意味著固守傳統不思改變,這樣只會導致傳統的僵化。傳統習俗之所以能得以傳承,也是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地調整發展的?;氐轿覀兊膫鹘y習俗,在這個時代看來,大都有著形式大于內容的特點,這是由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平和個性決定的,在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的今天,勢必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再回到春節,這個我們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已經成為發展經濟的快節奏生活中忙碌的人們與家人團聚的最佳時刻,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其中一些以制作特色食品為主和繁雜的家務勞動所構成的年節程式化必然被簡化,一直持續到元宵節的民俗活動也因為公共假期的時間限制無法一一進行。但是作為一個民族的標志性節日,現在的春節不但要縱向承接古今,而且要橫向溝通內外。其中充滿人情味的溫情理念和年節習俗中的傳統歷史意義是不能改變的,不論如何調整,也不應該成為利益和交易的工具。它像所有富有民族特點的事物一樣,永遠是一個民族精神主體的體現。

總之,傳統完全可以借助現代物質條件和科學技術得到更好的保留,并且有可能進一步發揚光大。在民族特點突出的地區,不必一味為追求經濟發展而舍棄它們的原汁原味:在現代化都市,也沒有必要為達到與國際接軌而蔑視它們貌似土俗的形式。只要懷著一顆炎黃子孫的赤子之心,從新的角度去看待它們,就會充分欣賞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自覺自愿地保護它們,而不是等到傳統變成“遺產”時再為保護它們而奔走。

(作者單位:山東省藝術館)

猜你喜歡
農歷事物民族
閏的故事
MINORITY REPORT
單獨中的洞見
過 年
傳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農歷新年精選“淘”特輯
民族萬花筒
春天來啦(2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