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與道家文藝思想的比較

2010-08-15 00:47
河北職業教育 2010年4期
關鍵詞:文藝思想道家儒家

馬 倩

(云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3)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大學派,他們的思想學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儒、道兩家的文藝思想作為他們思想學說中的一部分也就存在著某些差異。當然,這些差異只是儒道兩家關注的問題不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對立的,并不構成激烈的沖突。下面從四個方面對儒、道文藝思想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一、對文學產生的根源認識有別

儒家認為文學來源于人心。代表正統儒家文學觀的《毛詩大序》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薄扒閯佑谥卸斡谘??!毙膭忧榘l,借語言作為工具,這就是詩。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動,系受外界事物之所觸發?!抖Y記·樂記》在解釋音樂產生原由時說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彪m然說的是音樂的起源,但這個原理亦通于包括文學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其中指出了兩個重要因素導致藝術的產生: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心靈。儒家很注重人心在藝術產生過程中的作用,雖然它在次序上后于外物,但在重要性上卻先于外物。儒家觀點強調的是文學作品要能真實地反映作者內在的心靈世界,故文學之源不在外物仍在人之心。

道家認為文學來源于道,即是指文學源于具有宇宙規律意義的自然之道,這是屬于道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道家的思想是建立在以“自然之道”為中心的哲學體系上的。認為世界的本源于“道”,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它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同時,它又有自身的發展變化,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要與道合一,摒除人為因素。莊子認為一切文學藝術都只有達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他把音樂上的“天籟”、“天樂”、文學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作為文學藝術的最高理想。然而,道家的這種觀點,并不否認文學是人的心靈之創造,只是認為人的心靈最終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種體現。故而主張文源于道者,但也常常以人心作為中介。

可見儒道兩家對文學產生的最終根源的看法只是側重點不同,一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認文學是人的心靈創造之結果。

二、對文學價值取向的認識不同

儒家文藝思想強調的是文藝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思想。儒家認為文學存在的最大價值是因為它“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是因為可以“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是因為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蔽膶W只有在社會中,只有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某一方面,達到了“美刺”的效果和作用,文學才成為文學,文學才有了文學存在的價值。在儒家的文藝觀中,文學的功能是遠遠重于其本質的,它的價值就體現它具有諷諫功能。至于文學本身是什么樣的,并不是儒家的文學觀所關心的。

道家反對儒家教化論,追求淡泊虛靜的人格境界,注重文學作品的言外之意和文學風格的自然真美。在道家看來,儒家所遵循的那套倫理標準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那么用這套標準來規定藝術的功利價值,則更是不得要領了。老子認為,不應該以藝術為手段來限制和扭曲人的自然情感,而應讓人的生活和藝術遵循自然的法則和規律,以進入一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藝術是樸素的、自然的、非功利的,而只有以此三者為前提,人們的藝術活動才能夠實現自由的想象和不斷地創造。由此可見,道家認為藝術只摒棄人為的功利標準,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在道家的文藝思想里,文學“美”的這一面就相對突現了,而“善”的一面,即倫理社會所要求的那種善就淡化了。

三、兩種不同的審美觀

儒家以“中和”為美?!吨杏埂氛f“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并將“中和”看作是天下最大的根本,是實際存在于天地之間的準則,是人人必須遵循的道理。強調陰陽兩極的和諧至善、中正不倚。人道取法天道,人性人情的最佳狀態應該是“中和”,這種思想體現在文藝思想上就形成了儒家“中和為美”的審美標準??鬃釉谠u論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对娊洝啡偈?,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內容純潔無邪。)可見儒家的這種“思無邪”的批評標準從藝術上說,就是提倡一種適度的“中和”之美。因此,從音樂上講,“思無邪”就是提倡音樂的樂曲,要中正平和,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從文學作品上講,則要求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語言,都不要過分激烈,應當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于直露,要“溫柔敦厚”,以有“美刺”作用,但不宜過于激烈,總之是要體現中和、適度的原則?!爸泻汀钡膶徝罉藴?,使儒家十分重視文藝作品對人的情感與理智的調適作用,一方面肯定文藝作品要真實地抒發詩人的內心情感,并且以情感人,讓讀者受到情感的洗禮。另一方面又反對在作品中過分宣泄情感,要求詩人的寫作應當“發乎情,止乎禮”,就是要表現合乎倫理道德的情感,而不是無節制、非理性的情感。這似乎是要在文藝作品表現情感與表現理性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創造一個情與理相統一的審美境界,目的是更好地發揮文藝作品對人的陶冶、凈化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點到后來演變成“以理節情”的說教,就反而變成了對文藝創作的束縛,背離了文藝創作的美學規律。

道家以“和諧”為美,這個“和諧”指的是與自然的和諧,道家的審美理想是崇尚自然,反對人為;提倡無為,反對刻意?!肚f子·知北游》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保ㄌ斓鼐哂袀ゴ蟮拿赖珔s無法用言語表達,四時運行具有顯明的規律但卻無法加以評議,萬物的變化具有現成的定規但卻用不著加以談論。圣人,探究天地偉大的美而通曉萬物生長的道理。)《莊子·天道》中又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保儤銡w真,那么普天下便沒有人能和他比美。)可見,道家的審美標準就是這種“樸素”的“大美”,就是未經過人工雕琢修飾的自然美。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曾提出“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老子看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道”的境界。這里沒有任何人為痕跡,合于自然。老子把這種理想的“大音”、“大象”看作是體現了絕棄人工、委任自然的審美特征,它含有無窮妙趣,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余地。在此基礎上莊子也在他的《齊物論》中把音樂分為三類:一是人籟,二是地籟,三是天籟。主張“人籟”不如“地籟”,“地籟”不如“天籟”,人籟是借助于絲竹管弦等人工樂器演奏出的音樂,是最低層次;地籟須借助地竅,受風的吹動而發出音響,它雖然不屬人為的樂曲,但由于還要借助于風,所以也難達到最高境界;只有天籟,是自鳴的樂曲,所以才是最高層次的音樂。莊子提出的哲學認識論,主張作為主體的人在認知客觀事物之“道”的過程中,要達到、也能夠達到一種物我同構、與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徹底泯滅認識的主、客體之間的界限。這種哲學上的認識實際上也代表了他的審美理想。物我兩忘、物我同一,與外物達到自然和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

四、兩種不同的創作心理

儒家的創作心理是“有為”。儒家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主張積極干預事物,提倡為人生而藝術,因此儒家認為文藝創作要帶有目的性,作者在創作時心理上要有憂患意識,作品要能諷刺社會、干預生活,所以孔子曾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薄芭d觀群怨”說,用現代的話簡單地講:興,就是說詩歌有感發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聯想;觀,就是說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現實的作用,能看到世風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達到和諧,起到團結人的作用;怨,就是說詩歌可以干預現實,批判黑暗的社會和不良的政治。

道家的創作心理是“無為”。道家對社會超然視之,主張聽其自然。在個人的心靈凈化中實現無我的和諧超脫。所以,在創作心態上,道家主張首先必須保持虛靜的狀態,“虛靜”即必須排除一切外在因素和內心雜念的干擾,內心虛靜,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覽知萬物。而道家的哲學觀和他的文藝觀是相通的,所以在創作時,道家強調要把心理調整到空靈、寧靜、無知無欲、與物合一、擺脫功名利祿等世俗觀念的侵擾,這樣就可以不假人力,直接地再現自然的原始狀態,保有全美,才能創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好作品。

從以上四方面的比較來看,在文藝思想上,儒家重視文藝,但忽視文藝的審美特性,對政教功能的片面強調束縛了文藝;而道家則從根本上否定文藝,但其審美態度、藝術眼光和自由精神,及其對“道”獨特的闡述方式,卻特別契合于文藝。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商務印書館,2003.

[2]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

[3]孫通海.莊子(傳世經典,文白對照)[M].中華書局,2007.

[4]韓傳達,謝虹光等.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學習指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易小斌.道家與文藝審美思想生成研究[M].岳麓書社,2009.

猜你喜歡
文藝思想道家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漫畫道家思想
習近平文藝思想淺析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生“十不過”
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兩個理論支點
會通與專精:楊義學術研究與文藝思想述略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