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2010-09-14 03:35
新華教育研究 2010年2期
關鍵詞:流利理解課文感情

高 英

我們可以看到,在新課改的語文教學目標中,基本上每一課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缎W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睂W生可以在朗讀中領會內容、體驗情感、陶冶情操;教師可以以讀代講、以讀促思;還可以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訓練語感、規范語言。由此可見,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工作中,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這一重要環節。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見字發聲的過程,它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需要調動聲音、情感和眾多技巧綜合表現的藝術性創造活動。朗讀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技巧,它需要一定的訓練,而且是經常反復的訓練。要使朗讀教學充分發揮效用,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時,必須注意講究朗讀訓練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選擇適合他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結合多年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的一點經驗及學到的語文教學理論,談一談自己對培養小學生朗讀能力的一點看法。

1夯實朗讀基本功朗讀能力,最基本的標準就是正確、流利、有感情。

“正確”指的是用普通話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顛倒、不唱讀,能讀出輕聲和兒化韻。流利指的是不斷讀,不破句,不重復字句。有感情地讀,就是要讀出不同的語調,讀出不同的情感,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等。

1.1首先要正確。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點之中,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正確了,才有流利和有感情可言。而且正確不僅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需要,也是學生養成認真閱讀習慣的需要。

有些孩子吐字含混不清,要注意糾正。如:“l”與“n”不分,把“蘭”讀成“南”,把“女”讀成“呂”;還有些孩子朗讀時丟字,或一字一頓、一詞一頓的,唱讀的等,都影響朗讀能力的提高。有些孩子讀錯字音是因為不認識,或是不理解、理解不正確,這就要多讀,內容理解了,讀得熟練了,字音也就認準了。要讀得正確,不難達到要求,只要認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不會出錯了。

1.2在正確的基礎上讀得流利。要做到流利地讀,就不能看一個詞讀一個詞。要做到嘴里讀這個詞的時候,眼睛看下面一個乃至幾個詞,嘴里讀這句話的時候,心里就要有下面一句話。這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多讀,經常練習,正所謂“熟能生巧”,熟練了,能力自然形成了。

1.3還要注意停頓。停頓是語文朗讀的重要環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步驟。要教給學生掌握停頓的方法。

標點是書面語言的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語氣和不同長短的停頓,所以要能根據文中的標點讀出適當的停頓。正確地讀出標點的停頓,可以幫助理解詞句的結構、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讀完課題后,也應稍作停頓,再讀課文;每個自然段間也應有停頓;長句中間也要注意適當的停頓。

1.4有感情朗讀。首先,朗讀速度要適中。有些孩子朗讀速度慢,而有少數孩子朗讀速度又太快。有人曾對農村小學生的朗讀水平作過測查,發現平均朗讀速度在每分鐘99—115字,速度慢是閱讀能力低的表現,標準的朗讀速度應是每分鐘150字左右。也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流利就是讀得快,常常一口氣讀下來連標點都不停,像開機關槍,這樣不但容易出錯,而且來不及思索,讀完后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讀的是什么,更加談不上感情朗讀了。

其次,注意把握朗讀的語氣。不同的朗讀語氣對課文內容的表現是不相同的。教師要講清楚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等各種句式的不同朗讀方法。還要教給他們掌握語氣輕重的朗讀方法,把握不同人物性格與心情的表達方法等等。教育家葉圣陶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边@些都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做好,所以學生還要多讀,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2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好的示范朗讀,能引起學生的想象,與課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喚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差,領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課文朗讀時,教師必須做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分清平翹舌、多音字及變調、輕音JL化音;要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再次,教師還應該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讀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態,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色。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贊美的情感,通過老師繪聲繪色地朗讀,把學生帶入山清水秀、引人入勝的美景之中,從而達到了指導朗讀與理解課文的目的。

3

多種形式的運用。訓練朗讀技巧個別讀。在個別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后進行及時糾正與點評。

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朗讀就彌補了這一缺憾。給學生時間和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反復試讀體會,可以發揮個人理解能力,個性得到充分張揚。

開火車讀。是一種由幾名同學“接力讀”的方式。教師先指定一名同學讀,讀到中途任意一個地方,再指下一名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容易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齊讀。既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還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這種形式可以在課文的收尾階段、語句較短小且感情激昂處進行。如教學《北京》一課,前四個自然段都在介紹北京的美麗,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總結全文:“北京真美啊!我們愛北京,我們愛北京的首都!”齊讀,強烈的表達出了學生贊美北京、熱愛北京的共同心聲。

默讀。有助于學生的思考。這種能力要從低年級開始訓練,高年級要達到完善。

表演讀。小學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可通過豐富的語調,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現課文情境,增進理解,加深印象。

4激發朗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希望學生愛上朗讀,首先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從幾方面人手: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從而重視朗讀;以教師精彩的示范朗讀打動學生,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在學生朗讀時表現出來的閃光之處及時表揚,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經常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比賽,讓學生長時間對朗讀保持一種新鮮感與滿足感。

分角色表演朗讀最能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通過進入角色,他們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兇善,讀者繪聲繪色,聽者身臨其境。如教學《快樂的小青蛙》一課,我讓孩子分別扮演小青蛙和大象,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學讀出了快樂、勇敢的語氣;而大象則讀出了不理解、夸獎的語氣。最后“大象”還把“小青蛙”拉了上來。他們的表演惹得大家羨慕不已,同學們紛紛舉手,爭先恐后要上臺表演朗讀。

5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合理地提出閱讀要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則容易導致孩子浮躁。所以,在教學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達到理解全篇內容。

培養學生朗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有耐心,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持之以恒,學生的朗讀能力就一定會提高。

猜你喜歡
流利理解課文感情
最好的感情
感情工作
基于能力培養的語文閱讀教學探析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切入點
不分對錯
銜接追問,趁熱打鐵,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感情強烈的嘆號
提有效問題,助學生理解課文
流利口語練習
流利會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