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徽商文化背景下的徽派民居特色

2010-09-19 05:36唐曉州
大眾商務·下半月 2010年7期

唐曉州

【摘 要】粉黛的白墻,屋瓦的黝黑與房梁屋檐的錯落有致,僅僅幾筆便用白的手法勾勒出了婉約的徽派古建筑群風格。這些徽派建筑群和徽派民居可以說都是自然與人文藝、詩文和雕刻的完美結合,反映了特定時期人們的特定審美情趣。

【關鍵詞】 徽派建筑;徽派民居;傳統美學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10)07-0290-01

1 徽派古建筑的文化特色分析

皖南保留下來了大量的古人生活遺跡,現在地處皖南山區地遠人偏的黃山市(古徽州所在地)同時擁有兩處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之一便是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皖南大多位于層巒疊嶂、綠水縈回之地,村落四周有青山環抱,碧池流水。這里不僅自然環境優美,而且歷史上也少自然災害和戰火的侵襲。同時,皖南自古交通不便、道路艱險、流水湍急,所以這里與外界一直處于一個相對隔絕的狀態正因為如此,這里在經歷千百年斗轉星移、歷史輪回后能夠保存下大量古代人生活的遺跡。

與“五岳朝天”并稱的“四水歸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這里的古建筑多以天井采光,外墻一般很少開窗,顯得高大聳立,白壁和馬頭墻連為一個整體,給人一個幽暗凄迷的感覺。

最能代表徽州建筑特色的村落當屬西遞和宏村,走進這里猶如發現了一個被現代喧囂世界遺忘了的舊夢,在都市的繁華之外它抱守著殘缺在皖南的不染纖塵中向我們呈現出那種素雅的民間生活,堅守著心寧與精神的最后凈土。從遠而望西遞與宏村是一條條線條簡約的黑瓦鋪成的馬頭墻式的屋頂與高大的白墻,黑白相間、錯落有致。進入到老屋內部你會驚奇的發現內部精細的雕飾與外部的極盡簡約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木雕、石雕、磚雕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

徽派古建筑大多以磚、木、石等材質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用料較為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則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技藝精湛的工匠在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這樣則使得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巧妙的結合,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以桐油取而代之,顯得格外古樸典雅。墻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巖裁割成石條、石板等筑就,且往往都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而形成成圖紋。墻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成馬頭墻。 徽派建筑還廣泛采用了磚、木、石雕等材料,表現出了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這樣顯得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的雕刻裝飾中占有主要地位,具體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斗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物品上。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不僅如此,雕刻手法也極其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藝術手法。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不相同。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张山ㄖ械氖裰饕憩F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臺、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各式各樣的景物上面。內容多為象征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云、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使之顯得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2 徽商文化背景下的徽派民居特色

安徽南方山區有著“八分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美好寫照。其基本屬地在我國皖南丘陵地區位于江南吳越文化區的浙閩山地和楚文化的結合區。作為“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們要么服賈四方,要么富甲天下。他們以廣闊的眼界將域外更高層次的文化引入了境內,因此,“入歙、休之境而遙望高墻白屋”便成為了徽州村落的獨特景觀。

作為極具個性特色的人文現象,當時的徽州古建筑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和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丈涛幕梢哉f是皖南古村落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于這里的古建筑大多形成于晚明時期,當時正是我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時期,精明的徽州人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開始了商品貿易和資本運作,著名的新安六縣為古時的歙縣、婺源、祁門、休寧、績溪和黟縣,當時較著名的有歙縣的鹽商、休寧的典當商、婺源的木商和祁門的茶商。他們以高超的經商素質積累了大量財富,在明清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海內十分寶,徽商藏三分”。在以商而起,因賈而興之后榮歸故里,窮極土木、廣奢華麗得以明志。由于徽文化對徽商有較強的依存關系,所以徽商是官、賈、儒三位一體,向來有“儒商”之稱。由于“新安理學”和“程朱理學”中的重宗法、尚名節等道德思想深深植根于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所以從現存遺址來看徽派村落都聚族而居,一村大族建有宗祠。形成了馬頭墻、粉壁和以祠堂為核心的古村落。

徽州古民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幾種類型。兩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可以充分發輝通風、透光、排水的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經過天井的“二次折光”,會顯得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謐之感。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枧直接流入排水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這樣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民居樓上一般較為開闊,俗稱“跑馬樓”。天井周沿,還設有雕刻精美的欄桿和“美人靠”這樣的設施。一些大的家族,隨著子孫的不斷繁衍,房子就相應的一進一進地套建,于是形成了“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的豪門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比如,黟縣關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個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貫、院庭聯幢而形成?;张擅窬釉谑覂妊b飾和擺設方面也極為講究。正堂掛中堂畫,兩側中柱上貼掛楹聯。如“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等透出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賈而好儒、崇文重學的科學思想。廳內一般陳設條桌,桌上東邊放一花瓶,兩邊擺一古鏡,中間是時鐘,這樣的擺設寓意徽商在外永遠平安。走進了徽州,人們可以從眾多鱗次櫛比的古民居中看到“東方文化的縮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