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麗”融合的詩歌范式的形成與確立

2010-12-13 02:55溫長青
文學界·人文 2010年8期

溫長青

摘要:在謝朓詩風的接受史上,李白、社甫的審美接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李白稱贊謝詩“清”的一面,對其“綺麗”的一面似不以為然,但他的詩作卻實際上合理地接受了“綺麗”之美,為謝詩的更全面深入接受開啟了大門;而杜甫,則既推許謝詩的“清”,又完全接納謝詩的“麗”,從更客觀全面的藝術價值角度審視觀照謝詩,其詩作全面接受了謝朓的詩風,為后人提供了“清”“麗”融合的詩歌范式。

關鍵詞:謝眺詩風;清新;綺麗;詩歌范式

中圖分類號:1207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673-2111(2008)08-011-03

文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那些在文學史上成就卓著的詩人,他們的詩歌風格,總是會對后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那些領一代風騷的詩壇驕子,也必然會自覺地對前代詩人的詩風有所接受。同一般讀者單純的審美消費的閱讀不同的是,那些詩人讀者,由于自己富有審美創造經驗,又被賦予了審美創造使命,所以他們的審美感受會更深刻、更具有啟發性。易言之,這些詩人讀者本身也許并無專論,但因為有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在對前人詩作的審視借鑒中,便往往會得風氣之先,在詩歌創作上比較全面地接受前代詩人,進而從某種程度上超越當下的詩歌理論和輿論,甚或成為新的詩歌范式的先聲?,F在我們來討論李白、杜甫對謝朓詩風的接受,對他們閱讀謝詩時的審美感受及在詩歌創作中對謝朓詩風的接受做一大概的觀照,就基于此。另外,從謝胱詩風接受史來看,李白、杜甫以他們在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其審美接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選取詩風這一重要側面比較李白、杜甫對謝眺詩風接受的異同,期望能更清晰地凸現出謝詩接受史的發展流脈,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作為永明體的代表詩人,謝朓不僅在“竟陵八友”中最為突出,而且也是齊梁時期最為突出的詩人,對山水詩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他繼承了謝靈運山水詩的細致、清新的特點,但又不同于謝靈運那種對山水景物作客觀描摩的手法,而是通過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情感意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這就避免了大謝詩的晦澀、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時還擺脫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種清新流麗的風格。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鬢不變?

詩人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將眼前層出不窮、清麗多姿的自然景觀編織成一幅色彩鮮明而又和諧完美的圖畫,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聲音和春天的氣息;而這明媚秀麗的景物又與詩人思鄉的情思自然融合,顯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再如他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也寫得非常出色。詩中以歸流、歸舟與旅思、孤游之間的相互映襯與生發,突出地表達了詩人倦于羈旅行役之思和幽居遠害之想。其語言之清新,構思之含蓄、意境之渾融,無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再如《游樂田》:

戚戚苦無驚,攜手共行樂。尋云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馀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不僅情景相生,錯落有致,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心馳神往,而且在聲調與語言的運用上也很有特色:語言清新曉暢而又富有思致,音韻鏗鏘而又富于變化,尤其是“戚戚”“阡阡”“漠漠”等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形象性和音韻美。流動的聲音之美同詩中充滿動態美的山水景色相配合,使畫面更加細膩秀美、清麗自然,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傊?如果用“清麗一詞來概括謝眺詩風,應該說是比較準確的。

面對謝胱其人其詩這個巨大的歷史存在,李白、杜甫又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呢?我們知道,一般而言,人們對待詩歌的閱讀態度有兩種,即讀者的態度與學者的態度。一般的讀者閱讀詩歌,更多地是一種單純的審美消費,他們會從閱讀中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并進而使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以凈化,其態度一般說來是無功利的。而學者的閱讀詩歌則不同,除了同一般讀者一樣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和享受外,他們又總是自覺地以比較全面客觀甚至不無挑剔的態度來對待詩歌,以求得對詩歌有一個公正的評判。李白、杜甫讀謝詩的態度自然更要復雜許多,因為他們即詩人,而且又都是偉大的詩人,他們在閱讀謝詩的時候,審美消費與審美創造往往潛在地交融著。當然,二人還是略有區別?!扒嗌從繜o往古,獨三四稱服(謝胱),形之詞詠”,李白是更傾向于讀者態度的: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胱》)

明發新林浦,空吟謝胱詩。(《新林浦阻風寄友人》)

三山懷謝胱,水澹望長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風雨。((酬殷明佐見贈王云裘歌))

從上邊所引詩句中,我們看到,李白對謝朓其人和謝朓其詩,自始至終沉浸于審美情感體驗當中,愛其詩與愛其人融匯不分。作為一個天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閱讀謝詩時似乎總處于一種強烈的情感沖動之中。

杜甫則不同。作為一個飽受戰亂之苦,一生大部分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身上具有更多的冷靜氣質和理性色彩,因此在審美閱讀時能暫且剝離謝朓本人而只以其詩本身為認識對象,進行前審美閱讀;又能進一步觀照這種審美具體化,以這種審美閱讀活動為認識對象進行反思性閱讀,即后審美閱讀:

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何劉沈謝力未工,才兼鮑照愁絕倒。(《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

熟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十二首》)

謝胱每篇堪諷詠,馮唐已老聽吹噓。(《寄岑嘉州》)

很明顯,杜甫讀謝詩是帶有一定的探討研究性質的,某種程度上要抑制對詩的情感反應和沖動,以免影響到對謝詩審美價值的客觀認識和評論。而李白則差不多純屬感情用事,是無暇甚至也不屑細加揣摩的。

正因為李白、杜甫對謝詩的認識態度與方式有以上的不同,便導致對謝詩的文學價值的鑒別接受也有相異處。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謝朓的詩既吸收了謝靈運詩作那種細致觀察與逼真描寫的優點,又避免了它的晦澀平板,作品中有許多傳神的刻畫和新穎的意境。例如前文所引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其中“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聯,實乃千古名句。作為“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中國,寫下無數描寫祖國山水壯美的詩篇的李白,對謝朓詩歌的喜愛和推崇是很自然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李白主要是根據自己在閱讀鑒賞時的愉悅程度對謝詩進行文學價值判斷,與其說他是在談作品的藝術價值,還不如說是在談自己的愉悅,或者說把自己的愉悅轉移到謝朓詩上去了: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口樓

餞別校書叔云》)

諾謂楚人重,詩傳謝朓清。(《送儲邕父之武昌》)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古風》)

李白稱贊謝詩“清”,而對其“綺麗”的一面似乎有些不以為然,故又拈出一“真,字闡發補足“清”意。在李白的詩中,講到“清真”“天真”“全真”的地方不勝枚舉。有著儒道兼取思想傾向的李白,是把“真”與道家的“自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謂“真”也就是道家所說的人的天然素樸的本性。所以清真者,清新自然之謂也,也即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意。不過,李白一方面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這當指南北朝時期在文學創作中愈趨愈極的文學語言文字化和詩文辭賦駢麗化的傾向,對當時文人創作或鋪列錦繡、雕繪滿眼,或力求古奧、故為詰屈的現象,李白曾直斥為“雕蟲喪天真”),而另一方面又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對詩風既清新又綺麗的謝胱大加推崇,似乎已微露自相矛盾之處。而李白贊清斥麗的更深的自相矛盾之處,則體現在他自己的詩歌創作上。實在講,他的詩作綺麗的詩句也并不少: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急。(謝朓《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李白《玉階怨》)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胱《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漢水舊如練,霜江夜清澄。(李白《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

雨后煙景綠,晴天散綺霞。(李白《落日憶山水》)

萬里綺霞合,一條江練橫。(李白《雨后望月》)

可見,無論就整首詩或聯句,李白都有比謝朓綺麗的在。那么,李白這種詩歌理論與創作上的矛盾又怎樣解釋呢?我們認為,這是當時的公共期待視野與李白個人期待視野斷裂錯位的表現(按照接受美學的理論,期待視野是有公共期待視野與個人期待視野之別的)。早在陳時,反思齊梁詩風的呼聲已日盛,隋滅周、陳,曾發文告欲剪滅之。至初唐陳子昂與“四杰”高唱復古,徹底擊潰了齊梁浮艷的文風,確立了初唐風骨興寄、清新剛健的詩風。李白正當此際,鄙視“綺麗”不過是當時公共期待視野的一種表現而已。雖然這種公共期待視野不可避免地以潛隱的方式影響到了李白個人期待視野的構成和對謝胱詩風接受的深廣度,但李白畢竟是偉大的詩人,憑著自己既往的審美經驗,憑著審美直覺和自覺,他并沒有完全摒棄“綺麗,之美,而是在審美創造中合理地接受了“綺麗”之美。他在理論上追求清新自然之美,在創作實踐中又以對“綺麗”之美的合理接受,開拓了詩的境界,豐富了詩的形式,革新了詩的語言,既承繼了陳子昂詩作的古質渾樸、風骨峭拔的長處,又糾正了他不用通俗語、玄遠艱深、議論過多的缺陷,把詩歌創作朝著意境清新、形象生動、接近口語的方向推進了一步??梢哉f,李白個人的期待視野并未受到完全的限制,他的天才詩人的創作實踐正打破或者說拓展著當時的公共期待視野,為謝詩的更全面深入接受開啟了大門,這是十分難能的。

而杜甫呢,則是以個人的期待視野在引導著公共期待視野。如果說李白是靠他的審美經驗,不自覺地為謝詩的全面接受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那么杜甫則是完全自覺地在引導一個更為合乎文學的文學性(藝術價值)的公共期待視野的形成。杜甫自然也是推許“清”的:

更得清新否?遙知屬對忙。(《寄高適岑參》)

政簡移風速,詩清立意新。(《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清文動哀玉,見道發新硎。(《酬薛十二》)可以看出,杜甫論詩,“清”與“新”常相連屬,“新”就把“清”的特殊價值闡發出來了。如果說李白的“真”主要是個認識論范疇,那么杜甫的“新”則主要屬美學范疇。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傾向的杜甫,既能繼承前輩詩人對南朝文風的不妥協的斗爭精神,而對于文學遺產的認識又比他的前輩詩人更深刻全面些,因此他對古今問題的看法也比較正確一些。初唐陳子昂說:“漢魏風骨,晉宋莫傳”,“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李白也講:“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彼麄兌际且詮凸艦樘栒?卻沒有能對古今問題提出較為全面正確的觀點?!安槐〗袢藧酃湃恕钡亩鸥?卻能意識到正是由新舊對比導致的詩風演變構成了當下詩歌文學性(藝術價值)的基礎,這是相當深刻的。因此杜甫是完全接納“麗”的,他認為“清詞麗句必為鄰”,清麗相合是有一定必然性的,貿然割裂二者是不妥當的:

綺麗玄暉擁,箋誅任曠馳。(《八哀詩·寄張九齡》)

新文生沈謝,異骨降松喬。(《哭王彭州掄》)此處“新”是包含著“麗”的。于是杜甫便自覺地把對“麗”的認可貫徹到詩的創作中。我們不妨引一段前人的評論: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亦極綺麗,其模寫景物,意自親切,所以妙絕古今。其言春容閑適,則有“穿花映蝶深深見,點水蜻蜒款款飛”、“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其言秋景悲壯,則有“香飄合殿春風轉,花履千宮淑景移”、“麒麟不動爐煙轉,孔雀徐開扇影還”;其吊古,則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送竹清溪問,苔移玉座春?!苯猿鲇陲L花,然窮盡性理,移奇造化。

這樣,杜甫完全跳出了直觀的審美價值判斷,從更全面的藝術價值角度審視觀照謝詩,全面接受了謝胱的詩風,并且以他的文壇領袖的地位和影響,引導了當時公共期待視野的轉換,從而為后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清“‘麗”融合的范式。這對詩歌的發展,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王世貞.藝苑卮言.選自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M]沖華書局,1983,8

[2]瑚仔.苕溪漁隱叢話[M].人民出版社,1962,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