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漢文化對比分析與翻譯

2011-03-20 16:54韓焱虹
文教資料 2011年31期
關鍵詞:英漢漢語差異

韓焱虹

(上海外國語大學閔行實驗學校,上海 200000)

一、引言

對于“什么是翻譯”這個問題,中外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曾給出多種答案。張培基先生認為:“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的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保◤埮嗷?,1980)英國翻譯家Catford認為:“翻譯可以定義為一種語言(源語言)的篇章材料與另一種語言(目標語)的對等篇章材料的替換?!保–atford,1965)而張今先生則在《文學翻譯原理》一書中指出:“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薄八娜蝿帐且言髦邪默F實世界的邏輯映象或藝術映象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移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 ”(張今,1994)

從以上所列定義可見,翻譯過程是一個語際轉換過程,是一個在目的語中找出與源語言對等的表達法的過程。翻譯涉及雙語之間的語言、文化等的對比和轉換,通過對比,掌握英漢語之間的差異,掌握話語轉換的規律,對于譯者在翻譯交際活動中充分表達源語言不同層次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二、英漢對比分析對于翻譯的重要性

對比語言學是“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對比研究,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其中的不同之處,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他有關領域”(許余龍,1992)。翻譯將“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在保持內容也就是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為另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巴爾胡達洛夫,1985)的過程,總是離不開對這兩種語言進行對比。

這種對兩種語言進行的對比分析在翻譯過程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對翻譯的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比語言學與翻譯實踐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說,“英漢語言對比,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因為英漢互譯的理論、方法與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漢兩種語言異同對比的基礎上的”(陳定安,1998)。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要確定兩種語言中對同一概念的表達法在翻譯中是否對應,譯者必須對這兩種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篇章、語用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翻譯則是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因此,對語言的對比分析,歸根結底是對這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對比分析。而譯者對這兩種文化差異的充分了解則是成功進行翻譯活動的先決條件。

三、翻譯中的英漢文化差異對比

翻譯既是語言的翻譯,更是文化的翻譯,文化方面的信息在翻譯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作為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是翻譯操作的對象,是翻譯的基礎要素。語言具有鮮明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是文化的民族性在語言中的體現,使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在研究翻譯的語際轉換時,必然要涉及兩種文化的對比與轉換?!罢Z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語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語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義。因為翻譯首先涉及的就是意義,而詞語只有與文化相關聯才有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在進行語言操作的時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識”(郭建中,2000)。

(一)英漢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一個民族既有自己的語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語言像一面鏡子反映著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個窗口揭示著該文化的一切內容,而文化又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陳定安,1998)。要掌握一種語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特殊文化,從翻譯的角度來說,就是要洞察源語言與目的語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的差異。以下從幾個主要方面對英漢文化差異對語言帶來的影響加以比較。

1.文化背景差異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農業人口眾多,因此漢語中有許多農諺,以及與農業相關的成語。例如:“對牛彈琴”、“眾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長”等。而英國是一個臨海國家,人民多從事航海業及相關行業,因此不少英語諺語都來源于航海事業。 例如:“Still waters run deep.”“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等。

2.聯想差異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而思想則是客觀世界的反映。盡管在英漢語言中有許多共同的比喻,如用雪比喻白,用狐貍比喻狡猾等,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英漢民族往往用不同的比喻表達同一思想。例如:“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rabbit;“如魚得水”——like aduckto water;“守口如瓶”——dump as anoyster;害群之馬——blacksheep等。

3.世界觀差異

由于制度、信仰、審美觀、價值觀等的不同,英漢民族對同一事物和詞匯往往有著不同的看法與理解。例如英國人以黑色表示悲哀與莊嚴,而傳統上中國人則以白色表示哀悼;中國人習慣用黃色象征低級趣味,那些內容庸俗、有嚴重色情傾向的文學藝術作品往往被稱為黃色電影、黃色書刊,而這些用語中的“黃色”卻與英語的yellow毫不相干;英語中與此意對應的卻是blue(藍色),表示“下流、猥褻、淫穢”的意思,如blue films(黃色電影),blue software(黃色軟件)等。

由于受基督教的影響,數字7在英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影響,英國人不僅喜歡用“七”來規范人的道德行為或歸納歷史人文景物、社會團體、宗教儀式等,如“七宗罪”、“七大圣禮”、“世界七大奇觀”等,更常常用“七”來表示不確定的、含糊的數目,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東西放著,總會派上用場)。與此相對的,中國人則對數字9特別看重,“九”代表了“無限、神圣”之意,同時也常用“九”來表示“多個”之意,如:“一龍生九種,種種各別”,比喻某個家族族大人多,好壞不一,各種各樣的人物都會有。

4.社交風俗差異

由于社交禮節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英漢語言在許多情況下是不能在文字上對譯的。比如中國人習慣把自己的配偶稱作“愛人”,而與之相對應的單詞lover在英語中卻表示情婦或情夫的意思,因此中文的“愛人”應該譯作wife或husband;英國人打招呼時說Hello或Hi,而中國人則習慣說“吃過了沒有?”或“去哪兒???”,如果直接根據字面意思翻譯成英文,則往往會被誤解為過于關心別人的私事。

以上種種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表達差異是翻譯實踐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只有充分了解這兩種文化,才能在翻譯中運用恰當的語言,以恰當的方式把原文的意義準確地表達出來。

(二)英漢思維方式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思維是人腦的一種功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思維依靠語言來表達,而語言則是思維的工具,記錄著思維的成果。思維和語言是相互作用的,其中思維對語言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因此,語言差異是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民族思維方式差異在表達方式上的體現。

翻譯活動包含三個要素:翻譯的客體——原作,翻譯的主體——譯者,以及作用于主客體的翻譯工具——思維。翻譯活動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而且是一種思維活動,翻譯的過程就是思維活動的過程。英漢兩個民族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而這些思維差異又影響了兩種語言的互相轉換,影響了翻譯的準確性。通過對比和分析英漢兩民族的思維方式,了解其差異,有助于譯者加深理解原文,在翻譯實踐中,使譯文更加自然、準確。

1.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

總體上看,西方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傳統的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則具有較強的具象性。英民族比較注重并擅長于抽象思維能力的運用,抽象表達法在英語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例如英語常常大量使用概括、籠統的抽象名詞來表達復雜的理性概念和微妙的情緒,往往難以用漢字對應翻譯。而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卻恰恰相反,更習慣于運用形象的方法表達抽象的概念,比如漢語的成語、比喻、諺語、歇后語等表達方式都給人一種明確、直接、形象的感覺。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英漢語不同的表達習慣作相應的虛實互化處理。英譯漢時,根據語境化虛為實,將英語的抽象詞具體化,使譯文具體、生動、形象,增加譯文的可讀性;而漢譯英時,則運用英語抽象化的手段,化實為虛,使譯文更有效地傳達原意。例如:

1)Wisdomprepares for the worst;butfolly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聰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臨渴掘井。

2)敵軍等待著援軍的到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Theenemywaitedforthereinforcements’arrivalwithafrenziedagitation.

2.直線思維和曲線思維

英民族的思維模式呈直線型,在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時,他們總是開門見山表達要點,再分點說明予以展開或層層推演,借助各種銜接手段引出新信息,從而對主題進行全面說明。而漢民族的思維模式呈曲線形(或螺旋式),因此漢語習慣于先分述,或從側面說明,最后迂回點出主題。英漢民族各自不同的思維風格導致語言表達方式上的差異:英語句式結構多為前重心,而漢語句式多為后重心;受思維模式影響,英漢語篇分別呈現直線型與螺旋式的邏輯特征。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求同存異,既遵循原意,又按照目的語習慣加以調整,從而使譯文忠實、流暢、地道。例如:

1)I came across my old college roommate at the entranceofthetheatre in town today.今天在鎮影劇院門口,我遇到了大學時的室友。

2)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J.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3.分析型思維與綜合型思維

文化與哲學是不可分的。西方人的哲學強調主客對立,物我分明,重形式論證,主要側重于分析型思維,表現在語言中,則是重形合,要求結構嚴謹,句子結構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攝各種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結構復雜,形成了“樹杈式”的句式結構,主語一般不能省略,連詞、介詞用得多。而中國人的哲學強調天人合一,物我交融,重整體抽象,重綜合型思維。漢語重悟性,即不憑借嚴謹的形式進行分析,而是根據主觀直覺,從邏輯及上下文中“悟”出關系來,因此在語言簡約和模糊。漢語重意合,句子結構上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順序為邏輯語序,層層推進,歸納總結,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結構。漢語無主句及主語省略句多,連詞用得少;文章求全面,不怕重復,詞句求平衡與對稱。

對這種思維差異的對比,有助于譯者在進行翻譯實踐時充分理解英漢句式的不同特點并加以恰當運用。在翻譯時,英語的一個長句往往需轉譯為漢語的幾個短句,而漢語的一個意群中的數個短句可合譯為英語的一個長句。漢語句子以動詞為關鍵詞,以時間順序為語序鏈,因此在英譯漢時,要變從形式出發為從語義分析出發,省略英語中的結構虛詞,使譯文盡量符合漢語疏放的表達特點;而英語句子則以主要動詞為謂語,以分詞、介詞、不定式、動名詞等短語或從句表示漢語中相應動詞的語義和動作的先后順序,因此在漢譯英時,要增強形式邏輯觀念,注意語言的組織性和邏輯性,語法合乎英語規范。例如:

1)Upon his death in 1826,Jefferson was buried under a stone which described him as he had wished to be remembered as the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n Independence and the 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and the father of theUniversityofVirginia.1826年杰斐遜逝世。按照他生前遺愿,在他墓地的石碑上刻著:《獨立宣言》和《弗吉尼亞信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亞大學創建人之墓。

2)I bought six pens which cost me thirty yuan.When I took them back home,I found they were second-hand. 我買了六支鋼筆,(這六支鋼筆)一共三十元,(我)拿回家一看,都是用過的了。

4.本體型思維與客體型思維

眾所周知,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中國文化以人本為主體,這種人本文化的長期積淀,形成了中國人本體型的思維方式,即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則以物本為主體,并且在這種文化影響下西方人逐漸形成了客體型的思維方式,即把客觀世界作為觀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反映在語言形態上,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就是在描述事物和闡述事理的過程中,中國人觀察或敘述的視點往往落在動作的發出者,并以其作為句子的主語,因此漢語習慣于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詞作主語,主動語態句使用頻繁;而西方人卻常把觀察或敘述的視點放在行為、動作的結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為句子的主語,因此英語則常用非生物名詞作主語,被動語態句的使用相當廣泛。例如:

1)Anideasuddenlystruckhim.他突然想起一個主意。

2)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點腳步聲也沒有。

5.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

不同的民族在觀察某些事物現象時,所取的角度及思維的方向有時是極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時間的先后概念上,英語中用back表示過去的時間,而用forward指稱未來的時間;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則與此相反,用“前”指過去的時間,用“后”指稱未來的時間。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中寫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痹娭小扒啊敝高^去,“后”指未來。也就是說,中國人是面向著過去,而英國人則是面向著未來來區分時間先后的。因此,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對于涉及時間“前、后”概念的表達上,必須注意英漢思維順序的差異,不能照字(詞)直譯。例如:

1)In measuringforwards from a point of time in the past,only the following construction is normal:... 當從過去的某個時間點向后算起時,下列結構才是常用的:……

2)可是我們已經說到故事的后面去了。But we are gettingaheadofthestory.

英漢民族思維順序的差異也往往反映在觀察事物時所取的不同的視角傾向,這種不同往往導致英漢語對同一思維內容采取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漢語中的“打九折”,在英語中則表達為“atenpercentdiscount”,漢語著眼于打折后實際付款的比例,而英語則著眼于折扣本身的比例,兩者視角完全相反的。又如漢語的“自學”,在英語中是“self-taught”;漢語中的“寒衣”,在英語中卻說成“warm clothes”,著眼點也是完全相反。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這些差異,才能夠將原文的含義用另一種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

四、結語

以上對英漢文化,尤其是思維方式的主要差異之處及其在語言表達上的反映進行了對比分析,探討了這些差異對翻譯活動的影響。翻譯活動是一種涉及雙語之間的對比和轉換的復雜思維活動,進行對比研究則是提高翻譯能力的有效方法。譯者應加強對英漢民族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對比研究,尤其是這兩種語言的基本特征和差異,形成正確的翻譯思維習慣,掌握英漢翻譯的內在規律,并熟練運用這些規律、方法和技巧去指導翻譯實踐,提高翻譯能力。

[1]Catford,John.A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65.

[2]巴爾胡達洛夫.語言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5]馮錦,楊平.英漢對比分析與翻譯教學.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7.

[6]郭建中.文化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7]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8]張海濤.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中國翻譯,1999,(1).

[9]張今.文學翻譯原理.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

[10]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猜你喜歡
英漢漢語差異
學漢語
相似與差異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商務英語翻譯中英漢褒貶義詞的應用探討
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
M1型、M2型巨噬細胞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miR-146a表達的差異
英漢文化中的委婉語應用對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