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數字中的中西方文化

2011-03-20 16:54
文教資料 2011年31期
關鍵詞:記數習語英漢

華 辰

(南京林業大學 人文社科院,江蘇 南京 210037)

在文化語言學課上,老師講到了數字中蘊含的文化含義,比如說“七”這個數字,在中國并不是一個受人歡迎的數字,為什么呢?在古代傳說中,明明有關于牛郎和織女在七月初七這一天相見的故事,這一天是中國的情人節,應該是一個值得慶祝的節日,“七”也應該是一個吉利的數字才對。我對英語很感興趣,自然就想到英語中是否也會有相應的說法,發現在英語國家中,人們看重“七”,認為它吉祥有力。對數字的喜好,以及人們賦予數字的內涵都是與文化緊密相連的,于是我對數字中的中西方文化進行了研究。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詞匯是語言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因此數字作為詞匯中的一部分內容必然承載著文化的內容。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其初始意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使用數字的名族的不同,在宗教、歷史、社會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下,部分的數字虛化了,并且產生了不同的象征意義,形成了獨特的“數字文化”現象。

1.數字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就意識到一只羊與許多羊、一頭狼與一群狼在數量上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就產生了“數”的概念。最早人們利用自己的十個指頭來記數,當指頭不夠用時,開始采用石頭記數、結繩記數和刻痕記數。在經歷了上萬年的發展后,直到距今大約五千年前,才出現了書寫的記數和相應的記數系統。因此,從詞源上看,數字最初的意涵就是數目的標記。中國和西方的數字在起源上雖然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用以記數的。

西方人用的阿拉伯數字發源于古印度,后來被阿拉伯人掌握并改進,隨后傳入西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十四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加速了“阿拉伯數字”在歐洲的推廣和應用,并最終被全歐洲人使用。而中國數字,即漢字數字的起源始于甲骨文。中國古代長期使用籌算記數,并逐漸演化下來,形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后來隨著古人認識的深入和思維的發展,漢字數字單位不斷增加,后又有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等等。阿拉伯數字大約在十三世紀時傳入中國,但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中國人廣泛采用?,F在中國的記數系統被承認和采用這兩種記載方式,但是阿拉伯數字在計算方面的優勢使得它的運用性更加廣泛,更易被科學界和廣大群眾所接受,大有取代漢字數字的趨勢或者說在“使用認同感”上不斷占據上風的趨勢。

2.中西方數字文化的差異

2.1 數字文化與傳統文化價值觀。

華夏文化自古崇信陰陽二元說,《易經·系辭上》講:“易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敝袊说倪@種宇宙觀和方法論體現在審美心態中,就是認為偶數是吉利的。由于對偶數的偏愛,再加上原始宗教和道教都尊崇偶數,便形成了漢民族崇尚偶數的習俗,漢語中偶數及其倍數幾乎都含褒義,預示吉兆。而西方國家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臘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對數字的文化內涵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文化中,“六”是一個和諧的數字。常說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中,六路又稱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者天地四方,即三維空間的六個方向?!肚f子·齊物論》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碑敃r似乎就已經有了可能存在四維空間或多維空間的問題。中國人對“六”情有獨鐘,把它看做吉祥的數字,俗語“六六大順”就是最好的印證。我國古代有“六經”;詩經中有“六藝”;周代兵書現存有六圈,稱為“六韜”;明代有“六子全書”;古代農牧社會以“六畜”、“六谷”為本;周代政區分為“六鄉”,官制設“六府”、“六官”。美國前總統里根離任前在貝萊爾市買了幢別墅,當獲悉別墅門牌號碼是666號時大驚失色,因為三個連寫的“6”在《圣經》里是個可怕的“野獸數字”,是魔鬼的代號。這使得里根想起了肯尼迪總統是在11月22日被刺身亡的,這幾個數字之和正好是6,那天又是星期五,而在英語里“Friday”恰好由六個數字組成,兇手又是在六層樓上向肯尼迪開槍的,這三項“6”組合在一起正好是666。由于這些原因,迷信的里根不惜動用總統權力為新別墅更改門牌號。

2.2 數字文化與神話宗教。

出于恐懼和迷信,古人把原本不具有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數字神秘化了,像迷信宗教神魔一樣崇拜或畏懼。不同或相同的數字在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可以成為或神圣、完美、幸福,或罪孽、丑惡、不幸的象征。數字禁忌,各種文化都有,古今中外相通,雖是迷信,卻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這里就涉及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關于“七”這個數字的文化內涵。

雖然“七”在中國文化中有“七日來復”、“正月初七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說。但是“七”在漢語中是人民常常忌諱的數字。這一是與中國人崇尚偶數的心理有關,二是與中國祭奠死者的傳統有關。在我國某些地區,農歷的七月七日為兇日,絕對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之說。漢語以“七”組成的習語大多都帶有貶義,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腳、七嘴八舌等;在西方國家,人們看重“七”,認為它是吉祥的,因為上帝在七天之內完成了創造世界萬物的壯舉,圣母瑪利亞有七件快樂的事,主禱文分為七部分,等等。英語帶有“seven”的習語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東西保存時間長,終會派上好用場。)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艱難,失之易。)Tobeintheseventhheaven.(極其快樂。)等等。

2.3 數字文化與諧音、諧義。

由于任何語言的語音結構都是有限的,而客觀對象是無限的,用有限的語音結構去表現無限的客觀對象,便有了同音詞,因此諧音現象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之中。

數字文化在漢語中的諧音現象很常見。中國人對數字“四”特別忌諱,因為它與“死”諧音,中國人大都不愿意要“174”和“154”為尾數的車牌或電話號碼,因為這些數字聽起來像“要氣死/要妻死”和“要我死”。而由于“八”在漢語中與“發”諧音,“六”與“路”諧音,因此很多商人喜歡“888(發發發)、168(一路發)、918(就要發)”這些數字。 數字的諧義現象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以“八”為例,由于該數字在漢字中寫為“捌”,有“別”在內,因此許慎《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與分別有關的意義,這種離別之忌依然保留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之中。美國更有一個以“88”為名的小城,8月8日是該城的法定假日?!?”在英國也是吉祥數字,最難得的是,1988年8月8日下午8時18分,安德魯王子的妻子生下一女嬰,英王子在一個世紀之中只有這一次集中了這么多“8”的時候喜得千金,成為舉國美談。

2.4 數字文化與虛指。

在眾多的英漢數字習語中,數字并不只是局限于計數,數量的虛擬,在習語中已失去數字的計數意義,而轉化為表現時間、空間、物狀和心態的形容詞,時間之久暫、時空之廣狹、物狀之大小、心態之憂樂,有時用數量來形容,比起一般的程度定語和狀語,更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如:用“三分鐘熱度”來比喻因為一時沖動而產生的短暫熱情,用notinahundredyear來表示“決不,永不”的意思。

英漢數字習語中虛指“多”、“少”或“程度的高、低”等,往往借助于夸張或比喻的手法給人以較為深刻的印象或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但由于英漢滿足文化的差異,英漢習語中所喜用的具體數字并不完全相同,且英語習語中數詞這種虛指的情況要比漢語少。漢語習語中的數字虛指多借助于一至十,以及百、千、萬等數字。例如:用“九回腸”表示心中的愁悶、痛苦到了極點,用“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誡,“十步芳草”比喻處處都有人才,等等。英語中的數字虛指則多借助于較大數目的數字,如“hundred”等所構成的數字短語或將其用作復數,“hundreds of”,等等。例如:a hundred and one(許許多多,數以百計),not hundred miles away(近在咫尺,本習語常用于說話人不愿意說出準確位置),athousandtoone(千對一,幾乎絕對的),achanceinamillion(非常僥幸),amilliontoone(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等等。

3.結語

數字詞,以及與數字有關的知識在東西方的語言文字、習語表達、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了解東西方的數字文化觀,對于學習東西方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叭豚l隨俗,入境問禁”。如果在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不了解東西方數字文化觀的差異,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許多問題,包括誤解、不快、關系緊張,以致產生嚴重后果。數字文化中不少數字都與文化禁忌、宗教禁忌、社交禁忌有關,所以應該重視數字文化并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這樣有助于不觸犯對方禁忌,恰當得體、成功地與他人溝通交流。

[1]胡明揚.語言學概論.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2]黃勇.英漢語言文化比較.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3]盧紅梅.華夏文化與翻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鄧炎昌.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李儒壽.英漢語言與文化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記數習語英漢
古時候的記數方法
走近記數制
中國古代記數方式
商務英語翻譯中英漢褒貶義詞的應用探討
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
英漢文化中的委婉語應用對比分析
實用習語 話“鳥”
話“鳥”
習語自有WAR
習語自有WA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