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中情感的回歸——論現代教育中美育的意義

2011-03-20 16:54
文教資料 2011年31期
關鍵詞:蘇格拉底美育孔子

陳 珺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一、孔子和蘇格拉底關于美學與教育學相結合的意義

有史以來,孔子和蘇格拉底一直是世界極為重要的文化巨頭。在文化差異面前,許多東西并無“國際慣例”或標準,他們分別代表了東方和西方的教育思想,但經研究不難發現其眾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故有 “東方的蘇格拉底”與“西方的孔子”之稱。

孔子美學思想的基礎是仁學,具有人本主義色彩。[1]他強調審美和文藝對人們成“仁”的道德自我修養中的特殊作用,把美與人的感性存在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鬃拥拿缹W只是回答人應該怎樣做才是美的,并不急于弄清“美”是什么,表現出極強的現世情懷和生命意蘊。他提出“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兼容并蓄,鼓勵個性”、“自主互助,賞識學生”的教育方法,旨在培養個體良好的人格品質,構建理想國家與和諧社會。而蘇格拉底則把美等同于效用:“我問的是美本身,這美本身把它的特質傳給一件東西,才使那件東西成其為美?!碧K格拉底推崇“智德統一”,“知識即美德”,[2]美德就是可教的。 他所強調的美德,至少包括智慧、正義、勇敢和節制等德行,這與孔子提倡的智、仁、勇等操行不謀而合。兩人思想的共同點就在于“以人為本”,從人的本性出發,以發展人為前提。

事實上,在教育的全過程中,有關美的問題無處不在。教育過程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實施美、運用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過程。就現代來看,運用“美”本身也是一種教育手段,同時“美”也是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在感受美的同時既發現美、創造美,又陶冶人、成就完滿的人。美學與教育學這兩個互促互補、相輔相成的學科應該且正在結合,形成新的有效整合。把發現美的過程理解為教育過程,把教育過程藝術化為一門蘊涵美的藝術。把“美”運用到教育中,把美育原則貫徹到智育和德育中,使科學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化為生動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記憶化為主動的想象,把師生關系單向的灌輸關系變為平等的互相交流的關系,把頻繁的道德說教變成吸引人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去推進美的探索過程,去藝術化教育的行進過程。這既是美學與教育學結合的意義,又是其理想。

二、美育促進人的全面協調發展

美育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說:“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痹谙湛磥?,審美的人是感性與理性、受動與能動、必然與自由高度統一的人,即具有完整人性的人。愛因斯坦在談到教育時曾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保?]忽視學生教育過程中的美育,會給其全面發展造成極大的障礙。成功的真正意義,在于在人性的理想光輝照耀下艱難行進的每一個腳印,在于人的身心和諧發展。

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家庭和教師一直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一出生就受到家庭啟蒙教育,家庭環境不斷地影響孩子,使孩子慢慢有了好與壞的概念。孩子根據家長的教導和示范,能判斷內心覺得美好的東西,這就形成了孩子入學前的對美的心理預期。一旦孩子入學了,教師的審美素養就開始影響他。不同專業學科的教師都應具備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并運用于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都認為不美了,學生從何審美?如何審美?當然,這也存在孩子入學前對美的心理預期與教師對美的心理預期之間的沖突,但如何磨合二者呢?這就要看教師如何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成功的教師不在于能把學生的分數提高多少,而在于學生覺得學習是一個美的享受的過程。

三、讀《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有感

讀畢郭聲健教授的《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覺得此書寫得甚好。這本書以“音樂托起孩子的生命”做序,通過四個報告客觀敘述了美國音樂教育的情況,也道出了他自己對于國內音樂教育的思考。

在我們眼里,教學課堂從來都是課桌椅和教具整整齊齊,學生正襟危坐,連音樂課堂也不例外??墒菑墓淌诘倪@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音樂教學課堂。報告1中特別說到了初進美國音樂課堂感到輕松愉悅,那是位于紐約曼哈頓聯合廣場的WashingtonIrving高中的音樂課堂,教室里比較簡陋,教學器具不全。但聽完一次音樂課之后,郭教授有這樣的感觸:“……在我們的意識中,高中階段的學生該是玩點正經高檔樂器的時候了,像塑料水桶這樣的東西,只應該成為低年級小孩子的玩意兒。但是,我聽了這節課,絲毫不覺得這些高中生很幼稚,反而感覺到借助于像水桶這樣的日常用具,能更容易激發和培養他們的音樂創造性?!保?]我突感:原來音樂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以“文化分享”為主題的教學設計文本:“你被要求表演一段最能代表你的 ‘文化’的音樂?!P于你的民族、你的宗教、你的家園、你的家庭的……”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主動搜集各種信息,促使他們自己研究探索不同音樂的歷史。美國音樂老師尊重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重視學生的音樂創作作品,激勵學生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反觀國內的音樂教育,教師往往是自己課前準備好音樂背景資料,呈現給學生的已經是成品,學生自己追溯音樂的過程被老師給替代了,以致模糊了學生的音樂個性理解,使得學生對音樂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

書中還呈現了一封教師寫給家長的信,其目的是為了邀請家長來參加學生組織的活動。信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孩子們為你們準備這臺表演已經很用功地練習了整整一年?!毕嘈琶恳晃粚W生家長讀到這句話都會肅然起敬并由衷地感動。這封信對需購買門票一事做出如下解釋:一方面,參加表演的同學期待著因此能有更出色的演出,另一方面,沒有經費這次音樂會就無法進行。我想,所有家長都會樂意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給孩子創造更好的舞臺。西方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有強烈的分享意識,家長和孩子之間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家長分享孩子的成果,這比任何褒獎都更值錢。而在國內沒有出現過讓家長買票去看學生演出的現象,這是為什么呢?學校舉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從來都是學生自己愉悅自己,很少與家長分享自己的成果。

讀完此書之后,我深感本國教育的局限所在,甚至看到了其他藝術類課程的影子。素質教育的推廣,注重美育在各個學科教學當中的滲透,教育工作者要從美國的音樂課堂中有所領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國內的教育教學更具美感,更令人難忘。

[1]胡志剛.跨越時空的交匯——淺論孔子和蘇格拉底[J].傳承,2010,(7).

[2]張莉,羅生全.孔子和蘇格拉底德育思想的比較與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1).

[3]楊紅燕.關于美育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一點思考[J].青島:青島教育學院學報,2002,(3).

[4]郭聲健.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37.

猜你喜歡
蘇格拉底美育孔子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蘇格拉底的信仰
蘇格拉底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像蘇格拉底一樣拒絕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