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契合之研究

2011-03-20 16:54馮玉鑫
文教資料 2011年31期
關鍵詞:職業生涯畢業生思政

馮玉鑫

(上海大學 悉尼工商學院,上海 200444)

我國最新公布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該數據2009年為24.2%[2])。 按照西方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重要代表馬丁·特羅(Martin Trow,1926—)教授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劃分,我國的高等教育業已步入大眾教育階段(毛入學率15%—50%)。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作為連接社會和大學生的橋梁紐帶,其作用日益凸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甭殬I生涯規劃正在以學科的趨勢逐步進入課堂,從這個層面看來,尋找兩者的契合點,不失為新形勢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的積極拓展。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心理結構

面對就業壓力、求職經驗和技巧不足,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結構容易出現偏差;求職的失敗和他人的求職成功都容易導致一些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障礙。以下從三個方面歸納這些大學生就業心理結構。

1.認知心理結構

由于金融風暴的沖擊和畢業生的競爭壓力,大學畢業生容易產生以下認知問題:(1)自我認知不足。由于本科學歷在求職者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導致一些大學生的擇業期望過高,將待遇和福利的標準相對提高,又不愿承擔艱苦工作,不愿前往經濟欠發達地區或基層工作,產生“眼高手低”現象。部分畢業生面試失敗后容易對自身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導致就業不戰而敗。(2)環境認知不確切,部分畢業生將金融危機過于嚴重化或者對于自己的優勢專業過于樂觀化,導致就業人群兩極分化,前者容易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后者具有理想化的趨向,在就業過程中便會出現決策猶豫,只注重經濟意識和區域觀念,導致“高不成低不就”。

2.社會心理結構

(1)就業觀念問題。許多大學生忽略了自身對就業形勢的冷靜觀察和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深層思考,對自我職業目標的需要、價值觀和自身特點等明確的認識,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等客觀環境。(2)不當的攀比和虛榮。由于一些畢業生在求職中吹噓自己的求職成就,自我炫耀,導致身邊部分學生心理失衡。(3)逃避心理。受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影響,在就業供求關系失衡的現狀下,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一些畢業生選擇了出國留學或者考研,以求以后找到好的工作,以此延緩、逃避就業。

3.情緒心理結構

在就業過程中情緒出現浮躁和波動是心理成長期中不可避免的。倘若情緒長期波動并郁積在心中,就會影響就業心理,甚至會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正視現實,穩定心境能適當地調節不良的就業情緒,克服就業情緒的浮躁和波動,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緒,從而在就業中掌握主動權。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特點

不管是從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層面,還是社會認知層面,抑或情緒心理層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進一步改善。而職業生涯規劃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劑良藥。職業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而這個人才培養的方案也就成為了職業生涯規劃的藍本。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尚處于起步和摸索時期,其主要任務和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擇業觀念教育為原則

觀念決定選擇。在就業指導中加擇業觀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繼續和深入。表現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價值觀,實現大學生的合理就業、充分就業。

2.以政策解讀為指導

畢業生自主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主動性不夠,在擇業時往往思想上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通過廣泛地進行政策宣傳和教育,學生能夠了解國家制定的全國性就業政策、有關部門和省市制定的行業性和區域性就業政策及學生所在學校制定的具體實施意見,走出擇業的“誤區”,幫助畢業生消除擇業的困惑,助其順利就業。

3.以信息咨詢為載體

信息指導是目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專業發展信息、人才市場供需信息形勢分析、畢業生供需信息發布及查詢等方面。學校通過就業指導機構以各種形式同社會用人單位建立廣泛的聯系,掌握需求信息,及時向學生公布。同時要指導學生掌握主動搜集需求信息的方法,掌握信息渠道,學生篩選有價值的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選擇。

4.以求職技巧為抓手

一般地說,面臨就業選擇的畢業生普遍思想準備不足,有迷惘感,對種種具體的求職技巧往往缺乏必要的了解。通過對擇業技巧指導,畢業生能掌握應聘就業程序,掌握自薦方式和面試的有關禮儀,掌握與人交談時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的正確運用方法,使畢業生避免由于方法不當而帶來的求職擇業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國職業生涯規劃的逐漸興起,理論研究的深入,具體實踐的探索,職業生涯規劃正朝著科學、系統的方向發展。不管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理論,還是具體的測評工具和實施方案,都逐漸以學生和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契合

1.建立職業生涯輔導團隊與思政教育工作團隊的互動機制

傳統的高等教育體系及其思想政怡教育內容中缺乏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輔導的內容。這一現象的出現使得職業生涯教育中很難有效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從而使二者的有效契合困難重重。鑒于此,建立職業生涯輔導團隊與思政教育工作團隊的互動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兩個團隊相互交流,互通有無,讓職業生涯輔導人員全面掌握學生的信息,有利于提高職業生涯輔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而在職業生涯輔導中科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強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好奇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思政教育構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原則

解決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指導思想問題,是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前提。職業生涯規劃是以個人的人生目標為出發點,以大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基礎。應在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揚長避短,根據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大學的有利條件,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大學生思想教育,特別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的主題教育,宗旨在于培養出大批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從這方面來看,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思政教育可以成為職業生涯的設計理念和指導原則,而職業生涯設計理念則是思政教育內容的再現。前者反映了社會對個人的外在需求,后者是個體的內在要求。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高校思想教育充分體現大學生的主體需求,把職業理想和社會理想結合起來,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自覺性,真正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同時,以思政教育作為職業發展的指導原則,開發系列職業生涯培訓課程,也填補了目前培訓教材的不足。

3.思政教育在職業生涯規劃分階段的科學體現

思政教育應該根據大學生各年級特點,分層次、分階段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循序體現。大一入學伊始,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在于讓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樹立規劃意識。而這個時期也正是大學生可塑性較強的時候,集中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和引導。進入大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轉向學生的確定專業方向,培養綜合素質。鑒于上海大學獨特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重點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將國家的需要和自身的發展結合起來,成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大三對學生來說屬于提升期,重點在于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積累職業經驗。此時對大學生進行擇業觀、職業觀和職業道德層面的教育引導,讓學生在繼續學習專業文化的同時,積極投身專業實踐,為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四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沖刺期,應讓學生充分掌握就業信息。這一期間,要注重對于畢業生的心理疏導,幫助其順利實現畢業目標。

4.以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打造兩相契合的活動品牌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及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具有極大的促進和輔助作用。因此,建設一批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校園、社會品牌就顯得異常重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指導原則的學校文化,可以稍加變化成為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亮點特色。比如,舉辦模擬面試、就業能力大比拼等活動,從活動的策劃、實施和總結中體現思想教育的元素。對于社會實踐和專業對口的實習,是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讓學生體驗未來職業的重要方式。在該方式中有機加入思想品德考核的內容,讓學生在獲得專業實踐的同時,也能夠積極形成職業道德和良好的職業習慣。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體現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體驗的同時獲得教育,是一舉雙贏的教育方式。

5.以創新能力的培養來增加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內在動力

根據調研顯示,當前的大學生盲從思想嚴重,有一種“別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的傾向。該現象一方面反映出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表現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不足。如何發掘大學生的創新潛力,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制約其繼續發展的瓶頸,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人生發展觀。

6.以典型職業案例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

大學生的擇業期望過高,容易產生“眼高手低”的現象。大部分大學生將自己的就業區域定位于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且將自己的位置固著于高薪高職,強調職業的功利價值等,脫離了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就業現狀,不能正確認識自我,職業價值觀不合理。這樣的擇業觀念是由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決定的。所以,欲改變大學生的擇業觀念,需要首先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念。對于這種改變而言,效果最好的莫過于通過大學生身邊的實際就業成功案例作為典型加入包裝宣傳,讓大學生通過對比,積極調整自己的擇業觀念。

總之,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的本質上是統一的,由此而積極開展兩者的契合研究,對于拓展與延伸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其之于大學生群體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有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1]王榮德.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思想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6):23.

[2]教育部.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R].光明日報,2010-08-04.

[3]張敏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0.

[4]葉志明.探究大學生就業難的治本之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9,(20):46.

[5]國務院.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R].1989-3-2.

[6]《高等教育法》第59條.

猜你喜歡
職業生涯畢業生思政
9歲的高中畢業生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員工職業生涯管理及實施
大學生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對促進就業的研究
最“叛逆”的畢業生
走近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