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教師理念 發展高職教育

2011-08-15 00:50李宜華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知識經濟人才優化

李宜華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更新教師理念 發展高職教育

李宜華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高職教育是國家提高民族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高職教育,教師理念更新尤為重要。確立新的教育質量觀、新的學生主體觀、新的教師主導觀,有效推動我國高職教育與國際社會教育發展趨勢相接軌。

高職教育;軟實力;素質教育

0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昭示著職業教育春天的到來。欣喜之余,應該切實考慮如何真正實現高職教育不斷上水平的問題。梅貽琦先生曾經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保?]高職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就在于:高校的發展,硬件設施、投資保障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應該是“軟件”建設。發展高職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在創造條件力求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切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關注教師的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這是提高教育實效、優化院校發展后勁的治本之舉。

1 關注學生投身社會實踐需要的適應力和參與力,確立新的教育質量觀

為有效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在需要大批大師級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同時,還需要更為大量的有知識、有能力的專業技能人才。高職教育無疑應當以此界定新的教育質量觀,高職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關注全社會對高職教育的需求。為此需要關注學生發展所需要的適應力和參與力,正視高職教育所面臨的沖擊或推動力。

1)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須知,貨幣、技術、設備等都可以引進,唯有人才買不到、借不來。何況,國家建設需要的是數以萬計的多層次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為此需要著力培養能夠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

2)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世界正在進入電視、通訊、電腦三網并存的新經濟時代。為有效培養現代化人才,教學目標、內容、形式、過程、方法、手段等,顯然需要相應優化。

3)21世紀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對教育的需求。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將是國家發展和民族繁榮的戰略制高點。所以必須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目標,從力求與國際社會接軌、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高度實施教育。上述諸方面的推動力,實際上早已被概括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的目標體系之中。努力適應這樣的時代要求,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應當成為高職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

由此可見,為確保高職教育能夠適應社會生產力推動下的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要求,必須著眼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教育事業的要求,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恰當界定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致力于培養人,培養既有多樣化追求與個性特點,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主動全面發展自己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定要據此為高職教育準確定位:實施培養各個層次人才所需要的大眾型普及型教育,而非僅僅服務于頂尖人才培養的精英教育;著力培養和優化學生的終身發展能力,而不是僅僅滿足于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推動學生成為能夠服務于祖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四有”人才,尤其應注意不斷優化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了解知識經濟時代特點及其人才要求,確立新的學生主體觀

2.1 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為更好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確理解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下的知識經濟時代所具有的“四化”特點,以及由此決定的相應的人才要求。

1)經濟發展可持續化需要創造型人才。比如在自然資源幾近耗竭的今天,需要科學合理地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和利用尚未被發現利用的資源,這就需要創造型人才支撐。

2)資產投入無形化需要智力型人才。知識、智力的投入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國需要全民族素質的全面提高,需要高品位智力型人才。

3)經濟決策知識化需要自主型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決策的調控能力在日益強化,這當然需要人才的自主性,而高職教育的自主意識培養則尤為重要。

4)世界經濟一體化需要開放型人才。近年的經濟危機所彰顯的各大國間錯綜復雜關系,充分體現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特點。為此不得不全面改革教育教學的封閉型模式。

2.2 知識經濟時代下新的學生主體觀

綜觀知識經濟時代的“四化”特點,不難確認,堅持不斷學習、創新的終身發展能力將決定一個人的生存力。終身學習的最根本特征,應當是全面開放的多維度系統:在時間上,受教育時限擴展為人的一生;在空間上,學校、家庭、社區教育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立體化統一整體;在人力、物力方面,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的職責;在內容方面,將以充分、及時地傳遞和處理信息為主體。據此,高職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有效地轉變教學觀念,堅持在實踐中以人為本,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和有效調整教學思路。

1)21世紀人才需要自學能力,這將事關學生在未來競爭中的地位。為此必須引導和優化學生自覺、主動地在新情境下理解接受新知識,以及創造性地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和解釋現實問題的能力,“以講代學”只能培養其依賴性。

2)21世紀人才需要創造力,知識經濟的核心在于實踐和創新。據此,致力于指導學生善于內化前人知識,將所學知識因素重新排列組合,才能有效優化其主動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學生為貯存知識的容器只會窒息其創造力。

3)21世紀人才需要與別人交流合作,即善于傳遞信息、積極參與和爭取協作的能力。為此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并著力培養優化其團隊精神。如果僅以“教”課為任務,僅以學生為教學中的“道具”,就會誘發和強化其自我封閉性格等不健康心理。

實現培養21世紀人才的關鍵,應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負責,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素質、創造意識和基本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為目標,積極實施創新教育,以期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職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的殷切期望。

3 切實建樹和踐行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確立新的教師主導觀

世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更是日新月異。為了確保高職教育事業能夠健康有序高效地發展,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對的要求就是,切實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參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正確發揮教師應有的主導作用,堅持不斷強化和優化師德修養和文明素養,并以應有的綜合能力駕馭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地推動一代新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1)要善于突出工作重點,不斷強化優化德育工作。為達成造就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標,要全面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為目標的“希望工程”,結合學習和了解中國近代現代歷史,引導學生了解黨的性質、宗旨、任務等基本知識,并深入持久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基礎文明養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為活化德育形式,還應充分重視強化和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作用,倡導專業課教學在實踐中有機有序滲透德育。此外還應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專題講座及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和正確認識社會。

2)要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建樹現代教學理念。根據實施創新教育或實踐素質教育的要求,需要踐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堅持新的學生主體觀、教師主導觀和教育質量觀:堅持新的學生主體觀,即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方向、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堅持新的教師主導觀,即教師堅持以應有的素質能力駕馭課堂教學,首先有師德修養、文明素養的不斷強化和優化;堅持新的教育質量觀,即堅持充分挖掘、培養和優化學生的個性潛能,從而使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殷切期望真正變為現實。

3)要瞄準創新教育目標,創造高職教育特色。高職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理解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質和要求,堅持以創新教育理念指導學科教學,并從高職教育的實際出發,著眼于“比較群體的創新”和“自我實現的創新”等相對意義上的創新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在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過程中盡量“出新”。[3]要著眼于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關注學生進入企業所需要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關注其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培養,充分強調高職課程的探索性和設計性,培養和優化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批判性。

4 結束語

根據人們認識發展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高職教育教學一定要認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必須靠學生自主參與的道理,力求使學生體驗到所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知其所以然)和運用功效(了解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有序組織和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使得學生能真正實現自主學習,學會合作,并培養耐挫力,有效改變我國學生在相關方面的形象。作為引路人的教師,為此要提倡滲透性學習情境的創設,多方引導學生進入自覺主動“體驗式學習”的境界,而不應滿足于平鋪直敘,按部就班地“告訴”學生以知識。[4]只有這樣,才能堅定不移地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并努力創造工作特色,為推動和促進教育事業不斷上臺階上水平做出應有貢獻。

[1]劉宜慶.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李景華.思想政治教學藝術散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4]楊振寧.讀書教學四十年[M].香港:三聯書店,1985.

Renvate Teachers'Conception,Develo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Yi-hua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cuses on the nation's overall quality and its soft power.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ftware construction,focus on the update of teachers'concept,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education quality,form the new views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teachers guiding rol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 coincide with that in the worl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ft power;quality education

G 715.1

A

1672-2434(2011)02-0004-03

2011-02-25

李宜華(1956-),男,副教授,從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知識經濟人才優化
人才云
超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優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煙排煙設計優化探討
關于優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諾的一些思考
一道優化題的幾何解法
評價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