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眾傳播的興起與微博文化的若干思考

2012-04-01 22:29夏德元
東吳學術 2012年1期
關鍵詞:媒介游戲

夏德元

哲學與文化

民眾傳播的興起與微博文化的若干思考

夏德元

一、對大眾的傳播與大眾參與的傳播

當我想表達由大眾發起或參與的傳播時,很自然地寫到“大眾傳播”幾個字。但是,再次讀到這幾個字的時候,卻發現它所表達的意思完全是另一回事,甚至恰恰相反——它原來是指對大眾的傳播。對大眾的傳播已經事先占有了“大眾傳播”之名,使得我們在說大眾傳播時,不得不另造新詞。一如本節標題所示,只能暫時勉強稱作“大眾參與的傳播”了。與之相對應,就有一個“對大眾的傳播”。盡管看著有些別扭,但是對于討論問題還是頗為有益。

傳播本來是大眾的事,因為傳播是人的內在需要,每個人都必須通過傳播活動來維持與自然、社會和他自身的和諧關系。

人的含義是十分豐富的,正因為人的含義實在過于豐富,所以必須用不同的學科來加以研究考察。在哲學意義上,人是宇宙的觀察者,是自然和社會的改造者,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在倫理學意義上,人是道德實踐者和評判者;在美學意義上,人是審美主體,也是最重要的審美對象;在經濟學意義上,人是自私而理性的決策者;在政治學意義上,人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行動者;在社會學意義上,人是和諧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締造者……人不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種群,更是復雜的社會活動的主體。既然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又是處在不斷變遷過程之中的,所以,人的含義也隨之發生變遷。在傳播學視野里,人是傳播人,因為人是所有生物中最善于運用媒介的物種,所以,人才在傳播學意義上區別于其他生物;從這個意義上,人也可以稱為媒介人。

只不過,在歷史上,人與媒介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最初,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能無法借助任何媒介,人只能作為媒介本身來進行彼此之間的聯系和溝通。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人的依賴關系發生了變化,人們之間通過媒介進行交往,人類交往的范圍也逐漸擴大。社會分化為階層,人與媒介的關系也發生分離。一部分人壟斷了媒介,壟斷了傳播權。傳播的權利與義務開始失衡。

印刷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大眾媒介的普及,全面改變了社會景觀。報紙、書籍和雜志作為新的大眾媒介,不僅消除了人們相互隔絕的障礙,影響到社區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推進了社會的組織和功能的重大變化,甚至永久地改變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結構。電子媒介誕生后,大眾傳播更是給社會生活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人類社會進入電子傳播時代以后,從某種意義上說就開始進入了一個可以用 “媒介化”來命名的社會,即媒介化社會。當然,縱觀人類發展史,社會的媒介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人是傳播的動物,人的傳播是借助媒介的傳播,媒介的進步伴隨并標識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所以,可以說,人類社會從來就是媒介化的。只不過,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媒介化的程度還比較低而已。進入大眾傳播時代后,人類社會媒介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電子傳播時代,整個世界都因電子媒介而聯結成一個統一的 “地球村”,這時,才可以說,全人類開始進入了媒介化社會的新階段。

媒介化社會又可稱為“網絡社會”。網絡社會互聯網接入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每個公民都有成為電子媒介人 (cyber-mediator)①夏德元:《數字時代電子媒介人的崛起與出版新視界》,《學術月刊》2009年第9期。的可能,大眾傳媒對民眾的絕對控制逐漸讓位于電子媒介人與傳媒機構的平等對話,人類整體上則由被動的受眾而逐漸蛻變為積極的信息傳播者、自覺的知識共享者和自主的公共事務參與者?;ヂ摼W開啟了我們這個星球嶄新的未來。

過去,“由于制度安排的不當,資源分配的不公,為社會作出貢獻與取得回報數額的不同,每個社會成員在媒介化社會中所消費的信息資源是不等的,甚至獲取公共信息的權利與機會也有不小的差異”。如今,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和電子媒介人的積極參與,則有望“讓每一個社會階層,每一個社會公民,在媒介化社會生活中真正成為信息溝通與交流中的主體”,惟有如此,才能使“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毫無障礙地分享信息傳遞革命的每一個成果,這個媒介化社會才是真正屬于廣大人民群眾的”。②童兵:《讓每個社會成員分享媒介化社會成果》,《新聞與寫作》2006年第1期。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大眾的傳播才開始逐漸被大眾參與的傳播所取代,人類進入了一個被專家們稱為“全民傳播”或“草根傳播”的新時代。

之所以把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傳播稱為 “對大眾的傳播”,是因為事實上,大眾傳播機器雖然曾經擴大了普通民眾的信息接近權和知識福利,但是其本質上仍然是代表強權和大資本的利益,主要將普通民眾作為受眾甚至烏合之眾來算計。

喬治·格伯納闡明了大眾傳媒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大眾傳媒具備了以下幾種“能力”:“創造公眾,定義事務,提供共同的參照系,因而能夠分配注意力和權力?!雹邸裁馈乘沟俜摇だ钐丶s翰(Little John,S.W.)等著:《人類傳播理論》第9版,第329頁,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但是,大眾傳播媒介昔日為傳播學者所贊嘆的,正是我們今天所應該批判和超越的。大眾傳媒在過去曾經造福于民眾的地方同時也參與壓迫和剝奪了民眾,其最應該被批判和超越的,是它在強化了國家機器的傳播機能的同時,削弱乃至完全剝奪了民眾的傳播權。傳播機構成為異化的統治者,而民眾則由平等的傳播者淪為需要被關照的受眾。這種關照除了教化之外,也包括作為研究和算計的對象,直至成為需要嚴加防備的隱患。民眾成為設防的對象,一如洪水猛獸一樣。統治者的典型自白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雹苷Z出《國語·周語上·召公諫厲王止謗》;見席廣輝《古文觀止經典百句》,第249頁,合肥:黃山書社,2008。在大眾傳播機器的統治下,民眾因害怕被孤立而為大眾傳媒建構的輿論環境所左右,乃至陷入“沉默的螺旋”而不能自拔。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把那些喪失個性或被某種意識形態感染而聚合在一起的人群稱為“烏合之眾”?!皹嫵蛇@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閃念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產生,或不可能變成行動。心理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就像因為結合成一種新的存在而構成一個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會表現出一些特點,它們與單個細胞所具有的特點大不相同?!雹佟卜ā彻潘顾颉だ正嫞骸稙鹾现姟?,第14頁,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無疑地,正是大眾傳播媒體參與建構了這樣一種群體的盲目性。個體的意識個性淹沒在群眾心理之中,群眾心理誘發出情緒,意識形態通過情緒感染得到傳播。一旦被廣泛傳播,意識形態就滲透到群眾中個體的層次,使個體喪失批判能力……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匿名狀態——這是孤獨軟弱的個體欲表現其力量時必須借助的途徑,也是個體表現短暫的虛假強大時必須付出的代價——他們在人群中將徹底喪失自我意識、身份乃至生命。

二、自媒體的普及與民眾傳播的興起

二○○三年七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人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認為美國社會已經全面進入了一個自媒體時代。報告為自媒體(We Media)做出了如下的定義。自媒體就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雹赟hayne Bowman and Chris Willis (2003):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載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網站,網址: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這份報告認為自媒體改變了長期以來的新聞傳播模式,隨著科技進步,以往媒體自上而下由傳者向受者傳播新聞的 “廣播”(Broadcast)模式,已經開始向新聞傳者與受眾角色互動的點對點(Peer to Peer)傳播即“互播”(Intercast模式)轉變。一言以蔽之,自媒體的核心就是基于普通民眾對于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平等分享。③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探索》2006年第2期。

二○○四年,美國學者丹·吉爾默出版了一本專著We The Media。④國內學界多直譯為《我們即媒介》,本人建議譯為《人人皆媒體》,因為中文里“我們”兩字有排他之意,不足以傳譯出原文的“大家都是媒體”的意蘊。這本書有個醒目的副標題:“民治民享的草根新聞 (Grassroots Journalism,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⑤Dan Gillmor(2004):We The Media.載美國O’Reilly 網站,網址:http://www.oreilly.com/catalog/wemedia/book/index.csp.正如本書書名所揭示的,作者對自媒體的普及和人人皆媒體的大趨勢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譽。

簡而言之,自媒體就是為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的獨立空間,可以從事面向多數人的、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交互信息傳播的傳播方式的總稱。自媒體的核心是普通公眾對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自媒體的出現開創了信息多元化的新時代,引發了信息傳播的重大變革。⑥焦樹民:《自媒體視閾中的媒介素養教育探析》,《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喻國明教授將這種特征概括為“全民DIY”,“就是自己動手制作,沒有專業的限制,想做就做,每個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達自我的‘產品’來”。⑦喻國明:《全民DIY:第三代網絡盈利模式》,《新聞與傳播》(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6年第2期。

自媒體的出現,造就了一個全新的傳播主體,即筆者所提出的“電子媒介人”群體的崛起。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普及程度的逐步提高,這樣一個群體也日益壯大;與信息技術同步發展起來的人工智能系統的進步,則使電子媒介與人的結合更為緊密。這兩者,使人類在廣度和深度上日益向一個新的生存狀態——即 “數字化生存”狀態演化。如果說新媒體傳播就是如美國《連線》雜志的定義所言“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那么,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就是其典型代表,是真正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方式對所有人進行傳播的理想形態。

人類的生存狀況,與傳播媒介所營造的媒介環境息息相關;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所謂媒介化社會,則是旨在揭示大眾傳播媒介誕生以來,人類生存對媒介依賴程度空前提高的狀態。電子媒介人群體出現以后,“人人皆媒體”成為一種世界潮流;社會必然更加充分地電子媒介化。但是,這樣的媒介化又不同于大眾媒介一統天下的局面,而是造就了一個自媒體與大眾傳播媒體 (包括傳統大眾媒體和新大眾媒體)分庭抗禮的時代。

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具有無可置疑的強大優勢。有學者研究了自媒體的特點,認為自媒體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市民對于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目前發展迅速應用日廣的新媒體都具有這種自媒體特征,從而成為新的應用廣泛的重要信息傳播渠道。實際上,所謂自媒體,就是電子媒介人借以與他人和社會發生傳播關系的工具和途徑,某種意義上,也是電子媒介人亦即未來人類的存在方式。沒有自媒體,就沒有電子媒介人,沒有自媒體,就沒有未來人類。

自媒體是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也是媒體發展的必然結果。一九六七年,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發表了一份關于開發EVR (電子錄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計劃,其中首次提出了“新媒介”(new media)一詞;一九六九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羅斯托,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新媒體一詞及有關概念。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新媒介”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新聞界、學術界和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一九九八年五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正式提出“第四媒體”的概念,即繼報刊、廣播和電視后出現的因特網和正在興建的信息高速公路?!暗谒拿襟w”的概念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第四媒體”通常就指因特網。不過,因特網并非僅有傳播媒體的功能,因此,從狹義上說,“第四媒體”是指基于因特網這個傳輸平臺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站。在第四媒體大行其道時出現了“第五媒體”的概念。所謂“第五媒體”,是傳播學者對繼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這幾種新聞媒體之后,一種可能出現的新媒體的稱謂。究竟什么是第五媒體,也沒有一個定論,較為一致認同的是,手機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媒介將成為“第五媒體”的一名重要成員。

分析手機和其他應用日益廣泛的傳播方式,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自媒體”。目前發展迅速應用日廣的新媒體都具有這種自媒體或者“全民DIY”特征,從而成為新的應用廣泛的重要信息載體。

保羅·萊文森在其最新著作 《新新媒介》①〔美〕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中,將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媒介分成三大發展階段: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譯者何道寬教授根據萊文森的論述,對媒介發展史作了簡要歸納:互聯網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 “舊媒介”,它們是空間和時間定位不變的媒介,比如書籍、報刊、廣播、電視、電話、電影等。書籍里的知識鎖死在一個地方,不去翻檢就不能獲取。報刊有周期,出版之前只能苦等。電影電視有節目表,不到時候你就看不到。舊媒介的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專業人士的生產?;ヂ摼W上的第一代媒介即“新媒介”,發端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其界定性特征是:一旦上傳到互聯網上,人們就可以使用、欣賞,并從中獲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時間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確定的時間表去使用。新媒介的例子有電子郵件、亞馬遜網上書店、iTunes播放器、報刊的網絡版、留言板、聊天室等。新新媒介指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濫觴于二十世紀末,興盛于二十一世紀,主要有博客網 (Blog)、維基網(Wikipedia)、“第二人生”(The Second Life)、聚友 網 (Myspace)、臉 譜 網 (Facebook)、播 客 網(Podcasting)、掘客網(Digg)、優視網(YouTube)、推特網(Twitter)等。其界定性特征和原理是:其消費者即生產者;其生產者多半是非專業人士;個人能選擇適合自己才能和興趣的新新媒介去表達和出版;新新媒介一般免費,付錢不是必須的;新新媒介之間的關系既互相競爭,又互相促進;新新媒介的服務功能勝過搜索引擎和電子郵件;新新媒介沒有自上而下的控制;新新媒介使人人成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銷人。②何道寬:《新新媒介》“譯者前言”,見〔美〕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前言,第3-4頁,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如今,類似“第二人生”那樣的互動游戲早已遍地開花。而像“臉譜”和“推特”這樣的社交媒體已經風靡全球。到二○一○年十二月,臉譜全球注冊用戶突破六億人(到二○一一年年中,這個數字達到了七點五億),被不少網友稱為僅次于中國和印度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國”;截至二○一一年七月,推特在世界各地共擁有用戶約2億人,每天發送微博約2億條,其網站的日均搜索量達16億次。起源于美國的新新媒介,在當下中國幾乎都有翻版。在中國,以Q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工具和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已呈燎原之勢,在中國國民的政治文化和社交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到二○一一年七月,新浪微博注冊用戶達到2億個,而同期騰訊微博的注冊人數則達到了2.33億。

微博革命被萊文森認為“勝過任何舊媒介、新媒介或新新媒介”,其短信的收發幾乎與其構想和書寫同時,都立即完成。微博只有一兩行字,彈指一揮就寫完、發出并接收到了。如此,遠程的傳播就像近距離交談一樣輕而易舉、毫不費力。而且,微博傳遞的訊息任何人都可以讀到,只需要一個條件:讀者需要在線“跟隨”你的“帖子”。微博還可以送給特定的群體,也可以只送給一個人。這就是說,微博不僅是歷史上最迅捷的書面媒介,而且是有史以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最好的結合。①〔美〕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第135-136頁,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微博被中國網友戲稱為“圍脖”,上微博稱為“織圍脖”。因為微博如上述萊文森所說的“革命性”突破,使得“圍觀改變中國”②王秀寧:《微博治理時代的十大事件》,《時代周報》第106期,2010年11月26日;郭一娜:《網民相約兩會七年間》,《國際先驅導報》2011年3月4日, 第9-12版;《兩會走進互聯網時代讓互聯網圍觀改變中國》,見人民網,2011年3月8日9:12, 網址: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4086184.html.成為中國電子媒介人的共同期盼,甚至有人寫書,驚呼“微博改變一切”。③見李開復《微博改變一切》,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三、微博文化現象的若干思考

微博,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通過網頁界面、手機以及各種客戶端建立個人社區,并可隨時接入,以一百四十字左右的文字發布信息,可附帶或單獨發布圖片、音視頻、網址等信息,實現即時分享。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 “推特”(Twitter),根據相關公開數據,僅從二○一○年十二月到二○一一年年中短短半年時間,其注冊用戶數就由7500萬增加到2億,其發展速度可謂驚人。二○○九年八月,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二○一○年,搜狐、網易、騰訊、鳳凰、和訊、搜房等綜合門戶網和垂直門戶網等均開始推出微博產品,微博服務也在中國獲得爆炸性增長,其所實現的信息密度、傳播的頻度以及網民的聯結度都遠遠超過此前任何一種網絡應用。④胡泳:《微博興起正逢其時》,《商周刊》2010年第17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二○一一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半年增幅達208.9%,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0.2%。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因其表達的便捷和溝通的方便,微博已經超越了其作為一種工具和平臺的技術意義,而改變著中國的輿論傳播生態和言論生態。轉發影響時事,圍觀改變中國,評論推進改革,從曝光腐敗到打拐慈善,微博在中國政治的發展、制度的推進、官民溝通和影響公共事件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微博的出現使信息的書寫、人們之間的溝通更加隨性。微博開通的多種登錄方式,使得大量的用戶可以通過手機、上網本等各種客戶端來即時更新自己的個人信息,打破了以往媒體更新周期過長以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其表達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用戶可以更加隨意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在這里,以往媒體自上而下由傳者向受者傳播新聞的廣播模式,已經開始向傳者與受眾點對點地傳播即互播模式轉變。而傳統傳播格局中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也蛻變為新的傳播者與信息接受者合二為一的互播者。微博,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影響全局的社會文化現象,甚至有人認為,對微博,無論怎么重視都不為過。⑤曹鵬:《微博:無論如何重視都不過分》,《新聞記者》2011年第10期。

微博“在短短的微言片語中,傳達的是對國計民生的關懷,對人間大義的執著,對社會公理的拷問,對腐敗問題的追打,對價值體系的交鋒,對真相與事實的求證,對秩序的緩慢形成的共識……這是一個幾乎全然由民眾自覺參與的空間,在不能避免也永遠不能消除的凌亂表象下,一個民族在重新形成自己的民間話語系統,從壟斷和被支配已久的話語、敘述格局中突破,在還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各方面)走自己的路之前,說自己的話”。①陳迎竹:《微博有大義》,《聯合早報》2011年8月17日。

之所以對微博要給予高度重視,是因為微博傳播的勃興,有其深層文化原因。美國未來學家唐·泰普斯科特將年輕一代稱為“比特里泡大的網絡世代”(簡稱N世代),這一代人通過使用互動式數字媒體而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文化?!癗世代成年了,在數字化里的成長經歷深深影響了這些年輕人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了他們大腦的構造……他們重塑了職場、市場、政治、教育、家庭的基本結構和其他各種現代生活中的制度習俗?!雹凇裁馈程啤ぬ┢账箍铺兀骸稊底只砷L(3.0版)》,第12頁,云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一句話,新一代的電子媒介人——網絡新生代改變了社會文化風貌,也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文化身份。而這種身份在微博傳播中,無疑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四、微博傳播的表現沖動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開啟了心理學領域的第三思潮,他將人的行為分為“表現性行為”和“應對性行為”兩類,并在其名著《動機與人格》一書中,“向所有行為都具有動機這一公認的看法”提出了“挑戰”。他認為“當代心理學因為過于實用主義,所以放棄了一些本來對于它關系重大的領域”。比如,“由于心理學專注于實用效果、技術和方法,而對于美、藝術、娛樂、嬉戲、驚異、敬畏、高興、愛、愉快,以及其他 ‘無用的’反應和終極體驗很少有發言權,因而,對于藝術家、音樂家、詩人、小說家、人道主義者、鑒賞家、價值論者、神學研究者,或其他追求樂趣或終極目的的人也絕少有用或者根本無用”。③〔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151頁,許金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馬斯洛在書中對“應對”和“表現”做了仔細的分辨:“1.根據定義,應對是有目的、有動機的,而表現則常常是沒有動機的。2.應對更多地是由環境和文化的可變因素決定的,表現則主要取決于機體的狀態。由此可以推出,表現和深層性格結構有相當密切的關系。所謂投射試驗可以更確切地稱為‘表現性’試驗。3.應對多半是后天學習的結果,表現幾乎總是非學得的釋放性的或不受抑制的。4.應對更容易被控制(更容易壓抑、約束、阻止、受文化移入的影響),表現則往往是不受控制甚至是不可控制的。5.應對的目的通常在引起環境的變化并且常常如愿,表現則沒有任何目的,假如它引起了環境變化,那是無意的。6.應對特別表現為手段行為,其目的是滿足需要或消除威脅。表現則往往就是目的本身。7.典型的應對行為是有意識的 (雖然它可能成為無意識的),表現則更經常地表現為無意識的。8.應對需要作出努力,表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需費力。藝術表現當然是一個特殊的、處于兩者之間的例子,因為人們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到自然流暢,富于表現,要想放松則只要嘗試一下就可以了?!蓖蠒?,第152頁。

馬斯洛認為,“表現”不僅“常常是沒有動機的”、人類天性的無意識的自然流露,并且“主要取決于機體的狀態”,而不是迫于外在壓力做出的有目的的反應,因而“往往是不受控制甚至是不可控制的”。按照馬斯洛對表現行為和應對行為的這一細致區分,電子媒介人的網絡傳播行為,應該說基本屬于“表現”的范疇。微博平臺上大量沒有明顯功利動機的傳播行為,正是這種表現沖動的自然流露。

根據北京網絡媒體協會等單位組織的調查,④北京市網絡媒體協會、締元信(萬瑞數據):《微博媒體特性及用戶使用狀況研究報告》,2010年8月。微博最主要的用途是自己寫,其次才是分享和關注。用戶在微博上最主要的行為就是“寫微博,發表自己觀點或發泄情緒”(占用戶的74%),主要發布的內容是“個人心情感受”(占用戶的76%)。

微博傳播中的表現沖動也是有層次的。有學者將網絡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分為創造、共享和保存三大類。⑤雷躍捷、辛欣主編:《網絡傳播概論》,第188頁,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在創造的意義上,電子媒介人是電子內容的“創造”者和時尚、潮流的引領者。原創和轉帖是網絡文本生產與傳播的主要方式。所謂原創就是指在某一特定主題下是某個網民獨創的或具有原創性意義的,非抄襲和模仿的特定網絡文本,包括對其他原創文本的評論。網絡原創作品多出現在各種類型的論壇和博客以及微博中,并且圍繞著某一特定議題展開。原創內容并不限于以網絡語言符號形式出現的帖子,也可以是音頻、圖片或視頻作品。在時尚領域,電子媒介人也多充當了文化潮流的引領者,比如所謂“標題黨”、“表情黨”和“火星文”的產生,就是網民的絕妙創造。

在共享的意義上,“網民的需求本質上是與網絡文本的易得性相聯系的,而易得性的根本在于網絡的共享精神。各種形式的網絡文本的生產與傳播,本質都在于試圖與他人共享”。微博傳播的全面開放性,正是這種精神的最佳體現。

有網民認為,共享與自由一樣,是網絡社會的 “精神氣質”,“共享是網絡社會的最大特點……各個參與主體通過上傳資源營造了巨大的網絡資源寶庫,創造了集經濟、社會、政治、法律、道德、體育、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知識的巨大寶庫……豐富和完善了網絡環境、網絡資源……各個參與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搜索利用跨國界的資源和技術,使其一方面發展自身,同時也有利于知識的借鑒、繼承、創新和發展,最終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網絡文化的發展。網絡資源固然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但是良莠不齊的網絡內容,必將會對一定的觀摩者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共享所帶來的不利方面。但是總的來講,這巨大的知識寶庫迎合了廣大參與主體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為其不斷實現自身、表達自我、釋放個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礎”。①http://hi.baidu.com/edward_llOl040123/blog/item/13ede 7093 fcdfl83d1581bae.html.轉引自雷躍捷、辛欣主編《網絡傳播概論》,第195頁,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簡而言之,電子媒介人的微博傳播實踐,已經形成一種非功利色彩濃郁的表現性文化習俗,這樣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傳承,又影響著下一代網絡傳播實踐者,并且通過后喻即反哺,影響著他們的父輩乃至祖輩,也改造著整個人類的文化。

五、微博傳播的游戲精神

正如人類思想史上許多大家所指出的,游戲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行為特征之一,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人是游戲的動物。只有當人在游戲時,才成為真正的人。

古希臘時期,西方關于“游戲”的思想就開始萌芽。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就是火的自我游戲”。他說:“時間是個玩跳棋的兒童,王權執掌在兒童手中?!雹诿缌μ铮骸豆畔ED哲學》,第5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柏拉圖也指出:個人應該在“游玩”中度過他的一生——祭獻、唱歌、跳舞。這樣,他才能贏得眾神的恩寵,保護自己不受敵人的侵犯。③〔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第224頁,張智仁、何琴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中世紀的游戲理論,以《圣經》為代表,認為上帝的創世游戲是為了凸顯上帝的全能和自由意志。近代的游戲思想主要以康德和席勒為代表。席勒認為,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霸谌说母鞣N狀態下,正是游戲,只有游戲,才能使人達到完美并同時發展人的雙重天性?!雹堋驳隆诚眨骸睹烙龝啞?,第89頁,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福祿倍爾認為,游戲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坝螒蚴莾仍诒举|的自發表現,是內在本質出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外向表現?!雹荨驳隆掣5摫稜枺骸度说慕逃?,第38頁,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F代的游戲思想的代表人物為維特根斯坦和伽達默爾。伽達默爾認為:“游戲最突出的意義就是自我表現?!雹蕖驳隆迟み_默爾:《真理與方法》上卷,第139頁,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在伽達默爾看來,游戲和對話是異質同構的。他說:“語言在本質上就是對話,而進行對話就像做游戲,意義的理解就存在于一個起作用的語言游戲框架內,它總是以參與語言游戲為前提的。因此,任何一種對話的進行方式都可以用游戲概念加以描述和表征?!雹咭姾涡l平《通向解釋學辯證法之途》,第285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現代游戲研究的先驅、荷蘭文化史學大師約翰·赫伊津哈在《游戲的人:關于文化的游戲成分的研究》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游戲人”理論:“一個比我們更為愉悅的時代一度不揣冒昧地命名我們這個人種為:理性的人。在時間的進程中,尤其是十八世紀帶著它對理性的尊崇及其天真的樂觀主義來思考我們之后,我們逐漸意識到我們并不是那么有理性的;因此現代時尚傾向于把我們這個人種稱為制造的人。盡管制造并不像理性那么可疑,但作為人類的一個特別命名,總不是那么確切,看起來許多動物也是制造者。無論如何,另有第三種功能對人類及動物生活都很切合,并與理性、制造同樣重要——即游戲。依我看來,制造的人,以及大致處于同一水平的理性的人之后,游戲的人,在我們的用語里會據有一席之地?!雹佟埠伞臣s翰·赫伊津哈:《游戲的人:關于文化的游戲成分的研究》前言第1頁,多人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拔拿魇窃谟螒蛑谐砷L的,是在游戲之中展開的,文明就是游戲?!雹凇埠伞臣s翰·赫伊津哈:《游戲的人:關于文化的游戲成分的研究》,第22頁,多人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顯然,在赫伊津哈看來,“游戲人”作為一種新的人的形象,必將對人類社會的行為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社會學家鄭也夫在《走向游戲的時代》一文中得出這樣的結論:“游戲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很可能也是我們最終的選擇?!薄拔覀兪加谟螒?,終于游戲。作為個體,我們出生伊始,便懵懂地投入到游戲中。作為一個物種,我們越來越多地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智慧投入到游戲中?!雹坂嵰卜颍骸渡吃帷?,第182-183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縱觀人類發明史,許多科技發明,最初都是作為愉悅身心的玩具開始流行;繼而被當作生產工具,在求生活動中發揮實際的功效;再進一步用于犯罪和戰爭,給人類帶來混亂和痛苦;經過一番磨難和反省,或許以軍轉民等形式再次為人類帶來社會福利;如果人類夠幸運,所有的工具、兇器和武器又會再次成為體育競技的器材和娛樂活動的道具。

傳播技術的進步亦如是。電報和電話發明之初,都頗具玩具色彩,而且確實被人們當作玩具;后來用于生產調度和商業聯絡;再后來在戰爭中發揮了幫兇的作用;再后來逐漸回歸其聯絡工具的角色;現在,幾乎所有的電子通訊工具都成為成人和兒童的玩物了。從手機短信的語言狂歡,到各種形式的網絡“惡搞”;從論壇灌水所創造的戲仿文化,到今日微博平臺上的冷笑話……電子媒介人參與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娛樂文化。

僅以新浪微博為例,在新浪微博平臺上,除了@冷笑話精選、@我們愛講冷笑話、@當時我就淚奔了之類直接以笑為主題的博主之外,幾乎每一個博主都曾被微博平臺上經久不衰、無所不在的游戲精神所感染。

六、微博傳播的倫理關切

道德實踐是人們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心向善,對倫理道德問題的高度關切也成為微博傳播的一大特點。

在傳播動機上,個人總是傾向于掩惡揚善,而社會則傾向于抑惡揚善;而抑惡常常以揭惡為先導。所以,個人常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之嘆之憂之懼,而社會輿論則以揭丑、諷議為樂。在傳播本體論意義上,個人既參與著社會輿論的生產,又試圖逃避和抵制社會輿論的監督,這種情形一般大抵以個人的失敗、社會的勝利而告終。

微博平臺上,那些散發溫情、傳達愛意的帖子,總是得到最大的關注。比如,廣東珠海政協委員陳利浩為在甬溫鐵路動車追尾事故中受傷并喪失親生父母的小伊伊捐款的微博,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就被轉發了九十萬次,譜寫了一曲人間溫情之歌。再比如,中國平安“一次轉發一瓶水”活動,則有超過一百四十位認證名人或明星自發參與,總轉發超過二十三萬次,成為新浪微博平臺由商業企業舉辦的參與人數最多、轉發數量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微博公益活動之一。而那些違背道德倫理的言行,則無一不受到廣大博友的無情鞭笞和唾罵。比如,郭美美托名“中國紅十字商會總經理”網絡炫富事件發生后,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官方微博于二○一一年七月十日發表了如下博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再次真誠感謝廣大公眾和媒體對紅十字工作的關心和監督,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我們將以謹慎務實的態度和作風,繼續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致力于保護人的生命與健康,把每一份愛心,每一筆善款,傳遞給最需要幫助的人?!币驗榇饲爸袊t十字會總會在郭美美炫富事件上反應遲鈍、態度曖昧,雖然這條微博傳達了一種美好的愿望,但并不被網友認可,結果這條微博竟然被以“呸!”字評論了146882次,轉發254592次,是許多博友自有微博以來所看到的負面評論轉發最多的一條微博。再比如,前幾年發生在網絡上的 “虐貓事件”、今年發生在廣東佛山某建材市場的小悅悅被反復碾壓疑似路人因冷漠視而不見致小悅悅不治身亡事件等,也在微博上受到了大規模的持續譴責和反思。

當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傳播中的倫理關切如果過于急迫,有時難免導致事實被歪曲,真相被掩蓋,結果反而對社會的道德氣氛造成傷害。微博傳播同樣如此。例如,在小悅悅被碾壓事件上,由于最初傳播者和廣大民眾過于急迫的道德關切,可能已經造成對若干路人道德品質的重大誤解;其消極后果是,人們從這個可能被扭曲的事件中,更加感受到人情的冷漠和周遭環境的惡化,進一步喪失對社會公德的信心。而事實上,現實也許并沒有如此糟糕。

所以,每一個微博傳播者,都應該擦亮自己的雙眼,既要具備對現實世界的倫理關切,又要撥開道德的迷霧,用理性的分析和冷靜的思考來中和滿腔的熱情和義憤,爭取做一個善良而理智的傳播人。

七、微博傳播的政治情懷

人類是一種愛智慧的動物,作為認識的主體,生而具有追求真理真相的內在沖動。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此,人類又生而具有追求公平正義、世界大同的精神需要。

基于對博客和微博等傳播現象的考察,澳大利亞文化與媒介研究領軍人物之一、澳大利亞人文學院主席格雷姆·特納在 《普通人與媒介:民眾化轉向》一書中主張“重新定義新聞”。他認為,與傳統“新聞大企業”正“面臨著公信力和權威性危機”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業余或準專業記者及博主的觀點已經贏得了受眾,他們與普通人的聯系,即他們的民眾化維度清晰可見”。伴隨著自媒體的全面崛起,“在許多地方,新聞的呈現都與意見的呈現相融合,而對于恢復編輯功能以劃分兩者邊界則少有人問津。實際上,存在一種意識,即在許多方面,比起貌似偽裝的客觀性來,公開表明意見是一種誠摯的、可信賴可接受的策略。意見的吸引力而不是可驗證的信息的吸引力,反映為政治博客作為新聞源的數量在增多,通過貼評論和參加討論的方式來參與在增多”。①〔澳〕格雷姆·特納:《普通人與媒介:民眾化轉向》導言,第7頁,許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微博傳播時代,不僅新聞的形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按照特納教授的建議,新聞的定義也有待重建。過去被新聞工作者奉為圭臬的所謂新聞專業主義或者國際傳播巨頭所標榜的所謂客觀報道,都在新的歷史時期受到了挑戰。

有學者就指出,民意也是一種真相?!澳銦o法否認……民情也是一種真相。所以真相其實是不一樣的,真相有多種。你不能因為一種真相而完全否認另一種真相的存在”。除了“事實真相”而外,“還有一種更冷峻的真相,那就是‘民情’”?!耙环N話語就是一種真相”。②諶洪果:《什么才是真相》,《民主與科學》2008年第5期。

民意民情之所以跟事實真相一樣值得重視,甚至比事實真相更值得重視,原因正在于事實真相的難以逼近。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在信息爆炸和傳播過剩的情況下,因為信息的碎片化傳播,往往會使事件的真相更加撲朔迷離;相反,一定的歷史階段,民意民情卻是明確的、確定的。真相的難尋,導致信息饑渴和民意糾結;久而久之,這樣的民意竟作為真相的替代物,起到了真相的作用,給追求真相的人極大的誘惑。猶如望梅止渴,遠方的梅林存在與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梅林所勾起的饞意。對于人來說,真相跟水一樣不可或缺;如果出現真相的真空,必然需要真相之外的東西來充填。追尋真相的民意成為填補真空的首選,微博平臺上的流言即是民意填補真相缺失的典型體現。微博平臺上轉發的許多流言,往往會以“求證實”或“求辟謠”為話頭,就是明證。

《人民網評》曾經刊文指出:雖然“網民不等于全體人民,互聯網作為公開透明的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場,有待更多的社會群體參與進來,政府決策還得充分考慮那些‘無聲’的中國人的心聲和利益。但網民又是對民生、公民權利、公共治理最敏感、最敢言也最擅說話的人群,‘網絡輿論’可作為現實民意的風向標和參照系”。①http://yuqing.people.com.cn/GB/210108/226474/index.html

據《二○一○中國微博年度報告》統計,二○一○年輿情熱度靠前的五十起重大輿情案例中,由微博首發的就有十一起,占22%。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展江教授據此提出:“微博,這一網絡驅動型的公民參與,讓濫用權力的人更加難以藏身,在推進整個社會信息公開的同時,消除信息不對稱和暗箱操作,有可能發展為一種常態的輿論監督?!雹谡菇骸段⒉┳尀E用權力者難以藏身》,《網絡輿情》2011年第60期。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潭教授則認為,微博正在成為我們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拔⒉﹩栒粌H改善著中國的政治生態,也在考驗著政府官員的執政情商和治理能力?!雹坳愄叮骸毒W絡時代的微博問政》,《網絡輿情》2011年第57期。

中國古代先哲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逼胀癖姷恼吻閼言谖⒉﹤鞑r代得到了空前釋放,借助微博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對社會熱點事件加以關注、二次傳播、發表評論乃至發起行動。廣大微博用戶對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的積極參與,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傳播奇觀,不僅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沖擊,也使整個社會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震撼。

八、結語

近年來,中央領導同志曾多次強調要“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這里的媒體,當然應該包括網絡等新媒體;而微博正是其中影響最大、參與最廣的一種新媒體。我們看到,與廣大民眾“微博問政”的熱情日益高漲相呼應,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開始“微博理政”。

據新浪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二○一一年十一月初,通過新浪微博認證的各領域政府機構及官員微博已經超過一萬八千五百家,其中政府機構微博九千九百六十家,個人官員微博八千六百二十八個,覆蓋全國三十四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十五家政府機構、九名官員的官方新浪微博粉絲數超過百萬。

但是,據清華大學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社會化媒體實驗室的調查:“當前政務微博群體中80%患上了‘癡呆癥’,既‘盲’又‘聾’,自言自語?!蓖瑫r,在網友的注視與研判下,某些政務微博因為 “用詞不當”、“關注不當”、“回復雷人”、“更新遲滯”、“官話套話”、“功能簡單”乃至“漠視民意”,漸漸為網友們所詬病。④尹安學、李燁池:《政務微博失態都是心態作怪》,《羊城晚報》2011年11月20日,第A05版。當然,也有一些政務微博因為杜絕了這些弊端而受到網友的熱捧。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惠的實名認證微博@北京王惠于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午發了這樣一條微博:“開微博三天來,看到網友反映的問題,深感微博是了解民聲的好渠道,快捷,直接。但目前有些部門還沒開微博,網友的反映不能直接到達,這更堅定了我推進北京微博發布廳建設的決心,要讓更多與百姓生活有關的部門和區縣進入這個發布廳。否則大家反映給我,我再轉到有關部門,中間環節太多,不解渴,網友失望我著急?!焙芸炀捅欢俣辔痪W友評論轉發。人們從中看到了希望。

微博傳播雖然還是新生事物,但是因為它符合人的傳播天性和世界潮流,順應了民情民意,極大地解放了傳播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所以得到了十分迅猛的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微博傳播在和諧社會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就必須高度重視微博文化的研究,使民眾傳播進入新聞傳播學主流話語體系,將微博文化建設納入培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國家戰略視野,使民族文化建設在全民參與傳播的新媒體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本文為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二○一一年度科研創新項目人文社會科學類重點項目 “媒介化社會人與媒介關系的變遷研究”最終成果之一)

夏德元,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研究員,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社長,編審。

猜你喜歡
媒介游戲
淺析新媒介文學中媒介的影響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游戲
數獨游戲
瘋狂的游戲
爆笑游戲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戲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