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旅游體驗和文化保護的均衡模式探索

2012-05-08 04:51許家森
商場現代化 2012年21期
關鍵詞:旅游者真實性民俗文化

[摘要]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對當地民俗文化的負面影響,這已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v觀以往相關研究,在文化真實性的保護與旅游者的真實性體驗兩個方面一直難以得到平衡。本文針對以上矛盾,提出了民族地區民俗文化展示的主要框架,繼而在均衡利益的原則和目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探索了文化真實性保護與旅游真實性體驗雙向兼顧的民族地區旅游均衡發展措施。

[關鍵詞]民族地區民俗文化旅游體驗展示框架均衡措施

一、引言

近年來,民族地區旅游業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呈現出一種朝氣蓬勃的“美好景象”,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族地區的經濟水平。但就在旅游管理者為民族地區的GDP手舞足蹈之時,民族真實的精神和文化正在歡笑中一點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已經衍變了的“真實性‘形式”。對于民俗文化的保護已經成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特別是自從MacCanell(1973)將真實性問題引入旅游研究領域之后,民族地區民俗文化保護便與旅游真實性問題聯系起來了。

王秀紅(2011)在對七個類型景區對比研究基礎上提出:在一般情況下,旅游者對自然型景區和文化類景區的客觀真實性認可度要高于海南三亞海灘度假景區;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旅游客觀真實性與旅游動機的相關性表現為客觀真實性旅游者更注重知識功能動機,而對自尊動機和自我實現動機等反應平淡。

鑒于此,民族地區大多以當地特色民俗為主要文化產品,同時依附其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開展旅游,從范疇上講,特色民俗旅游應屬于旅游知識性功能的范疇,而原始生態環境為體驗性因素,所以,主打文化類產品的民族地區在開展民俗旅游時應該注重體現其知識性功能和原始生態環境的客觀真實性,但是這也與民族地區民俗文化及環境的保護目的有著沖突。所以如何進行二者之間的平衡是學界應該特別關心的,研究客觀主義真實性對于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考慮到以上所述的旅游主體與民族地區雙方的需求矛盾,民族地區應該首先確立民俗文化展示的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擇旅游管理及運營機制,以達到既保護文化真實性又傳遞具有一定真實度的民俗文化之目的。這里強調“一定真實度”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民俗文化起到根本的保護作用,這也是對于民俗地區利益的保護,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他們本應有屬于自己的清靜生活而不受外來人口的打擾,這是他們權益的體現。

二、民俗文化展示框架

遵循兼顧雙方需求和保持雙方利益的原則及目的,民族地區應該確立以下幾個方面的展示框架:

1. 文化本底類展示

這是反映民族地區文化本底的一類展示元素,主要體現在當地居民的禮儀、服飾、信仰、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此類元素在對外開放旅游時,應該注意解決本底文化原真性的保持與文化涵化及踐踏之間的矛盾。

2.旅游環境類展示

旅游環境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氛圍,具體體現于建筑風格及其裝飾元素、景觀及道路布景特色、自然生態環境等,這些方面將民族地區文化本底展示出來并將其固定到一定的客觀事物上,旅游者處于這樣的環境包圍中,能夠從中感知當地的文化及自然氛圍。

3.旅游服務類展示

旅游服務是旅游者與服務者進行交流的主要途徑,集中表現于接待、住宿、餐飲和娛樂活動方面,服務類的元素展示體現于服務者的待人接物方式及服務設施的本地特色化,是旅游者在某些方面從觀察者到互動者的一個跨越。

以上這幾個方面是民族地區旅游展示的基本框架,也是旅游者選擇民族文化類旅游目的地特別希望感知到的真實性旅游客體。通過確立此框架,可以幫助民族地區選擇文化真實性體現的角度和內容。

三、民族旅游管理機制

基于真實性文化保護的角度,學界很早就提出了“前臺、后臺”理論,繼而又出現了諸如“舞臺化真實性理論”、“前臺、帷幕、后臺”等修善性理論,這些理論對于保護旅游客體的真實性方面有極大的貢獻,但它們更多地從旅游客體原真性保護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對旅游主體——旅游者的文化真實性體驗需求兼顧相對較少。而在旅游者體驗旅游真實性方面,學界也有很多的理論著述,特別是存在主義真實性的提出,使得真實性的研究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但是目前研究只有理論高度,卻難與實踐聯系起來,且這此理論與民俗文化的保護又或多或少地有某些錯位。

筆者認為在進行民族地區文化保護的同時,還應該將旅游者對于真實性民俗文化體驗的需求同樣納入思考范圍,但是正如前面所說,應該是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真實性展示。因此,對于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問題,本文嘗試提出政府主導的下雙向兼顧保護模式,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加強本土文化價值宣傳。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價值,特別是民族地區,獨特和稀有的特點使得其價值更高。當地政府宣傳部門應該切實做好民俗文化價值的宣傳工作,喚醒社區居民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保護意識,只有真正認識到自己所擁有文化的價值所在,才會消除文化自卑感,激發他們對于本土文化的熱愛和珍惜。

2.民俗生活與旅游的隔離。這種隔離主要是旅游者與社區居民精神上和行為上的隔離,但允許二者一定程度的空間交集,即把進入民族社區的旅游者身份定位為觀察員,這與旅游接待區域的身份定位是有顯著區別的,在旅游接待區域他們是參與者。此種保護方式關鍵是需要由管理部門來控制地區旅游接待量,并嚴格限制社區空間訪問量,這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保護,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民俗文化的價值。旅游管理者應該注重維護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不應因為旅游活動的開展而刻意改變生活和習俗的本來面目去迎合外來旅游者的需求。正常的生活就是要規律化,穿民族服飾、行民族禮儀、過民俗生活、按習俗過節慶,這樣才能保持文化的純真。

3.雇傭外來人員從事旅游接待。旅游接待工作不再主要由當地的少數民族成員來承擔,而是采取雇員制度,由民族地區之外的人員來進行,本地人的工作就是過好日常的生活。結合前面的民俗生活與旅游的隔離機制,讓旅游者成為安靜地觀察者,最大限度地實現民族文化的保護。

4.物質補償是保障措施。在旅游經營中,民俗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資產,是旅游經營的最大股份,當地居民是最大的股東,實現雇傭機制來承擔旅游接待工作的保障就是對當地社區居民進行物質補償,以達到經濟效益的均衡分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區居民不過分地想去參與旅游接待工作,以此保證民俗文化的真實性。

以上幾點綜合起來就是通過將旅游者與旅游居民在意識上進行隔離的方法來實現民族文化真實度的保持,這種模式下,旅游者一方面可以通過觀察的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真實性體驗,另一方面也切實有效地保持了當地居民社區的原真性,這對于雙方都是公平的。

參考文獻:

[1]MacCannell,D.Staged Authenticity:A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e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589—603.

[2]王秀紅.旅游客觀真實性實證研究[J].旅游研究,2011(3).

[3]Goffman,E.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dan life.Garen City,New York:Doubleday.

[4]MacCannell,D.Staged Authenticity:A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e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589—603.

[5]楊振之.前臺、帷幕、后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6]Wang,N.1999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6(2):349-370

作者簡介: 許家森(1986.07—),男,四川大學旅游學院,研究方向是旅游開發與規劃、旅游人類學。

猜你喜歡
旅游者真實性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喀拉峻風景區旅游者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研究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Van lier真實性原則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旅行社未經旅游者同意安排購物屬違約
淺議河北民俗文化檔案資源建設
淺論生態旅游者的分類與識別方法
雕塑真實性的探討
等一會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