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師教育習慣與新課改實踐教學探微

2012-05-08 04:51謝先鋒
商場現代化 2012年21期
關鍵詞:新課程新課改歷史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展開,關注、研究與投入到這項事業的隊伍也日益龐大。有在教學理論、教學素材、教學手段、教學功能、教學評價等理論上的研究與探索;有對教學實際過程的建議與反思;有對硬件與軟件教學資源開發的要求……范圍之廣、內容之多。但新課改的核心還是主體地位的改變。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歷史教學學生主體性

曾有這樣一個案例,某校為迎接新課程改革,特意舉行了一場中學骨干教師培訓,到場授課的均為名校名教授。為給在校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實話講,像這樣的培訓,作為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但是,到場的卻寥寥無幾,且能夠自始至終聽完培訓的人幾乎沒有,大多聽了一會兒就表現出漠不關心、事不關己的狀態,悻悻離去。

作為一名從事了歷史教學20余年的人來說,看到這一幕,我感到很痛心。在我看來,教師群體接受新事物的積極性應該是很高的,為什么對新課程卻不甚積極,有的還有抵觸的情緒?究其原因,大致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些思考:

一、已經僵化的教育方法和習慣,容易使教師固步不前

我們這一輩的教師,多是從舊課程“死記硬背、滿堂灌”下走出來的,從前認為讀書“長記性”,長期“耳濡目染”,更把這種填鴨式教學延續到下一輩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從頭講到尾的流水線型學習方式。盡管已經意識到此種教學方式的局限性,卻無法很快掙脫這種教學模式的束縛。初中歷史講究對歷史事件的知曉,往往歷史事件多,歷史理論少,內容較為寬泛,學生不易掌握好重點、要點,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因此,當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學習、了解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往往會忽略新課改知識而選擇專業知識的擴充、積累與深化,如此并未發生新課改本質的改變,而歷史老師堅持這種傳統的教育習慣,往往使已經思維激發開放的學生反感,讓本應生動有趣的歷史課變成一堂“朗誦課”,得不償失。

二、新課改提高培訓后勁不足,容易迷失教學的方向

歷史學是一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具體運動過程及其規律的人文社會科學,它與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要使歷史教育具有“以史鑒今”,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首先就對教師的知識結構、知識儲備進行考驗。

當然,也有對新課改主動了解、學習的教師,可是由于缺乏相關的長期性、有針對性的新課程教育,心中的不解、疑惑依然存在。自學的歷史新課改知識也就只停留于片面、局部的層次。同時由于缺少實際教學,在試講過程中就明顯可以看出,對于新課程所倡導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是欲用,卻不知怎樣駕馭;用了,卻不得要義。教學方法外在花哨,僅僅學到的是新課程的招式,同時也無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有效的評價……甚有挫折之感,如此一來邯鄲學步不得要領,學習積極性也日益消減。

如果將全部的焦點關注在教學第一線,忽略了教師新課程教育再培訓,勢必會造成新課程實踐者的“斷層”。試想,這樣帶著淺薄的新課程知識的教師,面對中學快節奏的教學步調,一下需要學習、需要掌握、需要適應的東西還很多,便可能產生“找不到路”的迷惑思想。在無法駕馭新課程的情況下,要么就是返回舊有的教學方式——走老路;要么就是套用新方法搞花架子,所謂的新課程將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舊教學。

三、新課改關鍵:轉變中心角色,發揮學生主體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當今的教師本身尚不能清楚地認知和掌握新課改知識,那么還怎樣傳道?怎樣授業?怎樣解惑?教師既是在舊課程知識性傳授下培養出的“人才”,又是今后歷史新課程的具體操作者,對新課程相關知識的準確理解、掌握,教學理念的轉變,將直接關乎新課改的成敗。因此,當今新課改教師再教育仍值得大力關注。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特定的認識主體和信息交換的主體。所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為了讓學生更主動地發出學習行為,以教師的理想、父母的期望為參考,確立為自己、為將來而學的立場。新課程體系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將主動參與、勤于動手、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作為新的學習方式來推進素質教育。

1.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教師要給學生自學和研究的機會。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因此,只要我們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條件和機遇,學生都可以依靠自己潛在的主體能力,獲得一定的發展。

2.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和信任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教育民主化的觀念,它包括教育權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權利的平等,師生關系的平等與友善,教育參與和管理的民主化,教育內容中民主意識的滲透和民主能力的培養。

3.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發展學生的個性。就像“大樹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指教育者應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了解學生的發展需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成長環境,讓學生在其天賦所及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4.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為學生一生發展奠定基礎。人的主體性的發展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從生命孕育的瞬間始至跨入死亡的門檻終。學校教育不應只局限于人的某一階段的發展,而應為學生的今后發展進行精心設計,幫助學生形成發展的自主能力,使學生的發展由“自發”水平提高到“自覺”水平,使個體成為自己發展的主體。

教育應把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識別、控制、利用環境的能力作為根本性任務,并貫徹到教育的一切階段和一切活動中去。歸結起來,新課改下的教師應樹立“教育終身化”的觀念,旨在達到“教育就是為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作者簡介:謝先鋒(1963—),男,漢族,四川省德陽市人,中學教師,單位:四川省中江縣通濟鎮中心校。

猜你喜歡
新課程新課改歷史
新課改下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課改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數學概念教學探索
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研究
淺議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主要教學策略
2019年全國高考新課程Ⅰ卷生物試題分析與啟示
第二屆“我即語文”教學獎頒獎典禮暨新課程研討會在福州一中舉行
新課改下開展數學建模教學之淺見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