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EC項目中的通識教育反思——以許昌學院中外合作辦學為例

2012-08-15 00:42張全友
文教資料 2012年20期
關鍵詞:通識思維課程

張全友

(許昌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1.引言

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了功利性與實用性。以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為終極追求,注重開發、挖掘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在通識教育的發展歷史上,較早開展自由教育的有耶魯大學倡導學生選修人文藝術課程;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劃”;哈佛大學則在通識課中極力打造通識核心課程,在教育計劃中倡導文理交叉[1];國內的大學如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文庫”,中山大學的“博雅教育計劃”,開設通識教育的還有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這些高校都開展了通識教育,都試圖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從美國通識教育內容設置來看,以文學、藝術、自然、社會科學等為主,涉及面非常廣。通識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以提高學生道德素質與身體素質,開闊藝術視野,感受藝術魅力,培養廣泛的興趣與獨立思考能力為教學目標[2]。與傳統教育簡單松散的考核方式和枯燥膚淺的教育方式相比,通識教育則是完整的立體多方面教育,是以中國文明和全球文化為核心的教育。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是國家留學基金委倡導的國內本科高校與美國一些著名高校聯合開展的學分互認教育。學生在國內完成兩年通識類教育,在美國完成剩余的兩年專業課程教育,最終獲得美國大學本科文憑。ISEC項目的通識類課程教學以開放、互動、批判式教學理念為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撰寫教學大綱外,還必須精心設置課堂教學形式與環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批判性地思考問題。在課外,要求學生培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獨立思考、獨立創造。ISEC通識教育要求每門課程的教學都要體現出明辨性思維,培養學生明辨性能力。以智力上的標準為基礎,體現出辯證的清晰、可靠、精確、準確、中肯、深度、寬度、邏輯、重要性以及公平[3]。明辨性思維除了含有分析的思想之外,還包含有綜合、評估及重建等思想。通過明辨性思維,可以理性地解決問題。

2.明辨性思維在通史教育中的作用

明辨性思維是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是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是注重思考、判斷的過程。它包括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所進行的可能為有形的或者無形的思維反應過程,并使科學的根據和日常的認識相一致。20世紀40年代,明辨性思維被用于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70年代,明辨性思維成為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80年代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直到現在,明辨性思維教育依然穩定地貫徹于美國的整個教育系統中。而重視明辨性思維教育的結果,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美國的輝煌,以及美國精英在世界舞臺上的出色服務[4]。

明辨性思維是我們能夠明辨是非的工具,幫助我們認識背后的真相,生活做事得以更清醒;更重要的是,它不僅代表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更代表自我負責的思維習慣,不再受別人支配,擁有為自己活的自由。這是西方教育如此重視明辨性思維的原因,同時也是西方國家的國民普遍都比較理性、幸福一些的原因[5]。

明辨性思維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因為建設是建立在對一件事情認識全面,思考深入的基礎上,而明辨性思維方式能幫助學生打好這個基礎。從而使學生做出建設性和創造性的判斷和選擇,并能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識來解決社會和個人問題[6]。正因如此,ISEC項目中的通識教育才會如此重視明辨思維教育。希望將這一思維方式教給學生,讓他們可以借此早些走出前人的圈子,認識外面真實的世界,最后能夠創造出自己的生活。

3.ISEC項目中的通識類教育反思

3.1 教學過程中時刻體現明辨性思維

學生明辨性思維的培養,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擴展知識面,而自己必須具有明辨性思維的品質,對于教師來說,能發現自己教學的不足或知識上某些方面的缺陷,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也體現著批評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把明辨性思維看做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明辨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必將影響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同時,明辨性思維品質與其他思維品質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在培養學生批判性品質的同時,要著眼于全面思維品質的培養[7]。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個環節和情境,激發學生質疑,倡導學生打破常規,標新立異,激活學生明辨性思維,進而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3.2 合理利用資源,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資源,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釋疑解難,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同時,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吸收良好的課程資源,開闊了視野。培養學生不盲從,有主見,不固執的良好的心態。因此,合理利用資源,鼓勵學生多生疑,敢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書本,勇于質疑,勇于提出問題是一種可貴的探索求知精神。對已有的學說和權威、流行的解釋,不是簡單地接受與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懷疑態度[8]。由質疑進而求異,才能另辟蹊徑,突破傳統觀念,大膽創立新說,從而迸發出創新火花。

3.3 確保探討問題的時間,加強師生交流

明辨性思維是一種反思性行為,問題的解決要經過反反復復的思考。通過這種反思的歷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問題。在反思過程要求確保實現探討問題的時間,為學生提供自己發現、自己思考的機會。在這里,要求學生發現信息、活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做出選擇和判斷。教師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承者,而是學生的合作伙伴。長期應試教育形成對學生的權威性,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將不再存在。因此,要消除學生對老師的畏懼心理,我們必須重構師生觀,鼓勵學生敢于超越老師[9]。學生的問題看起來離奇或荒唐,但創新的火花往往就在其間迸發,教師的職責是創造良好的課堂教育環境,不是給出正確的觀點,而是說出觀點的理由,爭論時允許學習方式和能力的差異,允許學生對爭議過程作觀察,相互作用和內化。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和諧、平等、合作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明辨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

4.結語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的通識類課程教學以開放、互動、批判式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為目標,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創新,敢于挑戰權威。這樣的通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增強了學生實際工作適應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對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ISEC項目剛剛起步,明辨性思維在通識教育中一些課堂教學方法與技巧的實施仍需要研究。

[1]李桂紅.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02).

[2]趙雪.將文化通識教育理念融入綜合英語教學[J].海外英語,2012(06).

[3]劉魯文.基于美中通識教育比較視角下的創新人才培養[J].理論月刊,2012(05).

[4]湯廣全.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德里克·博克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J].教育學術月刊,2012(03).

[5]張楊,張立彬.美國高校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模式探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2(01).

[6]朱邦芬.關于培養杰出人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J].中國大學教學,2011(08).

[7]智睿.創新精神從何而來[J].中國青年研究,2012(04).

[8]李榮華.大學英語評判性閱讀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9]王維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J].才智,2012(06).

猜你喜歡
通識思維課程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通識少年“種”石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